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 研究兔鼻咽部VX2肿瘤(RNVX2T)和人类鼻咽癌(HNPC)的CT灌注特征及放疗前、后兔鼻咽部VX2肿瘤CT灌注参数与肿瘤微血管密度(MVD)的相关性.方法 搜集未经治疗的15例HNPC初发患者与放疗前、后8具RNVX2T模型进行肿瘤CT灌注成像和病理对照研究.结果 (1)RNVX2T放疗后其CT灌注血流量(BF)、血容量(BV)、表面通透性(PS)值和MVD均下降;RNVX2T放疗前、后BF、BV、PS与MVD均呈正相关;(2)放疗前RNVX2T与HNPC之 BF、BV和PS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CT灌注参数可作为反映鼻咽肿瘤放疗前后血管生成活性的替代指标.  相似文献   

2.
Raf激酶抑制蛋白预测鼻咽癌放疗敏感性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肿瘤组织中Raf激酶抑制蛋白(RKIP)表达与 NPC放疗敏感性的关系,评估其预测NPC患者放疗敏感性的价值。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收集病理确诊为NPC且初治时无远处转移及只接受根治性调强放疗的180例患者。以放疗开始5年内鼻咽原发灶和(或)颈部转移灶的照射野内出现复发为放疗抗拒组,均有病理活检证实,且与放疗前病理类型相同;放疗开始5年内鼻咽原发灶和颈部转移灶射野内均未出现复发的NPC患者为放疗敏感组。两组患者以放疗敏感性密切相关的重要因素进行配对。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所有入组患者在接受放疗前肿瘤组织的RKIP,分析其与放疗敏感性的关系。结果 放疗敏感组及放疗抗拒组RKIP阳性表达率(80.0%与26.7%)及表达强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2.498、51.429,P<0.01),且均与放疗抵抗呈负相关(r=-0.535、-0.344,P<0.01)。RKIP判别放疗抵抗的指标敏感性80.0%,特异性73.3%,准确率77.2%,阳性预测值75.0%,阴性预测值78.6%,假阳性率26.7%,假阴性率20.0%。结论 RKIP与NPC放疗抵抗呈负相关,可作为一种NPC患者内在放射敏感性的初筛分子标记物,有待前瞻性研究进一步证实。  相似文献   

3.
鼻咽癌多层螺旋CT灌注成像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4,自引:8,他引:6  
目的探讨CT灌注成像技术对鼻咽癌(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对正常人对照组20例、鼻咽癌治疗前组15例、鼻咽癌放疗后局部复发组14例和鼻咽癌放疗后纤维化组22例(4组共71例)研究对象进行鼻咽部CT灌注成像扫描,分析各组病灶区局部的时间密度曲线(TDC)和灌注参数特点及其差异。结果NPC治疗前组和放疗后复发组之TDC形态与其余2组明显不同;各组血流量(BF)均数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Ρ<0.01);血容量(BV)和表面通透性(PS)值均数两两比较,除纤维化组与对照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外,其余各组间差异均有显著性(Ρ<0.05);平均通过时间(MTT)值均数两两比较,仅对照组与其余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Ρ<0.01)。结论NPC放疗前、后局部不同病理结构的CT灌注参数和TDC具有不同特点。CT灌注成像技术对NPC放疗后局部复发和放疗后纤维化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4.
鼻咽癌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早期反应的对照观察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雷新  杨晓霞  王东  胡南  刘岩海 《解放军医学杂志》2005,30(11):965-966,984
目的观察鼻咽癌病人调强放疗和常规放疗的早期治疗结果和早期并发症情况。方法78例Ⅰ~Ⅲ期鼻咽癌病人分为调强放疗组(38例)和常规放疗组(40例)。常规放疗采用面颈联合野+锁骨上野及耳前野+后颈电子线野,靶区剂量2Gy/(次·天);调强放疗先设定7~9个适形野,再设定80~100个调强子野照射,靶区剂量2.2Gy/(次·天)。研究调强放疗和常规面颈联合野放疗病人的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平均受照体积,观察放疗期间病人的皮肤反应、口干(腮腺)反应和口腔黏膜反应。结果所有病人放疗后鼻咽及周围病灶明显消退。腮腺、脊髓、临床靶区和计划靶区的受照体积调强放疗组分别为(30±4.8)%、(56±6.7)%、(95±8.6)%、(92±8.1)%,常规放疗组分别为(98±9.4)%、(56±10.7)%、(100±9.7)%、(99±9.5)%,调强放疗组腮腺受照体积明显低于常规放疗组。调强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多为Ⅰ级,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Ⅰ、Ⅱ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Ⅰ、Ⅱ级。而常规放疗组的皮肤反应及口干(腮腺)反应多为Ⅱ、Ⅲ级,口腔黏膜反应为Ⅱ、Ⅲ级。其中口干(腮腺)反应、皮肤反应、口腔黏膜反应Ⅱ、Ⅲ级者调强放疗组明显少于常规放疗组。另外,调强放疗组的放疗时间为45.0±4.4天,少于常规放疗组的51.0±5.3天。但调强放疗组放疗后鼻咽腔炎症反应较重。结论使用调强技术可明显减轻鼻咽癌病人放疗的口干和皮肤反应等早期放疗反应,并能缩短放疗时间。  相似文献   

5.
作者对大鼠的RIH横纹肌肉瘤用放疗结合顺铂化疗的治疗方法进行了研究,并对放疗结合放疗前后不同时间给予化疗对正常组织的毒性进行了评价。作者将患有RIH横纹肌肉瘤的大鼠分成六组,分别给予不同的治疗。即单纯放疗组(RT)10只;放疗前三天给予顺铂组(CT-3-RT)13只;放疗第五次给予顺铂组(RT5-CT-RT25)6只;放疗第十次给予顺铂组(RT10-CT-RT20)7只;放疗后第三天给予顺铂组(RT-3-CT)12只和放疗后第十七天给予顺铂组(RT-17-CT)6只。放疗每次2Gy,每周5次共30次(6周)。为了防止麻醉对动物和肿瘤的血流和体温的影响,放疗时动物不麻醉,固定在特制的笼内,放疗的照射面积为4cm×4cm。化疗将顺铂溶于生理盐水中  相似文献   

6.
<正>目的报道一研究机构对低风险的早期乳腺癌病人通过球囊近距离放疗实施部分乳腺加速放疗(APBI)后的乳腺摄影片表现。材料与方法此项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并严格执行HIPAA的个人  相似文献   

7.
目的 研究胸部肿瘤放射治疗患者血清TGF-β1和IL-1β水平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的影响。方法 接受常规适形或调强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54例,PTV处方剂量为50~66 Gy,分析靶区剂量分布及危及器官受量。患者于放疗前及放疗结束后空腹采肘静脉血,应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中TGF-β1和IL-1β水平,并分别在放疗前后和放疗开始90 d内检测心肌酶、肌钙蛋白Ⅰ、心电图以及心功能指标评价患者心脏损伤状况,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分级标准进行评价。分析血清TGF-β1和IL-1β水平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结果 放疗前患者血清TGF-β1为(888.4±41.1)μg/L,放疗结束时为(926.1±23.1)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479, P<0.05);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患者血清TGF-β1为(900.6±34.5)μg/L,高于无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患者的(865.7±47.0) μg/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646,P<0.05)。Spearman相关分析显示,TGF-β1放疗前基础水平、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相关(r=0.378、0.311,P<0.05)。患者放疗前与放疗结束时的血清IL-1β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放疗后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者与未发生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者血清IL-1β基础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患者放疗前IL-1β基础水平、放疗后表达水平、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无相关性。放疗前、后TGF-β1的表达水平与放疗后IL-1β的表达水平呈正相关(r=0.416、0.389,P<0.05)。结论 放疗后血清TGF-β1升高,放疗前基础表达水平及放疗前后差值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相关。IL-1β与放射性心脏损伤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比较电子射野影像仪(EPID)和锥形束CT(CBCT)用于胸部肿瘤影像引导放疗,在工作流程和发现患者摆位误差两个方面为临床选择不同影像引导放疗工具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2007年3月至2008年1月在我院接受根治性放疗的17例胸部恶性肿瘤患者(包括肺癌、食管癌和胸腺瘤),每位患者每周分别行千伏锥形束CT(KVCBCT)和EPID影像引导分析各1次。1例患者(肺癌)在完成2次KVCBCT在线引导放疗后自动退出研究,共有16例患者进入最终研究分析。结果 16例患者共获取81对EPI和CBCT影像。采用CBCT引导放疗系统时,患者的治疗总时间较采用EPID引导放疗系统时增加1.2 min。采用EPID引导放疗技术分析胸部肿瘤患者的摆位误差,患者在左右(LR)、头脚(SI)和前后(AP)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3.2)mm、(1.3±3.7)mm和(-0.2±3.1)mm。计算临床靶体积(CTV)到计划靶体积(PTV)的预留边界,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10mm。采用KVCBCT引导放疗技术分析这部分患者的摆位误差,LR、SI和AP 3个方向上的摆位误差分别为:(0.1±4.6)mm、(0.6±4.0)mm和(-0.9±4.6)mm,CTV到PTV的预留边界应设定为12mm。结论 与EPID相比,采用CBCT引导放疗系统没有明显延长治疗时间,但增加了发现摆位误差的能力,建议有条件的单位选择CBCT进行胸部肿瘤患者的影像引导放疗或摆位误差分析。  相似文献   

9.
非小细胞肺癌放疗中99Tcm-HL91 SPECT乏氧显像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通过99Tcm-4,9-二氮-3,3,10,10-四甲基十二烷-2,11-二酮肟(HL91)系列乏氧显像研究非小细胞肺癌放疗前、中和后乏氧的变化.方法拟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非小细胞肺癌患者20例,放疗前1~2 d、放疗过程中(接受30~40 Gy照射)和放疗后1~2 d分别行99Tcm-HL91 SPECT显像.利用感兴趣区(ROI)技术计算肿瘤/对侧相应部位放射性计数比值(T/N),分析放疗不同时期肿瘤乏氧的变化.结果放疗前、中和后显像的T/N(4 h)分别为1.56±0.19,1.40±0.12和1.29±0.13,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该实验为研究人体肿瘤再氧合提供了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接受放疗的胸部肿瘤患者血液中TNF-α、TGF-β、IL-10水平变化与放射性肺炎(RP)的关系。方法 对69例接受三维适形放疗的Ⅲ期肺癌或食管癌患者采用酶联免疫吸附实验法于放疗前、放疗剂量达40~50 Gy时及放疗后检测血浆中TNF-α、TGF-β和IL-10水平,并计算IL-10/TNF-α比值。结果 28例患者发生RP。RP者中放疗前TGF-β、TNF-α、IL-10和IL-10/TNF-α分别为(15.2±13.4)μg/L、(28.4±13.4)、(24.1±17.1)ng/L和1.01±0.86;放疗中TNF-α升高达(36.1±15.5)ng/L(t=2.01,P=0.040),IL-10下降达(18.8±10.8)ng/L(t=1.40,P=0.166),IL-10/TNF-α下降为0.62±0.55(t=1.90,P=0.063);放疗后TNF-α高于放疗前[(36.9±15.5)ng/L;t=-2.20,P=0.032],IL-10和IL-10/TNF-α分别为(13.7±6.2)ng/L和0.41±0.21,明显低于放疗前(t=3.03,P=0.005;t=3.60,P=0.001);TGF-β在放疗前、中、后均相似(P>0.05)。在无RP者中放疗前TGF-β、TNF-α、IL-10和IL-10/TNF-α与放疗中、后均相似(P>0.05)。RP者与无RP 者中放疗前TGF-β相似(t=0.54,P=0.594),放疗中前者TNF-α明显高于后者(t=2.02,P=0.048),放疗后前者IL-10和IL-10/TNF-α明显低于后者(t=2.50,P=0.015;t=4.63,P=0.000)。结论 TNF-α和IL-10水平变化与RP发生密切相关,动态监测其变化可早期预测RP发生,可作为急性放射性肺损伤易感性指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评价电话版常识-记忆-注意测验(TIMCT)在鼻咽癌放疗后患者认知功能检测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正常人(30例)和放疗结束3个月、2年、5年的鼻咽癌门诊复查患者(各30例)首先使用以往简易精神状态检查法(MMSE)和修订后的TIMCT面访,以及面访2周后再电话访问(电访)1次。结果 不以MMSE得分作为控制变量,全组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评分相关性较大,R=0.850;以MMSE得分作为控制变量,全组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评分相关性较低,R=0.366;以检测时机为分层因素作TIMCT电话访问与TTMCT面访评分的偏相关分析表明两者仅在正常人和放疗结束3个月者有相关性,放疗结束2年和5年者无相关性(R=0.447、0.970、0.200、0.062)。TIMCT电访与TTMCT面访评分差值散点图进一步表明只有当MMSE评分≥28分时电访与面访评分才会一致,但面访与电访都可以反映研究对象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结论 TIMCT电访与TIMCT面访、MMSE面访可以反映放疗结束后鼻咽癌门诊复查患者认知功能下降的趋势,但TIMCT电访尚须进一步改良才能应用于鼻咽癌放疗结束后认知功能损伤的临床筛查。  相似文献   

12.
目的 使用扩散张量成像(DTI)和基于纤维束追踪的空间统计分析(TBSS)方法对鼻咽癌(NPC)患者放疗前、后脑白质显微结构动态变化进行评价,并分析其和患者整体认知分数的关系.方法 80例鼻咽癌患者被纳入本研究,按照放疗前后不同时期分为4组:G1为放疗前组(n=22),G2为放疗后0~6个月组(n=21),G3为放疗后6 ~12个月组(n=20),G4为放疗后>12个月组(n=17).全部患者均行DTI及常规MRI扫描.计算患者的部分各向异性(FA)和平均扩散率(MD).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价(MMSE)量表评价患者的整体认知功能.结果 与放疗前组(G1)相比,放疗后6个月内(G2)右侧顶叶、右侧枕叶和右侧额叶白质FA值显著下降,放疗12个月后(G4)右侧顶叶、右侧额叶白质FA值仍显著低于放疗前水平;放疗后6个月内(G2)双侧颞叶、左顶叶、左额叶、左侧半卵圆中心、右枕叶白质MD值比放疗前(G1)显著升高,放疗12个月后(G4)右枕叶白质MD值仍显著高于放疗前水平(P<0.05).右枕叶白质FA值与MMSE分值呈正相关(r=0.483,P=0.027),左额叶白质MD值与MMSE分值呈负相关(r=-0.487,P=0.025).结论 放疗可引起鼻咽癌患者较广泛的脑白质损害,而且是动态、暂时性的变化.放射性脑白质异常可影响患者的认知功能.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胸部放疗基础心功能状况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评价急性期内患者心功能的变化。方法 分析109例胸部肿瘤患者放疗后基础心功能状况对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的影响,并观察放疗前及急性观察期内心功能的变化。结果 全组患者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率为79.8%,患者临床因素及基础心功能各项指标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均无明显相关(P>0.05)。放射治疗后急性期内出现左室收缩功能减低24例,舒张功能减低15例;瓣膜病变24例,全部为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改变,其中反流(轻、中度反流)23例、狭窄(轻度)1例,未见三尖瓣和(或)肺动脉瓣反流与狭窄。左房前后径、主动脉流速、E/A值在放疗前、放疗结束、自放疗开始3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8.552、0.017、0.003,P<0.05)。左房前后径、主动脉流速、E/A值放疗结束较放疗前分别下降了9.19%、7.56%、17.5%,自放疗开始3个月较放疗结束分别恢复7.05%、4.14%、7.58%,其中E/A下降和恢复变化幅度最大。结论 临床因素及基础心功能状况与急性放射性心脏损伤发生无明显相关。放疗导致的瓣膜病变以二尖瓣和(或)主动脉瓣轻、中度反流多见,并可引起左室收缩和舒张功能改变。左房前后径、E/A值放疗后首先降低,随着时间延长逐渐改善,但急性期内未能恢复到正常水平。急性观察期内放疗对心脏舒张功能的影响较收缩功能明显。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瘤接受二程放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收集2017—2023年于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接受二程放疗的28例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的资料,分析二程放疗的可行性。结果 28例患者二程放疗后中位随访时间为20.2个月。二程放疗距首程放疗的中位时间为11.1个月。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中位生物有效剂量(BED)分别为100和96 Gy,分别有25例(89.3%)和24例(85.7%)患者接受了体部立体定向放射治疗。首程放疗和二程放疗的正常肝脏平均受量的2 Gy分次的等效剂量(EQD2)分别为10.1和 7.9 Gy。二程放疗后的完全缓解率和部分缓解率分别为54.5%和18.2%,客观反应率为72.7%。二程放疗后基于患者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7.0%,基于病灶的2年的累积局部失败率为15.1%,1年无进展生存(PFS)为27.4%,3年总生存(OS)为46.7%。二程放疗后患者的耐受性良好,大部分患者(75.0%)出现1~2级急性不良反应,只有1例(3.6%)患者出现3级急性不良反应。结论 对于不可手术结直肠癌肝转移患者,二程放疗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5.
目的通过分析肝癌骨转移患者的癌症治疗评估量表-骨痛量表(FACT-BP),研究放疗对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临床因素对放疗后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3年1月至2018年12月徐州市肿瘤医院43例肝癌骨转移患者放疗前后FACT骨痛量表,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总体功能状态、疼痛程度、躯体功能、社会心理等5个方面分析放疗前后生活质量评分变化,并对比分析生活质量未改善的患者各方面评分;比较各临床因素与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的相关性。结果放疗后患者各方面生活质量评分较放疗前均有提高,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621、5.887、9.407、7.785、4.487,P<0.05)。生活质量未改善患者中,放疗前后生活质量总体评分、社会心理评估评分均降低明显,存在明显差异(t=3.381、4.982,P<0.05)。各临床因素中,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对患者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有明显影响(χ^2=5.180、7.457,P<0.05)。放疗前骨转移部位是否存在软组织肿块,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50.00%、85.00%。放疗处方剂量<40 Gy及≥40 Gy,放疗后生活质量改善率分别为44.44%、84.00%。多因素分析发现骨转移部位软组织块、放疗处方剂量、疼痛数字评分法(NRS)疼痛评分对生活质量改善的影响有相关性(OR=0.296、0.020、1.592,P<0.05)。结论骨转移部位的放疗能明显改善肝癌骨转移患者生活质量。社会心理状态可影响患者生活质量。放疗处方剂量≥40 Gy更可能改善骨转移部位存在软组织肿块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鼻咽癌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双侧颞叶脑白质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强灌注加权成像(DSC-PWI)的变化特点。方法鼻咽癌放疗前及放疗后复查患者各16例,放疗前患者作为对照组,放疗后患者处于放疗后0~6个月内,即放疗后急性期与早期迟发性反应期,作为试验组。两组间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吸烟及饮酒等因素无统计学差异。所有受试者均行扩散张量成像(DTI)及动态敏感对比增加灌注加权成像(DSC-PWI)检查,原始图像进行后处理后,测量各组双侧颞叶DTI的各向异性分数(FA)、平行本征值(λ║)及垂直本征值(λ⊥),以及各组双侧颞叶PWI的相对血流量(rCBF),所得数据进行两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放疗后FA值与对照组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降低,放疗后λ⊥与放疗前相比显著升高;放疗后rCBF值比对照组明显降低,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DTI和DSC-PWI可以显示放疗后神经组织及血管的显微损伤,血管损伤及其所致的血流量减低可能参与了放射治疗诱发的早期脑组织损伤。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比较直肠癌术后盆腔三维适形放疗(3DCRT)、适形调强放疗(IMRT)和简化调强(sIMRT)技术的三维剂量学特点,为直肠癌术后辅助放疗照射方法的优选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Ⅱ~Ⅲ期直肠癌经腹前切除(Dixon手术)术后盆腔放疗的10例患者分别行3DCRT、sIMRT和IMRT3种计划设计,利用剂量体积直方图评价不同照射技术对靶区和正常组织照射剂量和靶区适形指数(CI)及剂量不均匀性指数(HI)。结果 不同放疗技术的剂量学研究:1CI为IMRT>sIMRT>3DCRT(t=7.48、9.13,P<0.05)。23种治疗计划PTV靶区剂量分布的均匀度3DCRT最好,IMRT和sIMRT相似,但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对膀胱的保护,IMRT明显优于3DCRT,sIMRT稍低于IMRT;对小肠的保护,sIMRT优于3DCRT,但IMRT并不比sIMRT具有更多优势;对结肠的保护,3种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对股骨头的保护,IMRT及sIMRT均明显好于3DCRT。IMRT、sIMRT对上述危及器官的保护优势主要体现在高剂量区。43种不同放疗技术的机器子野跳数sIMRT的子野跳数(543.0±69.8)与3DCRT技术(569.7±48.7)相当,但显著低于IMRT计划(770.3±73.1)。结论 在直肠癌术后放疗中sIMRT放疗技术具有最优性价比。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低强度He-Ne激光血管内照射(intravascularlowlevellaserirradiation,ILLLI)配合放疗治疗鼻咽癌的放射反应及远期疗效。方法将122例接受放疗的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单纯放疗组(对照组)和放疗+ILLLI组(治疗组),比较两组患者的急性放射反应发生率,出现急性放射反应的放疗剂量,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中重度急性放射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明显减少(P<0.01),出现急性放射反应的剂量明显提高(P<0.01),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及5年生存率两组差异无显著意义(P>0.05)。结论ILLLI可提高鼻咽癌患者放疗耐受性,降低急性放射反应及并发症发生率,不增加远处转移,可作为鼻咽癌患者放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评价调强放疗同步补量(IMRT SIB)代替常规照射(全盆外照射加腔内放疗)治疗局部进展期宫颈癌(LACC)的可行性。方法 根据子宫的不同位置选择5例LACC患者,分别制订常规放疗和IMRT SIB计划,比较2种放疗方式靶区的剂量分布。结果 子宫前位、水平位、后位以及偏位时IMRT SIB可以为靶区提供优于常规照射均匀、足量的剂量分布,降低危险器官(直肠、膀胱和小肠)受照体积和剂量;IMRT SIB能够得到较常规放疗更高的A、B点和宫底剂量。但如果小肠邻近或环绕子宫时靶区则欠量。结论 剂量学研究证明LACC IMRT SIB在不同子宫位置(过度前倾前曲位除外)时肿瘤靶区的剂量分布优于常规放疗。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鼻咽癌(NPC)根治性放疗不同阶段颅底骨髓腔CT值变化的趋势,为NPC患者放疗后CT诊断提供依据并为放疗后颅底骨质改变的长期随访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130例NPC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60例放疗前和完成20 Gy、60 Gy剂量治疗时行CT平扫,另70例在放疗前和完成40 Gy剂量治疗时以及完成治疗3个月后行CT增强扫描,在同一断层图像上以颅底骨枕骨斜坡髓腔勾画感兴趣区,并计算出平均CT值,统计CT值不同阶段的变化,动态观察枕骨斜坡骨髓腔对放疗后的急性反应.结果 患者在放疗前和完成20 Gy、60 Gy剂量治疗行CT平扫时,斜坡髓腔的平均CT值分别为(177.46±82.62) HU、(175.11 ±80.17)HU和(160.31±80.70) HU;患者在放疗前和完成40 Gy剂量治疗时以及完成治疗3个月后增强CT扫描时,斜坡髓腔的平均CT值分别为(191.68±82.25) HU、(166.44±77.92) HU和(152.30±80.87)HU;经Anova分析发现,放疗前后颅底骨髓腔的CT值急性期普遍减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放疗前组与20 Gy组之间的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放疗辐射导致颅底骨髓腔的CT值相应减低,提示放疗后短期内颅底骨质有骨质疏松的变化趋势,对于放疗后出现的放射性骨损伤和病理性骨折的诊断有一定的提示意义,为NPC患者放疗后颅底骨质的长期随诊观察提供了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