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目的:研究螺旋CT血管造影技术(CTA)在主动脉夹层(AD)术前诊断中的价值。方法:本次研究选取的研究对象为2016年7月1日~2017年6月30日期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AD患者,34例患者均接受CTA检查,将术后病理检查作为金标准,评价CTA诊断结果的准确性。结果:CTA检查的诊断准确率为100.00%,与病理检查结果对比Stanford分型情况、破口分区情况差异不大(P0.05)。结论:在术前诊断AD中使用CTA技术能够对主动脉夹层的分型情况进行准确地反映,并进行破口分区,可指导术前临床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及介入术前评估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收集分析2016年1月至2021年1月34例疑似主动脉夹层患者的影像资料,所有患者均行CTA及DSA检查,以DSA为“金标准”,计算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特异性及准确性,并应用Kappa检验评估CTA对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的一致性。结果:CTA共诊断出AD 30例(96.77%),CTA均能很好地显示了AD的破口位置、累及范围、内膜片、真假腔及夹层旋转方向;以DSA为“金标准”,CTA诊断AD患者破口位置的敏感性为93.55%,特异性为66.67%及准确率为91.18%。对30例AD患者进行Debakey分型,其中Ⅰ型9例,Ⅱ型7例,Ⅲ型14例,CTA对AD患者分型的一致性均较好,Kappa值分别为0.813、0.792、0.802。结论:256排CT血管成像联合三维重建技术对AD的具有较高的诊断效能,能够准确地显示AD破口位置并准确分型,为介入手术方案制定提供了重要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不典型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点,以提高其诊断的准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误诊的不典型AD 4例的临床资料.结果:4例患者均无明显胸痛,以胸闷为主诉3例,晕厥后停止排气、排便1例,分别被误诊为胸腔积液、肠梗阻、冠心病和高血压.4例X线均未见纵隔增宽,心脏彩超(UCG)示腹部动脉夹层2例,主动脉增宽1例,未见异常1例,后2例经CT血管成像(CTA)和(或)主动脉造影确诊.4例患者均确诊为De Bakey Ⅲ型AD.结论:De Bakey Ⅲ型AD临床表现不典型,需详细询问病史及体检,胸片和心脏彩超无阳性表现时,有必要行CTA等检查.  相似文献   

4.
目的: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形成前,探索是否存在CT血管造影(CT angiography,CTA)可检测到的主动脉变化,初步探讨其在AD发生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9年12月在我院就诊、且既往已行CTA检测的夹层病例纳入AD组,与AD组相匹配的非夹层病例纳...  相似文献   

5.
目的 评价CT血管造影(CTA)在诊断B型主动脉夹层(AD)再破口中的价值. 方法 分析110例典型B型AD患者的CTA增强扫描及其中70例主动脉数字剪影血管造影(DSA)检查的影像资料,分别统计夹层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大小,对两种检查的结果 采取Kappa一致性检验. 结果 83.64% B型AD患者具有多个再破口,人均再破口(3.41±1.90)个,以腹主动脉中段再破口的数量最多,大破口最常位于夹层最远端.70例CTA与主动脉DSA结果 比较,CTA发现再破口的灵敏度为93.78%,特异度为88.89%,两种检查方法 一致性检验的Kappa值为0.827(P<0.01). 结论 CTA可清晰显示B型AD再破口的数量、位置及大小等特点,与DSA在显示B型AD再破口方面具有良好的一致性,可作为再破口观察和随访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血管造影(CTA)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诊断主动脉夹层(AD)的一致性及对主动脉夹层腔内修复术(TEVAR)的指导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资料完善的40例AD患者,比较两种方法显示的AD破口数、破口与左锁骨下动脉(LSA)的距离、左锁骨下动脉远端胸主动脉直径、主动脉夹层累及的范围及主动脉主要分支血管的累及情况、真假腔内血栓形成及钙化状况、行覆膜支架后内漏的发生率。结果两种检查方法在检测AD破口数、破口距LSA的距离、胸主动脉直径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CTA、DSA发现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的例数分别为16例(40.0%)、6例(15.0%)和15例(37.5%)、6例(15.0%),两种方法在检测夹层累及左、右侧髂动脉平面时的准确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TA可检测出夹层血栓、动脉壁钙化,而DSA无法显示。40例AD患者行TEVAR 34例,覆膜支架置入后DSA即刻检测发现内漏者11例(32.4%)。结论 CTA、DSA两者对诊断AD有较好的一致性,对TEVAR术前、后有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7.
320排CT血管造影诊断主动脉夹层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320排CTA在主动脉夹层(AD)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分析59例临床诊断AD患者的320排CTA检查资料,对比其与16排CTA、MRA及DSA的差异。结果 59例AD患者中,3种方法共诊断AD 43例,胸主动脉瘤4例,真性腹主动脉瘤9例,假性腹主动脉瘤3例。320排CTA诊断AD破口位置的准确率(75/77,97.40%)高于16排CTA(47/53,88.68%,χ2=4.14,P<0.05)及MRA(40/46,86.96%,χ2=5.17,P<0.05);其电离辐射剂量[(849.62±44.73)mGy]低于16排CTA[(927.11±39.47)mGy,t=2.84,P<0.05]及DSA[(976.85±54.21)mGy](t=2.51,P<0.05),并可清晰显示内膜片、真假腔、血栓形成及主要内脏动脉分支受累情况。结论 320排CTA是诊断AD的安全、快捷、有效且无创的方法,对临床制定治疗方案有重要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加强对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不典型表现的认识,减少临床误诊误治。方法回顾性分析以肠梗阻为首发表现的1例AD误诊病例资料。结果患者因腹胀伴肛门停止排气排便5 d急诊入院,伴有呃逆、恶心、呕吐,有脑梗死病史及高血压病史1年,病初诊断为肠梗阻给予对症处理腹胀减轻,但出现腰痛,且肌酐持续升高,行肾动脉彩超示:右肾动脉血流速度增快,考虑狭窄性病变。后进一步行主动脉CT造影(CTA)确诊为AD(De BakeyⅢ型),转血管外科行主动脉覆膜支架置入治疗,术后恢复良好。结论AD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对于腹胀原因不明的患者应拓展诊断思维,动态分析病情,尽早行主动脉CTA检查明确或除外AD,以减少临床误漏诊。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ortic dissection,AD)的临床特点、误诊原因及防范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2017年5月我院收治的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无痛性AD 10例的临床资料。结果 10例均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主要表现为肢体无力、头晕、头痛及意识不清,首诊误诊为脑梗死6例,脑出血4例。入我院后,8例经主动脉计算机体层摄影血管成像(CTA)确诊,1例经心脏超声确诊,1例为颅脑介入术中发现夹层动脉确诊。确诊后8例放弃治疗,1例转院行手术治疗后失访,1例行腔内血管治疗后恢复良好。结论以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表现的无痛性AD临床少见,易误诊脑血管疾病,仔细查体、及早完善主动脉CTA和心脏超声,有助于早期确诊。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破裂并肺动脉壁血肿的发生机理、CTA表现及其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收集我院2007年3月~2010年7月行CTA检查并诊断为非外伤性AD病例183例,对其中AD破裂并肺动脉壁血肿及蔓延的3例病例CTA表现、临床治疗方式及效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例患者临床均以胸骨后疼痛而就诊,年龄45~82岁。CTA检查表现:第一破口位于升主动脉近段累及胸腹主动脉1例、主动脉弓升主动脉侧累及升主动脉1例、主动脉弓降主动脉侧累及胸腹主动脉1例;破口直径大小分别为0.9cm、0.8cm、0.4cm;主肺动脉干壁血肿1例、主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壁血肿1例、主肺动脉干及左右肺动脉壁血肿和肺泡出血1例。随访中,1例行手术治疗患者至今仍存活,另2例保守治疗患者均于入院48h内死亡。结论:CTA检查不但能明确AD的诊断,还能确定有无夹层破裂外穿并肺动脉壁血肿及蔓延。结合相关文献及本组随访结果,年龄因素与动脉夹层破裂致肺动脉壁血肿并延伸程度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主动脉夹层(AD)的临床特征、早期诊断及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收治的主动脉夹层患者37例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37例中,有高血压病史27例(73.0%),大多血压控制不良。突发起病占73.0%,主要表现为疼痛(91.4%),胸背痛居多,腹痛、腰痛其次,少数表现有晕厥、气急。疼痛呈撕裂样痛、剧烈闷痛、锐痛;人院时血压升高者占62.8%,1例双上肢血压相差较大,3例主动脉瓣区闻及舒张期杂音;全部病例行主动脉cT造影加三维重建证实,按DeBaKey分型:I型5例,Ⅲ型32例。本院首诊12例,首诊误诊5例(41.7%)。结论:AD的临床症状变化较多,易误诊、漏诊,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能做到早期诊断及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256层螺旋CT全脊髓血管造影(CTA)在诊断脊髓动静脉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13例临床表现及MRI符合脊髓血管病变的患者进行CTA检查,其中11例3~5 d内做DSA检查,8例手术治疗。结果:13例患者7例诊断为硬脊膜动静脉瘘(SDAVF),6例髓周动静脉瘘(SPMAVF),与DSA或手术诊断一致;CTA全部较好的显示了异常血管病变的范围;7例SDAVF中有5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6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1例DSA阴性;6例SPMAVF中3例CTA与DSA或手术对供血动脉的诊断一致,5例对瘘口的诊断一致。结论:256层螺旋全脊髓CTA可以清晰的显示脊髓动静脉瘘的病变范围、供血动脉及瘘口的位置,较DSA相比安全、无创、快速,可以作为DSA检查前、指导手术及术后随访必要的检查手段,部分可取代DSA检查。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64层螺旋CT肺动脉成像在肺动脉栓塞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13例肺动脉栓塞的64层螺旋CT肺血管造影表现。结果确诊为肺动脉栓塞13例,其中中央肺动脉栓塞5例,肺叶及肺段动脉栓塞3例,肺段以下动脉栓塞5例。肺动脉栓塞直接征象为肺动脉内不规则充盈缺损。结论 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是一种无创、安全、有效的诊断方法,在肺动脉栓塞的诊断中具有重要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背景:化统的CT在冠心病介入治疗后随访中难以普及,寻找无创、有效的检查方法对支架内再狭带的评价就成了影像科医生非常关心的课题。目的:通过在不控制心率下双源CT冠状功脉成像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对支架评估的对比,探讨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对冠状动脉支架内再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53例患者共75枚支架在不控制心率情况下同期行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及冠状动脉造影检查的患者影像资料,分析双源CT冠状动脉成像诊断支架内再狭窄的敏感性等各项指标。  相似文献   

15.
陈洪  杨国庆 《华西医学》2009,24(2):395-397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SCT)在急性主动脉综合征(AAS)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西门子Sensation16层螺旋CT扫描机,对59例主诉急性胸背痛患者进行MSCT检查。结果:59例患者中主动脉夹层(AD)40例,主动脉壁内血肿(IMH)11例,穿透性粥样硬化性溃疡(PAU)8例。MSCT能够显示三种疾病的特征性征象:AD可见内膜片和双腔征;IMH主动脉壁呈新月形或环形增厚≥5mm;PAU为凸出于主动脉管腔外的造影剂充盈的龛影。结论:MSCT是一种快速、无创的检查方法,能为AAS的诊断提供重要信息。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双源CT大螺距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及临床应用价值。材料与方法:对临床可疑主动脉病变18例患者采用大螺距CTA检查,并对原始数据采用多平面重建(MPR)、曲面重建(CPR)、最大密度投影(MIP)和容积再现(VR)后处理技术进行重建。结果:18例患者中共检出主动脉夹层7例,主动脉瘤3例,大动脉炎2例,主动脉壁间血肿2例,主动脉硬化性溃疡1例,正常主动脉3例。所有图像质量优良,患者剂量长度乘积平均约210mGy·cm,有效射线剂量平均约3.15mSv。结论:双源cT大螺距血管成像技术对主动脉病变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并能有效地降低辐射剂量。  相似文献   

17.
目的评价磁共振血管造影(magnetic resonance angiography,MRA)对主动脉夹层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3例主动脉夹层患者MR血管造影Express序列和RF-FAST序列的图像,将MRA检查结果与外科手术或介入治疗结果比较。结果 73例主动脉夹层中包括DeBakeyⅠ型24例、Ⅱ型6例、Ⅲ型43例。MRA对主动脉夹层分型、范围、真假腔显示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均为100%,诊断内膜破口的敏感性94.74%,特异性100%,诊断主动脉分支血管受累的敏感性91.49%,特异性92.31%。结论 MRA能准确、无创地诊断主动脉夹层,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治疗方案提供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6排螺旋CT三维重建及血管成像对诊断颅颈交界畸形的价值。材料与方法:18例经手术治疗的颅颈交界畸形患者,术前均做6排螺旋CT检查.并行三维重建,分析椎体骨质的异常情况及椎动脉相互关系。结果:寰枢椎脱位11例(前脱位),寰枕融合12例,齿状突型颅底陷入4例,颈椎融合6例,扁平颅底2例,寰椎前后弓未闭合3例.外伤后齿状突骨折合并寰枢椎脱位2例,外伤后枢椎假关节形成,齿状凸与寰椎前弓相融合2例,齿状突发育不全l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3例,Arnold-chiari畸形9例。结论:6排螺旋CT血管造影结合多种三维重建方法可同时观察骨结构与血管走行及周围软组织关系,能够正确诊断并能发现少见的畸形.对于颅颈交界区畸形患者手术方案及手术入路的选择是非常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在肺栓塞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材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7年1月-2010年5月临床拟诊为肺栓塞,并经16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平面重组(MPR)、容积再现(VRT)、最大密度投影(MIP)多方法三维重建确诊的41例病例。结果:41例病例均得到满意图像,CT肺动脉造影对肺动脉主干、左右肺动脉干及叶、段、亚段肺动脉显示良好,41例病例共发现栓子512个,其中肺动脉主干2个,右肺动脉干63个、左肺动脉干54个、叶动脉105个、段及亚段288个。直接征象表现为各级肺动脉内不同形态的充盈缺损,间接征象表现为因肺动脉栓塞所致的肺梗塞、肺动脉高压、支气管动脉扩张、右心功能不全及局限性的肺纹理稀疏、胸腔积液等的影像学表现。结论:多层螺旋CT肺动脉造影及多方法三维重建技术安全、迅速、无创、敏感性、特异性、分辨率高可作为临床诊断肺栓塞及复查疗效的首选影像学方法。  相似文献   

20.
目的:通过对64排螺旋CT(MSCT)冠状动脉造影与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冠状动脉狭窄≥50%)的对比分析,探讨64层螺旋CT评估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收集2007年12月~2008年10月于我院同期接受64层螺旋CT冠状动脉成像和常规经皮冠脉造影的112位冠心病患者的影像资料,以常规冠脉造影为参考标准,对2种检查方法的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64层螺旋CT冠脉造影对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结果:按常规冠脉造影计算,112例患者共发现374处病变用于评价,MSCT造影检测冠脉病变总的准确性为90.6%,假阳性率和假阴性率分别为4.3%和5.1%;其中MSCT检测为假阴性均发生在左回旋支和右冠远段,假阳性均为冠状动脉伴有钙化。结论:64排螺CT冠状动脉造影检测冠状动脉病变诊断的准确性较高,但血管解剖和冠状动脉钙化可能会影响其对冠状动脉病变的评价和检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