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Gary  L.  Schwartz  Myriam  Fornage  Thomas  Mosley  Stephen  T.  Turner  汪翔 《中华脑血管病论坛》2006,4(2):191-195
脑MRI上的皮质下白质信号强度改变被称之为白质疏松,它在老年人的影像学研究中很常见,以前被认为是一种良性老龄化过程。然而,最近的研究发现脑白质疏松的存在与卒中、认知功能减退和痴呆的风险增高之间存在确切的联系。并且,流行病学研究显示白质疏松与年龄和其他一些可纠正的危险因素有关,包括吸烟、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兰胱氨酸血症,高脂血症和过量钦酒。尽管尚缺乏前瞻性研究的结果,但目前的证据提示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的积极治疗可以防止脑白质疏松及随之而来的卒中和痴呆的发生或进展。  相似文献   

2.
目的 报道20例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寻找本症的诊断标准和方法,以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方法 20例均行CT平扫,其中2例行增强扫描,扫描层厚和间距均为10mm,重点部位采用加层扫描。由有经验的影像学诊断医师4名对脑白质疏松症的CT表现和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20例患者中高血压13例,脑血管病18例,痴呆病人15例,临床既无痴呆也无脑血管病史的“正常”老人4例。CT表现均为两侧基本对称的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的低密度改变,呈斑片状或弥漫性分布,边缘模糊。累及额叶(20例)、枕叶(17例)、顶叶(14例)、半卵圆中心(12例)及脑干(1例),并伴有不同程度脑室扩大、脑萎缩和多发性脑梗死。结论 脑白质疏松症在CT上有特征性表现.但其诊断及鉴别诊断仍需要结合临床及其他有关检查。  相似文献   

3.
脑白质疏松症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脑白质疏松症(LA)是一个影像学术语,在老年人中较为常见。本文对LA近年来的相关研究进展予以介绍。  相似文献   

4.
脑白质疏松及其影像学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随着影像学的发展,有关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越来越多,也越来越深入。该文从定义、影像学特点、相关因素及发病机制、病理学改变、临床表现、临床意义等几方面回顾了近年国内外有关脑白质疏松的一些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5.
脑白质疏松症   总被引:67,自引:4,他引:67  
脑白质疏松症 (LA)是由多种不同病因引起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 ,随着 CT和 MRI的广泛应用 ,LA越来越多地在中、老年人中被发现。不仅见于 Alzheimer病 (AD)、脑外伤、脑炎、CO中毒、糖尿病等患者 ,且在正常老年人中也占一定比例 ,这就使之与 Binswanger病 (BD)的病因病理不能等同。目前有学者误解并混淆了 BD与 LA之白质脑病的概念 ,导致了临床上不必要的争论。为此 ,有必要对 LA作一较详细的阐述。1  LA的病因和发病机制许多临床因素与 LA有关。有报道年龄大、女性、吸烟史、体位性低血压、高血压病史、高舒张压、糖…  相似文献   

6.
【摘要】 既往研究认为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可能与高龄、高血压、糖尿病、高同型半胱氨酸血症等危险因素有关,但其具体相关性尚无明确结论。关于LA发病机制的研究多集中在低灌注、血脑屏障破坏上,基因的研究也是热点之一,但都尚缺乏公认的肯定研究结果。本文对LA危险因素和发病机制的研究进展和争议进行了综述。  相似文献   

7.
脑白质疏松症的危险因素研究新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近年无临床症状的脑白质病变在中老年人群中检出率大大增加。新概念的脑白质疏松症(LA)是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脑白质异常改变的一组疾病,与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有不同的影像学表现。近年有学者提出其危险因素完全有别于BD,故临床诊断也应与BD有完全不同的标准。为此,现就LA的危险因素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8.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指神经影像学上的非特异性改变,它在老年人中比较常见,尤其在卒中患者中发病率较高。多项研究发现一些脑血管病危险因素与LA有关,说明两种疾病在发病机制方面可能存在相似之处,推测LA可能是小动脉硬 化的慢性缺血改变,而卒中是急性缺血改变。[编者按]  相似文献   

9.
老年性血管性痴呆与脑白质疏松的相关研究   总被引:13,自引:1,他引:12  
目的 探讨老年性血管性痴呆 (VD)与脑白质疏松症 (LA)的相关性。方法 对 5 4例 6 0岁以上LA患者的临床及CT和 /或MRI进行 3年跟踪观察 ,应用分级法观察LA的损伤程度 ;应用MMSE和Hachinski量表诊断VD。结果  5 4例LA患者损伤程度Ⅰ~Ⅲ级变化分别为第 1年 34、14、6例 ,第 2年 17、19、18例 ,第 3年 8、17、2 9例。患老年性VD者第 1年 6例 ,第 2年 13例 ,第 3年 33例 ,平均年增长率为 32 %。结论 LA是老年性VD发生的早期危险信号 ,LA的损伤程度与老年性VD的发生呈正相关 (r=0 .82 ,P <0 .0 5 ) ,应当积极预防和治疗。  相似文献   

10.
从多发性硬化症(MS)与脑白质变化关系的入手,对患者的发病机制、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手段进行分类论述。目前医学界对MS的研究多样化,但无确切的定论证实其与脑白质变化关系深层次的内部关联,本综述论述的发病机制包括血流动力学改变、线粒体假说、血脑屏障破坏、炎症反应假说;MS的临床表现为认知和情感方面的障碍,影像学特征手段有常规MRI、经颅多普勒超声、磁共振扩散张量成像等。本文基于脑白质变化与MS的关系,了解MS的病因和发展,为其治疗和预防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脑白质疏松症(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在1987年首先提出的,用于描述脑室周围或皮质下区(半卵圆中心)CT上的低密度灶或MRI T2加权像上的高信号区。LA在60岁以上的无症状人群和认知功能障碍患者中很常见,尤其是伴有脑血管病或血管性危险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2.
本综述了近十年间有关强迫症的神经影像学研究。  相似文献   

13.
脑白质疏松与颈动脉病变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LA)和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BD)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及脑诱发电位的改变特征。方法(1)调查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LA组)和41例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患(BD组)的发病危险因素和临床表现。(2)两组患均行CT检查,并按照脑白质异常程度分为3型。(3)LA组74例患,BD组35例患行MRI检查,根据T2WI显示的脑室周围高信号分为5型。(4)两组分别选择部分伴有高血压的患进行躯体感觉诱发电位(SEP)、脑干听觉诱发电位(BAEP)和视觉诱发电位(VEP)检查。结果(1)LA组患的危险因素呈多样化,无神经局灶体征,临床表现仅为轻度记忆力减退、步态不稳。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占70.2%(80/114);MRI脑白质异常也同样以1型为主,占71.6%(53/74),均无脑室扩大。电生理学检查显示,SEP异常率为83.7%(36/43),其中轻度60.5%,中度23.2%;BAEP异常率为62.8%(27/43),潜伏期和峰间期延长;VEP异常率为53.5%(23/43),各波潜伏期延长,均无波形消失。(2)BD组患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临床表现以神经局灶体征、明显认知功能障碍和卒中样发作为主。CT分型以3型多见,为73.2%(30/41);MRI检查显示3型为54.3%(19/35),4型45.7%(16/35),41例患均有双侧脑室对称性扩大。电生理学检查显示,SEP异常率为96.7%(29/30),其中轻度6.7%,中度46.7%,重度43.3%;BAEP异常率86.7%(26/30),潜伏期和峰间期进一步延长,部分伴有Ⅲ、Ⅴ波缺失;VEP异常率为83.3%(25/30),各波潜伏期进一步延长,部分P2单侧波形消失。结论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无特征性临床表现,诊断主要以影像学1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诱发电位表现为各波潜伏期延长,无波形完全缺失。皮质下动脉硬化性脑病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临床有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等特征,影像学检查CT显示3型脑白质异常,MRI显示3型或4型为诊断依据;诱发电位呈现各波潜伏期进一步延长并伴有部分波形完全缺失。  相似文献   

15.
脑白质疏松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脑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LA),是Hachinski等于1987年提出的一个影像学诊断术语,由多种不同原因引起脑室周围白质异常的一组影像学所描述的临床综合征。不易为临床医师早期诊断和发现。随着CT和MRI的广泛应用,LA的发现率大大增加。脑白质疏松不仅见于Alzheimer病、脑外伤、一氧化碳中毒、Binswanger病、糖尿病等多种疾病,而且在正常老年人也占有一定的比例。目前研究发现临床上LA与皮层下痴呆及脑梗塞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6.
脑白质疏松的影像学评测量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白质疏松(leukoaraiosis)是在1986年由Hachinski等提出的名词,这一名词由希腊文“leuko”(意为“白色”)和“araiosis”(意为“稀疏”)组成,指在脑室旁和半卵圆中心白质的双侧对称区域出现CT上的低密度影并且在磁共振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MRI)-T2加权像上出现高信号区域。以后的大量研究提示这种病变的发生与卒中危险因素以及年龄等因素相关,并可能造成认知障碍。为了评价白质疏松的程度和范围,一些学者提出了基于影像学检查的评测量表。  相似文献   

17.
18.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单侧为主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经常伴恶心呕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1,2]. 近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的脑白质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 ,偏头痛与脑白质病变( WML)的关系紧密.虽然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尚...  相似文献   

19.
偏头痛是临床上常见的原发性头痛之一,临床表现为反复发作、单侧为主的中重度搏动性头痛,经常伴恶心呕吐,严重影响生活质量,世界卫生组织将严重偏头痛定为最致残的慢性疾病之一[1,2]. 近期越来越多研究表明,偏头痛患者的脑白质病变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人群[3],偏头痛与脑白质病变(WML)的关系紧密.虽然其产生的病理机制尚未阐...  相似文献   

20.
脑白质疏松症与Binswanger病的临床及CT、MRI对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单纯脑白质疏松症的临床和CT、MRI特征以及与Binswanger病、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14例单纯脑白质疏松症患者的临床特点和CT、MRI所见进行分析。结果:单纯LA组危险因素多样化,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1型为主(70.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Ⅰ型为主(71.6%)。BD组危险因素以高血压为主(95.1%),CT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为主(73.2%),MRI显示脑白质异常以3型(54.3%)、4型(45.7%)为主。Cl+LA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50%)、高血压(43.4%)、高脂血症(31.0%)为主。结论:单纯LA危险因素多样化,无明显神经局灶体征,诊断主要以影像学描述Ⅰ型脑白质异常为依据。BD的临床诊断标准以高血压、较明显的认知功能障碍、常见卒中样发作为主要特征,CT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MRI显示脑白质异常3型或4型为影像学诊断依据。Cl+LA的危险因素以冠心病、高血压、高脂血症为主,较单纯LA有较明显的认知识功能障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