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83 毫秒
1.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患者腹泻中轮状病毒(RV)感染与性别、年龄、季节的关系以及RV感染率现状,为临床诊断、治疗和预防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收集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患者粪便标本2 164份,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2 164份腹泻标本有684份RV阳性,总阳性率为31.61%,其中男性阳性率为31.07%、女性阳性率为32.37%,两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1岁腹泻患者阳性率可高达38.74%,占55.56%,1~2岁腹泻患者阳性率31.92%,占14.33%,2~3岁腹泻患者阳性率33.73%,占8.19%;以每年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为发病高峰,占83.33%。结论轮状病毒是患者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男女患者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6月龄~3岁患者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为RV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620例婴幼儿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A组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了解其流行规律。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LISA)抗原检测法对≤5岁住院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分析。结果在620例标本中检测到轮状病毒阳性286例,阳性率为46.13%;6~23月龄婴幼儿轮状病毒发病率最高,其次为0~5月龄;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期为9月至次年2月。结论新疆轮状病毒感染高发季节是秋冬季,2岁以下儿童是感染的高发年龄段,疫苗接种的适用对象应重点为2岁以内婴幼儿  相似文献   

3.
目的 在病原学检测的基础上分析、比较婴幼儿诺如病毒腹泻与轮状病毒腹泻的临床特点.方法 对2002年1月至2006年12月在首都儿科研究所附属儿童医院就诊的779例急性腹泻患儿收集粪便标本,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方法检测轮状病毒基因,同时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对其中318份标本检测诺如病毒抗原.结果 779份标本检出轮状病毒阳性263例,阳性检出率为33.8%;318份标本中诺如病毒阳性79例,阳性检出率为24.8%;其中16例为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混合感染.诺如病毒组在发热程度上与轮状病毒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他临床表现如发病年龄、日平均腹泻次数、疾病病程等均相似,而混合感染组与其他两组临床表现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流行季节有所不同,轮状病毒腹泻更集中于寒冷季节,始于10月,直至次年4月,而于10月至次年1月的检出阳性率最高;诺如病毒的检出没有明显的季节性,一年四季均可检出,但是冬季的检出率略高于其他季节.结论 轮状病毒仍是秋冬季婴幼儿急性腹泻的主要病原,诺如病毒也是引起婴幼儿急性腹泻的重要病原之一,两者也是引起院内急性病毒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但两者的临床表现没有差异.  相似文献   

4.
目的了解南宁地区腹泻婴幼儿A群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及流行特征。方法对2011年1月-2014年12月在本院就诊的17 695例腹泻婴幼儿的粪便,采用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抗原并收集临床诊断信息,分析轮状病毒流行特征。结果 17 695例婴幼儿中A群轮状病毒感染率为18.04%,不同性别患儿间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0.98%的感染患儿伴有呼吸系统疾病、呕吐、脱水及神经系统症状。全年均有感染发生,12月均为高峰;1岁~2岁患儿感染率最高,为28.63%,其次为6个月~1岁组和2岁~3岁组,感染率分别为20.64%和17.69%,各年龄组婴幼儿间感染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南宁地区腹泻婴幼儿轮状病毒感染率较高,好发于冬季,6个月~3岁婴幼儿为易感人群。  相似文献   

5.
吕莉莎  梁湘辉  张庆水 《实用预防医学》2012,19(12):1882-1883,1939
目的通过对小儿腹泻患者的粪便进行轮状病毒(Rotavirus,RV)的检测,探讨不同季节、不同年龄段小儿腹泻患者与轮状病毒感染的相关性,为小儿腹泻病因的诊断提供一种手段,帮助更好的诊断、治疗腹泻。方法收集2011年7-12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儿科门诊初步诊断为腹泻的患儿(0~5岁)粪便标本(139例),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检测样本中A群轮状病毒抗原。结果 139例腹泻患儿粪便,35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阳性率为25.18%;其中7-8月份阳性率为21.79%(17/78),9-10月份阳性率为22.58%(7/31),11-12月份阳性率为46.67%(14/30);0~1岁患儿阳性率为28.41%(25/88),1~2岁患儿阳性率35.29%(12/34),2~5岁患儿阳性率为5.88%(1/17);男性患儿阳性率23.26%(20/86),女性患儿阳性率33.96%(18/53)。结论 A群RV引起的婴幼儿急性腹泻主要集中在秋冬季,1~2岁的婴幼儿为A群RV感染的高峰期。男女婴幼儿间的感染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2 635例婴幼儿腹泻患儿进行粪便A群轮状病毒抗原检测,为临床提供快捷、准确、可靠的诊断依据。方法应用免疫层析夹心法对门诊和住院的2 635例婴幼儿腹泻患儿新鲜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 635例标本中,741例轮状病毒抗原检测阳性,总阳性率为28.12%,不同年龄段婴幼儿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感染率在秋冬季节最高,春夏季节较低。在0~1岁年龄段中,母乳喂养的婴儿抗轮状病毒能力与非母乳喂养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轮状病毒是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及时进行轮状病毒抗原检测,对于及时诊断和合理预防治疗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丽水市5岁以下腹泻婴幼儿粪便A群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采用胶体金法对2010年3月-2011年2月来我院就诊的3373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RV抗原检测,并比较检测结果。结果:3373例腹泻标本中有982例RV结果阳性,阳性率为29.1%,其中6个月~1岁及1岁~2岁幼儿是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阳性率分别为31.6%和35.9%。轮状病毒腹泻发病的高峰季节是10月份至次年的2月份。结论:轮状病毒感染是导致婴幼儿腹泻的主要原因之一,以6个月至2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组,每年的10月至次年的2月为感染高峰期,临床医生应重视腹泻病原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生素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使腹泻迁延不愈。  相似文献   

8.
目的了解宁波市感染性腹泻患者中轮状病毒感染情况和流行趋势,为防控轮状病毒腹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 129份感染性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轮状病毒A组、B组和C组;分析检出高峰与消长规律。结果从腹泻患者中检出轮状病毒核酸阳性52份,阳性率为2.44%,以A组感染最多,占检出核酸阳性的94.23%;轮状病毒全年均可检出,秋冬季节是检出高峰;不同年份其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0岁~3岁年龄组阳性率最高,不同性别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宁波市轮状病毒腹泻以散发为主,能感染各年龄段人群,但0岁~3岁年龄组人群是感染的重点。应开展针对性的防控,在秋冬两季通过健康教育提高防病意识;接种轮状病毒疫苗,切断传播途径;加强监测,及时预警,减少轮状病毒性腹泻的发生。  相似文献   

9.
目的通过对丽水地区部分腹泻患儿粪便的轮状病毒(Rotavirus,RV)和腺病毒(Adenovirus,Adv)感染情况的分析,探讨本地区导致婴幼儿腹泻常见病原体的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6年1月-2017年12月医院就诊的2951例腹泻患儿粪便,利用胶体免疫层析技术,快速诊断患儿粪便里的RV和Adv抗原,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腹泻患儿的粪便中,轮状病毒检出529例,感染率17.93%;腺病毒检出107例,感染率3.63%;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55例,感染率1.86%;本地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1月至次年2月,以12月份最高,阳性率34.75%(P0.001);腺病毒感染的高发月份是5月、6月,阳性率分别为22.32%、20.43%(P0.001);轮状病毒和腺病毒双重感染的高发月份是12月至次年1月、阳性率分别为6.36%、4.20%(P0.001),其中轮状病毒感染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01),(6~12)月龄组患儿轮状病毒感染率最高。结论轮状病毒和腺病毒为本地区致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并且发病具有明显的季节性,尤其要重视(0~12)月龄的婴幼儿腹泻感染轮状病毒和腺病毒的检查,选择快速准确的诊断方法,对于临床的诊治非常必要。  相似文献   

10.
目的分析620例腹泻儿童轮状病毒、腺病毒感染的年龄、性别和季节差异,为预防儿童腹泻提供依据。方法对620例儿童腹泻患者的粪便标本进行检测,并依据患者的年龄季节进行分组统计分析。结果轮状病毒、腺病毒感染的儿童腹泻发病率存在季节差异,但无性别差异。轮状病毒感染率在1~5岁组与≤1岁和5~8岁组间存在年龄差异,而腺病毒感染的各年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是秋冬季,腺病毒感染的高发季节是夏秋季;轮状病毒在2~5岁组的儿童中高发,腺病毒感染年龄差异无显著性。  相似文献   

11.
目的:了解深圳市婴幼儿腹泻中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的感染情况,为腹泻病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采集2004年10月~2005年2月深圳市腹泻患儿粪便244份,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方法分别检测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结果:轮状病毒感染率为34.84%(85/244),其中男性感染率为37.41%,女性感染率为30.93%;诺沃克病毒感染率为12.70%(31/244),其中男性感染率为15.65%,女性感染率为8.24%;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的感染率有显著性差异;4例患儿为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混合感染,占1.64%;2岁以内儿童HRV及NLV分别占79.38%和80.04%。结论:轮状病毒是深圳市婴幼儿秋冬季腹泻最主要的病原体,诺沃克病毒也是引起婴幼儿散发性腹泻的主要病原,仅次于轮状病毒排第二位,且存在着轮状病毒和诺沃克病毒混合感染的病例,2岁以内儿童是HRV及NLV感染的高危人群,应加强对腹泻儿童轮状病毒及诺沃克病毒的监测。  相似文献   

12.
章建伟  平雯  高峰  陈海江 《中国妇幼保健》2012,27(10):1505-1506
目的:了解A群轮状病毒引起婴幼儿腹泻的感染情况,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采集腹泻婴幼儿的新鲜粪便标本,采用A群轮状病毒诊断试剂盒,对绍兴市妇幼保健院2009年2月至2010年1月儿科门诊603例腹泻婴幼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的检测。结果:603例腹泻婴幼儿中检出160例A群轮状病毒阳性标本,阳性率26.5%。各个年龄段的感染率分别为:3~6个月组为10.3%,6个月至1岁组为38.1%,1~2岁组为26.0%,2~5岁组为35.7%,经χ2检验,P<0.01。以6个月至1岁组为A群轮状病毒的高发年龄段。男性患儿感染率为31.0%,女性患儿感染率为19.6%,经χ2检验,P<0.05,男性患儿感染A群轮状病毒较多见。A群轮状病毒引起的婴幼儿腹泻以11~1月为高发感染期,感染率分别为23.1%、51.4%、37.3%。结论:6个月至1岁组A群轮状病毒感染较多见,11~1月为感染高峰期,应重视腹泻病原的检测,以明确诊断,防止滥用抗菌药物而导致肠道菌群失调,发生二重感染。  相似文献   

13.
目的 了解恩施地区儿童腹泻与轮状病毒关系,为地区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胶体金法对医院2010年1月-2012年1月收治的456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型轮状病毒快速检测.结果 所有患儿A型轮状病毒感染率为41.7%,以<1岁组和1~3岁组为最高,感染率分别为44.4%、66.6%;所有感染A型轮状病毒患儿中<1岁组约占42.1%,1~3岁患儿组约占52.6%,合计超过所有阳性患儿的94.7%;感染发病与季节变换相关,秋冬季高发.结论 地区儿童腹泻轮状病毒感染情况与国内外流行病学分布一致,为当地儿童腹泻防治工作提供了可靠依据.  相似文献   

14.
陈波  黄海樱  周强  嘉红云  冀天星 《现代预防医学》2014,(18):3334-3336,3359
目的了解广州地区儿童腹泻中轮状病毒(RV)感染的情况,为临床诊断和治疗提供可靠实验数据。方法收集某院2010年1月至2012年12月住院和门诊的腹泻儿童粪便标本1 878,采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进行A组轮状病毒(RV)抗原检测,并比较分析检测数据。结果 1 878例腹泻标本中[年龄范围在(1.99±2.37)岁],有616例RV结果阳性,阳性率为32.80%;其中0~1岁组腹泻患儿童阳性率可达36.21%(构成比69.48%),其次为1~2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1.92%(构成比15.91%),2~3岁年龄组腹泻儿童占33.74%(构成比9.09%),可见0~3岁年龄段腹泻儿童(构成比共占94.48%)年龄段为高发期。以每年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4个月构成比为82.46%)为发病高峰。结论轮状病毒是本地区儿童腹泻(0~14岁)的主要病原,0~3岁儿童是轮状病毒的易感人群,以秋冬季节10、11、12和1月份为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5.
贺岩 《中国卫生产业》2013,(36):114-114,116
目的 针对腹泻婴幼儿患者进行粪便轮状病毒抗原的检测,并研究和分析轮状病毒的发病规律.方法 利用金标法快速检测腹泻婴幼儿患者中的粪便轮状病毒抗原,并对于检查结果进行详细对比分析.结果 全部婴幼儿腹泻患者所送检标本中,共检测到轮状病毒抗原阳性286株,阳性检出率为38.1% ; 女性患者中共检测出阳性的共149例,总阳性率为40.8%,男性患者中检测出轮状病毒阳性共155例,总阳性率为36.5%,男女轮状病毒阳性率对比,其差异不存在统计学意义.年龄在6个月~1岁以及1~2岁的幼儿患者属于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年龄段,检测的阳性率分别为39%和47.8 %,其阳性例数共213例,占到总阳性检出例数的74.5%.此外,轮状病毒腹泻的发病高峰季节是每年的10月-次年1月份.该阶段检测出的阳性数共有249例,占到全年总阳性数的87.1%.结论 轮状病毒属于目前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采用金标法来检测轮状病毒,具有快捷简单以及特异性较高的优点,适合在医疗单位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了解杭州市2014年0~6岁腹泻儿童轮状病毒(RV)感染情况。方法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腹泻儿童粪便中的肠道病毒四项(轮状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诺如病毒)抗原,并对RV阳性标本进行粪便常规和隐血试验。结果 2 488例腹泻患儿中,RV阳性921例,RV阳性率37.02%。男女童RV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35)。不同年龄组RV阳性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其中1岁~组阳性率(44.50%)高于1岁组的28.18%和3~6岁组的19.39%(P=0.000)。1月、11月和12月RV阳性率较高,分别为36.08%、53.05%和57.94%。对RV阳性标本进行粪便常规镜检和粪便隐血试验,其中隐血199例(21.61%),少量白细胞77例(8.36%),白细胞并隐血阳性57例(6.19%)。结论本次调查的杭州市0~6岁的腹泻儿童,病原体主要为轮状病毒。11月、12月和1月份为轮状病毒流行高峰。  相似文献   

17.
目的了解≤5岁腹泻患儿A组轮状病毒(RV)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方法对2011—2016年在湖州市妇幼保健院就诊的≤5岁腹泻患儿粪便标本进行A组RV抗原检测,并对检测结果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共检测11 629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A组RV阳性2 559例,阳性率为22.01%,6年间A组RV阳性率总体呈下降趋势(P0.05)。A组RV感染全年均有发生,11月—次年1月高发,12月为高峰;男女患儿A组RV阳性率分别为22.20%和21.7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各年龄组均检出A组RV阳性患儿,其中1~2岁组阳性率最高(34.00%)。农村患儿A组RV阳性率为23.03%,高于城市患儿的20.26%(P0.05)。结论婴幼儿A组RV感染冬季高发,2岁婴幼儿是高发人群;应加强对RV的监测,结合RV流行特征制定预防控制策略。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丽水市1 303例腹泻患儿轮状病毒感染检测结果。方法采集2015—2016年在浙江大学丽水医院就诊的1303例腹泻患儿(0~14岁)粪便标本,应用胶体免疫层析法检测轮状病毒,分析轮状病毒感染患儿的性别、年龄和感染时间分布特征。结果检出轮状病毒阳性265例,阳性率为20.35%。男童轮状病毒阳性率为21.15%(158/747),女童为19.24%(107/55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轮状病毒阳性率随患儿年龄增加而下降(P0.01),6~12月年龄组患儿轮状病毒阳性率最高(38.53%)。轮状病毒感染的高发时间为11月—次年2月,共检出阳性182例,占68.68%。结论轮状病毒是丽水市婴幼儿腹泻的主要病原体之一,应加强病毒流行季前的疫苗预防接种。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湖北病毒性腹泻病原体的病原构成和流行特征。方法收集2017—2019年湖北病毒性腹泻哨点监测的成人和儿童腹泻患者粪便标本,采用Real-time RT-PCR方法检测轮状病毒、诺如病毒、腺病毒、星状病毒和札如病毒核酸,对5种病原体检测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57份标本中5种腹泻病毒总的阳性检出率为36.84%,混合感染的病例数占19.00%,其中轮状病毒9.50%、诺如病毒13.29%、星状病毒4.14%、腺病毒14.10%和札如病毒3.37%。湖北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仍以秋冬季为主要流行季节,腺病毒和星状病毒流行季节相似,主要流行季节在4~5月,而札如病毒在11月和次年1月感染率较高。5种腹泻病毒的主要感染人群仍为5岁及以下儿童,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结论湖北2017—2019年病毒性腹泻主要病原体为腺病毒、诺如病毒和轮状病毒,存在一定的混合感染。应加强主要病原体的监测,做好高发季节和重点人群有效科学的防护。  相似文献   

20.
目的 了解临海市腹泻患儿中轮状病毒感染的特点.方法 用免疫层析双抗体夹心法对14244例腹泻患儿的粪便标本进行A群轮状病毒检测.结果 14244例粪便标本中4199例检测到A群轮状病毒,阳性检出率为29.47%.男性阳性率高于女性(P<0.01),A群轮状病毒感染的小儿人群主要集中在6个月至2岁儿童(占发病率的54.73%).11月至次年2月间为HRV感染流行高峰.结论 A群轮状病毒是6个月至2岁儿童腹泻的主要病原体.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