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郑涵  瞿玉兴 《基层医学论坛》2008,12(16):538-540
1968年,Friedenstein等最早证明了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em cell,BMSCs)存在。他们通过对全骨髓标本的培养,获得了一些具有克隆化、非吞噬性和成纤维细胞样生长的贴壁细胞,这些细胞就是骨髓基质于细胞。针对Friedenstein的观察结果,Piersma等对此又进行了深入的研究,他们发现骨髓基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骨、软骨、脂肪、甚至肌肉组织等各种间质组织。1985年,Owen认为骨髓基质于细胞系统是伴随造血干细胞系统生长的、可以自我更新并分化为各种连接组织的细胞群,由此提出了基质细胞系统的概念。  相似文献   

2.
戴涟生  苗宗宁  荆浩  程飞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2007,17(14):1786-1786,1791
目的研究骨髓基质细胞对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效果。方法抽取患者自体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增殖后再植于骨不连与骨缺损处,观察治疗效果。结果4例骨不连与1例骨缺损患者均治愈,疗效良好。结论骨髓基质细胞可用于骨不连与骨缺损的治疗。  相似文献   

3.
体外培养经皮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治疗四肢骨不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体外培养经皮移植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的效果。方法:12例四肢骨折骨不连患者采用体外培养经皮移植自体MSCs治疗。结果:9例获得了骨性愈合,骨折愈合平均时间为5个月(4~7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骨痂形成。骨折愈合率为75%(9/12)。结论:体外培养经皮移植自体MSCs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创伤小、安全、并发症少,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4.
脊髓损伤是脊柱骨折最严重的合并症,长期以来人们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态度是悲观的,常规的治疗方法对脊髓损伤的治疗效果并不令人满意,骨髓基质细胞是骨髓内造血干细胞以外的非造血干细胞。近年研究发现这类细胞具有高分化潜能,有向神经细胞分化的能力,为脊髓神经损伤的修复提供了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37例不同部位骨不连的患者,采用更换内固定、在普通植骨的基础上加松质微粒骨髓骨植骨治疗.术后定期随访,拍X线片复查.结果 37例患者均在10月内达到骨性愈合.结论 普通骨加微粒骨髓骨治疗骨不连疗效确切,是治疗骨不连的一种有效方法,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分析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的实验研究。方法:将25只实验兔子作为研究对象,并建立骨不连模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实验兔子分为两组,其中对照组采用传统的骨皮质剥离术治疗措施,试验组采用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措施,观察并比较两组兔子经过治疗后的临床效果。结果:经对比观察,试验组采用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的治疗方法兔子骨不连间隙宽度变化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此外,骨缺损区骨痂形成量与骨不连间隙宽度相符合。试验组患者经过治疗后骨不连的愈合率(100%)明显高于对照组骨不连的愈合率(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皮质剥离术联合自体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治疗骨不连,促进骨缺损区骨痂的形成,提高骨不连愈合率,骨不连恢复情况明显优于传统方法,应该在临床上大量应用。  相似文献   

7.
8.
骨髓基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hymal stem cells,BMSCs)的概念于1986年首先由Friedens tein等提出,它是来源于中胚层的一类具有自我更新及多向分化能力的干细胞。其具有多向分化潜能,在合适的诱导条件下可向骨、关节、脂肪、肌腱、肌肉等多种组织分化。目前,随着基因工程技术蓬勃发展,基因水平的治疗方案在组织工程中得到广泛应用,而骨髓基质干细胞因其自身的优点,已成为转基因技术种子细胞的首选。现对骨髓基质干细胞基因转染的研究现状作一系统介绍。  相似文献   

9.
骨髓基质干细胞与成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实验证实骨髓基质干细胞具有间充质干细胞的特性,表现为较强的增殖能力和向多种间充质细胞分化的潜能,可向成骨系细胞方向分化。在体外培养时具成骨细胞样细胞表型,植人体内可产生矿化骨组织。本文对其体内外成骨实验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应用自体骨髓血移植治疗四肢骨折不愈合的效果.方法 2004年8月至2009年2月,用自体骨髓移植治疗四肢骨折骨不连患者11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在X线透视下用1枚骨穿针刺入骨不连部位注射,术后加压包扎并固定,每月1次,共需2~3次.结果 11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36个月,平均2.3年.骨折全部愈合.结论 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成骨作用,取材容易,操作简便,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观察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采用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18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从髂骨取自体骨髓血150—250ml,体外分离单个核细胞混悬液,多点肌内注射到病变下肢。术后观察各项指标。结果移植后1~3d患肢疼痛减轻,患足冷感改善;3个月疼痛明显缓解或消失,溃疡面不同程度缩小。移植3个月后胫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腓总神经感觉及运动神经传导速度明显加快,未出现并发症和明显不良反应。结论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简单、安全、有效,能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观察异体脱钙骨复合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或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引产胎儿的四肢长骨,浸泡在0.6N盐酸中制成脱钙骨,在骼前或骼后上棘采取自体骨髓液的比例复合。将复合物置人骨缺损或骨折断端,并行简单有效内外固定。结果11例患者,术后平均随访时间1.7年,半年后均达骨性愈合,无并发症,无排斥反应。结论该复合物具有较高成骨活性,不引起兔疫排斥反应,制备简单,贮存方便,避免取骨手术等优点,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折不愈合的疗效。方法:自1997年6月至2003年6月,采用同种异体骨和自体骨髓移植治疗骨不连患者26例。采用抽取自身红骨髓混合同种异体骨植入骨折处,并选用合适的固定材料固定。结果:26例全部获得随访,时间为6个月-26个月,平均16个月。最终获骨折愈合。X线显示:骨折线消失,有连续骨痂形成。结论:自体骨髓移植在骨不连部位有良好的成骨作用,配合同种异体骨植入治疗和预防骨不连效果确切,疗效满意,有临床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4.
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心肌梗死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研究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对心肌梗死患者心功能的影响及其安全性。方法6例冠心病伴心肌梗死患者,男5例、女1例,平均年龄62岁(51~75岁),体外分离培养自体骨髓干细胞2~3周,开通梗死相关“罪犯”血管,通过冠脉转运将骨髓干细胞植入患者的心肌梗死区,移植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数为(0.9~3.2)×106个,骨髓单个核细胞数为(1.6~5.3)×106个。术前和术后6个月分别行99mTc-MIBI心肌灌注显像、二维超声心动图、心电图和动态心电图检查。结果6例患者二维超声心动图检查示左室射血分数(LVEF)较术前明显增加[(52.33±8.70)%vs(42.92±12.60)%,P<0.05],左室舒张期内径(LVDd)较术前明显减少[(54.33±4.84)vs(61.67±6.83),P<0.05];6例99mTc-MIBI检查显示梗死部位心肌灌注明显改善。术中及术后随访6~18个月无心律失常和其他合并症发生。结论进行自体骨髓干细胞经冠脉移植治疗冠心病、心肌梗死具有抑制左室重构、改善心脏功能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兔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肾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建立兔肾脏缺血再灌注(I/R)损伤模型,通过肾动脉灌注移植自体骨髓干细胞,观察其对I/R损伤肾功能的影响。方法分离28只兔的骨髓干细胞,建立肾脏I/R损伤模型后随机均分为移植组和对照组。移植组于肾血流恢复后经肾动脉推注骨髓干细胞悬液,对照组同样方法推注等量生理盐水。分别于I/R损伤前和I/R损伤后第1、3、5、7、14、21、28天于兔耳缘静脉采血,检测血清肌酐(Scr)和尿素氮(BUN),观察肾功能情况,相同时间点取肾组织行病理学观察。结果I/R损伤后第1天和第3天两组动物Scr、BUN均达到最高水平,以后逐渐下降;第7天后移植组Scr及BUN水平逐渐低于对照组,到实验观察结束时的第28天,对照组Scr和BUN分别为(135.6±32.5)μmol/L和(10.9±2.5)mmol/L,移植组Scr和BUN分别为(90.1±11.1)μmol/L和(8.0±1.5)mmol/L,两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理学观察发现,I/R损伤后肾小管上皮细胞变性、坏死、脱落。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能较早的降低肾脏I/R损伤后血清Scr和BUN水平,在一定程度上促进I/R损伤后肾功能修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建立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骨髓单个核细胞(BMNNCs)治疗阿霉素诱导的扩张型心肌病(DCM)新西兰兔的移植模型,评价BMMNCs移植对心肌间质重塑的影响,初步探讨移植后心肌间质重塑与心功能改善的内在联系。方法经耳缘静脉注射盐酸阿霉素建立新西兰兔DCM模型,将存活的DCM模型兔随机分为冠状动脉移植亚组(10只,经冠状动脉输注自体BMNNCs)和对照亚组(10只,假手术)。半定量分析左心室心肌胶原容积分数(CVF)、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3,以评价心肌间质重塑;测定血流动力学指标和血清脑钠素(BNP),以评价心功能的改变。结果BMMNCs移植术4周后,冠状动脉移植亚组的心肌组织MMP-2和MMP-3表达呈下降趋势(P值均<0.01);左心室CVF的增幅为(0.97±1.94)%,显著低于对照亚组的(11.58±2.82)%(P<0.05)。冠状动脉移植亚组移植后8周的血清BNP为(172.16±15.28)μg/L,显著高于移植后14周的(128.46±10.02)μg/L(P<0.01)。结论经冠状动脉的自体BMMNCs移植,可能通过抑制MMPs的应激性改变而延缓心肌间质重塑中胶原代谢进程,有助于改善新西兰兔DCM模型的心功能。  相似文献   

17.
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疗效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蔡康  周亚鹏  吴茂聪 《吉林医学》2013,34(2):281-282
目的:观察经动脉自体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股骨头坏死的临床疗效。方法:40例股骨头坏死患者在干细胞动员后,从髂后上嵴处抽取自体骨髓血200~400 ml,经沉淀、离心、分离等处理后制备20~30 ml干细胞悬浊液。并用流式细胞仪检测CD34+,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下(DSA)行股动脉穿刺,将导管超选插入闭孔动脉、旋股内外动脉,将细胞悬液缓慢灌注入动脉内。移植后随访观察患者髋关节疼痛程度、行走距离、髋关节活动度及影像学改变。结果:全部患者观察随访6~18个月(平均3.6个月),髋关节疼痛有不同程度的缓解37例(92.5%),行走间距延长23例(57.5%),关节功能改善13例(32.5%)。结论:骨髓干细胞移植治疗创伤性股骨头坏死是一种创伤小、疗效高、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骨髓基质干细胞(BMSCs)对脑缺血大鼠神经组织及功能的影响。方法选用24只SD大鼠制备大脑中动脉阻塞(MCAO)模型,随机分为移植组、注射组、对照组,每组8只。局部给予移植组动物BMSCs,由尾静脉给予注射组动物BMSCs,对照组动物尾静脉注射等量生理盐水。采用5-溴脱氧尿苷嘧啶(BrdU)标记新生细胞。MCAO术后第7、14天,每组各处死4只动物,采用改良神经功能缺损评分(mNSS)评估大鼠神经功能(处死前),取脑组织进行双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神经元样细胞和胶质细胞的生成情况。结果 MCAO术后第7、14天,移植组和注射组动物BrdU+NES双标阳性细胞均多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移植组动物术后第7、14天及注射组动物术后第7天BrdU+GFAP双标阳性细胞均少于对照组(均P<0.05)。术后第14天,移植组和注射组大鼠mNS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局部移植或静脉给予MCAO后大鼠BMSCs,可减少胶质瘢痕的形成,增加神经元样细胞的生成,改善神经功能。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移植对急性期脑梗死大鼠的干预作用。方法按随机化原则将50只脑梗死大鼠模型随机分为BMSCs移植组、上清液移植组各22只及对照组6只。BMSCs组在脑梗死大鼠模型成功后3 h经静脉注入BMSCs 1 ml,上清液组注入上清液1 ml,对照组注入磷酸盐缓冲液(PBS)1 ml。术后28 d检测PBMSc在脑内的存活转化情况。分别于0、7、14及28 d观察记录各组大鼠的神经损伤严重程度评分(NSS)。结果 28 d后,BMSCs脑梗死灶边缘可见少量BrdU阳性细胞表达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而上清液组及对照组病灶边缘则无NSE;细胞移植后,各组神经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恢复;从第7天起,BMSCs移植组NSS评分明显低于上清液组及对照组(P<0.05),而后2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移植入急性脑梗死大鼠体内后,可存活、移行至梗死灶周围,并分化为神经元细胞,而且能够减轻脑梗死大鼠的神经损伤程度。  相似文献   

20.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