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2.
对419名健康青年的睑裂长度、睑裂高度、瞳孔距离做了测量,现报告如下: 测量对象和方法测量对象15至20岁健康男女青年。系本县重点高中,高一至高三的学生。测量方法:检查者与被检查者对面而坐,室内自然光线,被检查者双目自然睁开,向正前方平视5m目标。工具:钢制米尺。①睑裂长度:为一眼内眦到、外眦之间的距离。②睑裂高度:上下睑缘中线之间的距离。③瞳孔距 相似文献
3.
眼外形成年人正常值因国籍种族、和地区而异。笔者于1989年12月对黑龙江省1073名男性健康青年进行了测量。报告如下: 对象与方法一、测量对象:本文报告1073人均为黑 相似文献
4.
瞳孔距离在临床上有着重要意义。既往国内对其正常值的调查统计仅限于成人,为此笔者对武汉地区579名正常儿童进行了瞳孔距离测量统计,其正常值供眼科同道参考. 检查方法及对象测量对象为3—14岁眼无畸形,无明显斜视且检查合作的儿童。针对儿童生长发育较快的特点,对每周岁儿童分别进行侧t统计。检查时被位者与医师相对而坐,双眼平视前方。医师持塑料透明尺侧t从右眼角膜内缘至左眼角膜外缘之距离为谊孔距离。 相似文献
5.
本文是我们对温部州市分健康幼儿1119人进行人眼生理正常值的测量统计如下: 检查方法与测量标准我们选择对象是4~9岁健康男、女幼儿。其中男性647人(1294只眼),女性472人(944只眼)共1119人(2238只眼),测量工具为钢制米尺,圆规、电筒等。被检查双眼完全正常,且合作。检查者被检查者端立,在明亮自然光线下,双眼自然睁开,平视前方,先用圆规量所需要进行检查 相似文献
6.
假性内斜视是儿童常见的一种临床现象,表现为双眼或单眼有内斜外观,但视轴平行,易与斜视混淆。其中除少数由于面部、眼部或头颅异常引起外,大多无明显原因。对于假性内斜视,我们常用鼻根低、内眦赘皮及内眦间距宽来解释,但实际上并非如此。为此,本文采用摄相及幻灯投照测量法测量了400名健康成人及儿童的瞳孔距及睑裂的有关数值,探讨分析了眼球与睑裂的位置关系及发育特点以及内眦赘皮与假性内斜视的关系,对假性内斜视有了进一步的认识,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8.
我国正常视力青年人的隐斜及屈光情况已有测定,但屈光与隐斜之间的关系甚少报道。作者在招收飞行学员工作中,对802例16~19岁正常视力的男性青年眼进行了系统的检查,为探讨视力正常青年的屈光和隐斜状况及其二者间的关系,将资料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在研究共同性斜视中,调节、辐辏、融合力及屈光不正的检查,对共同性斜视的成因和治疗,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一定量的调节,产生一定量的辐辏,或称调节性辐辏,二者之间有一定的比例关系,这就是调节性辐辏与调节之间的比率,以AC/A表示。融合力与AC/A在临床上是可以测定的,前者我们已曾报告,后者国内报道甚少,为此我们对1141名正常视力的青年,作了AC/A的测定。 相似文献
10.
目前我省辐辏近点正常值尚未报导,为了搞好眼科的防治和科研工作,为填补本省这一空白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这项工作调查,现报告如下:一、对象与方法1.对象:在本区范围内随机选择了汉族,共503人;排除眼科疾患,裸眼视力均为1.0以上者为调查对象。其中男性379名, 相似文献
11.
CNM-2型辐辏近点测定仪的研制胡隆基,胡聪辐辏运动是眼科神经科检查的重要项目,其近点数值的测定分析可对某些疾病的诊断和鉴别诊断提供依据。临床应用的测定方法很多,如早期的Landolt眼肌力计和Livingston双眼计〔1〕,以及目前采用的直尺手指... 相似文献
13.
长期使用阿托品眼液滴眼防治青少年近视,是国内外近年来防治近视眼的有效方法之一。我们采用长期间断的用药方法,对不同程度的青少年近视均有显著疗效。本文通过对长期间断使用1%阿托品眼液滴眼的青少年近视眼调节幅度、辐辏近点、水平方向隐斜、AC/A率(调节性辐辏/调节比值)的观察,探讨长期间断使用阿托品的副作用及其防治青少年近视的机理。 相似文献
14.
年龄长度(mm)(nl,:,)]8~2123~262.~3026~3188~99~119~10不同年龄的睑裂长及宽度~~ 相似文献
15.
我国视力正常青年人的隐斜及视力正常青年人的屈光情况已有测定,但隐斜与屈光之间的关系国内很少报道。我们对1003例18~21岁视力正常的健康青年进行隐斜及屈光检查,并对隐斜与屈光之间的关系作一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6.
眼部组织由于特殊的解剖结构和所含色素的多少不同、对光线的吸收和产生反射光强度亦不相同。照射在瞳孔区、球结膜和眼睑界面时,对光线的吸收和反射均有明显的差异、可用光电仪器来测量它们的反射光所发生的光电流。为了配合眼球内异物光电控制定位仪的研制,应用光电流来控制X光机自动拍片。我们对瞳孔区、虹膜区、球结膜及眼睑各部位的反射光所产生的光电流量进行检测。材料与方法所选择的对象为汉族52人、102只正常眼(男52只、女52只)、年龄5~49岁,平均年龄26、26岁(见表1)视力均在1.0以上。眼睑和球结膜均五色素沉着、色素痣、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不同屈光状态下眼的调节近点(near poira of accomodation,AN)改变的意义,分析调节近点异常在近视眼发生、发展中的作用,进一步了解眼调节近点变化与近视眼的因果关系。方法 对248名(493只眼)近视青少年患者按照年龄和近视度数进行分组,并行屈光状态的检查,采用移近法获得调节近点距离。结果在9~10岁年龄组中,低度和中度近视组AN数值增加。在11~15岁和16~18岁年龄组中,低度近视组AN数值增大,高度近视组AN数值减少。结论 高AN数值可能是由于长期视近而造成调节力的滞后或不足引起的,这种滞后或不足可能是诱发近视不断加深的原因之一。可以认为AN远移可能是近视眼发生、发展的前兆。 相似文献
18.
二十多年来,在接触二硫化碳作业工人中,经常遇到部分工人主诉看书不能持久,不能做精密的近距离作业。初步考虑与调节功能的变化有关,为此需要做调节近点的检查,可是近点测定仪国内不易购到,一般用尺子测量不易固定,影响准确性,照明也不好解决,为了比较精确的搞好上述检查,在厂内有关单位及工程技术人员的大力协助下,制作了一台半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对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分期手术的疗效及患者满意度的分析,为临床治疗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的手术方式的选择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在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九人民医院眼科进修学习时处置的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分期手术的患者23例46眼,其中患者6例12眼有家族遗传史,2例4眼斜视,1例2眼眼球震颤。平均在5±1.9岁行Ⅰ期手术,6±2.7岁行Ⅱ期手术,手术分为Ⅰ期“Y-V”成形术、Von-Ammon外眦成形术和Ⅱ期额肌瓣悬吊手术,术后随访观察12mo,评价与分析其疗效并行患者满意度评分。 结果:睑裂长度(PFL)从术前右眼17.83±3.1mm,左眼17.87±2.9mm延长至术后右眼23.59±1.7mm,左眼23.59±1.8mm; 睑裂高度(PFH)从术前右眼2.91±1.4mm,左眼2.91±1.2mm提高至术后右眼7.89±0.9mm,左眼7.89±0.7mm; 内眦赘皮的长度从术前18.7±2.1mm减少至术后7.8±1.8mm ; 内眦赘皮的宽度从术前3.9±0.8mm减少至术后1.3±0.8mm; 内眦间距(IICD)从术前37.70±3.3mm缩短至术后30.70±2.6mm; 角膜反射光点至上睑缘的距离(MRD1)从术前右眼-1.67±1.6mm,左眼-1.80±1.6mm均上升至术后右眼+3.35±0.7mm,左眼+3.35±0.6mm; IICD/PFL从术前2.1±0.2下降至术后1.3±0.4。满意度评分47±2.1(满分60)分,患者对手术疗效及术后美容表现出较高满意度。 结论:先天性小睑裂综合征患者通过分期手术即Ⅰ期“Y-V”成形术、Ammon外眦成形术和Ⅱ期额肌瓣悬吊手术,能取得满意的疗效。 相似文献
20.
本仪器是针对体检及临床屈光科研的需要,根据正常人年龄愈大,调节功能逐渐衰退、近点远移的原理,并先后与武汉无线电三厂和江岸区实用科学研究所的有关人员协作,共同研制成调频式G85—Ⅰ型近点距离测定仪。 相似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