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2.
罗维新 《中国临床医药研究杂志》2007,(7):30-30
我院近10年来共手术治疗髌骨骨折126例,得到随访者92例。我们根据不同的骨折类型,不同年龄,选用不同的手术方法进行早期手术,获得满意的疗效,现分析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杨勇 《江苏临床医学杂志》2012,(19):132-133
目的探讨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2008年1月~2009年4月收治的髌骨骨折采用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的患者62例设为治疗组,设同期采用钢丝环扎内固定治疗的62例髌骨骨折为对照组,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结果治疗组优良率为95.2%,优于对照组的85.5%,组间比较差异显著P〈0.05。结论形状记忆合金髌骨爪治疗髌骨骨折,疗效确切,可及早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可提高患者膝关节功能恢复,是临床治疗髌骨骨折的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疗效,提高膝关节功能。方法:回顾分析2001年7月-2003年5月,我院采用张力带钢丝治疗髌骨骨折38例及随访资料。结果:36例新鲜骨折在2小时至24小时内手术者髌骨愈合良好,除1例合并陈旧性脑梗塞后遗症者外,全部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2例陈旧性骨折1例恢复良好,1例可。结论:早期行改良张力带钢丝治疗新鲜髌骨骨折,并发症少,膝关节功能恢复良好,疗效满意。 相似文献
5.
6.
<正>髌骨骨折是临床上常见的骨折之一,1887年Sir Cameron[1]首次切开复位治疗髌骨骨折以来,手术治疗已经被广泛接受。目前,手术方法有三种,分别是保留髌骨、髌骨部分切除、髌骨全切术。现结合1999年1月~2005年1月40例临床病例,根据髌骨的生物力学功能,对手术治疗髌骨骨折后疗效及膝关节功能障碍的原因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7.
老年髌骨骨折的治疗体会 总被引:2,自引:2,他引:0
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我院自 1996~ 1998年共收治老年髌骨骨折 2 2例 ,其中男 14例 ,女 8例 ,左侧 12例 ,右侧 10例。单纯性横断骨折16例 ,粉碎性骨折 6例 ,发病诱因均为行走时绊倒或滑倒 ,单膝着地发生骨折 ,本组年龄最大的 76岁 ,最小的 5 0岁。1.2 方法 患者采用平卧位 ,髌前弧形切口 ,显露骨折断端 ,清除积血 ,检查骨折情况及关节囊韧带受伤情况 ,如有破损应认真修补 ,从骨折线近端距骨折线约 2 cm处与骨折线平行 ,穿入克氏针 ,注意进针不要过于靠近关节面。同法于远端骨折块穿入克氏针 ,远端针折弯方向向下 ,近端针折弯方向向上… 相似文献
8.
髌骨骨折占全部骨折损伤10%,大部分髌骨骨折由直接或间接暴力联合所致。髌骨骨折造成的重要影响为伸膝装置连续性丧失及潜在髌股关节失配,应以尽可能达到解剖复位,牢固内固定,恢复良好功能,防止创伤性关节炎的发生为原则。本院自2004年8月至2007年8月对64例粉碎性髌骨骨折分别行Magnuson钢丝加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或改良张力带钢丝内固定,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10.
周立军 《中华临床医学杂志》2008,9(10):68-69
使用AO张力带钢丝,术后能早期做膝关节功能锻炼,使膝关节功能恢复较快。近年来,使用髌骨爪,效果也相当肯定,而且也能早期做膝关节功能锻炼。我院于2005年12月~2007年12月收治24例髌骨骨折,分别应用张力带钢丝和髌骨爪治疗,效果良好,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1.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三种不同金属植入物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99例的随机对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背景:目前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的方法主要为动力髋螺钉,Gamma钉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3种,究竟何种内固定更为安全、有效、可靠目前仍存在争议。目的:对比3种不同内固定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石河子市人民医院骨一科2007-10/2009-12收治的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90例,依据治疗方式的不同,随机分为动力髋螺钉(DHS)组、Gamma钉组和股骨近端带锁髓内钉(PFNA)组。比较3组患者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住院时间、骨折愈合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与结论:90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2~26个月,PFNA组总有效率较DHS组和Gamma钉组高,但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时间、出血量及住院时间均短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PFNA组骨痂出现时间和骨折愈合时间与DHS组和Gamma钉组相比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PFNA组内固定并发症明显低于DHS组和Gamma钉组(P<0.05)。提示PFNA对骨折端的血循环影响小和骨质破坏少,固定更为牢靠,是治疗老年股骨转子间骨折较为合理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14.
目的:通过检索PubMed、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等就髋臼横行骨折不同内固定材料研究的现状和进展做一综述.资料来源:由调查员进行检索.中文资料检索时间为1990/2009,英文资料检索时间为1980/2009.检索数据库包括PubMed数据库及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英文检索词为"acetabular/acetabulum,fracture,plate/plates,screw/screws,cable".中文检索词为"髋臼,骨折,内固定,钢板,螺钉,钢丝/张力带".资料选择:纳入标准为髋臼横行骨折手术时机、内固定方法的基础研究、临床研究、综述和病例报道.排除重复及内容、数据不完整的文章.结局评价指标:纳入35篇文献,其中综述3篇,基础研究8篇,临床研究24篇.结果:目前切开复位内固定是髋臼横行骨折的标准治疗方法,其治疗的目标在于髋臼的解剖复位和坚强内固定,从而使早期活动成为可能.重建钢板具有强度大、韧性好、固定牢固、组织相容性好的特点,是目前公认的标准内固定材料.但是,近几年国内外不少学者采用锁定钢板、可吸收螺钉、记忆合金骑缝钉、髋臼记忆内固定系统等内固定取得较好的临床效果.结论:髋臼横行骨折的内固定材料类型较多,目前公认的内固定材料是重建钢板,在实际的手术操作当中,可以灵活的结合使用螺钉,达到更加有效的固定. 相似文献
15.
目的评价切开复位及使用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跟骨关节内骨折的可行性及效果。方法对28例跟骨骨折(其中sanders分型Ⅲ型20例和Ⅳ8例)均采用外侧L型切口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术。结果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个月-2年,26例基本恢复跟骨高度、长度、宽度;2例患者术后出现明显距下关节炎,行二期距下关节融合术。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跟骨骨折的评分标准:优6例、良15例、可5例、差2例,优良率达75%。结论跟骨解剖型钢板内固定治疗sandersⅢ型和Ⅳ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可以恢复跟骨的基本形态,得到较好的治疗效果。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治疗盘状半月板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在我院诊断为盘状半月板的住院患者共52例,全部行关节镜下手术治疗。结果本组中52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3~18个月。52例患者术后均采用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表进行随访,其中优30例,良10例,可10例,差2例,术后优良率为96.2%。结论关节镜盘状半月板手术具有创伤小,术后恢复快等优点,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多发性骨折的临床治疗方法和疗效。方法:对2010年1月-2011年12月住院治疗多发性骨折患者74例的临床资料和治疗方法进行总结分析。结果:骨折保守治疗12例,先保守治疗后行手术切开复位内固定7例,行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手术同时行清创术28例,行切开复位内固定29例。所有患者骨折全部愈合,功能恢复满意。结论:多发性骨折患者应准确评估伤情,以抢救生命为原则,采取不同的方法治疗骨折,以提高治愈率,减少并发症。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腹腔镜胆囊切除术与小切口胆囊切除术的疗效对比及临床分析.方法 80例因胆囊疾病需行手术切除的患者,随机将其分为对照组(小切口胆囊切除术)和观察组(腹腔镜胆囊切除术),比较两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及并发症发生率,术后血清炎性因子(CRP、IL-1β、sIL-2R)水平.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出血量以及胃肠功能恢复时间均明显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血清CRP、IL-1β及sIL-2R水平均明显降低(均P<0.05).结论 腹腔镜胆囊切除术的手术不良应激反应小,疗效显著,并发症少,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9.
《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5,(15)
目的总结和讨论使用经皮椎体成形术(PVP)治疗骨质疏松性上胸椎骨折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对我院于2008~2014年收治的诊断为骨质疏松性骨折且骨折部位为上胸椎并行PVP手术治疗的51例患者行回顾性分析。比较和总结患者手术前和术后3 d、6个月时的VAS疼痛评分、Cobb角、椎体前缘高度、Mac Nab疗效及并发症等指标。结果所有患者(均至少随访6个月)术后、术后6个月的VAS评分、Cobb角及椎体前缘高度较术前均有明显的改善。Mac Nab疗效评价:优38例,良8例,可3例,差2例,优良率为90.2%。1例患者在手术中出现骨水泥渗漏,但无明显症状;1例患者在术后9个月时发生相邻椎体再次骨折,余无明显并发症出现。结论 PVP能够有效治疗骨质疏松性上胸椎骨折且相对安全,值得在临床上进一步的推广。 相似文献
20.
BackgroundLag screw osteosynthesis in odontoid fractures shows a high rate of pseudarthrosis.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may play a role with insufficient fragment compression or unnoticed screw stripping. A biomechanical comparison of different constructed lag-screws was carried out and the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determined.MethodsTwo identical compression screws with different pilot holes (1.25 and 2.5 mm), a double-threaded screw and one sleeve-nut-screw were tested on artificial bone (Sawbone, densities 10-30pcf). Fragment compression and torque were continuously measured using thin-film force sensors (Flexiforce A201, Tekscan) and torque sensors (PCE-TM 80, PCE GmbH).FindingsThe lowest compression reached the double-threaded screw. Compression and sleeve-nut-screw achieved 214–298% and 325–546%, respectively, of the compression force of double-threaded-screw, depending on the test material. The pilot hole optimization led to a significant improvement in compression only in the densest test material. Screw stripping took place significantly later with increasing density of the test material on all screws. In compression screws this was done at a screw rotation of 180–270°, in sleeve nut screw at 270–720° and in double-threaded screws at 300–600° after reaching the maximum compression.InterpretationDouble-threaded screw is robust against screw stripping, but achieves only low fragment compression. The classic compression screws achieve better compression, but are sensitive to screw stripping. Sleeve-nut screw is superior in compression and as robust as double-threaded screw against screw stripping. Whether the better biomechanical properties lead to a reduction in pseudarthrosis must be proven in clinical trials.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