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在临床护理工作中,由针刺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潜在危险正日趋严重。因此,有效减少针剌伤的发生率,是保持健康的护理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1增强自我防护意识  相似文献   

2.
临床实习护士针刺伤后心理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一种与注射、手术等临床操作密切相关的职业伤害。研究表明,针刺伤是导致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最主要的职业危险因素。在我国乙肝总感染率高达10%左右,艾滋病的流行在我国也已经进入快速增长期。因此,我国医务人员也面临着严峻的职业暴露的危险,其中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为了护理人员的职业安全,了解临床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里状态,笔者就我院临床实习护士发生针刺伤后的心理状态进行调查及分析,并提出相应防护对策。  相似文献   

3.
护生职业防护现状调查   总被引:75,自引:11,他引:75  
王红红 《护理研究》2002,16(6):331-333
为了解实习护士职业防护现状,采用问卷对215名实习护士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职业防护行为及医疗锐器刺伤发生率的调查。内容主要包括:有关经血液传播疾病的知识、乙型肝炎疫苗接种、手套使用情况、污染针头的处理、洗手技术、医疗锐器刺伤及其处理。结果:护生对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害有一定的认识,但防护措施不力,有48.8%的护生在临床实习时未接种乙肝疫苗,在做可能接触血液、体液的操作时戴手套的频率低。护生在操作中被针刺伤率达72.6%,与针刺意外相关的操作有将针头套回针帽、处置用过的针头、注射及冲洗针头时。提示,为避免护生职业感染的危险,对她们进入临床实习前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培训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4.
针刺伤防护教育的效果评价   总被引:39,自引:6,他引:39  
徐辉  毛秀英  盖小荣  程进 《护理研究》2003,17(17):1039-1040
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 ,如被污染针头刺伤 ,有感染血源性疾病的潜在危险 ,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病毒性肝炎、丙型病毒性肝炎、艾滋病。大量研究证实 :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1,2 ] 。实习护士在实习期间也不例外 ,同样也面临这种危险。由于他们操作不熟练 ,缺乏实践经验及防护知识 ,实习中发生针刺伤的危险性可能会更大。为了探讨职业安全教育对降低实习护士针刺伤发生率的作用 ,作者于 2 0 0 1年 11月— 2 0 0 2年 4月对北京市 4所护士学校的 2 15名实习护士进行了针刺伤防护知识教育 ,并与…  相似文献   

5.
朱晓霞 《护理研究》2007,21(12):1107-1107
ICU病房是收治急危重症病人的重要场所,因此,ICU护士所面对的困难和职业危险较其他护士严重。因此加强职业防护显得尤为重要。现将ICU护士的职业危险在素及防护介绍如下。1ICU护士常见的职业危险因素1.1医源性感染由于ICU的病患均为重危病人,他们的血液及体液具有很强的传染性,因此护士在日常操作中会不可避免地接触到。若护士不注意防护,不仅造成自身感染,还会成为疾病传播的工具。一些血源性传播疾病,如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及梅毒都会对护士造成不同程度的损害。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血液传播的高危职业群体…  相似文献   

6.
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现状与防护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医护人员经血液传播疾病的职业暴露主要途径是被血液污染的医疗器械刺伤,统称为针刺伤。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名护士被针头刺伤。有文献报道,至少有20种病原体可以通过针刺伤传播,导致职业感染的发生,其中最常见的是乙型肝炎病毒、丙型肝炎病毒、艾滋病病毒。因此,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液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现就有关护理人员针刺伤的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护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刺伤是导致医护人员发生血源性传播疾病最危险的传播途径之一,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通过对针刺伤发生的主要原因的分析,医院管理者要高度重视、强化管理、规范操作行为,确保护理人员的身心健康和安全。  相似文献   

8.
060285 临床护士职业防护现状调查/陈长香…//护理学杂志.-2004,19(19).-51-52 随机选择3所三级甲级教学医院的176名护士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资料、护理人员工作中的防护性行为、针刺伤情况、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等。结果: 临床护士各种操作过程中如戴手套、口罩、洗手等安全保护意识差,内科护士针刺伤发生情况高于外科护士  相似文献   

9.
护理人员针刺伤感染的防护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自1981年McCormick等人首次报道针刺伤对卫生人员的危害以来,国外对此展开许多研究,大量研究证实:护士是发生针刺伤及感染和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我国是乙肝的高流行地区,近年来艾滋病的发病率日趋倍增,医院又是这些疾病的聚集地,这些使护士获得职业感染的危险大大增加,加强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是保持健康的医务人力资源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危险因素,制定防护对策,降低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率。方法自行设计半开放型问卷,对23名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进行现场调查,筛选职业暴露危险因素,提出防护措施。结果23名护士均发生过职业暴露,且均为1次或2次及以上的针刺伤经历,主要暴露途径是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职业暴露后行正确紧急处理的有20名,67%的护士职业暴露前有不良情绪,100%的护士担心职业暴露后会感染相关疾病。结论针刺伤和患者分泌物喷溅是感染性疾病科护士职业暴露最主要危险因素,护理人员不良的情绪是职业暴露的诱发因素,做好自身防护和暴露后正确的应急处理是降低职业暴露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11.
曹小敏  杨祖钦 《浙江临床医学》2008,10(12):1623-1624
护士因其职业的特殊关系,在工作中与之密切接触的莫过于注射器、针头等锐利器械,因而极易导致针刺伤的发生。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是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一种职业伤害。护士在工作中一旦发生针刺伤,将面临着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危险,如艾滋病、乙肝、丙肝等。作者于2007年5月至2008年5月对10名护士进行调查,了解输液室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因素,定出有效的防护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护理人员对针刺伤的防护现状与展望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郝云岭  王欣然 《现代护理》2006,12(16):1499-1501
随着医学的迅速发展,由于医院工作环境和服务对象的特殊性,医护人员常暴露于各种职业性危害因素中,若不注意个人防护容易造成职业性损害,职业性损伤对医护人员的危害已成为不可忽视的问题。针刺伤是护理人员常见的职业损伤。Aireny的前瞻调查报道:护理人员每年针刺伤发生率80%,护士是发生针刺伤造成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高危职业群体.每年全球大概有10万护士被针头刺伤。但是,针刺伤这种护理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伤害却没有引起医院管理者的重视.护理人员的防护意识也比较薄弱,这些都使护士获得职业性感染的危险性增加,加强医院管理者及护理人员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防护迫在眉睫,为此就有关针刺伤相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3.
目的调查临床护士被针刺伤情况,探讨职业暴露与自我防护对策。方法对临床护理人员进行问卷调查,从中发现护士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结果46名护理人员被针刺伤者占89.1%,无1人进行针对性免疫注射。在护理操作中戴手套率为零。结论医护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薄,自我防护措施不到位,急需加强职业防护教育,严格执行全面性防护措施,预防感染。  相似文献   

14.
李春燕 《护理研究》2007,21(11):3016-3018
护士是医院中发生针刺伤的高危人群;而针刺伤是导致临床护士职业感染经血液传播疾病的重要途径。实习护生由于职业防护意识薄弱,缺乏临床实践经验,更具有危险性。为此,2006年7月-2006年12月对在我院实习的各院校实习护生进行问卷调查,以了解护生针刺伤的发生率、原因、环节、针刺伤后的处理,探讨其预防对策,促进护生的身心健康。  相似文献   

15.
侯雨婷 《当代护士》2016,(4):160-161
目的:探讨品管圈( QCC)活动在降低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通过回顾性调查本院低年资护士2013年1月~2014年12月针刺伤发生率,通过选定主题、拟定活动计划、现状把握、对策拟定、对策实施与检讨、效果确定等,与2014年12月~2015年5月开展QCC活动后的调查进行比较。结果开展品管圈活动后,本院低年资护士针刺伤发生率从5.5%下降至1.68%,解决问题能力、责任心、沟通协调等平均提升1.0分。结论 QCC活动提高了低年资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降低了针刺伤发生率,减少了经血液传播疾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在众多的职业危险因素中,针刺伤虽然是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但所引发出后果不容忽视。其中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皆由此途径传播。因此,目前对职业性危险因素的研究与防护问题的探讨越来越广泛,并受到国内外专家的关注。在我国,这一问题还处于简单的应用防护用具阶段,相关的法规制度也在制订中,由此可见,重视针刺伤的危害,做好相关的防护措施,对预防各种潜在疾病和保障护士职业安全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临床工作过程中针刺伤的高危人群及危险因素,并进行有效防护措施,以降低临床医务人员针刺伤的发生率。方法:对2008年我院635名临床医务人员中发生的44例针刺伤情况进行统计分析,于2009年开始对我院678名临床医务人员进行医疗垃圾处理规范操作、工作流程及职业防护培训,调查分析医务人员针刺伤发生情况及防护效果。结果:2009年针刺伤的发生率较2008年下降了2.80%,针刺伤发生的高危人群为护士和实习医护人员。针刺伤的主要原因有套回针头套、整理和清理物品、他人之以外扎伤等。结论:实习医护人员及护士针刺伤发生率较高,需要加强培训,提高防护措施及观念,减少不正确的诊疗操作,减少血性传播疾病的职业危害。  相似文献   

18.
护生实习及预防针刺伤的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预防针刺伤的对策。针刺伤是医护人员最常见的一种职业性伤害,多种经血液传播的疾病经此途径传播。由于实习护生操作技能不熟练,缺乏临床经验及相关专业知识,可能发生针刺伤的机会更多。方法 对189名实习护生在实习期间发生针刺伤的情况进行调查。结果:发生针刺伤67人次,发生率为35.4%。结论:护生实习前做一些防护及岗前职业安全教育,增强防护意识,加强安全操作技能训练,规范操作行为可降低针刺伤发生率。  相似文献   

19.
目的分析血站护士职业风险因素并探讨其防护措施。方法自行设计问卷调查表,对血站护士进行职业风险因素的调查。结果共发放31份调查表,收回31份,有效率100%。采血护士职业风险因素中以针刺伤最严重,占93.5%,其次是血液溅污和接触被血液污染的物品或工作环境。结论随着乙型肝炎、丙型肝炎、艾滋病等经血液传播疾病感染例数的增加,应积极研究采血工作中常见的职业风险因素,掌握血站护士岗位职业风险的防护措施,以达到正确地预防和治疗职业伤害的目的。  相似文献   

20.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发展和对医院感染认识的提高,医务人员的自我防护问题越来越受到关注[1].据报道,已知的可通过职业暴露经血液传播的病原菌至少有20多种,威胁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因素日益增多.特别是产科护士在接生、观察及护理产妇的过程中,极易接触产妇的血液、羊水、分泌物等;在进行会阴缝合、抽脐带血、静脉注射等操作时极易发生针刺伤.使产科护士面临职业暴露的危险,成为血液传播性疾病的高危人群[2].因此.加强产科护士对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职业防护是非常重要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