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脑梗死病人血清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含量变化,并分析其与认知障碍的相关性。方法在起病3 d、1个月、3个月分别检测162例脑梗死病人血清GFAP含量,并分析其与梗死面积、梗死部位以及与卒中后认知障碍的关系。结果起病3 d、1个月时大面积梗死组病人血清GFAP水平与其他梗死面积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皮质+皮质下梗死组病人起病3 d、1个月时血清GFAP水平与其他梗死部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无认知功能障碍和重度认知功能障碍病人起病3 d和1个月时血清GFAP水平与其他认知障碍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起病3 d、1个月时与简明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均存在负相关(r=-0.731,P0.05;r=-0.490,P0.05)。结论起病3 d和1个月时的血清GFAP与脑梗死病人梗死部位和梗死面积相关而影响病人的认知功能,但起病后3个月的血清GFAP与认知功能障碍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脑梗死临床症状复杂多样,易被误诊,现将临床中遇到的1例格-莫氏三角脑梗死误诊为输液反应的误诊情况分析如下。1病例简介患者,男,67岁,既往有腔隙性脑梗死、高血压病史。入院前1d,起病较急,出现声音嘶哑、饮水呛咳、吞咽略困难,且逐渐加重,入院当日上午查体:血压(BP)150/85mmHg(1mmHg=0.133kPa)、脉搏(P)80次/min、意识  相似文献   

3.
大脑中动脉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发病机制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旨在研究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发病机制。 方法 利用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研究86例症状性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梗死的形态学表现,以及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监测微栓子的相关性。 结果 86例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皮质下梗死的患者,63例(73.3%)呈多发性病灶,主要累及内交界区及半卵圆中心。TCD监测到14例(29.8%)皮质下梗死患者的微栓子,其中13例为多发性病灶,多表现为半卵圆中心梗死(P<0.001)、皮质播散性小梗死(P<0.001)以及多发性脑梗死(P<0.02)。结论 动脉-动脉栓塞与血流动力学低灌注的共同作用是大脑中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患者皮质下多发性脑梗死的发病机制。内交界区梗死、半卵圆中心梗死为不同发病机制的两种梗死类型,后者与栓塞机制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4.
<正>脑梗死(cerebral infarction)又称缺血性脑卒中,是由于局部脑组织缺血、缺氧、坏死产生的局灶性神经功能缺损~([1])。丘脑梗死(thalamic infarction)在临床上较为常见,占脑梗死的3.1%~4.4%。丘脑的结构复杂,供血丰富,不同的供血动脉阻塞时,产生的临床症状各不相同~([2])。丘脑与大脑皮质及皮质下结构之间有着广泛的纤维联系,在认知活动中起到  相似文献   

5.
阿尔茨海默病(AD)的临床表现 AD一般在老年前期和老年期起病,起病隐袭,逐渐进展,主要有3组临床症状,第1组是认知功能障碍,这种认知功能的下降,又称为皮质性痴呆,主要受累部位为皮质,包括记忆力丧失、语言困难和执行功能下降;第2组是精神症状和行为障碍,包括抑郁、幻觉、妄想和激惹,亦称作非认知症状;第3组是日常生活能力的下降,这些活动包括复杂的活动如驾车、购物,基础的如穿着和进食,通常患者轻度至重度进展需要8~10年。  相似文献   

6.
<正>分水岭脑梗死(cerebral water shed infarction,CWI),也称为边缘带脑梗死(border zone infarction)是由于相邻的血管供血区交界处即分水岭区局部缺血所致,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CWI是一个不可忽视的脑梗死类型,提高对它的认识,作出正确的病因诊断,具有很大的临床意义。1 CWI的临床类型CWI主要分为2大类型:外分水岭脑梗死(external watershed in farction,皮质型)和内分水岭脑梗死(internal watershed infarction,皮质下型)[2]。内分水岭脑梗死约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浓度变化的临床意义。方法采用ELISA法动态检测4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梗死组)即刻、第3、7、14天和20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空腹血清VEGF浓度,观察VEGF与脑梗死病程、梗死灶大小、部位的关系。结果梗死组患者血清VEGF浓度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在急性期VEGF浓度持续升高,至病程第7天达高峰,以后开始下降,但至14天仍维持高水平。皮质脑梗死VEGF浓度较皮质下脑梗死显著增高(P<0.01)。脑梗死灶体积大的VEGF浓度越高;随病情加重VEGF浓度也随之升高,尤以第7天明显(P<0.01),梗死组外周血单核细胞数也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VEGF浓度的变化与病程、脑梗死灶大小、部位及病情严重程度具有相关性,提示VEGF的浓度与脑梗死后新血管形成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8.
目的分析动脉粥样硬化性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狭窄与脑白质高信号(white matter hyperintensity,WMH)的关系。方法入选一侧颅内或颅外ICA狭窄≥70%、对侧ICA狭窄50%患者115例,根据ICA狭窄同侧分布区内是否有急性脑梗死或陈旧性脑梗死分为脑梗死组61例和非脑梗死组54例。分别记录双侧大脑半球皮质下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2组狭窄同侧WMH评分、所有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和对侧WMH评分。结果脑梗死组与非脑梗死组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2(1,3)分vs 1(0,3)分,P=0.201]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比较无显著差异[1(1,2)分vs 1(1,2)分,P=0.672]。ICA狭窄同侧皮质下WMH评分(OR=3.956,95%CI:1.606~9.745,P=0.003)和脑室周围WMH评分(OR=3.366,95%CI:1.477~7.671,P=0.004)显著高于对侧。结论 ICA狭窄≥70%同侧皮质下WMH评分和脑室周围WMH评分为狭窄对侧的3~4倍,不伴发脑梗死与伴发脑梗死的ICA狭窄患者狭窄同侧WMH评分无差异。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进展型脑分水岭梗死(WI)的临床和影像学特点。方法收集31例进展型WI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回顾性研究。结果入院时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脑卒中量表(5.1±1.7)分,出院时改良的Rankin量表(mRS)≤2分者3例,mRS 3、4、5、6分者分别为8、16、1和3例。发病后1周内有23例出现血压偏低。首次MRI显示,皮质下型伴皮质后型WI 16例、皮质下型WI 6例、皮质后型伴皮质前型WI 5例、皮质后型WI 3例、皮质前型1例。第2次MRI检查与第1次MRI间隔平均3.8 d,20例演变为大面积脑梗死,7例为W1灶扩大,另4例发展为急性多发性脑梗死。结论进展型W1主要发生在≥70岁的老年人,男性多于女性,近期预后不良,多由皮质下型WI发展为大面积脑梗死,颅内外动脉狭窄或闭塞和低血压可能是发生进展型WI的最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0.
<正>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脑动脉病伴皮质下脑梗死和白质脑病(cerebral autosomal dominant arteriopathy with subcortical infarcts and leukoencephalopathy,CADASIL)是人类19p13上NOTCH3基因突变所致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的非动脉硬化或淀粉样变性的缺血性脑小动脉病,是一种在成人期发病的脑小动脉病,其主要临床特征为中年起病的反复发  相似文献   

11.
11例儿童脑梗死临床及头颅磁共振成像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儿童脑梗死的临床、头颅核磁共振及其与预后的关系。方法观察组为11例脑梗死儿童,收集其临床及头颅磁共振成像资料。选同期收治的普通非重型病毒性脑炎患儿10例为对照组。对两组病例的临床症状、体征、血生化指标、头颅核磁共振及随访资料进行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大脑中动脉狭窄/闭塞患儿红细胞沉降率明显增快,谷丙转氨酶(ALT)有轻度增高,而脑脊液细胞数、蛋白含量没有明显差别,末梢血白细胞总数、血钠、血钾亦没有明显差别。观察组按照分水岭部位不同分类,皮层前型4例,皮质下型4例,皮质后型3例。本研究观察病例中,皮质下型临床全部恢复,而皮质前型和皮质后型部分病例临床完全恢复,其余病例临床均有好转。结论脑梗死患儿经过适当治疗,临床症状均可以得到部分或者完全缓解,但是头颅核磁共振几乎不会完全恢复正常,只能在建立侧支循环的基础上有所缓解。  相似文献   

12.
常规影像学检查对皮质下脑梗死的早期发现缺乏敏感性和特异性。本文研究了DW(diffusionweighted)MRI对皮质下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39例临床诊断为急性皮质下梗死的成年患者和17例无神经系统定位症状的对照组采用15TMR扫描仪行常规FSE(fastspinecho)MRI和DWMRI检查。梗死组在发病后7小时~4天(平均481小时)内接受检查。先由1位不了解临床症状的神经放射学专家阅片,记下病灶的准确神经解剖位置。然后由1位亲自检查过患者的有经验的脑血管专家决定是否这些高密度病灶与患者的全部或部分症状…  相似文献   

13.
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的特点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经颅磁刺激运动诱发电位(MEP)变化特点及与病情严重程度、预后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择31例单侧大脑半球脑梗死患者为疾病组,50名健康者为对照组,均行MEP检查。观察两组第7颈椎棘突旁大鱼际肌、第4腰椎棘突旁胫前肌、皮质手区及皮质脚区潜伏期和中枢运动传导时间(CMCT)的变化;分析疾病组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改良爱丁堡斯堪的纳维亚量表,MESSS)及日常生活能力评分(Barthel指数,BI)的相关性。结果疾病组患侧上肢皮质手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24.7±2.8)ms、(11.1±2.7)ms;健侧为(22.8±2.5)ms、(7.9±2.0)ms;对照组为(22.4±3.2)ms、(7.6±1.3)ms。下肢皮质腿区潜伏期及CMCT分别为(31.7±3.7)ms、(17.6±4.8)ms;健侧为(29.6±3.1)ms、(15.3±3.1)ms;对照组为(29.4±3.4)ms、(15.2±3.6)ms。疾病组患侧的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对照组及健侧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意义(P<0.01,P<0.05)。脑梗死患者患侧皮质潜伏期和CMCT与MESSS呈正相关,与BI呈负相关。结论MEP可客观地反映脑梗死患者运动功能缺失的情况,并具有一定的病情判断和预后评估的价值。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不同部位脑梗死对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9年10月~2020年6月成都市第三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198例,排除不符合纳入标准53例,最终纳入145例,根据梗死部位分为皮质梗死组(A组)42例,皮质下梗死组(B组)54例,小脑和(或)脑干梗死组(C组)21例,多区域...  相似文献   

15.
目的测定健康中老年人及老年脑梗死患者外周血淋巴细胞热休克蛋白70(Hsp70)的表达水平,分析其随年龄而变化的规律和Hsp70变化程度、规律与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程度的关系。方法选择102例年龄在40~79岁的健康中老年人(健康组)和92例老年脑梗死患者(分轻型脑梗死组30例、中型脑梗死组31例和重型脑梗死组31例),Westerm blot法检测健康组及脑梗死患者起病后第1、15和30天Hsp70水平,并对脑梗死患者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结果 (1)健康组Hsp70水平呈现40岁以后随年龄增长而逐渐降低趋势,与年龄的增长呈负相关(r=-4.06,P<0.01)。Hsp70的表达与性别不相关(r=-14.45,P=0.36)。(2)轻、中、重型脑梗死组在起病后第1天Hsp70水平达最高峰,明显高于健康组,差异显著(P<0.01);轻型脑梗死组Hsp70水平在第1、15天较重型脑梗死组高,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均呈显著负相关(分别为r=-0.53.P<0.01;r=-0.54.P<0.01);随病程延长,Hsp70表达逐渐下降,轻型脑梗死组下降幅度较大(P<0.01);起病后第30天,重型脑梗死组Hsp70水平高于轻型脑梗死组(P<0.01),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呈正相关(r=0.49,P<0.01)。结论健康中老年人Hsp70水平与年龄及年龄增长相关;Hsp70水平动态变化与缺血性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6.
目的采用静息态功能MRI功能连接方法观察慢性期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脑默认网络(DMN)的变化。方法选择慢性期基底节区脑梗死患者17例(脑梗死组),健康体检者22例(对照组),采集静息态功能MRI数据,记录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及简易智能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采用腹内侧前额叶皮质、右侧后扣带皮质、左侧后扣带皮质3个感兴趣区提取DMN,取其交集获得DMN掩膜,以该掩膜为种子区,计算其与DMN内各体素功能连接。采用皮尔森相关分析观察差异区功能连接强度与MoCA、MMSE评分以及梗死灶体积的相关性。结果与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内侧前额叶皮质及后扣带皮质/楔前叶功能连接明显减低(P<0.05)。脑梗死组内侧前额叶皮质功能连接与MoCA评分呈正相关(r=0.619,P=0.008)。结论脑梗死后DMN损害先于认知功能障碍出现,可能是引起认知功能损害的始动因素。  相似文献   

17.
正分水岭脑梗死(CWSI)又称边缘带脑梗死,是指脑内相邻动脉供血区之间的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约占全部脑梗死的10%[1]。依据1986年Bogousslavsky等提出的经典分型法将CWSI分为3种类型:皮质型分水岭脑梗死(CWI);皮质下型分水岭脑梗死(IWI);混合型分水岭脑梗死。Lee等研究发现,CWI的发生率为1.9%,IWI为9.0%。可见IWI的发病率明显高于CWI,其是CWSI最常见的类型。阐明  相似文献   

18.
分水岭脑梗死(WI)是两支主要脑动脉分布区边缘带发生的脑梗死,也称边缘带梗死,是缺血性脑梗死的一种特殊类型,发生率占脑梗死的10%左右.其主要发病机制是低灌注或合并栓子清除障碍,WI以幕上型最多见,主要分三型.一是前WI,梗死病灶发生于大脑前动脉与大脑中动脉皮质分支的边缘带;二是后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与大脑后动脉的皮质支的边缘带;三是皮质下WI,梗死病灶位于大脑中动脉皮质与深穿支的边缘带[1].本文收集经影像诊断的幕上型WI病例,对其病因、发病机制、分型、神经功能缺损及预后等进行分析.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一侧颈内动脉狭窄与无症状性脑梗死(silent brain infarction,SBI)的关系。方法选择2016年4月~2017年8月辽宁省人民医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患者111例,根据头颅MRI结果及临床表现分为SBI组51例和非SBI组60例(症状性脑梗死58例及无脑梗死2例)。比较2组一般临床资料,分析SBI组双侧大脑半球的影像资料。结果 SBI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明显低于非SBI组[14. 91(12. 89,20. 35)μmol/L vs 18. 06(14. 20,24. 70)μmol/L,P 0. 05)]。颈内动脉狭窄侧皮质下脑白质高信号(WMH)和脑室周围WMH与对侧比较,均无明显差异,但SBI组颈内动脉狭窄侧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明显多于对侧(58. 8%vs 45. 1%,P=0. 039)。对白质进一步评分后,颈内动脉狭窄侧皮质下WMH评分和脑室周围WM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 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颈内动脉狭窄侧脑室周围WMH评分明显高于对侧WMH评分(OR=0. 496,95%CI:0. 248~0.994,P=0. 048)。结论颈内动脉狭窄与SBI有密切的关系,颈内动脉狭窄增加了前循环腔隙性脑梗死发生率,颈内动脉狭窄同侧皮质下和脑室周围WMH重于对侧。  相似文献   

20.
耐信预防急性脑血管病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疗效观察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沙士义 《山东医药》2005,45(19):67-68
2003年2月~2005年2月,我院应用耐信预防脑血管病发作后应激性溃疡,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本文脑血管病患者54例,男42例,女12例;年龄43~78(57±3)岁。脑出血21例,其中基底节出血14例,丘脑3例,皮质下3例,脑干1例;脑梗死23例,梗死部位为基底节19例,皮质下3例,丘脑4例,其他2例。全部病例均于发病24~48h行颅脑CT检查证实为脑出血或脑梗死,且病变面积较大和(或)靠近中线,全脑症状重,有较大可能发生应激性溃疡出血。将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24例,两组年龄、性别、病情等均无显著性差异。并发应激性溃疡出血的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