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9 毫秒
1.
洛沙坦治疗慢性移植物肾病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明确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洛沙坦能否改善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方法2001年8月至2003年4月期间,对病理诊断为慢性移植物肾病(Ⅰ级)肾功不全的24例患者(组Ⅰ)使用洛沙坦治疗1年以上,与同期内未使用洛沙坦的27例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组Ⅱ)进行对比,比较两组的肾功能、血和尿转移生长因子-β1(TGF-β1)浓度及使用洛沙坦的不良反应等。结果治疗1年后,组Ⅰ有15例(62.5%)患者移植肾功能得以好转或不再继续恶化,而组Ⅱ除6例(22.2%)移植肾功能维持在原有水平外,其他患者肾功能均进行性恶化。组Ⅰ血和尿TGF-β1浓度及肾功能损失量均明显低于组Ⅱ,使用洛沙坦无不良反应发生。结论洛沙坦能改善部分慢性移植物肾病患者的肾功能,其药理作用可能与降低移植肾内TGF-β1的分泌有关。  相似文献   

2.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激活在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意义.体外、动物、临床前及临床试验均证实: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s)具有防治糖尿病肾病和多重保护肾脏的作用,但其机制还未完全清楚.本文重点就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T1)防治糖尿病肾病机制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3.
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对糖尿病肾病的治疗作用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是糖尿病的三大微血管并发症之一,是导致糖尿病患者过早死亡和生存质量下降的主要原因.糖尿病患者一旦发生肾脏损害,出现持续尿蛋白则病情不可逆转,往往发展至终末期肾衰竭.到目前为止,尚无有效的方法阻止其发生发展.糖尿病肾病是导致发达国家终末期肾衰竭的主要原因,随着我国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糖尿病患者越来越多,在一些血透中心DN导致的肾衰竭具有增高的趋势.由于早期症状不明显,DN患者在出现蛋白尿后进行治疗往往效果很不理想,因此,早期防治DN,并延缓其发展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4.
近几年来,糖尿病的发生率呈逐步上升趋势,而糖尿病肾病(DN)是糖尿病最常见的微血管并发症之一,也是导致终末期肾脏疾患(ESRD)的一个常见病因,患者若不积极治疗,肾小球滤过率(GFR)将以每年10~14ml/min的速度下降,因此寻找延缓DN进展的药物已变得越来越迫切.  相似文献   

5.
本文主要阐述了慢性移植肾肾病的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研究现状及进展。  相似文献   

6.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除了降压作用外,对肾脏有特殊的保护作用,现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血管紧张素Ⅱ的损害效应及其AT1受体拮抗剂肾脏保护功能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肾素 -血管紧张素系统 (RAS)是体内重要的一种神经激素调节系统 ,对于血压和水盐代谢平衡的调节起重要的作用。然而RAS的过度激活会对靶器官造成损伤。许多临床和动物实验研究都证实血管紧张素Ⅱ (AngⅡ )在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 (DN)、肾小球硬化等多种肾脏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体外细胞实验也发现AngⅡ有促进细胞增殖、肥大、分泌多种细胞因子和合成细胞外基质 (ECM)成分的作用。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 (AT1RA)能有效阻断这些效应 ,发挥对作用靶器官的保护功能。   1 血管紧张素Ⅱ的生物学效应及其受体研究在…  相似文献   

8.
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在慢性肾脏疾病(CKD)的进展中起着重要作用。Ang II对肾脏具有多重的非血流动力学的病理生理学作用,包括促炎症反应和促纤维化的作用。已经鉴定出不同的Ang II产生系统,其中包括特定的局部组织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RAS)。而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 I)和血管紧张素Ⅱ受体拮抗剂(ARB)能阻断RAS途径从而起到控制血压、保护肾脏的作用。尽管这些药物成功地用于减少尿蛋白、提高肾的生存率,但仍有众多患者持续进展至终末期肾衰。因此提示单剂量ACE I或ARB并不能完全阻断RAS途径,需要联合应用来治疗慢性肾脏疾病。因此,本文从病理生理、机制和适应证等方面就ACE I和ARB联合治疗是否能够终止慢性肾脏疾病的进展加以综述。  相似文献   

9.
慢性移植肾肾病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肾移植的近期(术后1年内)效果虽已显著改善,但远期效果却未能得到相应的提高,移植肾的平均半寿期仍徘徊在7~10年,这主要是因为不少患者在肾移植后数月、特别是1年或数年后,移植肾功能进行性减退(常伴有高血压、蛋白尿等),最终导致移植肾功能衰竭。是什么原因导致了这一现象,至今尚不清楚。病理研究发现,这类移植肾表现为明显的瘢痕化趋势,在组织学上移植物呈现出以细胞外基质沉积、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为特点的各种病理改变,然而这些改变都是非特异性的,许多免疫和非免疫因  相似文献   

10.
慢性移植肾肾病的治疗方法探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治疗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有效途径。方法:按照不同治疗方案将CAN234例患者分为4组,比较各组的治疗效果。结果:234例的总有效率为34.2%,4组的有效率分别为19.3%、32.6%、46.9%、42.9%结论:随着免疫抑制方案的不同,临床上所见慢性排斥发生机制也有差别,治疗上宜根据患者具体情况,采取相应的综合措施,抗病毒、降血脂、降血压、治疗糖尿病等,可取得一定效果;结合传统中药治疗,可明显提高有效率。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以他克莫司(FK506)替换环孢素A(CsA)的临床效果。方法 根据是否以FK506来替换CsA,将97例诊断为CAN的患者分成两组,CsA组39例,维持原免疫抑制方案(CsA、霉酚酸酯和泼尼松联用)不变,采用替换方案的FK506组58例,除将CsA切换为FK506外,其它用药同CsA组。两组均随访1年以上,监测血胆固醇总量(TC)、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LDL)、高密度脂蛋白(HDL)、尿素氮、肌酐、白蛋白及24h尿蛋白定量等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观察随访期间药物的不良反应。结果 CsA组的血脂水平无明显变化,而FK506组除HDI,外,TC、LDL及TG等均较CsA组有不同程度的下降(P〈0.05,P〈0.01)。CsA组血肌酐继续上升,而FK506组的血肌酐下降,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sA组有3例移植肾功能丧失。FK506组需用降压药维持血压的例数少于CsA组(P〈0.05);FK506组血清白蛋白水平显著高于CsA组(P〈0.05),24h尿蛋白定量显著低于CsA组(P〈0.01)。FK506组震颤发生率较CsA组高(P<0.01),而高血压、毛发增多及牙龈增生的发生率均显著低于CsA组(P<0.05)。结论 CAN患者在以FK506替换CsA后,脂质代谢异常等到明显改善,肾功能减退得到延缓。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将免疫抑制方案中钙调磷酸酶抑制剂(CNI)转换为西罗莫司(SRL)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选取72例经移植肾活检证实发生CAN的受者,其中35例将免疫抑制方案中CNI转换为SRL(SRL组),其余37例继续原CNI方案(CNI组).另取10例因其他原因将CNI转换为SRL治疗的受者,将45例转换为SRL的患者分为A组[血肌酐(SCr)<120 μmol/L),B组(SCr为120~200 μol/L,且Banff分级为Ⅰ~Ⅱ级),C组(SCr为120~200 μmol/L,且Banff分级在Ⅱ级以上),D组(SCr>200 μmol/L).随访期为24个月,检测各组随访期内的各临床指标.结果 转换治疗前,两组间SCr和肾小球滤过率(eGFR)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转换治疗后24个月内,SRL组SCr水平和eGFR较CNI组明显改善(P<0.05),而CNI组的移植肾功能有逐渐衰退的趋势.SRL组尿蛋白及血脂明显上升(P<0.05),而CNI组变化不大;SRL组血小板计数较CNI组明显下降(P<0.05),两组间其他指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患者各指标在转换治疗前后的变化并不大,B组患者的肾功能及蛋白尿有改善明显,C组和D组患者肾功能有不同程度衰退情况,且蛋白尿加重.结论 SRL转换治疗对于稳定及改善CAN患者的移植肾功能是有效、安全的,CAN早期进行转换(SCr<200 μmol/L)效果明显.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慢性移植肾肾病组织非特异性细胞浸润的意义及其预后.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7年6月至2009年6月间83例肾移植受者的资料,受者均经移植肾穿刺证实为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按照Banff 2009标准,病例分为3组:慢性活动性T淋巴细胞介导的排斥反应(CTMR)组、慢性活动性抗体介导的排斥反应(CAMR)组和无特异性的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NOS)组.检测并分析移植肾组织中肾小管和肾间质病变程度,CD4+、CD8+、CD20+和CD3+细胞浸润以及补体C4d染色情况.随访2年,记录移植肾存活率.结果 CTMR组受者为34例(40.9%),CAMR组为12例(14.6%),NOS组为37例(44.5%).3组间质炎症浸润范围、管周毛细血管炎和管周C4d沉积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CTMR组肾间质CD4+和CD8+细胞数高于CAMR组和NOS组.CTMR组移植肾存活率为73.5%,NOS组为78.4%,CAMR组为41.7%;CAMR组预后最差(P<0.05).结论 CAMR预示肾功能预后不良,CD4+和CD8+细胞浸润是CTMR较特异性的指标,可能有助于CTMR的诊断.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病理学特点与临床应对策略。方法:对20例临床诊断为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病理诊断为CAN者的病理资料进行系统分析,依据Banff97标准对肾小球硬化、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及小动脉内膜炎等CAN特征性表现进行综合评分后,做出病理诊断和分层分析。20例肾移植后采用以环孢素A(CsA)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方案,诊断为CAN后,3例转换为他克莫司(FK506)与霉酚酸酯(MMF)联用,17例转换为西罗莫司(Sir)与MMF联用,比较转换治疗前后肾功能的变化。结果:9例(45%,9/20)合并发生亚临床排斥反应,激素冲击治疗有效;20例均存在间质纤维化、肾小管萎缩与肾小球硬化。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对转换治疗的反应与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的程度无明显相关性,但与肾小球硬化率密切相关,肾小球硬化率低于30%者预后良好,超过50%者移植肾功能丧失。结论:肾小球硬化率有可能成为判断CAN病变程度和预后的指标;治疗慢性移植肾功能减退时应重视合并发生的亚临床排斥反应,撤除CsA、采用Sir与MMF联用方案值得推荐。  相似文献   

15.
肾移植受者应用舒莱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评估舒莱与新山地明、硫唑嘌呤和类固醇激素联合应用预防肾移植术后6个月内急性排斥反应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开放性和多中心的临床试验。2001年3-10月,5个研究中心共入选33例首次同种肾移植患者,男20例,女13例;年龄18~63岁,平均43岁。32例群体反应性抗体<30%,1例<50%。淋巴细胞毒交叉试验均为阴性。HLA错配3个点以上者27例,2点和1点错配者各3例。供肾热缺血时间2~15min,平均8min;冷缺血时间3.5~50.3h。舒莱总剂量为40mg,分别于移植手术前2h、术后第4天各20mg静脉小壶给药。术后采用新山地明(起始量6~8mg·kg-1·d-1)、硫唑嘌呤(起始量1~2mg·kg-1·d-1)和泼尼松(起始量0.5~1mg·kg-1·d-1)三联免疫抑制药物治疗。随访6个月,记录术后急性排斥反应、人/肾存活率和移植肾功能情况,对不良事件与实验室检查异常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术后6个月33例全部存活,发生急性排斥反应1例;移植肾存活31例(94%),另2例术后1d即出现与试验药物无关的因冷缺血时间>24h引起的急性肾小管坏死、最终导致移植肾失功。仅1例患者出现与试验药物有关的不良事件(ALT/AST升高)。结论舒莱在以新山地明为基础的免疫抑制治疗的肾移植患者中,可显著减少术后急性排斥反应的发生率,安全性与耐受性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观察氯沙坦对肾移植术后受者血红蛋白的影响,探讨其使用的安全性.方法 选取肾移植术后超过3个月,移植肾功能稳定,有高血压的受者66例.随机将受者分为两组.实验组:34例,加用氯沙坦或使用氯沙坦替换原有的降压药物;对照组32例,不使用氯沙坦.分组后对受者进行6个月的观察,分别测定0(基础值)、1、2、3及6个月共5个时间点受者的血红蛋白、血肌酐、肾小球滤过率(GFR)及血压等指标,并观察各指标的变化趋势.结果 实验组受者在使用氯沙坦1~2个月时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显著下降(P<0.05),2~6个月时趋于稳定;对照组受者的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轻度上升(P>0.05).实验组中伴有高血红蛋白血症(PTE)的受者使用氯沙坦1~3个月时血红蛋白水平呈持续下降趋势(P<0.05),3~6个月时趋于稳定;对照组中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轻度下降(P>0.05).实验组中不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呈先下降后回升趋势;对照组中不伴有PTE的受者血红蛋白水平较基础值显著升高(P<0.05).实验组受者使用氯沙坦1个月时血肌酐水平呈升高趋势,2~6个月时逐渐恢复到基础值;对照组受者血肌酐水平无显著变化(P>0.05).实验组受者的GFR轻度下降后逐渐恢复到基础值;对照组受者的GFR呈逐渐上升趋势.实验组受者的血压呈明显下降趋势(P<0.05);对照组受者的血压较基础值无显著变化.结论 肾移植术后使用氯沙坦能降低受者的高血红蛋白水平,对PTE有一定的治疗和预防作用,并且不会影响受者的移植肾功能.对于肾移植术后有高血压且发生高血红蛋白血症的受者,使用氯沙坦是安全的.  相似文献   

17.
目的 研究大鼠肾移植术后抗波形蛋白抗体的表达水平与慢性移植肾肾病(CAN)的相关性.以及不同免疫抑制剂对其的影响.方法 选取近交系F344大鼠作为同系肾移植的供、受者(共9对),选取F344和Lewis大鼠分别作为同种肾移植的供、受者(共27对).同系移植组受者术后不给予免疫抑制剂;同种移植组受者术后10 d内给予环孢素A(CsA),然后将同种移植组受者随机平均分为生理盐水(NS)组、CsA组和霉酚酸酯(MMF)组(每组9只),分别给予NS、CsA和MMF灌胃.术后第4、8和12周时分别处死每组受者3只,观察CAN的进展、波形蛋白及其基因的表达以及抗波形蛋白抗体的水平,取正常大鼠(包括F344和Lewis大鼠)作为对照.结果 观察期内同系移植组未发生CAN;而同种移植组发生了CAN,且不断加重,其中CsA组和NS组的CAN病理改变非常明显,而MMF组明显较轻.术前所有受者血清中均未检测到抗波形蛋白IgM和IgG抗体,术后也未检测到抗波形蛋白IgM抗体;术后同系移植组仅检测到微量的抗波形蛋白IgG抗体,同种移植组检测到大量的抗波形蛋白IgG抗体.随着CAN的进展,同种移植中,CsA组和NS组血清抗波形蛋白IgG抗体的水平逐渐增高,而MMF组抗体水平的增高显著低于NS组(P<0.05),但仍显著高于同系移植组(P<0.05).结论 大鼠同种肾移植术后,受者体内可产生抗波形蛋白IgG抗体,且产生的时间早于CAN,抗波形蛋白IgG抗体水平也会随着CAN的进展而增高.MMF可抑制抗波形蛋白IgG抗体的产生,CsA无此作用.  相似文献   

18.
目的 探讨肾移植术后慢性移植物肾病(CAN)组织CD20阳性淋巴细胞浸润的临床意义及其机制.方法 选择肾移植术后2年内活检证实为CAN病例为研究对象,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补体C4d的沉积和CD20阳性淋巴细胞在移植肾组织的浸润,同时分析临床随访资料.结果 人选CAN病例44例,其中CD20阳性淋巴细胞浸润13例(29.5%),CD20阴性为31例(70.5%),移植肾组织不同病理分级者中CD20阳性者所占比例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4例中,12例(27.3%)出现管周毛细血管内皮细胞(PTC)补体C4d的线性沉积,CD20阳性和阴性者中补体C4d表达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确诊为CAN时移植肾组织CD20为阴性和阳性者的肾功能分别为( 140.8±22.0)μmol/L和(183.5±25.5) μmol/L(P<0.01),1年后分别为(165.6±37.6)μmol/L和(242.2±59.1 )μmol/L(P<0.01).结论 CD20阳性淋巴细胞在移植肾组织的浸润与移植物的预后相关,其机制可能不是通过慢性体液免疫反应.  相似文献   

19.
肾移植后并发恶性肿瘤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探讨肾移植受者恶性肿瘤的发病情况、类型及治疗措施。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 1 992~ 2 0 0 0年 2 0 3例肾移植受者术后肿瘤的发生情况。结果 :发生恶性肿瘤 6例 ,发生率为 2 .95 % ,其中消化道肿瘤 4例 ,皮肤Kaposi肉瘤 2例。 3例行手术治疗 ,1例Kaposi肉瘤自行消退 ,现已生存 (1 9.5± 1 4 .1 )个月 ,另 2例属肿瘤晚期 ,于短期内死亡。结论 :肾移植术后恶性肿瘤的发生及种类 ,因种族、地域和饮食习惯的差异而有所不同 ,治疗上应争取尽早手术切除肿瘤 ,并大幅度减低免疫抑制剂剂量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由环孢素A(CsA)转换为他克莫司(Tac)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对慢性移植肾肾病(CAN)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选择接受同种肾移植后发生CAN的患者153例,患者肾移植后均采用CsA、吗替麦考酚酯(MMF)及泼尼松(Pred)的免疫抑制方案.根据是否以Tac替换CsA将患者分为两组.(1)CsA组:45例,进入研究后患者维持原免疫抑制方案.(2)Tac组:108例,进入研究后将CsA转换为Tac,停用CsA后立即开始服用Tac,MMF和Pred的用法同CsA组.对所有患者随访12个月,观察人/移植肾存活率、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移植肾功能、24 h尿蛋白定量、移植肾穿刺病理学活检及免疫抑制剂的不良反应等指标.结果 随访12个月时,CsA组和Tac组患者存活率均为100%,移植肾存活率分别为86.6%和93.5%(P<0.05);急性排斥反应发生率分别为4.4%(2/45)和3.7%(4/108)(P>0.05),6例发生急性排斥反应的患者均经甲泼尼龙冲击治疗3 d后逆转.Tac组患者移植肾功能明显改善,并且出现重度蛋白尿、重度肾间质纤维化和肾小管萎缩的患者比例较CsA组显著减少(P<0.05).Tac组有13.8%(15例)的患者出现轻度血糖增高,发生率显著高于CsA组的4.4%(2例)(P<0.05);Tac组有22.2%(24例)的患者发生高血压,发生率显著低于CsA组的55.6%(25例)(P<0.05);17例因使用CsA而出现牙龈增生和多毛症者,经转换治疗后,症状均明显好转.结论 由CsA转换为Tac为主的免疫抑制方案能够显著改善CAN患者的移植肾功能,延缓CAN的发展,转换过程中未发生严重Tac不良反应并且改善了使用CsA时出现的不良反应.
Abstract:
Objective To investigate the effect of conversion from cyclosporine A (CsA) to tacrolimus (Tac) on chronic allograft nephropathy (CAN). Methods 153 CAN patients undergoing kidney transplantation received CsA, mycophenolate mofetil (MMF) and prednisone (CsA-MMF-Pred) regimen after kidney transplantation, and divided into 2 groups according to whether CsA were maintained in the immunosuppressive regimen: CsA + MMF + Pred group (CsA group, n = 45); Tac + MMF + Pred group (Tac group, n = 108). The patients were followed up with patient/kidney survival rate, acute rejection incidence, renal function, 24-h proteinuria and adverse events of immunosuppressive drugs for 12 months. Results Compared with CsA group, the transplanted kidney survival rate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in Tac group (93. 5 % vs 86.6 %, P<0. 05). Acute rejection (AR) was diagnosed in 4. 4 % (2/45) of recipients in CsA group and 3. 7 % (4/108) in Tac group (P>0. 05) respectively. Acute rejection (2 cases in CsA group and 4 in Tac group) was reversed by 500 mg of methylprednisolone for consecutive 3 days, and the patients in Tac group showed a significantly lower degree of interstitial fibrosis and tubular atrophy (IF/TA) (P<0. 05).Renal allograft functions and 24-h proteinuria during a follow-up period of 12 months were significantly improved in Tac group (P < 0. 05). Incidence of mild hyperglycemia in Tac Group (13.8 %, 15/108) was significantly higher than in CsA group (4.4 %, 2/45), and that of hypertension in Tac group (22. 2 %, 24/108) wa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in CsA group (55.6 %,25/45). CsA-related side effects (such as hirsutism and gingival hypertrophy) in 17 patients were greatly improved after conversion from CsA to Tac treatment. Conclusion The conversion from CsA to Tac on the patients with CAN can improve renal allograft function, retard the progression of renal allograft dysfunction, reduce the incidence of CsA-related side effects and not generate serious adverse effects of Tac.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