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目的:探讨颈椎病患者主要颈肌的肌电疲劳特征及推拿对其的影响。方法:运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1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即刻效应。结果:右侧(病变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经推拿治疗后,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后伸运动中的双侧颈脊旁肌及右侧斜方肌比治疗前MF值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比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接受手法治疗前后颈肌MRI的变化以明确其起效机制。方法:运用推拿手法对30例椎动脉型颈椎病患者进行手法治疗,经过3周的治疗,记录患者治疗前后FS-CSA评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采用MRI测量颈部双侧斜方肌及胸锁乳突肌横截面图长短径变化,评估两组肌肉形态学变化。结果:经推拿手法治疗后,患者FS-CSA评分较治疗前显著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双侧胸锁乳突肌长径、短径均较治疗前短,与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左右侧胸锁乳突肌治疗前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而治疗后的双侧斜方肌的长短径则较治疗前长(P0.01)。结论: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起效机制可能与调节颈部肌肉,尤其是胸锁乳突肌以及斜方肌形态变化(长短径)从而维持颈椎的动力平衡有关,提示临床治疗颈椎病除了关注骨性结构的变化外,更应该注意纠正肌源性导致的力学失衡。  相似文献   

3.
杨盛宇  刘佳  黄蛟  张广渊 《陕西中医》2012,33(8):996-997
目的:探讨温经通络方联合拔经推拿法对颈椎病患者颈肌力学性能的影响。方法:本组78例选自本院有症状的颈椎患者,采用表面肌电图和等速肌力测试仪,测试78例颈椎病患者在50%最大主动收缩力量值(MVC)前屈和后伸力竭运动中颈脊旁肌、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持续时间和表面肌电中位频率(MF)值及推拿治疗。结果:右侧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比对侧同名肌MF值显著降低(P<0.05)。经推拿治疗后,治疗前后比较,前屈和后伸运动中的右侧胸锁乳突肌、右侧斜方肌等的MF值均显著增高。结论:颈椎病颈脊旁肌和胸锁乳突肌均有易疲劳特征,推拿可改善颈部肌肉的疲劳状态。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通督强脊三步五法"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耐力的影响。方法:入组12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予以"通督强脊三步五法"治疗,评估患者治疗前后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的表面肌电信号与VAS评分的改变情况。结果: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VAS评分显著降低(P0.05);治疗后患者胸锁乳突肌和上斜方肌MF值、MPF值较治疗前下降(.P0.05);MF、MPF下降斜率较治疗前下降,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通督强脊三步五法"能够改善颈型颈椎病的抗疲劳性,提高颈椎肌耐力。  相似文献   

5.
小儿斜颈俗称“歪头”,是指头向患侧倾斜,颜面旋向健侧为主要特点的病症。引起斜颈的原因很多,如先天性颈椎异常、颈椎结核、颈椎损伤等,而以肌性斜颈较为多见。肌性斜颈的主要病理是一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其病因尚未完全确定,有不同看法:1.认为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形成挛缩。2.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不足,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肌纤维水肿、坏死及继发性肌纤维增生最后引起肌肉挛缩造成肌性斜颈。  相似文献   

6.
目的分析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颈型颈椎病患者颈部肌群表面肌电变化的影响以及对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和疼痛主观感受的影响。方法对60例颈型颈椎病患者采用信封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治疗组治以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照组采用颈复康颗粒治疗,观察治疗前后2组颈部肌群肌电信号和肌力变化。结果治疗后治疗组MCU颈椎活动度优于对照组(P均0.05),MCU肌力增长优于对照组(P均0.05),对照组治疗前后前屈、后伸肌力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治疗组斜方肌和胸锁乳突肌IEMG、MPF以及VAS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中医运动康复方案对于颈椎病患者颈部肌力、颈椎活动度增加和提高痛阈方面有效。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中医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治疗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2例先天性肌性斜颈患儿先进行颈肩部手法按摩,然后予以功能训练(颈前屈、后伸、旋转、侧屈,肩关节前屈、后伸、内收、外展、内外旋转),分别在治疗1月、2月、3月后观察胸锁乳突肌长度变化及颈部活动情况。结果:痊愈14例,好转8例,治愈率 63.64%。总有效率为100%。治疗前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与治疗后不同阶段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不同疗程间胸锁乳突肌挛缩长度相比差异非常显著(P<0.01)。结论:早期颈肩部按摩配合功能训练是小儿先天性肌性斜颈康复的理想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一指禅手法结合活血柔筋膏治疗肌性斜颈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通过收集2018年1月至2022年1月就诊的肌性斜颈患儿,根据纳入标准分为对照组(一指禅手法治疗)和观察组(一指禅手法结合活血柔筋膏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2个月后颈部旋转角度、被动侧屈角度、胸锁乳突肌厚度、斜颈严重程度分级。结果:观察组38例,对照组28例,两组基线数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儿颈部被动侧屈角度、旋转角度、胸锁乳突肌厚度、斜颈严重程度分级明显好转,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较对照组好转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一指禅手法结合活血柔筋膏治疗肌性斜颈可显著改善颈部关节活动度及胸锁乳突肌厚度,临床疗效优于单纯一指禅手法治疗。  相似文献   

9.
非手术治疗小儿肌性斜颈临床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小儿肌性斜颈是一种儿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其临床表现以患儿头向患侧歪斜,颜面部旋向健侧为特点,因一侧胸锁乳突肌挛缩、机化所致。多数患儿在出生后发现颈部一侧有梭形肿块,继而头部歪斜,影响转颈功能,日久可使患儿面部发育不对称,甚至同侧斜方肌受累,颈椎、胸椎产生代偿性弯曲,  相似文献   

10.
小儿肌性斜颈主要是患侧胸锁乳突肌发生纤维性挛缩,起初可见纤维细胞增生和肌纤维变性,最终全部为结缔组织代替。其病因尚未完全肯定,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多数认为与损伤有关,分娩时一侧胸锁乳突肌因受产道或产钳挤压受伤出血,血肿肌化形成挛缩;还有认为分娩时胎儿头位不正,阻碍一侧胸锁乳突肌血运供给引起该肌缺血性改变所致。最终导致患儿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挛缩、有条索状肿物突起,头向患侧倾斜,而颜面旋向健侧,患儿眼、面两侧发育不对称,头颈活动受限。根据上述特征提醒家长早期发现,及时治疗,否则可造成终身残疾。过去此病常用手术矫正处理,近年采用中医推拿手法治疗更具有优越性,所治34例患者全部治愈,无痛苦,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本组34例中男20例,女14例;病程最长3个月,最短20天;出生难产30例,顺产4例;肿块在胸锁乳突肌上段的9例,在中段的23例,在下段的2例。患儿发病左右之比,基本相等。治疗时间最长6个月,最短30天,一般3~4个月。2治疗方法小儿肌性斜颈的治法主要以局部推拿手法为主。采用行气活血、软坚消肿的治疗原则。原理是促进局部血液循环,逐渐使肌化的血肿吸收消散,缓解患侧胸锁乳突肌紧张、挛缩,条索状肿物消散...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