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是4支原始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中最常见的一种异常,大概在0.02%~9.60%的全脑血管造影中可以发现PTA。PTA很少引起有临床意义的症状.在这些病人中.往往都是由于其他原因行全脑血管造影而偶然发现的,我们报导1例自发性永存三叉动脉-海绵窦瘘,并使用电解脱弹簧圈(GDC)行血管内栓塞术,取得了影像学和临床治愈.这是国内第一例使用GDC栓塞永存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的报导.  相似文献   

2.
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seminal artery,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ICA)和基底动脉(BA)胚胎吻合血管,血管造影发现率为0.2%~0.6%。这种永存动脉有时伴发其他脑血管异常,如囊状动脉及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现将我院2003年收治的原始三叉动脉-海绵窦瘘和颈内动脉-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各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正永存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又名原始三叉动脉、持续性三叉动脉等,是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与基底动脉之间的异常吻合,为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异常,多数发生于单侧,发生于双侧者少。其临床症状多表现为头痛、头昏、眩晕、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等脑缺血性症状,临床不易发现,多因行颅脑MRA或CTA或DSA而偶然发现。表现为反复晕厥发作的PTA报道甚少,我们在临床诊断1  相似文献   

4.
合并同侧原始三叉动脉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1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原始三叉动脉(PTA)是脑血管发育过程中原始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血管的残留,是较罕见的脑血管变异,多数无临床症状,约25%的PTA与脑血管病有关。现报告1例合并同侧PTA的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如下。1病例女,19岁,学生。因发作性右侧肢体麻木、无力4d于2005年1月13日入院。患者4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手持笔落地,右下肢不能行走,持续约10min完全缓解,每天发作≥2次,无肢体抽搐及意识丧失。既往身体健康。家族中无类似患者。查体:BP100/60mmHg(1mmHg=0·133kPa),神志清楚,脑神经未见异常,右侧肢体肌力Ⅳ级,肌张力正常,右侧Babinski征(…  相似文献   

5.
永存舌下动脉是一种少见的异常脑血管,是第二常见的永久性颈动脉一椎基底动脉吻合,多无症状,在常规脑血管造影时偶然发现.也有与脑动脉瘤、脑血管畸形、脑梗死、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等脑血管病相关的报道,现报道我科发现的1例永存舌下动脉并作文献复习.  相似文献   

6.
永存舌下动脉(persistent hypoglossar artery,PHA)是第二类最常见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最常见的是三叉动脉),发生率约为0.027%-0.260%[1].此类胚胎血管起源于颈内动脉颈段,一般在C1-2水平,向后内弯曲走向扩大的舌下神经管[2].PHA穿过此管,不经过枕大孔而直接与基底动脉吻合[3].现将我科收治的1例PHA分析如下.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CTA诊断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的血管病变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6例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患者的CTA检查及MRI检查资料。结果 6例患者中,4例为永存三叉动脉(PTA),1例为永存舌下动脉(PHA),1例为永存寰前节间动脉(PIA)。4例PTA中2例位于右侧,2例位于左侧,其中2例伴有近心端基底动脉和两侧椎动脉发育不良,1例伴有胚胎型左侧大脑后动脉。1例PHA起始于右侧颈内动脉颈段,合并右侧大脑中动脉动脉瘤,双侧椎动脉缺如。1例PIA起始于右侧颈外动脉,合并右位主动脉弓、双侧颈内动脉闭塞、右侧后交通动脉多发动脉瘤。结论永存颈内-基底动脉吻合属于罕见的先天性头颈部血管变异。PTA起源于颈内动脉海绵窦段,穿过鞍背中线或绕过鞍背连于基底动脉。PH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经扩大的舌下神经管入颅后与基底动脉吻合。PIA起源于颈内动脉C1段或颈外动脉,向上与椎动脉汇合后,经枕骨大孔入颅。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血管内栓塞治疗的方法及临床价值。方法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臻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创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及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各1例,对此6例少见类型动-静脉瘘患分别采用机械解脱弹簧圈、电解脱弹簧圈以及可脱性球囊技术进行血管内栓塞治疗。结果创伤性伴有基底动脉动脉瘤的基底动脉-基底静脉丛瘘和创伤性颈内动脉-海绵窦瘘伴有椎动-静脉瘘患分两次伶塞,而原始三叉动脉动脉瘤破裂致三叉动脉-海绵窦瘘、自发性和刨伤性颈外动脉-海绵窦瘘、刨伤性颈内动脉-海绵间窦瘘患均一次完成栓塞治疗。手术后临床症状和体征完全消失。无并发症发生。结论血管内栓塞是治疗头颈部少见类型动-静脉瘘的最佳方法,其操作简单.安全可靠,疗效好,并发症发生率低。应作为首选。  相似文献   

9.
脑血管在胚胎发育过程中,存在一些原始的颈动脉-基底动脉吻合血管,随着脑血管发育成熟而闭塞消失,使颈内动脉与椎-基底动脉成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供血系统,少数原始血管未闭,常与脑血管疾病的发生,临床表现及治疗相关。这类血管主要有原始三叉动脉,原始舌下动脉,原始耳动脉和寰椎前节间动脉,其中原始三叉动脉未闭出现率最高,约占85%,且可发生多种变异,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1},现对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PTA)的结构特点及与脑血管病尤其是动脉瘤的关系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持续性三叉动脉(persistent trigeminal artery,PTA)或胚胎型三叉动脉又名原始三叉动脉(primitive trigeminal artery),是成年人中最常见的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异常吻合,临床上多是偶尔发现,常伴有其他脑血管异常,包括动脉瘤.通常无症状,部分患者可表现为脑神经麻痹、三叉神经痛、后循环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和头痛等症状.脑血管造影可确诊,治疗上主张对症治疗.  相似文献   

11.
颈动脉海绵窦瘘是颈动脉和海绵窦之间不正常的交通[1,2] .根据病因学或动脉起源而分类.本文报告1例发生于原始三叉动脉上的颈动脉海绵窦瘘.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人工合成E-选择素对大鼠颈总动脉吻合后炎性因子和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将SD大鼠随机分为三组(对照组、手术组和治疗组).对照组分离颈总动脉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手术组颈总动脉吻合后股静脉注射生理盐水,治疗组颈总动脉吻合后股静脉注射人工合成E-选择素.术后4 h、1 d、3 d和7 d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浓度.术后14 d取吻合口血管行免疫组化染色,计算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蛋白阳性表达个数和积分吸光度值(IOD).结果 人工合成E-选择素治疗组,血清中TNF-α水平在血管吻合术后4 h、1 d和3 d时低于手术组;IL-6的水平在血管吻合术后4 h、1 d和3 d时低于手术组;PCNA阳性细胞数和IOD也高于对照组,但低于手术组.结论 人工合成E-选择素能够抑制动脉吻合后的炎性反应,减少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减轻血管吻合口狭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评价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的疗效.方法 对34例经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确诊的椎-基底动脉狭窄的患者,采用球囊扩张支架对椎-基底动脉狭窄段进行支架成形术.结果 34例患者共放置36枚支架,手术成功率为100%,术后DSA示狭窄段全部成形良好,无并发症发生,椎-基底动脉狭窄段狭窄程度从术前的(78.3±6.2)%降至(3.6±4.2)%.随访6~38个月,患者临床症状消失31例,明显改善2例,复发1例.未见椎-基底动脉系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及新发后循环供血系统脑梗死等并发症.结论 支架成形术治疗椎-基底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4.
原始三叉动脉(PTA)是成人最常见的一种永久性颈内动脉和基底动脉胚胎吻合血管,大概在0.02%~0.06%的全脑血管造影中可以发现PTA[1],是一种罕见的脑血管变异,与临床关系较为密切[2].  相似文献   

15.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PICCA)是临床中比较少见且处理困难的一种疾病.小脑后下动脉的行程复杂且解剖变异大.PICCA的手术入路主要有枕下远外侧入路及经髁凹入路,在PICA的近端及过渡段行动脉瘤孤立术或夹闭载瘤动脉需行血管重建术.部分小脑后下动脉动脉瘤可行血管内介入治疗.手术治疗及血管内介入治疗两者都有相应的适应症及并发症,目前还不能互相替代.  相似文献   

16.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症状性颅内动脉狭窄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 初步总结颅内动脉狭窄血管内支架成形术的疗效及其治疗经验。方法 18例患者计19处颅内动脉狭窄(前循环11处、后循环8处)行球囊膨胀支架血管内成形术,术前平均狭窄(80.3±7.92)%,平均狭窄长度(5.89±1.82)mm。结果 19处动脉狭窄均成功支架植入,狭窄降至(4.68±9.53)%,无颅内出血、支架内急性闭塞手术并发症。短期随访(5~24个月)脑缺血症状均未再发作;脑血管造影随访15例,1例见支架内内膜增生但无再狭窄。结论 血管内支架成形术治疗颅内动脉狭窄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但远期疗效还有待于进一步观察。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的安全性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32例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行介入治疗的临床资料。应用导丝、球囊扩张及支架置入的方法经股动脉顺行穿刺和经桡动脉逆行穿刺进行开通。结果 30例开通成功,失败2例,成功率93.75%(30/32),开通的30例患者症状、体征明显改善。介入治疗后患肢血压明显提高,患/健侧收缩压比由术前(0.68±0.12)mmHg提高至术后(0.98±0.15)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585,P0.01)。30例患者中26例术后随访3~50个月,2例术后出现再狭窄,再狭窄率为6.7%(2/30)。结论介入治疗锁骨下动脉闭塞病变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可作为治疗的首选。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管迂曲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wisted Subclavian Steal Syndrome,TSSS)的发病机制。方法通过对1例特殊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血管迂曲所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TSSS)患者临床资料的分析,向我们介绍了一种以探讨导致此类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原因。结果先天血管畸形及血压波动可能是TSSS的重要原因,此外还包括年龄、糖尿病等原因。结论 TSSS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先天的血管畸形及血压的巨大波动可能是其发病原因,年龄、糖尿病等可能也参与其发病。  相似文献   

19.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的临床表现与盗血程度及类型的关系   总被引:37,自引:0,他引:37  
目的应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分析锁骨下动脉(Sub-A)起始段严重狭窄或闭塞导致的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SSS)的盗血程度和类型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的关系.方法回顾性总结152例经TCD检查诊断的Sub-A严重狭窄或闭塞患者(其中4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根据同侧椎动脉(Ip-VA)TCD检测的血流方向,将盗血程度分为无盗血(Ip-VA完全正向)、Ⅰ度盗血(Ip-VA收缩期有切迹)、Ⅱ度盗血(Ip-VA收缩期反向,舒张期正向)和完全盗血(Ip-VA完全反向).盗血途径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基底动脉呈盗血频谱)或不参与盗血两种.根据DSA管径大小将Sub-A狭窄程度区分为50%~74%,75%~95%和闭塞三种情况.结果(1)96例有临床缺血表现,其中VBI占76%,同侧上肢缺血症状占9%,两种症状均有占14%.83%患者两侧收缩压差≥20 mm Hg(1 mm Hg=0.133 kPa),而仅有33%患者舒张压差≥20 mm Hg,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2)45例进一步行DSA检查患者的Sub-A狭窄严重性与椎动脉盗血程度成正比(P<0.05).(3)TCD检查无盗血34.2%,Ⅰ度盗血19.9%,Ⅱ度盗血15.8%, 完全盗血30.1%.VBI与盗血程度无关(P=0.54).152例患者中52例(34.2%)基底动脉参与盗血,基底动脉参与盗血的患者中38例(73%)出现VBI,而基底动脉未参与盗血的患者中只有35例(35%)出现VBI,两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TCD是诊断SSS敏感可靠的方法,能使更多的临床和临床下患者得到诊断,收缩期血压差较舒张期血压差改变更明显,VBI与盗血程度无关,而与基底动脉参与供血有关.  相似文献   

20.
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TCD表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通过TCD检测进一步了解病因.方法 采用TCD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1)、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基底动脉(BA),并记录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声频、搏动指数等指标.并分为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别观察TCD异常表现发生率.结果 (1)780例眩晕或头晕患者中TCD正常者155例(占19.9%),异常者625例(占80.1%).TCD异常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减低者297例(占38.1%),血管狭窄或闭塞者(包括颈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227例(占29.1%),锁骨下动脉盗血10例(占1.3%),脑动脉硬化表现者85例(占10.9%);(2)血管狭窄或闭塞中单纯椎基底动脉系统56.8%,单纯颈动脉系统26.9%,颈动脉系统+椎基底动脉系统16.3%;(3)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年龄段TCD异常发生率分别为18.4%、80.6%、96.8%,其中血管狭窄发生率分别为1.1%、23.8%、46.6%.各年龄段间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 (1)眩晕或头晕患者中最常受累的部位为椎基底动脉系统;(2)眩晕或头晕患者中颈动脉系统也是容易受累部位;(3)眩晕或头晕患者中血管狭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血管狭窄为老年眩晕或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值得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