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06 毫秒
1.
目的探讨口咽通气管在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固定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本院ICU 2014年1月~2015年8月收治的82例经口气管插管躁动患者,一病区42例设为对照组,二病区40例设为实验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牙垫,实验组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观察两组患者在气管插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等情况。结果实验组患者发生导管移位、口腔黏膜损伤均少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口咽通气管用于躁动患者经口气管插管可有效固定导管、减少口腔黏膜损伤等,提高患者的舒适度。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改良固定法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的应用效果。方法将100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48例采用两条白扁带加13 cm×17 cm纱布口罩放置枕部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的改良固定法,对照组52例采用两长一短白扁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的常规方法;比较两组插管期间非计划性拔管、气管插管移位、患者舒适度、患者口腔粘膜损伤的情况。结果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气管插管移位、患者口角损伤发生情况低于对照组,患者舒适度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采用改良固定法固定经口气管插管能有效减轻患者口腔粘膜损伤,改善患者的舒适度,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保证治疗计划顺利完成。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气管插管固定器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效果。方法:将2007年1月至2012年12月期间行经口气管插管的363例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185)和对照组(n=178),观察组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固定导管。对照组采用传统胶布固定法固定导管,比较两种固定方法的效果。结果:观察组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1.62%明显低于对照组的6.18%(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病人采用气管插管固定器可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率,固定方法简便,建议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口导管保护套在气管插管患者中的应用及临床效果.方法:将152例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80例和对照组72例.观察组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气管导管,对照组使用传统固定法,观察、比较两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结果: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及皮肤、口腔黏膜损伤情况均优于对照组(P<0.05,P<0.01).结论:气管插管患者使用口导管保护套固定,能有效减少气管导管移位,减轻皮肤和口腔黏膜损伤,是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经口气管插管稳固、有效、舒适的固定方法。方法将2014年5月~2015年5月在本科住院的100例经口气管插管的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单根棉绳固定导管;试验组采用三根棉绳固定导管。结果试验组在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率、预防导管移位、增加舒适度等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绳固定法用于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可有效预防非计划性拔管率,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减少导管移位,保证患者的安全。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两种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的效果,以寻求比较安全有效、并发症少的经口气管插管固定方法。方法对入住内科ICU的86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试验组经口气管插管采用E字型3M胶带加棉质寸带固定,对照组采用Y字型3M胶带加棉质寸带固定。分别观察两组患者舒适度、经口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插管移位、口腔并发症情况,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两组患者舒适度、经口气管插管意外拔管、气管插管移位、口腔并发症发生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型3M胶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可以降低经口气管意外拔管、移位,减少口腔并发症,降低患者的痛苦程度。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一种安全、可靠的固定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的方法。方法将10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54例,观察组采用去除牙垫联合3M加压固定带进行固定,对照组采用传统固定法即保留牙垫,2条布胶四头固定加弹力绷带双套节固定,比较两组患者气管导管移位及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结果置管期间,观察组气管导管移位及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去除牙垫采用3M加压固定带固定经口气管插管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能有效预防气管导管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经口气管导管的固定改良对躁动患者口腔黏膜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2015年1月~2016年1月我院ICU科出现躁动患者120例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需行经口气管插管,将其随机等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患者采用普通气管导管固定术对导管进行固定;试验组患者采用改良气管导管固定术对经口气管导管进行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经口气管导管置管期间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导管咬破率及患者干预前后的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变化。结果:试验组患者置管期间的口腔黏膜破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导管重置率及导管咬破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两组患者护理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均较干预前有明显降低,但试验组患者干预后Riker镇静和躁动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经口气管导管改良固定术可有效提高躁动患者导管的稳定性,有效保护置管患者的口腔,提高患者导管置管护理质量,利于患者疾病治疗。  相似文献   

9.
目的 探讨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在临床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自行设计一种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新四孔固定器),选取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在上海市某三级甲等医院ICU行经口气管插管的48例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观察组(n=24)和对照组(n=24)。观察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新四孔固定器固定,对照组患者经口气管插管使用常规丝绸胶布交叉固定,比较两组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经口气管插管导管固定装置固定耗时和拆除耗时、口腔清洁度。结果观察组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低于对照组(P<0.05),口腔清洁度评分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新四孔固定器能有效降低经口气管插管导管移位发生率、减少护士气管插管导管护理耗时并提高患者口腔清洁度,有利于患者早期康复,保证临床护理质量安全,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观察去除牙垫和常规放置牙垫对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清醒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52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27例和对照组25例,观察组将牙垫去除后固定捅管,对照组采用放置牙垫再固定插管的方法,比较2组清醒患者在舒适度、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方面的差异情况.结果 观察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明显少于对照组.结论 去除牙垫再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能最大程度的减轻患者的口腔不适感、下颌关节酸胀疼痛及头痛,减少口腔黏膜、牙龈损伤、口臭、口腔感染,又方便护理,是可行、安全的;而且无牙齿或有牙齿缺损的患者因不会咬气管导管,根本不必要放置牙垫.  相似文献   

11.
阮景  张颖  林慧佳 《护理学报》2019,26(20):67-68
目的 探讨E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将200例经口气管插管新生儿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到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00例。观察组使用E型固定法,对照组使用传统十字交叉固定法。观察比较2种固定方法的操作时间、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面部皮肤损伤情况、口唇及牙龈黏膜损伤等情况。结果 观察组气管插管固定时间少于对照组(P<0.05),面部皮肤损伤情况少于对照组(P<0.05)。2组经口气管插管患儿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口唇及牙龈损伤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E型固定法在新生儿经口气管插管中应用,可缩短气管插管固定耗时,减轻面部皮肤损伤,值得临床借鉴使用。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寻适合老年无齿患者较为安全有效、舒适的经口气管插管的固定方法。方法将108例经口气管插管的老年无齿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56例,采用口咽通气管代替牙垫、三根棉绳固定法;对照组52例,采用牙垫、单根棉绳固定法。比较两组的患者插管移位情况、舒适度、口腔粘膜受损及头面部皮肤破损情况。结果实验组在插管移位、舒适度、口腔粘膜完整情况等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头面部皮肤破损情况两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老年无齿患者采用口咽通气管代替牙垫、三根棉绳固定法固定气管插管,能妥善固定,可增加舒适度,提高患者治疗的积极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口腔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的效果.方法 将60例择期行口腔颌面外科手术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即鼻咽通气管组、口咽通气管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在手术结束麻醉苏醒时鼻咽通气管组将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口咽通气管组则完全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重新放置口咽通气管;对照组拔出经鼻异型气管插管后不放置任何通气管.观察3组患者的Stridor评分及SpO2的变化.结果 鼻咽通气管组Stridor评分明显低于口咽通气管组及对照组,SpO2明显高于对照组(均P<0.05);鼻咽通气管组及口咽通气管组Sp02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颌面外科全身麻醉手术后,将经鼻异型气管插管改为鼻咽通气管是提高患者全身麻醉术后安全、有效的措施.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人性化护理措施对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的研究方法,将220例气管插管患者分为2组,对照组(n=110)按照气管插管的护理常规护理,实验组(n=110)增加人性化护理干预,比较2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结果 实验组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人性化护理可以降低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率.  相似文献   

15.
综述了近年来经口气管插管导管不同固定方法的研究进展,认为通过改进固定方法,可以减少气管导管移位或脱管,降低非计划性拔管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零缺陷"管理理念在预防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1年10月至2012年10月,该院经口气管插管患者120例作为对照组,2012年10月至2013年10月,该院收治经口气管插管患者共128例作为观察组,2组均按常规经口气管插管管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用"零缺陷"管理,找出工作缺陷,结合科室实际情况制订切实可行的防范措施。结果通过1年时间观察,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率明显下降,由实施"零缺陷"管理前(对照组)的10.0%下降至4.1%,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零缺陷"管理,可有效地预防经口气管插管非计划性拔管,确保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7.
刘红 《护士进修杂志》2012,27(9):846-847
目的 探讨综合护理干预对防范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非计划性拔管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60例.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综合护理干预.比较两组患者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以及分析非计划性拔管的原因.结果 对照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13.33%,观察组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3.33%,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综合护理干预应用于颅脑损伤气管插管患者,可以明显降低非计划性拔管发生率,促进机体尽快康复,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安全、有效、牢固的气管插管固定方法,避免非计划性拔管,有效实现护理安全.方法 采用单纯随机抽样的方法,将120例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气管插管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应用丝绸胶布Y型固定气管插管,对照组应用普通胶布加2片3M透明贴膜固定气管插管.观察2组患者气管插管的移动例数及非计划性拔管例数.结果 观察组重新固定气管插管例数、非计划拔管例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结论 应用丝绸胶布Y型固定气管插管能有效地预防非计划性拔管,提高临床护理工作的效率,保障患者安全.  相似文献   

19.
去除牙垫减少经口气管插管清醒患者故意拔管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观察去除牙垫对减少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清醒患者故意拔管的效果,以探讨去除牙垫的可行性.方法 将76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清醒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予去除牙垫后固定气管插管,对照组采用常规放置牙垫方法,比较两组患者舒适度、故意拔管发生率、镇静剂用鼍情况.结果 观察组舒适度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置管期间对照组故意拔管发生4例,观察组无故意拔管发生,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置管期间观察组镇静剂用量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结论 清醒患者采用去除牙垫再固定气管插管的方法能最大程度地减轻患者口腔不适感、下颌关节酸胀疼痛及由此引起的头痛.患者舒适度增加后,故意拔管减少,镇静剂用量明显减少,且未出现因去除牙垫后咬管导致的严重并发症,去除牙垫在经口气管插管清醒患者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更有效减少口周黏膜压疮、牙龈损伤及口腔溃疡的经口气管导管固定方法。方法将108例经口气管插管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各54例,观察组患者固定气管导管时不使用牙垫,对照组患者选择大小合适的牙垫进行固定。两组均使用常规气管导管,导管留置时间均48h且120h,采用相同固定方法及固定材质。观察比较两组患者在相同带管时间内口周黏膜压疮、牙龈损伤及口腔溃疡的发生率、损伤程度、愈合时间以及口腔护理时间、口腔感染、VAP发生率等。结果观察组患者发生口周黏膜压疮、牙龈损伤及口腔溃疡的人数明显少于对照组;观察组在损伤程度、愈合时间以及口腔护理时间、口腔感染、VAP的发生率方面也优于对照组,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口气管插管常规型导管在固定时不使用牙垫,可有效减少患者口周黏膜压疮、牙龈损伤及口腔溃疡的发生率,缩短口腔护理时间,减少口腔感染及VAP等并发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