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2.
3.
中国整脊学在治疗颈椎病时,应用了骨空针调压法,针刺颈华陀夹脊穴。本文介绍其操作方法及穴位的解剖和注意事项等。  相似文献   

4.
<正>临床实践中发现不少针灸医生忽视脉诊在针灸治疗疾病过程中的应用,仅根据症状、部位对症治疗,往往容易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之误。《灵枢·九针十二原》开篇即提出:"凡将用针,必先诊脉,视气之剧易,乃可以治也"在针灸治疗前通过脉诊来体察病者脏腑气血之盈亏,病邪之虚实,病性之寒热来决定选用或针或灸等不同治疗方法以及穴位、针具、手法等。《灵枢·刺节真邪》也提出"用针之类,在于调气"可见针刺有别于汤药,  相似文献   

5.
6.
根据月经周期阴阳、气血、冲任、胞宫的盈亏消长周期规律,模仿中药调周法,采用针灸疗法调理月经周期,运用针刺与艾灸的不同特点,合理选择毫针刺、温针灸、隔姜灸治疗月经病。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探索中医古籍及现代临床研究的治疗方法,探索大、小骨空在现代眼科临床中的应用,发现二者可用于治疗多种眼科疾病,如霰粒肿、干眼、复视、角膜溃疡、流泪症,操作简便,疗效较佳。治疗方法包括艾灸、普通针刺、火针和杵针,每种方法都有其独特的诊疗理念。艾灸多使用麦粒灸,以口吹火灭的泻法效果佳;普通针刺可进行平刺,或沿拇指透刺;火针烧红后点刺,不留针;杵针采用点叩、开阖的方法。本文为眼科疾病的治疗提供了多样化的方法和理念,而这些方法的进一步应用和研究将对传统眼科治疗提供重要参考。  相似文献   

8.
传统针灸刀疗法治疗疼痛病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 针灸刀疗法之渊源在“帝王世纪”中就有“神农尝百草 ,伏羲制九针 ,以拯夭枉”的记载 ,仰韶文化时期已有石镰 (又称砭石、砭镰、石针 ) ,到殷商、西周时期 ,发明了冶金技术后 ,即青铜时代 ,砭石 (石针 )就过渡到金属针。在《黄帝内经·官针篇》就有九针治病的记载。战国时代的扁鹊、后汉时代的名医华佗 ,都善于针术 ,且内外科兼施并用 ,九针既是针刺用具 ,又是外科手术工具 ,针与刀不分 ,合为一体 ,多为共同使用。古人制针九种 ,长短粗细不等 ,形状各异 ,有呈针形 ,有呈刀形 ,用途分为 :破皮肤肌肉 ,引流放痈、破血管泄血等等。从九针形…  相似文献   

9.
免疫系统和骨骼系统共享多种信号通路和细胞因子,并通过免疫细胞与骨组织细胞相互连接,骨免疫学的主要内容即是研究两者之间相互作用的复杂关系,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亦在于此。针灸具有良好的抗炎镇痛、调节免疫与内分泌、改善微循环等作用,其治疗类风湿关节炎骨破坏的机制主要包括调节破骨细胞、调节NF-κB受体激活蛋白配体(RANKL)-RANK-骨保护素(OPG)通路、调节炎症因子等。参考文献35篇。  相似文献   

10.
绝骨又名悬钟,属足少阳胆经,为八会穴之髓会。绝骨穴在小腿外侧,外踝上3寸,腓骨前缘。《针灸甲乙经》中记载:“在足外踝上三寸动者脉中,足三阳络,按之阳明脉绝乃取之。”此穴在古今临床应用广泛。《标幽赋》云:“悬钟、环跳,华佗刺蹙足而立行。”  相似文献   

11.
目的:观察通督益肾强骨法针灸治疗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sp ondyiltis,AS)的临床疗效。方法:针灸采取通督益肾强骨法治疗活动期AS患者40例,检测治疗前后BASDAI、BASFI、BAS-G、中医症状评分、总时相指标及临床疗效的变化。结果:患者经过治疗后,有效率为95%,与治疗前相比治疗后上述指标均显著改善(P〈0.01)。结论:通督益肾强骨法能明显改善活动期强直性脊柱炎的症状和炎症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骨松宝胶囊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的临床效果。方法:以84例骨质疏松症患者为研究对象,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单纯使用中药骨松宝胶囊治疗,观察组使用中药骨松宝胶囊结合针灸治疗,观察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膝关节VAS评分。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5.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52.4%(P〈0.05);两组治疗后的膝关节VAs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使用骨松宝胶囊结合针灸治疗骨质疏松症效果显著,值得临床广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焦玥  吴中朝  周宇  王彤  陈仲杰  胡静 《中医杂志》2014,55(9):743-746
以醒脑开窍针刺法为研究对象,从传统针灸与现代针灸视角分析其取穴配伍原理、针刺手法作用机制、临床应用及疗效评价。醒脑开窍针刺法既从传统针灸中寻找理论依据,又强调取穴、操作规范化、量化,确定了新定义和量化操作,实现了传统理论与现代实用技术、科研手段融会贯通,形成了一套科学、规范的针刺方法,为传统针灸向现代针灸发展提供了较好的示范。  相似文献   

14.
15.
治气九法是全国名中医张西俭教授宗《黄帝内经》之旨,根据脉气升降浮沉、强弱、聚散、充盈度等变化而采取有针对性的九种治气方法,分别为降气法、升气法、敛气法、散气法、利气法、补气法、泻气法、透气法、柔气法。阐述九种治气方法各自适用的脉象、脉象特征,以及脉象所提示的气机盛衰变化,借此指导取穴及针灸,针对性调整人体气机。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针灸疗法治疗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研究特点。方法翻阅在2008—2018年发表的有关针灸治疗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影响的相关文献,并对针灸治疗的文献类型、疗效性、指导原则、骨代谢指标应用规律进行深度分析。结果发现在文献中以临床研究为主,机制研究和综述较少;针灸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具有改善作用,主要是针灸通过促进骨形成、抑制骨吸收的途径;指导原则以补肾健骨、健脾补肾调肝、活血化瘀为主;代谢指标中首推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和骨吸收标志物中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结论针灸疗法对原发性骨质疏松症骨代谢的影响上,现在还处于初起阶段,临床研究逐渐增多,机制探索渐趋完善;在临床中疗效显著;指导原则基本确立;骨代谢指标中血清Ⅰ型前胶原氨基端前肽和骨吸收标志物中β-Ⅰ型胶原羧基端肽因其敏感性、动态监测性等今后将成为研究者的首选指标。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传统针灸加水针疗法对顽固性面瘫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将120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60例,对照组60例。对照组采用针灸疗法,穴取患侧攒竹、阳白、太阳、承泣、迎香、地仓、水沟、承浆、颧髎、下关、颊车、双侧合谷。观察组在与对照组相同的针灸治疗后加用水针,两组连续治疗4个疗程后观察疗效。对比分析其临床疗效。结果:治疗40d后统计显示,观察组的近期疗效和远期疗效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传统针灸加水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具有缩短疗程、增强疗效、复发率低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8.
周围性面瘫是针灸科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本病多因外感风邪侵犯面部经脉,使气血运行受阻所致。针灸治疗面瘫历史悠久,疗效确切。然而,仍有部分面瘫患者经治疗后疗效不佳而遗留后遗症。经治疗2月以上者笔者谓之为顽固性面瘫。笔者自2002年以来运用传统针灸加水针疗法治疗顽固性面瘫100例,现介绍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均来自本院针灸科门诊,100例患者中男性46例,女性54例;年龄最小15岁,最大72岁,平均37.1岁;病程最短2个月,最长6年,平均6.5个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评价调督安神法针灸治疗原发性失眠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本研究采用患者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72例原发性失眠患者按1∶1比例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以调督安神法为治疗原则进行针灸治疗,要求得气,取穴百会、神庭、印堂、神门、安眠、三阴交;对照组为假针灸治疗,假针灸针不刺破皮肤,取穴同治疗组。两组每次均治疗30 min,每周3次,连续治疗4周。分别在治疗前、治疗2周、治疗4周以及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对患者进行失眠严重程度指数(ISI)、焦虑自评量表(SAS)以及抑郁自评量表(SDS)的评估,观察并记录针灸的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完成32例,脱落4例;对照组完成30例,脱落6例。与治疗前相比,两组的ISI评分在治疗后及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的SAS及SDS评分在治疗4周、治疗结束后2周、4周随访时有显著性差异(P<0.01,P<0.05),但在治疗2周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针灸疗法不良事件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调督安神法针灸方案治疗原发性失眠临床疗效显著,安全性高。  相似文献   

20.
《中国针灸》2005,25(4):239-239
脐针诊疗法是齐永教授创立的集诊断与治疗为一体的新型诊疗法(详细内容见《中国针灸》杂志2002年第8期570页,2004年第10期732页)。脐针疗法的创立,打破了自古以来脐部禁针的禁忌,方法简单、疗效确切,其原理是来自于华夏文化源头的《洛书》和《易经》。脐诊法可根据脐部的外观变化诊断全身的各种疾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