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 探讨颈动脉正常和斑块部佗、硬斑块和软斑块及斑块的肩部和纤维帽顶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变化规律.方法对86例冠心病伴颈动脉粥样斑块患者和50例正常人双侧颈动脉进行高频超声检查,检测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斑点追踪技术检测颈动脉的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并分组进行分析.结果冠心病组颈动脉IMT高于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对照组颈动脉收缩期径向最大运动速度高于冠心病颈动脉无斑块部位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高于硬斑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或P<0.05);颈动脉斑块肩部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斑块纤维帽顶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01).结论 VVI技术可早期检测血管壁的弹性度,早期检测颈动脉荆样硬化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部位内膜运动的机械不一致性和不同部位的力学指标差别,有可能作为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初查和量化评价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评价伴有偏心软斑块的颈动脉壁的运动同步性.方法 使用Acuson Sequoia 512 彩超仪,对72例伴有颈动脉偏心软斑的脑梗死患者进行超声检查,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在软斑水平取颈总动脉短轴切面,清晰显示斑块及颈动脉各壁后进行图像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自动分析,分别自动给出颈动脉短轴切面6个节段的达峰时间(TTP),计算达峰时间指数(TTPI).同时设立健康对照组24例加以比较分析.结果 ①颈动脉软斑组的TTPI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01);②以TTPI<0.595来评价颈动脉壁运动同步性的灵敏性为93.9%,特异性为91.7%.结论 ⅤⅥ技术为评价颈动脉壁运动同步性提供了新的工具.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分析冠心病患者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应变率及扭转运动。方法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将71例受检者分为冠心病组45例及正常组26例。在速度向量成像模式下,分别取左颈总动脉距颈内外动脉分叉处1.5cm及2.5cm处两个短轴切面,勾画动脉内膜,分析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并计算其扭转角度。结果45例冠心病患者左颈总动脉各壁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大于正常组(P〈0.05)。冠心病组颈动脉壁的扭转角度与正常组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利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测量患者颈动脉壁的运动速度及应变率,可以评估冠心病患者的血管病变,并有望成为预测冠心病的新指标。  相似文献   

4.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探讨围绝经期妇女颈总动脉弹性的改变.方法 将68例围绝经期妇女分为雌二醇(E2)下降组(42例)和正常对照组(26例),应用VVI技术获取颈总动脉短轴切面的6个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前外侧壁)的收缩期径向速度的平均达峰时间(VTTP)、最大平均速度(Vmax)、最大平均应变(Smax)、最大平均应变率(SRmax)及面积改变率(△S),并进行组间比较.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E2下降组VTTP明显缩短(P<0.01),ΔS、Smax明显增大(P<0.01),Vmax、SRmax两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可以简便、敏感地反映围绝经期妇女颈总动脉的弹性改变.  相似文献   

5.
速度向量成像对2型糖尿病患者颈动脉壁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改变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取2型糖尿病患者60例作为病例组,并分为A组(32例,无血管并发症)和B组(28例,存在血管并发症).58位健康志愿者作为对照组.分别测量颈动脉管壁6个节段(前外侧壁、前壁、前内侧壁、后内侧壁、后壁、后外侧壁)的速度达峰时间(VTTP)、最大速度(Vmax)、最大应变(Smax)和最大应变率(SRmax).结果 对照组、A组、B组组内各节段间的VTTP、Smax和SRmax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部分节段间的V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前壁、前外侧壁、后外侧壁高于后壁、后内侧壁、前内侧壁.对照组、A组、B组间对应各节段的VTTP、Vmax、Smax、SRmax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能够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动脉粥样硬化早期颈动脉弹性的改变.  相似文献   

6.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大鼠腹主动脉硬化管壁运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大鼠腹主动脉硬化不同时期管壁运动特征.方法 选择健康SD大鼠24只,基础喂养1周后开始高脂喂养.分别于高脂喂养前、高脂喂养第8、12周末测量大鼠腹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收缩末期血管内径(Ds),血流收缩期峰值流速(Vs)、阻力指数(RI)、搏动指数(PI);应用VVI技术检测动脉管壁的最大峰值运动速度(V_(max))、最大应变(S_(max))及最大应变率 (SR_(max)).结果 高脂喂养8周末腹主动脉内膜欠光滑或不光滑,光镜下见少量泡沫细胞,S_(max)、SR_(max)与高脂喂养前比较明显减低(P<0.05).高脂喂养12周末IMT增厚,部分可见粥样硬化斑块形成,动脉IMT、Ds、Vs、RI、PI与高脂喂养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V_(max)、S_(max)、SR_(max)与高脂喂养前、高脂喂养8周末比较均明显减低(P<0.05).结论 VVI技术可定量评价大鼠动脉硬化不同时期血管壁弹性功能的改变.  相似文献   

7.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 技术评价颈总动脉壁粥样硬化斑块运动特性及斑块力学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36例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患者和对照组30例正常人双侧颈总动脉进行超声检查;并检测出颈总动脉内中膜厚度(IMT),结合同步心电图描记,取颈总动脉长轴、短轴二维图像进行动态存储,运用VVI软件进行脱机分析,计算颈动脉壁粥样斑块部位的运动速度、应变和应变率,并与正常组动脉壁运动参数进行比较.结果颈总动脉粥样斑块处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无斑块处;斑块基底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低于斑块表面;斑块组颈动脉IMT及运动速度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0.5),软斑块收缩期最大运动速度、最大应变率分别高于硬斑块组,肩部运动速度、应变率高于帽顶部(P<0.5).结论 VVI 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斑块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分析,为研究颈总动脉斑块形成机理和稳定性,提供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价兔颈总动脉在硝酸甘油(NTG)负荷下的应变储备(SR)状况。方法选择12只兔,分别在快速推注NTG前,用药后即刻、5、15 min声学采集颈总动脉短轴切面动态图像,VVI脱机软件分析颈总动脉短轴切面峰值应变(S),绘制S-时间曲线图。根据公式计算SR:SR=(该节段用药后的S—该节段的基础S)/该节段的基础S,对各节段的SR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1)用药后各节段的S均高于基础值(P0.05);(2)颈总动脉管短轴切面各节段的SR:前壁的SR较后壁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后外侧壁的SR较其余各节段均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余各节段的SR两两比较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VI技术能够评价兔颈总动脉的SR能力。  相似文献   

9.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探讨正常人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及关系.方法 试验组32例正常人,用VVI技术测量颈总动脉管壁长轴方向前壁、后壁的收缩期及舒张期最大峰值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之间的关系.结果 正常人颈总动脉前壁与后壁长轴方向运动速度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前壁与后壁应变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颈静脉搏动对于颈动脉前壁的影响不明显,近心端分析点与远心端分析点速度、应变及应变率均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VVI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推测分析.  相似文献   

10.
目的 评价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e,VVI)技术在定量右室局部及整体功能中的作用.方法 应用VVI技术评价右室容量过负荷及压力过负荷患者心尖四腔右室节段及整体的纵向收缩期峰值速度(Vs)、位移(D)、应变(ε)及应变率(SRs),并与对照组比较.结果 对照组患者的右室游离壁存在自心底向心尖方向的心功能梯度.右室压力过负荷组节段及整体的Vs、D、ε及SRs大都较对照组显著降低,容量过负荷组与对照组的差异则较小.结论 与正常人相比,压力过负荷会显著损害右室局部和整体的运动和形变,而容量过负荷对上述指标的影响相对较小.VVI技术可定量测量右室的应变、应变率、速度、位移等指标,有助于研究各种病因导致的右室整体及局部功能异常.  相似文献   

11.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硬化斑块内部应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密切相关,而斑块的不稳定性是其危险性的最重要因素。因此对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研究尤为重要。本研究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受力后的形变特点,探讨该项技术在评价斑块力学状态方面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应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初步探讨脑梗死患者颈总动脉管壁短轴方向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特点。方法试验组27例脑梗死患者,对照组25例正常人,VVI技术测量颈总动脉管壁短轴方向各壁的收缩期最大径向运动速度(Vs)、最大切向应变(Smax)及最大切向应变率(SRmax)。结果对照组颈总动脉各壁间(除前壁与外侧壁间)Vs两两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前壁、外侧壁Vs高于内侧壁、后壁。脑梗死组Vs各壁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与对照组各壁间Smax、SRmax比较差异均无显著性意义(P〉0.05)。颈总动脉各壁(除后壁外)Vs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两组间对应各壁Smax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脑梗死组颈总动脉各壁SRmax均小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VVI技术可用于颈总动脉管壁运动速度、应变及应变率的分析。  相似文献   

13.
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定量评估缺血心肌功能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目的采用超声心动图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分析心肌缺血时的局部心肌活动。方法选取前降支单支病变(狭窄〉70%)但无心肌梗死患者21例,前降支病变伴急性前壁心肌梗死患者25例,以及正常对照者20例。在心尖四腔、两腔及左室长轴切面观中,用VVI分析左室后间隔、侧壁、下壁、前壁、后壁及前间壁的基底段、中间段及心尖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ELsys)、应变(εsys)、应变率(SRsys)和节段射血分数(sEF)。结果与正常组相比,心肌梗死区域的εsys、SRsys及sEF显著下降,且收缩后缩短现象更为多见。单纯前降支病变的慢性心肌缺血患者,大多数指标的测值与正常组无显著差别。结论VVI能用于定量检测缺血心肌的功能,特别适用于评价急性严重心肌缺血。  相似文献   

14.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正常人心室节段功能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目的 应用速度向量成像技术研究正常人心肌运动速度、应变、应变率的正常值范围、变化规律,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采用Siemens Sequoia 512超声诊断仪及速度向量成像技术对35例健康志愿者心室各节段心肌收缩期径向和纵向速度、应变、应变率进行定量分析。结果 左右心室各室壁基底段、中间段和心尖段收缩期纵向峰值速度依次递减,基底段的速度最大,心尖段的速度最小;收缩期纵向应变、应变率在基底段、中间段、心尖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左室各室壁二尖瓣水平、乳头肌水平、近心尖部水平收缩期径向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收缩期纵向平均峰值速度、应变、应变率较径向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右室游离壁的收缩期峰值速度和应变率高于后间隔右室面、后间隔左室面、左室侧壁,而应变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能够定量评价节段性室壁功能,为临床评价左心室功能提供了又一有效方法。  相似文献   

15.
速度向量成像评价室性心律失常的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目的探讨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评价室性心律失常异位起搏点及其局部心肌运动协调性的应用价值。方法对超声采集的17例室性心律失常患者的高帧频灰阶二维图像进行VVI,以向量方式显示局部心肌组织的运动速度大小和方向。观测各节段心肌组织向量运动情况,以判定异位起搏点的起源部位,分别测量异位起搏处心肌运动速度(VE)与正常窦性心律时该处心肌运动速度(VN),异位起搏时相应心室最早和最迟心肌间的时间延迟(Tv-MXE)与窦性心律时相应心室最早和最迟心肌间的时间延迟(Tv-MXN)。结果患者正常窦性心律时心肌组织速度向量运动协调,长度基本一致,异位起搏时局部心肌组织速度向量提前收缩,明显早于其他室壁,局部心肌运动显著不协调。异常起源处室壁心肌运动速度VE明显高于正常窦性心律时VN,反映局部心肌运动同步性的指标Tv-MXE与Tv-MXN的测值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VVI技术可直观反映室性心律失常时异常起搏点部位及其局部心肌运动特征,为临床无创诊断室性心律失常、监测治疗和评价预后提供一种新方法。  相似文献   

16.
目的 采用灰阶谐波CEUS评价斑块内新生血管与常规超声显示斑块类型之间的关系。方法 收集98例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共113个斑块,根据回声特征及形态学分为均质、非均质及溃疡型斑块,均质斑块又分为低回声、等回声及强回声斑块。分析斑块回声特征与造影增强模式特点。结果 CEUS显示低回声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明显高于等回声(χ2=10.64,P=0.001)、强回声(χ2=18.62,P<0.001)及溃疡型斑块(χ2=7.38,P=0.007);但低回声与非均质斑块新生血管检出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20,P=0.138)。增强的64个斑块中,46个(46/64,71.88%)斑块表现为由管壁外膜向斑块内增强,其中44个弥漫性增强,2个为束状增强;18个(18/64,28.13%)斑块表现为由管腔向斑块内蔓延的稀疏增强。各类型斑块间CEUS增强模式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EUS可提供更多有关于斑块内新生血管的信息,有助于进一步判断斑块稳定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用速度向量成像(velocity vector imaging,VVI)研究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的左心室径向和环向运动特点。方法:选取冠状动脉造影正常且常规超声心动图大致正常者37例进行超声心动图检查,脱机分析左心室短轴切面观中6个基底节段和6个中间节段共12个节段的径向收缩期峰值应变(εr)、应变率(SRr)及环向收缩期峰值应变(εc)、应变率(SRc),以及径向应变达峰时间(PTεr)、环向应变达峰时间(PTεc)、径向应变率达峰时间(PTSRr)和环向应变率达峰时间(PTSRc)。结果:研究对象的左心室12节段的径向应变、应变率基本大于环向应变、应变率(P<0.05),径向和环向的达峰时间在多数节段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结论:VVI能定量评价冠状动脉造影结果正常者的左心室壁径向和环向运动,为分析局部心肌运动提供更多的信息。  相似文献   

18.
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评价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应变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目的探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对握力试验前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部应变变化的检测价值。方法采集74例(共81个斑块,7例为双侧斑块)住院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连续3个心动周期标准等长握力试验前后二维短轴灰阶图像,采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检测斑块肩部、顶部和基底部峰值应变,并计算斑块肩部、顶部及基底部的峰值应变和峰值应变差(△S肩=S肩-S基底部,△S顶部=S顶部-S基底部)。结果握力试验前后,峰值应变变化趋势均为肩部>顶部>基底部(P<0.01),△S肩>△S顶部(P<0.05)。握力试验前后斑块内同一点的峰值应变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斑块肩部峰值应变与握力试验前的收缩压存在非明显相关性(r=0.26,P=0.04)。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内肩部稳定性较其他部位差,更易发生破裂;血压变化与斑块各取样点的应变之间未能建立良好相关性。  相似文献   

19.
目的 运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技术(VVI)评估胎儿左心发育不良综合征(HLHS)右心室功能,探讨其临床意义。 方法 Ⅰ组为56胎HLHS胎儿:分为Ⅰa组(心室腔狭小,30胎)和Ⅰb组(心室腔不可见,26胎),Ⅱ组为147胎正常胎儿(正常对照组)。通过Syngo US Workplace VVI工作站处理胎儿标准四腔心二维动态图,获得右心室心肌的运动参数,包括应变(S)、收缩期应变率(SRs)、舒张期应变率(SRd)、收缩期达峰速度(Vs)、舒张期达峰速度(Vd)。 结果 Ⅰ组与对照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Ⅰa和Ⅰb组比较,右心室心肌各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Ⅰ组Vs与孕周呈正相关(r=0.835,P<0.05),Vd与孕周无显著相关性(r=0.013,P>0.05)。 结论 HLHS胎儿右心室收缩功能增强,舒张功能受损,孕中晚期Vs随孕周增加的程度高于正常胎儿。VVI为探讨胎儿心肌发育的生理及病理学机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  相似文献   

20.
《现代诊断与治疗》2017,(12):2157-2159
目的探讨超声速度向量成像(VVI)技术在冠心病患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以2015年6月~2016年6月我院收治40例CHD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择同期我院体检中心4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均采用技术对两组受检者左室侧壁、前壁、室间隔和下壁基底、中间段、心间节段的收缩期峰值速度(Vs)、舒张期峰值速度(Ve)、应变(ε)和应变率(εR)进行检测,对结果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对照组患者心肌侧壁、前壁、室间隔、下壁等由基底至心尖,Vs及Ve均逐渐减小(P0.05);而心肌侧壁、前壁、室间隔、下壁各节段Vs及Ve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观察组较对照组各节段Vs均明显降低(P0.05),尤其在前壁基底段、前壁中间段及下壁基底段两组Vs差异更显著(P0.05)。结论 VVI技术可反映CHD患者心肌各节段Ve、ε和εR变化情况,可对缺血心肌运动水平变化进行评价,便于心肌缺血诊断,在CHD检查中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