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1例报告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提高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诊断与治疗水平。方法:回顾分析收治的1例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患者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复习进行讨论。结果:本例患者行经腹股沟睾丸根治性切除术,病灶直径2.5cm,病理检查证实为睾丸旁胚胎性横纹肌肉瘤。术后采用2个疗程辅助放疗,随访6个月,现无瘤生存。结论: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是罕见的男性生殖系统恶性肿瘤,病理上胚胎型最为常见,早期患者应进行原发灶根治性切除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旁横纹肌肉瘤的临床诊断学特征及治疗。 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泌尿外科2018年6月4日收治的1例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患儿的临床资料,并进行文献复习。 结果患儿临床表现为左侧进行性增大的阴囊肿物,生化、免疫、肿瘤指标等实验室检查无异常发现。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内实性占位,血流信号丰富。核磁共振检查提示左侧阴囊内占位。行左侧睾丸根治性切除术,术后病理免疫组化肌间线蛋白Desmin(+),肌细胞生成素Myogenin(+),诊断为睾丸旁横纹肌肉瘤。术后第3天发现左侧阴囊内无痛性肿物,行左侧半阴囊切除术,后采用长春新碱+放线菌素D+环磷酰胺(VAC)方案化疗。现随访8个月,无瘤生存。 结论小儿睾丸旁横纹肌肉瘤表现为阴囊内占位性病变,因特殊的生长位置易误诊为睾丸肿瘤。完整的手术切除及病理学检查可以对该类病变进行治疗并明确诊断。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的临床诊疗特点及预后.方法 对2例睾丸支持细胞瘤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并结合相关文献讨论.结果 本文纳入的2例患者均行睾丸根治性切除术,并经术后病理诊断为睾丸支持细胞瘤.第1例患者因术后10个月出现腹膜后淋巴结转移,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及术后辅助放疗,并于睾丸切除术后22个月死于肺转移...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小儿睾丸卵黄囊瘤的诊治方法。方法本组11例,年龄2个月~5岁。多以无痛性阴囊肿块就诊。术前常规进行血清AFP检查,胸片和(或)胸部CT检查,阴囊和腹膜后超声检查,睾丸MRI检查。术中冷冻病检了解肿瘤性质,决定手术方式。采用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后根据瘤体性质进行相应的化疗,必要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术后随访3个月~5年,监测血清AFP动态变化,并行阴囊、腹股沟、腹膜后超声检查和胸片检查。结果本组11例,病理结果均为卵黄囊瘤。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10例,睾丸肿瘤剔除术1例。10例获随访,平均随访16个月。卵黄囊瘤Ⅰ期9例,术后化疗一个疗程;Ⅱ期2例,术后1个月复检AFP再次阳性,PET检查提示阴囊残留复发1例(再次手术),腹膜后转移1例,并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结论卵黄囊瘤Ⅰ期宜行高位精索离断式睾丸切除术,Ⅱ期以上应考虑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后宜配合化疗和放疗。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睾丸肿瘤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月至2012年2月收治的152例睾丸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年龄46天~83岁,平均38.i岁,左侧75例,右侧74例,双侧3例。其中年龄〈20岁者24例,〉60岁者29例,20~60岁者99例;临床表现以睾丸肿块为主122例,伴睾丸坠胀疼痛22例,腹部包块者8例,睾丸透光试验阴性者148例,合并隐睾21例。根据睾丸肿瘤临床分期标准:Ⅰ期115例,Ⅱ期26例,Ⅲ期11例。136例行手术治疗,其中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124例,病理明确为精原细胞瘤接受放疗73例,为非精原细胞瘤再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6例;同期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12例,3例淋巴瘤为病理活检取得,淋巴瘤患者转科行化疗或放疗,病理证实而放弃治疗病例3例。结果病理证实精原细胞瘤97例,睾丸淋巴瘤13例,混合性生殖细胞瘤11例,成熟畸胎瘤9例,非成熟型畸胎瘤5例,卵黄囊瘤5例,睾丸间质细胞瘤5例,胚胎癌3例,睾丸胚胎型横纹肌肉瘤2例,睾丸网状腺癌1例,睾丸黏液腺癌1例。术后随访13~90个月,失访21例,随访的精原细胞瘤患者i、5年生存率分别为95.5%(85/89)和85.4%(76/89);非精原细胞瘤患者42例,1、5年生存率分别为81.0%(34/42)和54.8%(23/42),随访死亡患者均死于肿瘤转移或复发。结论睾丸肿瘤的预后与病理类型、分期和治疗方式均有关,精原细胞瘤预后最佳,混合性生殖细胞瘤预后较好。对精原细胞瘤患者可采用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或手术加放疗;非精原细胞瘤宜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等综合治疗。早期诊断及治疗对睾丸肿瘤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6.
睾丸表皮样囊肿1例诊治并文献复习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睾丸表皮样囊肿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案.方法:对1例双侧睾丸多发性表皮样囊肿的临床资料进行数理分析,结合文献复习讨论.结果:该例主要临床表现为左侧阴囊隐痛,睾丸触摸到肿物,双侧腹股沟触及肿大淋巴结.B超、磁共振均提示双侧睾丸恶性肿瘤并双侧腹股沟淋巴结转移.行双侧睾丸肿物切除术及右侧腹股沟淋巴结活组织检查,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诊断为表皮样囊肿,腹股沟淋巴结慢性炎症.术后病理检查诊断为表皮样囊肿.随访7个月无不适.结论:睾丸表皮样囊肿是少见的睾丸良性肿瘤,B超、磁共振检查对诊断本病有筛查作用,但主要依靠术中冰冻切片病理检查确诊,手术切除肿瘤后患者预后好.  相似文献   

7.
患者,男,53岁。因“左侧阴囊区胀痛4月余”入院。患者于2年前因胃癌在外院行根治性切除手术,术后病理诊断为胃低分化腺癌,癌组织侵及胃壁全层,网膜淋巴结未见癌细胞。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感左侧阴囊胀痛,逐渐加重。查体:左侧阴囊肿大约8cm×6cm×4cm,质硬,压痛明显,境界不清,左侧睾丸、附睾触及不清;右侧阴囊未触及异常。阴囊彩超检查提示:左侧阴囊内积液、左侧附睾回声不均。阴囊CT平扫加增强检查提示左侧睾丸鞘膜积液伴局部感染可能。左侧阴囊穿刺细胞学检查见泡沫细胞,余未见异常。  相似文献   

8.
睾丸非精原细胞瘤围手术期护理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睾丸肿瘤是危及男性青壮年生命的重要疾病之一,睾丸肿瘤中,非精原细胞瘤(NSGTT)有早期腹膜后淋巴转移,恶性和蔼高,且对化疗敏感度低,甚至不敏感,行睾丸根治术后,还需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术后需辅以化疗,才能挽救患者生命。  相似文献   

9.
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34例诊治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提高小儿原发性睾丸肿瘤的诊治效果。方法:分析1984年3月-2000年8月手术治疗小儿睾丸肿瘤34例,其中卵黄囊瘤23例,畸胎瘤9例,其他2例。均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术。卵黄囊瘤1例有腹膜后转移瘤而行清扫,另有2例行腹膜后清扫但报告为阴性。卵黄囊瘤化疗1疗程11例,1疗程以上化疗5例,6例未化疗。结果:24例获随访,13例卵黄囊瘤和7例良性畸胎瘤已无瘤存活1-7年,1例横纹肌肉瘤与3例卵黄囊瘤在术后1年内死亡。结论:B超对睾丸肿块的诊断很有价值,应列为常规检查。AFP是睾丸卵黄囊瘤的瘤标,对确定肿块性质、临床分期、监视治疗效果,术后随访都有重要价值。小儿睾丸肿瘤以恶性为多,以行高位精索切断睾丸切除为首选。良性畸胎瘤单纯睾丸切除即可,不需其他治疗。对Ⅰ期卵黄囊瘤患儿不必作腹膜后清扫,也不必长期化疗,但要坚持规范化随访2年以上,尤其是AFP的监测。Ⅱ期以上病例,则需坚持手术后化疗和放疗才有可能提高生存率。  相似文献   

10.
横纹肌肉瘤是一种常见的生长快速的高度恶性的软组织肿瘤,儿童多发,成人少见。文献报道其好发部位依次为头面部、颈部、泌尿生殖道、四肢、躯干部和后腹膜。笔者收治肛周横纹肌肉瘤2例,报道如下。1病历摘要例1:女,20岁。突然发现肛旁肿块,疼痛不堪,经消炎抗感染治疗,无效,收入住院。查肛旁两侧肿块各约6 cm×10 cm,皮色正常,坚硬,无压痛及波动感,肛管及肛管直肠环僵硬,截石位5~7点肿块延伸至肛肠环上2 cm,质软触痛,两侧腹股沟淋巴结不肿大,临床诊断为肛周脓肿。行切开引流,术中未引出脓液,术后病理为(肛门)炎性渗出物,坏死组织及肉芽组织。1个月后创面愈合,但肛旁肿块坚硬未见改善,肛管僵硬,难以通过一食指,作深部穿刺,未见脓液,取深部组织病检,报告为胚胎性横纹肌肉瘤。例2:男,56岁。因肛旁肿痛1周拟肛周脓肿入院,入院后查,肛门左侧有一约4 cm×6 cm肿块,红肿触痛,临床诊断肛周脓肿。切开引流,术中引脓液约10 m l,病理为炎性组织。术后创面分泌物较多,月余未愈,复取病理示:阿米巴脓肿。又经月余,创面仍未愈合,再次取组织病理检查,诊断为横纹肌肉瘤。2讨论2.1误诊分析(1)原发性肛周横纹肌肉瘤非常罕见,19...  相似文献   

11.
正睾丸旁脂肪肉瘤(PLS)是泌尿生殖系统罕见的恶性肿瘤,多发生在精索,占所有脂肪肉瘤的比例不到12%[1]。查阅文献,迄今为止,在文献中报道了大约200例睾丸旁脂肪肉瘤[2]。我院近期收治1例术后病理确诊为睾丸旁精索脂肪肉瘤患者,现报告如下。1临床资料患者,男,52岁。因"左侧阴囊肿物渐进性增大3年"于2019年6月入院。查体:左侧阴囊肿胀增大,阴囊皮肤未见  相似文献   

12.
患者男,28岁,因"左侧阴囊肿胀2个月,突发疼痛半天"入院.体格检查:左侧阴囊内触及一梨形大小肿物,伴压痛,右侧睾丸及附睾大小正常,无压痛.超声检查:左侧阴囊明显肿大,内未探及正常睾丸回声,可见一大小约80 mm×54 mm类椭圆形混合回声,边界欠清,内部回声不均,可见多发斑片状或团块状强回声,后方伴声影;左侧精索区见一大小约8 mm×8 mm团状非均质低回声,切面呈"漩涡征";CDFI于左侧阴囊内肿块内部探及点状血流信号,左侧精索区团状低回声周边探及环状血流信号.见图1.超声提示:左侧阴囊内实性占位,考虑睾丸畸胎瘤可能;左侧精索呈"漩涡状",待排合并扭转可能.CT提示:左侧阴囊内混杂密度团块灶,考虑肿瘤性病变可能,待排合并扭转.行左侧阴囊内肿物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精索扭转360°,肿物明显肿胀,将左侧精索及肿物完整切除.病理诊断:左侧睾丸Leydig细胞瘤(LCT).见图2.术后诊断:左侧睾丸LCT并扭转.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的临床表现、病理特征、治疗方法和预后情况。方法回顾分析1例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伴对侧非典型间皮增生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患者接受了左睾丸鞘膜切除术,术中见鞘膜腔内淡黄清亮积液约30ml,睾丸鞘膜腔囊壁见多个实性乳头状突起,单个肿瘤最大直径9mm。术后病理:组织学上,结节表现为明显的外生性,伴有复杂的乳头状改变;细胞学上,尽管没有表现出恶性间皮瘤的基质侵袭性,但可见由扁平上皮细胞连接的单个小管样结构延伸入睾丸鞘膜浅层下组织。免疫组化Calretinin(+)、细胞角蛋白(CK)(+)、Vimentin(4-+)、上皮膜抗原(EMA)(一)。患者拒绝进一步行睾丸和阴囊皮肤切除术。术后1个月行右侧睾丸鞘膜切除术,病理回报非典型间皮增生。结论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加患侧阴囊皮肤切除是睾丸鞘膜恶性间皮瘤的推荐治疗方法,对双侧睾丸鞘膜发病的患者,建议行根治性睾丸切除术。本例患者未接受睾丸根治术和术后放化疗等辅助治疗,密切随访36个月患者未见肿瘤复发或转移,说明高分化乳头样睾丸鞘膜间皮瘤是否需要根治性切除治疗仍有待进一步临床观察。  相似文献   

14.
笔者收治了1例以背部疼痛为主要表现的患者,接诊后发现其结婚4年无生育史,左侧睾丸较右侧稍大、附睾较右侧稍粗,且甲胎蛋白大于1000μg/L,人绒毛膜促性腺激素大于10000U/L,乳酸脱氢酶大于正常值10倍以上,高度怀疑生殖细胞瘤,最后经活组织检查确诊为睾丸非精原细胞瘤中的胚胎癌、部分畸胎瘤(左侧)。予PVB方案(博来霉素、长春新碱、顺铂)化学治疗3个疗程后,影像学检查示肺、锁骨上、纵隔后转移灶基本消失,但腹膜后病灶无明显缩小,予左侧睾丸切除术、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并再予2个疗程PVB化学治疗,预后良好,随访至撰稿日无复发及转移,生存状态良好。  相似文献   

15.
1 病例资料6 4岁。因左侧阴囊肿痛不适2个月入院。查体:左侧阴囊肿大,可触及6cm×5cm×4cm大小肿物,质硬,表面有结节,触痛,与阴囊皮肤无粘连。全身浅表淋巴结不大。B超检查示左侧睾丸占位性病变。临床拟诊:左侧睾丸精原细胞癌。拟行睾丸肿瘤切除术。术中见:左侧睾丸肿大,形态较规则,表面有结节,切除肿大睾丸。病理报告:左侧睾丸5cm×4cm×3cm大小,表面呈结节状,切面呈实性,灰白质软,可见灶性出血;镜检:瘤细胞由大量淋巴细胞弥漫分布,萎缩性精曲小管掩埋在瘤细胞之间。病理诊断:左侧睾丸弥漫型非霍奇金恶性淋巴瘤。2 讨论2 1 发病情况…  相似文献   

16.
王强  陈宇东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792-792
【病例】男,19岁。因左侧阴囊内可复性包块1年余入院。平卧时阴囊包块可回纳消失,站立时较明显,偶有左侧腹股沟胀痛。查体:站立时左侧阴囊明显增大,其内可触及一大小约3 cm×3 cm×4 cm椭圆形质软包块,表面无红肿,边界清楚,无压痛,包块上部呈蒂柄状,透光试验阴性。阴囊两侧各触及1枚睾丸,形态大小正常。诊断为腹股沟斜疝,行左侧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术中发现外环口内下方1 cm处有一约2 cm×2 cm×3 cm大小肿块,表面光滑,质软,与周围组织边界清楚,与左侧睾丸有同一输精管,疑肿物为附加睾丸,即行肿物切除,术后病理诊断为多睾症。多睾症是胚胎早…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LND)对早期卵巢恶性生殖细胞肿瘤(MOGCTs)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方法通过回顾性分析安徽省立医院2009年11月至2019年7月收治的52例早期MOGCTs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是否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分为两组,30例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患者为LND组,22例未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患者为Non-LND组,比较两组的生存率及复发率,探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对早期MOGCTs患者生存及预后的影响。结果 30例行LND患者未发现淋巴结转移。术后除8例Ia期无性细胞瘤患者不需化疗外,其余44例患者术后均接受化疗。LND和Non-LND组的复发率(10%与9.09%)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1.0)。LND组和Non-LND组的5年总生存期(OS)(100%与100%)、5年PFS(90%与95.45%)、10年OS(96.66%与100%)、10年无进展生存期(PFS)(90%与90.90%)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预后影响因素分析显示:年龄、肿瘤直径、LND及病理类型对预后无明显影响。结论早期MOGCTs行腹膜后淋巴结清扫对生存及预后无明显影响,早期MOGCTs患者术中可不行LND。术后规范化化疗,可获得良好的生存率。保留生育功能患者应于化疗期间应用GnRHa进行卵巢功能保护。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腹腔镜下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精原细胞肿瘤的安全有效性。方法 3例非精原细胞瘤患者临床分期:Ⅰ期2例,Ⅱa期1例。根治性睾丸切除术后2~4周行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肠功能恢复时间、总住院时间和手术并发症等,监测血清肿瘤标志物,并进行随访。结果 3例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60±40)min,术中出血量(300±50)mL,术后肠功能恢复时间(30±12)h,总住院时间(8.5±2.5)d。未出现肠管、大血管损伤和淋巴瘘。1例临床分期Ⅰ期患者术后病理分期为Ⅱa期。术后2周复查血AFP和β-HCG均降至正常范围。术后随访6~24个月未见肿瘤复发及转移。结论腹腔镜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非精原细胞肿瘤安全有效,但手术操作难度较大,熟悉后腹腔解剖和提高腹腔镜精细操作技术是手术成功的关键。  相似文献   

19.
石明  张朋 《华西医学》2006,21(3):509-510
目的:探讨睾丸非精原细胞性生殖细胞肿瘤(NSGCT)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情况。方法:对四川大学华西医院泌尿外科1980年10月至2000年10月收住入院的NSGCT患者的临床病历及随访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65例NSGCT患者中,胚胎癌17例(26.2%),畸胎瘤13例(20%),卵黄囊瘤10例(15.4%),绒毛膜上皮癌3例(4.6%),混合性生殖细胞瘤(MGCT)22例(33.8%)。以睾丸无痛性肿大为其主要临床表现。Ⅰ期45例(69.2%),Ⅱ期11例(16.9%),Ⅲ期9例(13.8%)。在根治性睾丸切除基础上采用腹膜后淋巴结清扫术(RPLND)及化疗等综合治疗措施。结论:NSGCT中以MGCT及胚胎癌最为常见,B超、CT或MRI为其诊断和临床分期的主要手段。NSGCT的临床分期、治疗方式以及有无隐睾都是影响睾丸生殖细胞肿瘤预后的重要因素,肿瘤标记物对肿瘤的治疗及预后判断有一定参考价值,早期诊断、早期合理治疗对NSGCT的预后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术前经动脉新辅助化疗对Ⅱb期官颈癌的疗效。方法:对24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行1~2个疗程动脉新辅助化疗,经评价后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并以同期行同种手术的45例Ⅰb、Ⅱα期宫颈癌患者为对照。结果:在完成动脉化疗后总体缓解率为79.2%.24例Ⅱb期宫颈癌患者均获得行腹腔镜下广泛子宫切除+盆腔淋巴结清扫手术的机会。在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中清扫淋巴结个数、术后膀胱功能恢复时间、淋巴结转移率上与同期行相同术式的Ⅰb、Ⅱα期宫颈癌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术前行动脉新辅助化疗后可以缩小宫颈肿瘤体积,改善宫旁浸润情况,降低手术难度,提高手术切除率,同时可减少淋巴结转移及消除亚临床病灶,有利于改善Ⅱb期宫颈癌患者的预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