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壁扫描电镜观测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揭示在髓腔壁的微细形态学规律,为根管治疗术以及理解牙本质过敏现象提供应用形态学基础。方法:首先采用扫描电镜对25颗4的髓腔壁进行系统观测,并分区定点摄影,然后对扫描电镜照片进行形态测量。结果:①牙本质小管口分为4型,即圆形、卵圆形、长条形和不规则形。②从髓室自根尖方向,牙本质小管口的直径、密度和相对面积均逐渐减小。③不规则性继发性牙本质最多见于根尖1/3,其次是根中1/3。结论:①牙本质小管口的形态与牙本质小管的走向及其在钙球上的开口的形态与牙本质小管的走向及其在钙球上的开口部位有相关关系。②牙本质小管口的相对面积较单纯的牙本质小管口的直径和密度更能全面地反映不同部位髓腔壁的特征。③不规则性继发性牙本质的出现属于生理现象而并非病理变化。  相似文献   

2.
上颌第二前磨牙根管和根尖孔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直径的增龄变化。方法:对80颗年龄明确,外形完整的下颌第一前磨牙的X线图像进行定点测量髓腔近远中径和颊舌径,统计髓腔直径的平均值。结果:髓腔直径随年龄增大而逐渐减小。结论:不同年龄下颌第一前磨牙髓腔均呈"扁漏斗状",不利于根管预备中导入器械的旋转;通过测量髓腔直径,为法医学和考古学推测个体年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目的:利用RVG(radio visio graphy)数字化X线成像系统测量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形态的相关数值,为临床诊断、治疗提供重要参考依据。方法:收集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70颗,牙齿发育完全、根尖完整,用RVG数字成像系统分别拍摄近远中向数字X线片,在图像上测量髓腔形态的相关数值。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颈部髓室的颊腭向厚度(4.34±0.49)mm,颊尖至颊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84±0.58)mm,腭尖至腭侧髓角之间的距离(5.95±0.56)mm;牙尖至髓顶的距离(7.62±0.75)mm,牙尖至髓底的距离(10.38±1.44)mm;髓室高度(2.98±0.98)mm;髓顶至根分叉的距离(7.67±1.79)mm,髓底至根分叉的距离(4.59±1.48)mm。2根管口之间的距离(3.22±0.76)mm,2根管根中1/2之间的距离(3.71±1.43)mm,2根尖孔之间的距离(3.91±2.23)mm。结论:提供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髓腔解剖的形态特征,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时参考。  相似文献   

5.
张海波  杜昌连 《口腔医学研究》2014,(3):281+284-281,284
上颌前磨牙在功能上处于前牙与后牙过渡中,既可协调尖牙对食物进行撕裂,又可以协同磨牙对食物进行捣碎,并且该牙还对口角和颊部有支撑作用,以使面颊丰满、容貌美观,因此对前磨牙的应用研究,一直是临床探讨的课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再论磨牙髓腔解剖研究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恒磨牙髓腔解剖的再研究。方法:通过开髓、根管预备,测量扩大针进入根管角度和根管长度,冠颈横断观察。结果:髓室底形态有4型;根管口分布类型:上颌磨牙有2类5型,下颌磨牙有3类4型;扩大针进入根管角度及根管长度因根而异。结论:成功地进行牙髓、尖周病的治疗,熟悉髓腔解剖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7.
离体的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和牙根情况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 :观察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及根管形态。方法 :115个离体的上颌第一前磨牙 ,对牙齿进行近远中向X线照像 ,然后从根中 1/3横断 ,按Vertucci :分类法对根管系统进行记录。结果 :74个牙是单根 (64 % ) ,41个牙是双根 (3 6% ) ,双根牙根管均是Ⅰ型 (1) ,即每个牙均是 2个根管 ,每个根 1个根管 ,而 3 9%的单根牙是 1个根管 ,61%的单根牙有 2个根管 [Ⅱ型 (2 1) ,Ⅳ型 (2 ) ,Ⅴ型 (1 2 ) ]。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类型相对复杂。  相似文献   

8.
目的研究第一前磨牙髓室形态,为活髓牙牙体预备提供相关数值。方法收集上下颌第一前磨牙各30颗,用游标卡尺测量颊舌向剖面牙颈部、颊舌侧髓角处、中央窝至髓室顶的牙体组织厚度。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颊尖至颊侧髓角(5.09±0.50)mm,下颌第一前磨牙颊尖至颊侧髓角(4.68±0.57)mm。结论第一前磨牙的颊侧髓角较高,接近牙冠的中1/3,颈部髓室近远中壁薄,在牙体预备时特别注意邻面中1/3偏颊侧区域,避免意外穿髓。  相似文献   

9.
上颌第一前磨牙在临床上可见楔状缺损随年龄而增加,邻面龋发生率也明显增加,如治疗不及时,常并发牙髓炎、尖周炎,治疗疗程长,效果不尽如人意,如作于髓术,常出现失活不全现象,如发生残根或断根,拔除也不易。  相似文献   

10.
目的研究离体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牙根尖1mm~6mm区域根管峡部的发生率和位置的情况。方法收集离体单根上颌第一前磨牙50颗,自根尖开始,片切去除1mm牙根后,用美蓝染色根切面,在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各横截面的根管峡部的类型。在距根尖2、3、4、5、6mm处分别重复以上操作。结果单根的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率是54.00%;根管峡部发生率在距根尖4mm~6mm区较高。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峡部发生率在距根尖4mm水平最高。使用手术显微镜可提高对根管峡部的辨认和处理能力。  相似文献   

11.
通过回顾总结近年来多种研究方法对上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的研究,了解上颌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及其根管的变异情况,为临床研究治疗提供理论支持。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上颌第一前磨牙的根管分布、峡部形态和纵向走行变化,为根管治疗和根尖手术提供根管解剖形态的指导.方法 收集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医院口腔颌面外科门诊拔除的上颌第一前磨牙118颗,进行横切片,体视显微镜下观察牙根全长的根管数目、峡部形态及Hsu和Kim分型.结果 72.0%(85/118)的牙根含双根管,有峡部者占69%(59/85);牙根在根冠1/3段的双根管占99%(84/85),独立双根管和含峡部者均占49% (42/85),含峡部双根管在向根尖走行的过程中逐渐融合为单根管;全根长中根管峡部的横断面形态主要为Ⅳ和V型.结论 上颌第一前磨牙双根管间峡部主要存在于根中1/3,横断面形态与根管通联,根冠向根尖走行过程中渐融合为单根管;提示临床根管治疗中应以渗透性强的冲洗剂充分浸泡,加强对峡部的清理,提高疗效.  相似文献   

13.
本文报告1例上颌第一前磨牙三根四根管的发现与诊断过程。通过临床诊断和操作过程中的细致观察和多角度的常规X线牙片,发现并定位了额外根管的存在,并借助锥形束CT和根管显微镜证实三根四根管的存在,最终在手术显微镜下完成了高质量的根管治疗。  相似文献   

14.
翼外肌的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翼外肌是咀嚼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功能状态正常与否直接关系到颞下颌关节和下颌运动。因而近三十年来成为国内外有关学者研究的热点课题。然而国内外对该肌的研究主要局限在机能学方面的探讨,某些形态学问题意  相似文献   

15.
患者,女,16岁,因正畸治疗需要,设计拔除4颗第一前磨牙。在拔上颌第一前磨牙时感觉牙脱位困难,拔除后发现该牙有三个牙根,颊侧2个根,腭侧1个根,其中近颊根与远颊根部分融合,且每个牙根都有独立的根管,属单根单根管型(图1)。  相似文献   

16.
目的:评价锥形束CT(cone-beam CT, CBCT)对下颌前磨牙髓腔三维重建的精度。方法:选取32颗单根下颌前磨牙,分别采用显微CT(micro-CT)和CBCT进行扫描,对髓腔进行三维重建,分别提取髓腔的三维表面模型和三维体积模型。在Amira 5.0软件中对髓腔表面模型配准后,以micro-CT重建的髓腔模型为参考,检测CBCT重建模型和其相比的形态差异,进行色阶图颜色标示,记录整体形态的三维偏差值并分析2种扫描图像对髓腔体积重建的测量值差异。采用SPSS 13.0软件包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32颗牙的三维形态偏差RSM值平均为0.27 mm,最大的形态差异分布于髓腔的根尖段和一些细小的解剖变异结构。Micro-CT和CBCT重建髓腔模型的体积测量值分别为(34.89±4.36) mm3和(27.32±4.83) mm3, 差异具有显著性(P<0.05)。结论:利用CBCT扫描图像对下颌前磨牙髓腔进行三维重建时,存在着一定程度的结构丢失,且多位于根尖段和细小的解剖变异部位。口腔临床医师在利用CBCT辅助诊疗时,应考虑到以上特点。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根和根管形态,为临床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收集422颗上颌第一前磨牙.按性别分组,统计分析各牙根形态出现率;采用透明牙技术观察分析根管形态,根据Vertucci分类法,统计分析各根管形态的出现率;采用SPSS11.5软件包对数据进行X2检验.结果:(1)422颗标本中,单根牙占57.36%,双根牙占41.47%.三根牙占1.18%.男性组分别为33.58%、62.68%和3.73%.女性组分别为66.67%、33.33%.没有三根牙.2组间有显著性别差异(P<0.01).(2)415颗透明牙标本中,共观察到9种根管形态.Ⅰ型占10.12%,Ⅱ型占10.60%,Ⅲ型占6.02%.Ⅳ型占56.63%,Ⅴ型占12.05%,Ⅵ型占1.93%.Ⅶ型占0.72%,Ⅷ型占1.45%,Ⅸ型占0.48%.单根管(Ⅰ型)占10.12%.双根管(Ⅱ-Ⅶ型)占87.95%,三根管(Ⅷ,Ⅸ型)占1.93%.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形态多样并有显著性别差异.而且根管形态类型复杂.充分了解其解剖形态.对临床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形态,探讨锥形束CT在牙体测量中的应用。方法对成都地区青少年120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锥形束CT图像进行三维重建,根据三维牙体模型进行牙体解剖学指标测量,测量指标有10项,包括:牙齿全长、牙冠长度、牙根长度、牙齿冠根比、牙冠宽度(冠近远中径)、牙颈部宽度(颈近远中径)、牙齿冠宽与颈宽之比(冠、颈近远中径之比)、牙冠厚度(冠颊舌径)、牙颈部厚度(颈颊舌径)、牙齿冠厚与颈厚之比(冠、颈颊舌径之比)。并对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根据锥形束CT图像可以建立良好的上颌第一前磨牙三维牙体模型,检测者2次测量结果的组内相关系数为0.957(P=0.007)。同性别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各测量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双侧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长度、冠根比、牙冠厚度3项指标的性别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指标的性别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使用锥体束CT进行牙体模型三维重建并测量牙体解剖学指标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利用CBCT评估上颌第一前磨牙根管解剖形态。方法收集因种植手术前评估,正畸治疗前评估,复杂疑难根管治疗等原因拍摄的CBCT 710例,根据样本纳入标准得到404例双侧CBCT图像,记录患者的姓名,性别,年龄,牙位,牙根和根管数目,牙根弯曲方向和根分叉的位置。结果上颌第一前磨牙以单根牙和多根牙多见,三根牙最少见,单根牙发生率为65.1%,双根牙发生率为34.7%,三根牙发生率为0.2%,有2例左侧颊根分为两根,为三根牙。单根牙和双根牙在男女性别间的发生率无统计学差异,根管类型中14.7%有1个根管为Ⅰ(1-1)型,85.1%为复杂的两根管类型(Ⅱ型到Ⅶ型及2-1-2-1型),只有0.2%有三根管为Ⅷ型。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弯曲的发生率为38.1%。根据弯曲方向分为5种类型,颊侧弯曲22.7%,舌侧弯曲17.3%,近中弯曲11.6%,远中弯曲42.1%,S形弯曲6.2%。上颌第一前磨牙牙根分叉的发生率为34.9%,根据分叉的部位分为根冠1/3、根中1/3、根尖1/3分叉,发生率为31.6%,44.7%,23.8%。结论上颌第一前磨牙多为单根牙,而且多为单根牙双根管,单根牙的根管形态多样,牙根多向远中弯曲,牙根分叉位于牙根中段。  相似文献   

20.
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离体解剖形态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解剖外形及其根管的形态特点,为牙体牙髓病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游标卡尺测量105颗上颌第一前磨牙的牙体各项长度指标;肉眼观察牙根形态;拍摄X线片,观察根管形态及类型。结果牙体各项指标测量值均呈正态分布,根长和牙长差异较大。冠长-牙长及根长-牙长间存在相关性及直线回归关系,其他指标间也广泛存在。上颌第一前磨牙单根或融合根居多,占74.3%。根管数目1~3,以两根管(68.5%)居多,主要有Ⅰ型、Ⅱ型、Ⅳ型和Ⅴ型。结论本实验结果可为成都地区成人上颌第一前磨牙的临床治疗提供理论参考。上颌第一前磨牙多根管率较高(71.4%),应该引起临床医生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