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
3.
4.
小儿夏季热,中医称疰夏,系指夏季长期发热的一种疾病,患者多为小儿,临床症状以持续发热,食少消瘦,口渴,多尿,皮肤干燥,气温愈高,则体温愈高为特点。多因排汗机能发生障碍所引起,盖小儿稚阴稚阳之体,形气未充,脏腑娇嫩,易虚易实,易寒易热,抗病力弱。夏季主气,少阴君火,少阳相火,太阴湿土,三气合行其令,小儿对气候变化不适应则病。暑为阳邪,最易化火,伤津耗液;暑多挟湿,湿邪重浊粘腻,署湿相合,病程绵缠。治法可分,暑伤阴津和署湿蕴脾两大类。暑邪伤阴,治以养阴生津,沙参麦冬汤合竹叶石膏汤。暑湿蕴脾,治以清暑利湿。偏热重者黄连番茹饮合清络饮。偏湿重者三仁汤加味。举例如下: 相似文献
5.
6.
我们根据“暑病首用辛凉,继用甘寒,再用酸泄酸温”的治疗法则,采用辛凉清肺益气生津法治疗小儿夏季热28例,疗效满意。1.临床资料本组28例,排除其他疾病所致的发热,均确诊为小儿夏季热。其中: 相似文献
7.
<正>我院已故老中医朱经生,擅长于小儿科,对治疗小儿夏季热颇有经验,笔者现将朱老治疗本病的临床经验及个人学习运用朱老经验的粗浅体会介绍于后:一、对病因病机的认识朱老认为小儿夏季热的发病原因是由于小儿肾气微弱,脾气未充,其正气虚弱,故不能耐受盛暑炎夏之消灼而发病。暑为阳邪,暑气伤人,自口鼻而入,先伤上焦心肺,肺为暑气熏灼,失去宣发之权,更不能司其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阖之职,故而汗窍闭塞,出现发热。暑气内蕴,心火气盛,津液因之耗伤,而欲饮水以自救,故口渴多饮。暑多夹湿,湿为阴邪, 相似文献
8.
9.
10.
运用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将小儿夏季热分为暑湿遏表,肺失清肃;暑伤肺胃,气阴两虚;暑热久羁,阴液亏虚;暑热日久,上盛下虚四型治疗,取得较好疗效。 相似文献
11.
12.
小儿夏季发热,多见于夏季热,亦见于风热、暑湿、瘀血等,不可统作夏季热论治。近几年来,笔者对小儿夏季热,按辨证论治的原则治疗,取得较满意的疗效。现举例如下: 例一.风热在卫熊某,男,2岁3个月。代述:患儿发热15天,经治未效。1987年7月18日来我处初诊。现症:发热(腋表T38.4℃),无汗,口渴,鼻衄,咽红,咳嗽,痰黄稠,大便干结,有时隔天解1次,尿黄,舌红,苔黄略厚,脉浮数,指纹浮紫。证属外感风热,肺失清肃,法宜疏散风热,宣肺止咳,佐以清热凉血,兼以通腑。方用桑菊饮加白茅根8克、板蓝根6克,另服牛黄上清丸1粒(冲服),服药3剂汗出,热退,衄止,便通而愈。 相似文献
13.
14.
15.
16.
17.
18.
笔者采用中药内服外治方法治疗小儿夏季热多例 ,取得满意疗效。内服药物 :西洋参、苍术各 4g,鲜石斛、石膏各 1 0 g,西瓜翠衣、芦根各 6g,薄荷、甘草各 2 g。煎水代茶频频饮用。外用药物 :银花、连翘、鲜浮萍各 3 0 g,鲜芦根、鲜石斛各 1 0 0 g,鲜荷叶 1张 ,煎汤 2 0 0 0 ml兑水 ,将患儿身体除头部外浸于药液之中即可。药量随患儿体表面积多少略作加减 ,水温适宜 ,药液浸后擦干 ,外扑六一散。一般治疗 1 0天后即可获效。内外合治小儿夏季热!225723$江苏省兴化市唐刘卫生院@孙尧中… 相似文献
19.
小儿夏季热是儿科常见的时行疾病之一,多发于三岁以下体质虚弱的婴幼儿,有严格的发病季节。以长时间发热起伏不退、口渴多饮少汗或无汗、多尿为其主要临床特点。迨至秋凉以后,临床症状自行消失。因其病发于夏季故名“夏季热”。本病的发生与气候有密切的关系,气温愈高,发病愈多。就广东地区而言,本病多集中在六、七、八、九四个月发生,尤以七、八月份气候炎热更为多见。根据临床观察,有的患儿可连续2~3年发生本病,但其临床症状可见逐年减轻,病程逐年有所缩短。本病在发病期间如无兼患其它疾病,预后大多良好。根据本病的发病季节和临床表现,可归祖国医学“伤暑”范畴。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