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 夏季热,又称小儿“暑热症”,多见于3岁以下小儿,临床以长期发热不退,伴有口渴、多饮、多尿、少汗等为其主要症状,病程一般可达2至3个月或更长,至秋凉后,发热及其它症状随之消退。有的患儿可连续数年发病,其发病原因是患儿平素体质较弱,不能耐受暑热之气,耗伤体内津液,水津无由输布,腠理闭塞,致成发热、渴饮、多尿、汗闭之候。笔者运用辨证施治方法治疗小儿夏季热,获得满意效果,兹举例如下。 例1 王某,男,26岁。1997年8月26日初  相似文献   

2.
蓝惠玲 《新中医》1996,28(3):17-18
小儿夏季热治验蓝惠玲小儿夏季热又称“暑热症”,以长期发热,口渴多饮,多尿,汗闭为主要临床症状。本病多在6~8月间发病。笔者通过辨证论治,疗效颇佳,现将治疗的典型病例介绍如下。例1:陈××,女,1岁半。1989年6月12日初诊。患儿连续3次感冒后,出现...  相似文献   

3.
<正> 笔者运用叶天士之六神汤治疗小儿夏季热,收效较佳,简介如下。病例:邵某,女,5岁。1982年7月24日诊治。夏季发热持续不退已有三载。半月前患感冒,经治疗已愈,但有低热(37.1—37.8℃),尤以傍晚为甚。食少口渴,烦躁不安,小便短黄,形体消瘦。舌红、苔薄白,脉细。处方:潞党参炒白术白茯苓各8克淮山药白扁豆各10克炙甘草4克。服药4剂,低热已退,口渴,溲黄若失,食欲增加。继服5剂而收功。按:顽固性小儿夏季热多因脾虚阴火内生,阴火得以乘其位,使元气无所归宅而成。尤在泾谓:“土厚则阴火自伏”,故用六神汤健脾,元气归宅,则阴  相似文献   

4.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疰夏,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小儿,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食少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燥,气温愈高,则体温愈高为特点。多因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抗病力弱。夏季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小儿对气候变化不适应则病。暑为阳邪,最易化火,伤津耗液;暑多挟湿,湿邪重浊粘腻,署湿相合,病程绵缠。治法可分,暑伤阴津和署湿蕴脾两大类。暑邪伤阴,治以养阴生津,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暑湿蕴脾,治以清暑利湿。偏热重者黄连番茹饮合清络饮。偏湿重者三仁汤加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郝××,男,1岁3个月。于1980年6月5日发病,始即高热,曾经地、省两级医院的儿科专家多次诊治,肌注青霉素,链霉素,口服解热止痛药及中药小柴胡汤、白虎  相似文献   

6.
我们根据“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温”的治疗法则,采用辛凉清肺益气生津法治疗小儿夏季热28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均确诊为小儿夏季热。其中:  相似文献   

7.
<正>我院已故老中医朱经生,擅长于小儿科,对治疗小儿夏季热颇有经验,笔者现将朱老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及个人学习运用朱老经验的粗浅体会介绍于后: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朱老认为小儿夏季热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小儿肾气微弱,脾气未充,其正气虚弱,故不能耐受盛暑炎夏之消灼而发病。暑为阳邪,暑气伤人,自口鼻而入,先伤上焦心肺,肺为暑气熏灼,失去宣发之权,更不能司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职,故而汗窍闭塞,出现发热。暑气内蕴,心火气盛,津液因之耗伤,而欲饮水以自救,故口渴多饮。暑多夹湿,湿为阴邪,  相似文献   

8.
夏季热治验     
刘××,男,八个月。患孩1977年7月8号开始高热(39°—39.7℃)持续不退11天,尿多。不咳嗽,不腹泻,不抽搐,不出汗。体检:神志清楚,精神尚可,呼吸平稳,  相似文献   

9.
夏季热治验     
杨×,男,32岁。1982年6月5日诊。主诉:发热发冷头痛6天。热重寒轻,夜间加重,身疼、汗出口渴,纳呆,体温39℃。曾经在某医院用中西药治疗6天,热势不减。刻诊:神疲乏力,皮肤烫手,体温39℃,舌红,苔薄黄,脉沉弦滑。白细胞3800,中性36%,淋巴65%。证属暑热。治宜清热利湿,解表化浊。方用:鳖甲、地骨皮各19克,石膏、夏枯草各30克,知母、银花、芦根、六一散各15克,冬桑叶、  相似文献   

10.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小儿夏季热分为暑湿遏表,肺失清肃;暑伤肺胃,气阴两虚;暑热久羁,阴液亏虚;暑热日久,上盛下虚四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正>小儿夏季热是儿科常见的时行疾病之一,多发于3岁以下体质虚弱的婴幼儿,以长期发热、热势起伏不退、口渴多饮、少汗或无汗、多尿其主要临床特点,迨至秋凉以后症状自行消失。先将其证治浅述如下。1病因病机婴幼儿阴气未充、阳气未盛,其调节功能尚未臻完善,故若禀赋不足、体质虚弱,或病后失调、阳气不足,患儿适应外界气候  相似文献   

12.
小儿夏季发热,多见于夏季热,亦见于风热、暑湿、瘀血等,不可统作夏季热论治。近几年来,笔者对小儿夏季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一.风热在卫熊某,男,2岁3个月。代述:患儿发热15天,经治未效。1987年7月18日来我处初诊。现症:发热(腋表T38.4℃),无汗,口渴,鼻衄,咽红,咳嗽,痰黄稠,大便干结,有时隔天解1次,尿黄,舌红,苔黄略厚,脉浮数,指纹浮紫。证属外感风热,肺失清肃,法宜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佐以清热凉血,兼以通腑。方用桑菊饮加白茅根8克、板蓝根6克,另服牛黄上清丸1粒(冲服),服药3剂汗出,热退,衄止,便通而愈。  相似文献   

13.
笔者自拟银胡蒿桑丹泻白汤治疗小儿夜热11例,皆获良效。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在半岁~7岁之间发病。程1~3天者7例,4~7天者3例,一月者一例。服一剂而愈者9例,服两剂而愈者2例。处方:银柴胡、青蒿、桑叶、丹皮、桑皮、地骨皮、甘草、粳米,3岁以下者,甘草1g、粳米15g,其余诸药为6g;3岁以上者,甘草2g、粳米30g,其余诸药均为10g。典型病例:陈女,3岁,1984年12  相似文献   

14.
李×,男,1岁。1988年8月23日诊。一月前患儿开始发热,上午较甚,午后稍低。在当地卫生院用西药治疗三日不效,后到自贡市某医院住院治疗28天。经X光摄片,血液常规及其他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用抗菌素、补液、退热药治疗,发热如故。  相似文献   

15.
方药组成:生怀山10克,生苡米10克,酥龟板10克,酥鳖甲10克,鸡内金10克,乌梅肉5克,北五味子4克,白莲肉10克。汤剂即取上药每日1剂,水煎2次,分2~4次口服,连服5~7天为1个疗程;糊剂即取上药分别用文火炒熟后,共研细粉,每次用茶匙(约10克)1匙,加冰糖(或白糖)少许,用淡盐汤调成糊状食用,每日服3~3次;丸剂即取上药研成极细粉末,炼蜜为丸,每日3次,每次约4克,淡盐开水送服。兼风寒者加香薷草、厚朴各6克,兼风热者加金银花、连翘、青蒿草各6克,兼咳嗽者加桑白皮、杏仁各6克,兼腹泻者加炒山楂、麦芽、神曲茶各6克  相似文献   

16.
处方:黄芪10克,白术5克,防风4克,青蒿8克,金银花10克,竹叶3克,鲜荷叶10克,鳖甲6克,秦艽5克。加减:神疲甚者加太子参10克,烦燥不安则用沙参15克,高热不退加钩藤、蝉蜕各5克。  相似文献   

17.
<正> 暑伤肺胃发热张某,男,2岁。1983年8月初诊。患儿发热40天。此前因天气炎热饮大量汽水后,当晚开始发烧,腹胀,便稀。给扑热息痛,新诺明口服后,热退泻止。但第2天体温复升。以后持续不退1月余。体温在38℃~39℃之间,午后热重。X 线摄片、肝功、血培养血沉、抗(O)试验、肥达氏反应、嗜异凝集  相似文献   

18.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方法治疗小儿夏季热多例 ,取得满意疗效。内服药物 :西洋参、苍术各 4g,鲜石斛、石膏各 1 0 g,西瓜翠衣、芦根各 6g,薄荷、甘草各 2 g。煎水代茶频频饮用。外用药物 :银花、连翘、鲜浮萍各 3 0 g,鲜芦根、鲜石斛各 1 0 0 g,鲜荷叶 1张 ,煎汤 2 0 0 0 ml兑水 ,将患儿身体除头部外浸于药液之中即可。药量随患儿体表面积多少略作加减 ,水温适宜 ,药液浸后擦干 ,外扑六一散。一般治疗 1 0天后即可获效。内外合治小儿夏季热!225723$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卫生院@孙尧中…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常见的时行疾病之一,多发于三岁以下体质虚弱的婴幼儿,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以长时间发热起伏不退、口渴多饮少汗或无汗、多尿为其主要临床特点。迨至秋凉以后,临床症状自行消失。因其病发于夏季故名“夏季热”。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就广东地区而言,本病多集中在六、七、八、九四个月发生,尤以七、八月份气候炎热更为多见。根据临床观察,有的患儿可连续2~3年发生本病,但其临床症状可见逐年减轻,病程逐年有所缩短。本病在发病期间如无兼患其它疾病,预后大多良好。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可归祖国医学“伤暑”范畴。  相似文献   

20.
小儿夏季热验案1则郑斌郑×,女,5个月。1991年7月15日初诊。其母代诉:患儿自今年5月天气转热后,遍身生满痱子,数日后,则出现发热,体温波动在38~40℃之间。晨起稍低,10时左右体温逐渐上升至39~40℃。持续到深夜不退,并伴随出现口渴多饮,多...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