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差别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T增强检查中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安全性及防范不良反应的措施。方法:对4850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CT增强检查病人中出现的141例不良反应进行分析。结果:发生不良反应141例,发生率2.9%,其中轻度反应135例,中度反应4例和重度反应2例。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生率很低,但仍存在发生严重副反应的可能。提高警惕、准备充分、密切观察、积极救治是处理不良反应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4.
目的 :对离子型与非离子型造影剂的肾毒性作用进行前瞻性对比研究。方法 :将 1 6 0例使用造影剂的患者分成两大类 :肾功能正常 (A组 )和肾功能轻度损害 (B组 ) ,其中 A组患者 90例 ,B组患者 70例。检测所有患者使用造影剂前2 4 h及使用后 2 4 h、4 8h、72 h血清和尿的肌酐与 β2 -微球蛋白含量。结果 :1 A组患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和 4 8h血清和尿的肌酐、β2 -微球蛋白均有不同程度升高 ,它们与基础值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72 h后各项指标大致恢复到基础值水平 (P>0 .0 5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4 8h、72 h血清和尿的肌酐及β2 -微球蛋白与基础值比较均没有明显的改变 (P>0 .0 5 )。2 B组患者使用离子型造影剂后 2 4 h血清肌酐和 β2 -微球蛋白升高 ,与基础值的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P<0 .0 1 ) ,持续至 72 h后未能恢复至基础值水平 (P<0 .0 5 )。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患者造影后 2 4 h、4 8h、72 h血肌酐和 β2 -微球蛋白水平的变化与基础值比较没有统计学的差异 (P>0 .0 5 )。结论 :大剂量离子型造影剂对肾脏有一过性损伤 ,但这种损伤在短期内可恢复 ;对于肾功能有轻度损害的患者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较离子型造影剂更安全 ,耐受性更好  相似文献   

5.
6.
目的探讨碘过敏试验对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预防价值。方法将我院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行CT增强、CT血管成像(CTA)检查的病例2 368例按检查前是否进行碘过敏试验分为对照组1 120例、研究组1 248例,对照组病例检查前不进行碘过敏试验,研究组病例检查前15 min进行碘过敏试验,观察2组病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及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35例,发生率为3.12%,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分别发生26例、8例、1例,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32%、0.71%、0.09%;研究组不良反应发生41例,发生率为3.29%,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分别发生31例、9例、1例,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分别为2.48%、0.72%、0.08%。2组病例不良反应总体发生率及Ⅰ、Ⅱ、Ⅲ度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碘过敏试验对非离子型碘造影剂不良反应的发生没有预防价值。  相似文献   

7.
我院CT室选用离子型造影安其格纳芬和非离子型造影剂欧乃派克、优维显,进行CT增强检查,本文将比较离子型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的副反应发生情况. 1材料及方法 对象:我院于2001~2003年共做CT增强检查689例,随机分2组,安其格纳芬(简称安组)560例.欧乃派克、优维显组(简称欧、优组)199例.其中安组男370例,女220例,年龄20~60岁平均40岁.欧、优组,男130例,女69例,年龄12~80岁,平均46岁.  相似文献   

8.
目的:观察非离子型造影剂在影像增强扫描中的副反应,并研究其原理、预防以及临床处理措施。方法:本文采用的非离子型造影剂全部取消碘过敏试验,对于有过敏病史等高危人群应慎重对待,共观察使用非离子造影剂受检患者3256例,其中,男性1896例,女性1360例。药物为进口或国产含碘非离子型造影剂300 mg/ml(欧乃派克、优维显以及碘海醇等)。造影剂剂量为40~120 ml(成人为1.0~1.5 ml/kg)。应用高压自动注射器行静脉内注射,注射速度为2.5~4.0 ml/s,多排螺旋CT扫描。结果:在受检患者3256例中出现重度过敏性休克3例,占0.09%:中度26例,占0.8%;轻度87例,占2.7%,低于其他文献报道。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增强扫描前要认真做好注射前的预防和准备工作,对于不同程度变态反应要及时处理。  相似文献   

9.
非离子型造影剂在CT增强扫描中不良反应的防治与护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造影剂安全性。有效减少或减轻患者的不良反应,使CT增强顺利进行,提高诊断准确性。方法通过对7382例使用非离子型造影剂患者的观察,分析其出现不良反应的概率和程度。结果7382例中无不良反应7227例(97.9%),出现不良反应者155例(2.1%),其中轻度反应113例(1.6%),中度反应42例(0.6%),无重度反应。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虽然是安全可靠的血管造影剂,但仍可发生不良反应,护理工作谨慎有序,对患者及时观察、准确判断,准确处理及早期预防,可使CT增强扫描患者更加安全,满意。  相似文献   

10.
11.
新型纳米微泡超声造影剂的制备及超声显像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制备可稳定显像的新型小粒径纳米级超声微泡造影剂,并评价其体内外超声显像效果。【方法】 通过薄膜-水化、声振-通气及多级分离等多步骤方法制备纳米级脂质微泡,并针对制备过程中的主要影响因素设计了正交试验,筛选出粒径小、重复性好的实验条件。通过光学显微镜及Zeta粒径仪检测纳米微泡大小形态、粒径分布,体外及动物体内超声显像检测其增强显像效果。【结果】 纳米脂质微泡呈圆形,分布均匀,无明显聚集,粒径范围238.6 ~ 340.7 nm,均值为 (276.0 ± 24.1)nm,Zata电位:(-14.0 ± 0.6)mV。体外超声检测在超声造影状态下能持续稳定显像,进入到二维灰阶状态时,瞬间破坏完全,显像效果消失,粒径变小。体内超声显像在造影状态下纳米微泡可明显增强大鼠肝脏、肾脏回声信号。【结论】 通过本研究方法成功制备了粒径小、可稳定显像的新型纳米级超声造影剂,在二维灰阶高机械指数状态下该纳米微泡造影剂可被瞬间破坏,这为进一步肿瘤组织血管外靶向显像及肿瘤局部药物释放研究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非离子型造影剂椎管造影的优点及应用注意事项。方法:对40例非离子型造影剂脊髓造影结果汇总分析,造影剂为Omnipaque或Isovist,用量6~20ml。结果:检查成功率95%,诊断腰椎间盘突出症16例,椎管内肿瘤7例,脊髓蛛网膜炎蛛网膜粘连5例,脊神经根束膜囊肿4例,脊椎骨折伴椎管狭窄3例。结论:非离子型造影剂流动性及弥散性好,副作用少,能显示脊髓腔内病变细节,使用时应控制用量,加快检查速度,详细分析影像改变。  相似文献   

13.
造影剂在CT增强检查中的不良反应及合理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离子型造影剂和非离子型造影剂的毒副反应及其合理使用。方法 :随机抽取湖北医科大学附二医院CT室 1990~ 1996年作增强CT的病例 5 6 0 0例 ,比较离子型造影剂Angiografin和非离子型造影剂Ultravist的不良反应 ,全部病例采用团注非动态CT和动态CT。结果 :卡方检验结果可知两种造影剂不良反应发病率有明显差别 ,使用离子型造影剂者不良反应的发病率显著增高。结论 :从病人的生命安全角度出发应尽量采用非离子型造影剂 ,特别是高危因素的患者。  相似文献   

14.
杨淼 《医学综述》2010,16(14):2218-2221
靶向微泡造影技术是通过静脉注射靶向微泡超声造影剂对体内组织器官微观病变进行分子水平的探测与显像,并可作为一种有效的基因或药物运载工具。靶向微泡造影剂的研究和应用,对组织、血栓及肿瘤的靶向显影应用前景广阔,在治疗中也显示出巨大的潜力。近几年来国内外对于靶向微泡造影技术的研究和应用也相当广泛。现就此项新技术在超声诊断与治疗中的进展予以综述。  相似文献   

15.
目的研究不同pH值PBS缓冲液对蔗糖酯-泊洛沙姆声学造影剂制备的影响。方法将蔗糖酯SE-5和泊洛沙姆188按1:1质量比,先后混溶于不同pH值的PBS缓冲液中。对不同pH值溶液均以400w声振功率及60s声振时间进行声振处理。光学显微镜下观察并记录声振后溶液内生成微泡的浓度及粒径大小。结果微泡数量随PBS缓冲液pH值增大而增多,微泡粒径随pH值增大而减小,pH值7.6时为微泡较佳生成条件。结论pH值对蔗糖酯类声学造影剂微泡数量及粒径整体有显著影响,以pH值7.6为较佳制备条件。  相似文献   

16.
BR55是以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2为靶点的靶向超声造影剂,可用于检测肿瘤新生血管形成提高诊断准确率。国外已有学者应用BR55进行人体超声分子成像,并显示出良好的安全性和耐受性。本文从BR55组成及特性、动物实验及临床应用等方面对BR55在评估肿瘤新生血管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在胃部病变诊断与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68例获得病理确诊的胃部病变患者均进行了常规超声检查、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及增强CT/MRI检查,以病理为金标准,评估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对胃部病变的诊断价值。结果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对68例胃部病变的显示率明显高于常规超声(95.6%vs17.6%,P〈0.001)。以病理为金标准,常规超声对胃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13.2%,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对胃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88.2%,增强CT/MRI对胃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为89.7%。三种检查方法对胃部病变诊断的准确性两两比较,常规超声与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相比,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超声检查与增强CT/MR相比,两者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口服胃窗声学造影剂能消除胃内气体、黏液的干扰,明显提高对胃部病变的显示率及诊断的准确性,此方法操作简便、安全、无辐射,在临床上有广泛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8.
利用季胺基团具有高水溶性的特点,合成了一种水溶性良好且带有长烷烃链的核磁共振成像造影剂。通过在1,4,7,10 四氮杂环十二烷(cyclen)的骨架碳原子上引入季胺基团,并分别对4个仲氨基进行亲电取代,得到具有季胺基侧链的多齿配体;在不影响对钆(Ⅲ)离子的络合能力的同时,提高了配合物的弛豫率,并赋予其良好的水溶性。长烷烃链和季胺基团的同时引入为该类配合物的进一步功能化提供了可能性。  相似文献   

19.
采用荧光偏振免疫法对76例肾移植术后患的环孢素A的血药浓度和不良反应进行监测,旨在探讨该类患在术后不同时期环孢素A的有效治疗浓度和不良反应等,。结果显示环孢素A血药浓度监测是肾移植术后异体肾存活与否的主要决定因素之一。常规的血药浓度监测和逐级剂量调整可避免或降低排斥反应和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观察到的主杂不良反应多毛症(100.0%)、肾功能异常(34.2%)、肝功能异常(39.5A%)、高血压(  相似文献   

20.
抗癫痫药物的血清浓度、疗效和不良反应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癫痫患在长期服用抗癫痫药物期间的血药浓度,疗效和严重的不良反应。方法:采用美国产全自动荧光免疫偏振分析仪和相应的试剂药盒对本市可评价的213例癫痫患进行血药浓度监测,并观察各种抗癫痫药物的疗效和严重不良反应。结果:卡马西平,丙戊酸,苯胺英,苯巴比妥和氯硝西泮分别有95.7%,45.8%,30.4%,80.5%和70.3%例次在有效治疗血药浓度范围中;严重不良反应较少见;卡马西平和丙戊酸疗效较佳,苯妥英疗效较差,结论:卡马西平(除婴儿痉挛外)和丙戊酸宜作为癫痫患的首选药物,血清浓度分别宜控制在6-8μg/ml和60-90μg/ml,苯妥英不宜用于癫痫的治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