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气管切开术后出血原因分析及护理干预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气管切开术是临床上常采用的一种急救性手术,气道出血是气管切开术后较为常见的并发症,术中止血不完善或气管黏膜的损伤都会造成出血[1,2]。根据出血的程度分为血痰、渗血和出血[2,3]。常规气管切开术并发症较多,以切开后出血最为常见,现将发生原因及护理干预措施综述如下。1出血原因分析1.1伤口及气道感染:①气管切开口周围组织甚至血管发生感染糜烂,气管黏膜炎症、水肿、坏死出血。②排痰困难:病人昏迷卧床,咳嗽反射差、痰液多较粘稠,排出困难,感染难以控制,尤其在套管的磨损下易引起大出血。1.2损伤性原因:①放入不合适的气管套管,如:过长、过粗、弯度过大等;气管内有分泌物不易咯出以及套管作为异物的刺激,病人剧烈呛咳或呼吸困难,躁动不安,头部过度后仰,致使气管套管壁损伤气管内的血管或颈部切口周围血管破裂而出血。②吸痰不正确:病人气管切开后气管内分泌物多,护理人员急于快速吸痰,动作不轻柔;吸痰管过粗、过硬,前端不圆钝,容易刺破气管黏膜;吸痰方法不当,吸痰压力过大;气道湿化不够,气道黏膜干燥以及吸痰管过细,吸痰不通畅,势必反复吸痰均可导致气管黏膜血管的损伤而致出血[2]。③气囊或气管导管压迫气管粘膜:长期使用气管套管而气囊内压...  相似文献   

2.
<正>如今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mechanical ventilation,MV)已经广泛用于ICU危重症患者,是ICU主要的生命支持技术之一。气管内导管气囊压力的科学管理是机械通气治疗的重要部分,既要阻断气囊与气管壁间的漏气,又要防止气囊对气管黏膜的压迫性损伤。机械通气患者建立人工气道后口咽部污染分泌物、胃内反流物易在气管内导管气囊上积聚,通过气囊与气管周围缝隙误吸入下呼吸道,是呼吸机相关性肺炎(enti-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口腔免疫疗法对预防早产儿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2018年1月至2019年1月接收的行机械通气早产儿12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等分为3组,均进行机械通气常规护理,对照组1采用0.9%氯化钠溶液口腔护理,对照组2给予5%碳酸氢钠溶液口腔护理,试验组应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3组均每3 h口腔护理1次,观察3组72 h后口咽部分泌物及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口腔感染率及VAP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气管导管分泌物阳性率均为2.50%,口腔感染、VAP发生率均为2.50%,均低于对照组1和对照组2(P<0.05)。结论对早产儿应用初乳口腔免疫疗法,可降低其气管导管分泌物、口咽部分泌物阳性率,有效预防VAP、口腔感染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5.
戴丽娟 《护理研究》2008,22(31):2868-2869
[目的]观察改进的吸痰方法对降低机械通气病人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发生率的作用.[方法]将68例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治疗48 h以上病人随机分为观察组(36例)和对照组(32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气道护理,观察组在此基础上采取清除气囊上滞留物及口咽部分泌物技术,观察两组机械通气1周、2周及2周后VAP的发生率.[结果]机械通气1周、2周观察组VAP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采用改进后的吸痰方法可显著降低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6.
人工气道的建立是抢救危重症患者的重要措施之一。气囊管理是人工气道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对防止机械通气时气道漏气,避免口腔分泌物、胃内容物误入气道,防止气体由上呼吸道反流,保证有效通气量,防止气道黏膜损伤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气囊压力是决定气囊是否会损伤气道黏膜的重要因素,压力过高则容易出现气管黏膜的缺血坏死等;压力过低会影响呼吸机通气,引起误吸,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  相似文献   

7.
杨秀芬  宋敏花  阎锡新 《临床荟萃》2006,21(10):713-715
机械通气(MV)患者较易并发肺部感染,MV时气管插管可使气道进一步开放,咽部及下呼吸道的屏障直接受到损害,口咽部寄植菌、气囊上滞留物均可被误吸;插管内黏附的大量细菌,在吸痰时很易被带入下呼吸道;胃腔内细菌的逆向定植等均可为下呼吸道细菌的来源.……  相似文献   

8.
侯冉  贾晓云 《护理研究》2007,21(33):3064-3065
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口腔吞咽及自洁功能下降,口咽部分泌物增多,这就为致病菌的大量孳生提供了条件,通常认为口咽部定植菌移植及下漏是机械通气病人并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主要致病原因之一[1]。现就我院心外科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病人口咽部及下呼吸道菌株之间关系进行分析研究。1资料与方法1.1临床资料采用回顾性研究,搜集我院心胸外科2005年1月—2006年1月行机械通气>48h的病人作为研究对象,对机械通气期间口咽部及下呼吸道菌株培养结果进行分析。1.2性能指标标本采集及菌株判定标准:口腔护理前采集标本,用一次性无菌吸痰管经气…  相似文献   

9.
人工气道患者安全吸痰的护理现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人工气道是将导管直接置入气管或经鼻(口腔)插入气管所建立的气体通道,其主要目的是建立和保持气道通畅.维持适当的肺通气功能,氧合作用和气体交换功能.清除气道分泌物.辅以通气及治疗肺部疾病.是抢救急危重患者的主要治疗手段。而人工气道内吸痰是人工气道护理的一项最常用和最主要的操作之一。其目的是利用负压作用.经吸痰管将气管内的痰液和误吸物吸出,以保持气道的通畅。如果吸痰方法不当可造成诸多不良后果.如低氧仇症、气道黏膜损伤、肺不张、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不同吸痰方法对机械通气患者的影响及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急诊ICU机械通气患者6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观察组(n=30例)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对照组(n=30例)吸痰时零负压进管,至深部后边吸痰边负压退管。观察两组患者吸痰前、后血氧饱和度(SpO2)的变化、呼吸道粘膜的损伤及肺部感染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患者血氧饱和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呼吸道粘膜损伤的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的肺部感染发生率则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吸痰时带负压进管,边吸痰边进管至深部后负压退管的吸痰技术在机械通气患者气道护理效果方面具有安全性和优越性,与常规吸痰方法比较,并发症发生率低,吸痰效果更理想。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机械通气患者气囊上的滞留物清除对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影响,以预防和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方法:将109例机械通气的重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69例除执行常规人工气道管理外,在口腔护理后进行气囊上的滞留物清除,对照组40例执行常规人工气道管理;留取两组患者气道分泌物做痰液培养及药敏.观察两组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记录两组患者的机械通气时间、痰液培养结果及呼吸机相关肺炎的发生率.结果:两组患者清除气道分泌物前后的生命体征、血氧饱和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机械通气时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t=2.73,P<0.01),两组肺部感染发生率(t =2.13,P<0.05)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气囊上滞留物清除在缩短机械通气患者上机时间、减少呼吸机相关肺炎发生率方面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改进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效果观察。方法将行气管插管机械通气的120例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60例,试验组采用改进吸痰法,包括气管导管内(浅部)吸痰、气管导管外(深部)及气囊上方吸痰3部分;对照组采用常规吸痰法。两周后观察两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entilator-associated pneumonia,VAP)的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气道黏膜损伤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7%vs16.7%,χ2=8.107,P〈0.01);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VAP的发生率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3.3%vs18.3%,χ2=6.988,P〈0.01)。结论改进吸痰法在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中的应用,不仅降低了患者气道黏膜的损伤,同时还降低了VAP的发生,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人工气道是指将导管经口/鼻或气管切开处插入气管内建立的气体通道,可纠正患者的缺氧状态,改善通气功能。气管导管设置气囊这一装置的目的在于封闭气道,固定导管,保证潮气量的供给,预防口咽部分泌物进入肺部,从而减少肺部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现临床使用可吸引式气管导管进行持续或间断声门下吸引是一种新的可靠的预防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方法。气囊压力过低会出现气道漏气,影响呼吸机通气,导致口咽部病原菌自由地进入下呼吸道[1];而气囊过度充气容易导致气道损伤[2]。由于影响气囊压力的因素很多,保持一个恒定的气囊压力是非常有益的,但是维持气管插管病人适度的气囊压力,是护理工作中一项艰巨的任务。气管内导管的气囊及压力的研究已成为许多体外动物实验和临床研究的焦点,气管内气囊压力的影响因素很多,国内外学者都对这一方面也也做了相关研究,现将影响因素研究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陈晓春  鲁萍  陈明丽 《护理学报》2009,16(19):58-60
目的探讨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在新生儿机械通气中的应用。方法对48例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伴口腔分泌物过多患儿按入院顺序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4例,观察组采取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对照组行常规吸痰。比较两组患儿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脱管次数、口腔黏膜损伤及护理工作量。结果观察组并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例数、脱管次数、口腔黏膜损伤及护理工作量明显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伴口腔大量分泌物的患儿行口腔持续低负压吸引可以减少呼吸机相关性肺炎的发生,预防气管插管脱管,减少口腔黏膜的损伤及护理工作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人工气道患者有效、安全的吸痰深度。方法:将60例肺部感染、气道分泌物量在中量以上、建立人工气道行机械通气的患者随机分成A、B、C三组各20例,A组为浅吸痰,即将吸痰管插入的深度小于气管插管或气管套管的长度;B组为深吸痰,即将吸痰导管插入气管直至遇到阻力,再上提1~2 cm;C组吸痰管插入的深度为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观察比较三组吸痰后吸痰有效性指标及安全性指标。结果:B、C组吸痰后有效性指标与A组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组与A、C组吸痰后安全性指标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将吸痰管插入至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套管长度再延长1 cm处行吸痰的方式不仅可以达到深吸痰方式的效果,而且其引起的并发症相对较少,对气道黏膜的损伤小,是较浅吸痰与深吸痰更合理、更可取的吸痰深度。  相似文献   

16.
气管插管是ICU建立人工气道,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进行氧疗或机械通气的主要方式,在护理操作中若不慎将气管导管气囊连接管剪断,会立即导致气囊漏气;病人口、鼻以及气管导管气囊以上的分泌物进入气管内发生呛咳,严重者导致误吸;整个通气环路漏气,呼吸机不能正常工作。常规的处理方法是立即为病人充分吸痰后更换新的气管导管。在更换导管的过程中易出现插管困难、窒息、吸入性肺炎等问题,给病人增加身心痛苦。我们采用以下方法补救,效果较好,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17.
长期机械通气患者的气管插管护理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总结机械通气患者气管插管的护理经验,降低机械通气患者治疗时间,减少非计划性拔管的发生。方法:对386例气管插管患者实施气管插管配合、吸痰、气囊放气、机械通气预防感染护理。结果:气管插管接呼吸机通气患者感染率5%,发音障碍一例,因护理不当致口腔感染7例,形成痰痂而发生气道堵塞3例,肺部感染(原发病除外)3例,吸痰致低氧血症1例,非计划性拔管2例。结论:保持呼吸道通畅,保证氧气正常供给。有效预防意外脱管发生,减少脱管后并发症发生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ICU经口气管插管机械通气患者使用组合吸痰管进行口腔护理的效果。方法:将118例经口气管插管行机械通气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56例和试验组62例,对照组给予传统棉球擦洗法;试验组使用组合吸痰管达到口腔冲洗与擦拭结合口腔护理方法。比较两组患者口腔清洁度、口腔溃疡发生率及呼吸机相关性肺炎发生率。结果:试验组口腔清洁度优于对照组,且VAP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气管插管患者采用组合吸痰管的方法进行口腔护理,提高了口腔的清洁度,有效地降低了VAP的发生。  相似文献   

19.
机械通气是抢救、治疗各种原因所致呼吸衰竭的有效方法。有创性机械通气的一个重要问题是由于带有气管内导管,可造成细菌沿气管-支气管树移行、气囊上滞留物下流,加之吸痰等气道管理操作污染、呼吸机管道污染等,易于引起下呼吸道感染和呼吸机相关性肺炎(VAP)的发生,造成病情反复、上机时间延长和撤机困难。  相似文献   

20.
胃管旁置小管吸痰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素琳  萧湘 《护理学报》2002,9(6):39-39
昏迷和吞咽障碍病人往往因口腔分泌物下坠,或胃内容物返流误吸而引起肺部感染。常规吸痰是经口腔、鼻腔、气管套管将痰液吸出,。反复多次的吸痰易损伤气道粘膜,增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