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CRT)与常规治疗对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心房颤动(简称房颤)的影响。方法选择行CRT、CRTD治疗的患者,作为CRT组。选择同期心衰行常规药物治疗的患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后,阵发性房颤、永久性房颤的发生率,以及房颤患者的预后差异。结果:①对照组房颤的发生率较CRT组高(阵发性房颤9/46 vs 5/47;永久性房颤24/46 vs 11/47,P均<0.05)。②常规药物治疗下房颤患者的死亡率高于窦性心律患者(P<0.05)。结论 CRT治疗后,房颤发生率较低,房颤并心衰患者的死亡率亦降低,CRT组心衰临床症状明显改善,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增加,生活质量提高。  相似文献   

2.
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患者的心脏再同步治疗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和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两者常并存,并互相促进对方的发生发展,并呈一种恶性循环的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能够逆转心衰患者心房重构,降低房颤的发生;对于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CRT治疗能够改善心功能,提高左室射血分数,降低住院率和死亡率。然而,心衰合并房颤时,行CRT治疗存在技术上的难点,关键是在房颤节律下CRT心室夺获问题。目前证据表明行房室结消融后行CRT治疗,不失为一种治疗策略。  相似文献   

3.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顽固性心力衰竭合并心房颤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心力衰竭(心衰)的疗效,分析这类患者CRT反应的可能原因。方法 2003年3月至2007年3月接受CRT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5例,4例为扩张型心肌病,1例为缺血性心肌病,NYHA心功能Ⅲ~Ⅳ级。4例经冠状窦途径成功置入左室电极,1例冠状窦途径失败后行右室双部位起搏(流出道间隔部和心尖部)。结果术后平均随访(12±1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NYHA分级提高0+~2级;生活质量和活动耐力均有改善。平均双室起搏比例(90±9)%,其中第2、4、5例术后频发室性早搏,平均双室起搏比例偏低(77%~83%)。第2例加用胺碘酮后比例由83%升至95%,NYHA分级提高2级。5例患者先后于术后1~33个月死亡,直接死亡原因为室性心律失常者2例,心衰恶化者3例。结论 CRT同样可以使合并持续性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受益,可以提高生活质量、活动耐力。保证完全的双室起搏是合并房颤的心衰患者对CRT反应的关键因素之一。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可能更需要在严重心衰早期积极地选择CRT。部分合并房颤的难治性心衰患者,在行CRT同时应考虑植入除颤器。  相似文献   

4.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23例,其中13例窦性心律患者及4例房颤患者(房颤CRT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另6例房颤患者(药物治疗患者)继续服用抗心衰药物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NYHA),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LVEF、二尖瓣反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17例患者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术后3个月随访,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3.00±0.00)级vs(2.25±0.50)级]、左心房内径[(52.75±3.50)mm vs (45.25±3.50)mm,P<0.05]、LVEF[(36.25±4.79)% vs (42.00±5.16)%]及二尖瓣反流(3.25±0.50 vs 1.50±0.58,P<0.01)较术前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与药物治疗患者比较,房颤CRT患者LVEF、左心房内径、二尖瓣反流明显改善。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在有效控制心室率的基础上行CRT明显优于药物保守治疗,与窦性心律患者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5.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可明显改善部分中-重度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患者预后。笔者依据CRT研究的时间顺序结合研究结果,划分为三个时期,早期研究结果表明CRT可改善心衰患者心功能、提高运动耐量和生活质量,中期研究结果表明CRT可逆转左室重构和降低死亡率,近期研究主要集中在扩大CRT适应证,强调轻微或无症状患者亦可从CRT中获益。同时指出心房颤动和窄QRS波时限中-重度心衰患者仍可能从CRT中获益。  相似文献   

6.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射血分数降低的心力衰竭(HFrEF)合并心室不同步患者的有效治疗措施。CRT可显著降低心衰的发病率和病死率,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但还有约30%患者不能从CRT置入中受益。2016年,欧洲心脏病协会(ESC)指南把QRS波时限<130 ms的患者归纳为Ⅲ类适应证,不建议植入CRT,但有相当比例的HFrEF伴窄QRS波的患者中存在左心室不同步,他们可能从CRT置入中获益。还有一部分QRS波时限在130~149ms的患者被归纳为Ⅱ类适应症,可以考虑植入CRT,重要的是如何识别那些能从CRT置入中获益的患者。因此,不管是Ⅱ类还是Ⅲ类适应证,我们应该关注的是寻求有效指标以筛选出能从CRT置入中真正获益的患者。有研究显示:心衰患者心室传导延迟可能与CRT置入后的反应相关。心电图碎裂QRS波提示心肌瘢痕导致的心室传导延迟,但心衰患者十二导联心电图基线碎裂QRS波能否预测CRT反应尚存在争议,本文就fQRS波与心衰患者CRT反应之间的关系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伴持续性心房颤动的疗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评价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慢性心力衰竭(简称心衰)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简称房颤)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慢性心衰患者53例,其中42例窦性心律患者及11例房颤患者接受双心室起搏治疗,术后3个月进行随访,观察患者的心功能分级,6 min步行距离,超声心动图测定各房室腔内径大小、左室射血分数(LVEF)、二尖瓣返流以及速度向量成像超声评价同步性参数的变化。结果 53例三腔起搏器置入术均取得成功。与术前相比,术后3个月房颤CRT患者心功能分级(2.30±0.47级vs 3.0±0.02级)、左房内径(44.9±3.8 mm vs52.2±4.2 mm,P<0.05),LVEF(0.43±0.02 vs 0.32±0.03)及二尖瓣返流(1.5±0.2 vs 3.18±1.75,P<0.01)均有明显改善,速度向量成像超声结果显示,室内不同步较术前有明显改善。窦性心律患者术后各项心功能及不同步指标较术前亦有明显改善,与房颤CRT患者比较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对于慢性心衰合并持续性房颤患者,CRT与窦性心律一样可以改善心功能。  相似文献   

8.
心脏再同步治疗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是通过心脏同步起搏装置来治疗心衰的最新方法,大量循证医学证据CRT可以有效地提高部分收缩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功能,减少慢性心衰的病死率和再住院率。近年来,国内外已出台了CRT治疗的指南。但关于CRT的应用适应证、疗效评价和长期预后等方面目前仍存在着诸多争议。本文回顾分析了新近的CRT临床试验,并对CRT治疗适应证及目前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9.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心力衰竭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是目前的热点问题。CRT治疗的目的是尽量地使电活动顺序正常化,从而使心脏先后、左右、局部收缩的协调,达到心脏最大做功,而耗能量最少。多项大规模临床试验证实CRT能改善心脏功能、提高生活质量;心力衰竭(简称心衰)住院率减少,全因死亡率下降。双室起搏被列入治疗心衰的Ia类适应证。但目前还有许多问题如适应证的范围是否有待扩展、评价手段的指标是否科学、最佳电极位置和参数如何确定等有待研究和深化。  相似文献   

10.
心脏再同步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 therapy,CRT)在治疗心力衰竭(心衰)中具有肯定的疗效,美国心脏协会已将CRT作为左束支阻滞(left bundle branchblock,LBBB)合并QRS≥150 ms心衰患者的Ⅰ类适应证,即便患者的心功能NYHA分级为Ⅰ~Ⅱ级[1-2].心室激动融合和心脏同步运动的恢复对于CRT术后的效果十分重要,CRT的优化是其治疗成功的关键.CRT优化方法众多,本文介绍目前无创CRT优化方法及其进展.  相似文献   

11.
心力衰竭(心衰)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一大杀手,是多种器质性心脏病的晚期表现,严重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ronizationtherapy,CRT)用于治疗心衰已有10余年,适应证已经从Ⅲ类变为Ⅰ类,越来越多的患者从中获益,但仍有大约30%的患者不能实现临床获益,即置入CRT后患者临床症状无改善,此种现象称为CRT无应答,积极寻找其原因是临床工作者不断探索的目标.本文结合最新的研究进展,从适应证的选择、左室电极置入部位、术后程控、优化药物治疗等方面给予阐述.  相似文献   

12.
近日,美国心脏病学会基金会(ACCF)、美国心脏学会(AHA)和美国心律协会(HRS)联合发布了《2012版心律失常器械治疗指南更新》,对心脏再同步治疗(CRT)适应证进行了更新.相对于2008年指南,该指南的更新之处主要在于:①将Ⅰ类适应证限定为QRS时限≥150 ms的患者;②将Ⅰ类适应证限定为左束支阻滞(LBBB)患者;③将部分轻度心功能不良患者纳入CRT适应证人群.此外,指南指出至少在CRT植入后72 h内、2~12周、此后每3~12个月应进行随访,濒于电池耗竭时每1~3个月随访,为患者管理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13.
心力衰竭(简称心衰)是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殊途同归的晚期表现,其高比例的致残、致死率使之成为影响心脏病患者预后和生存率的重要病因。近年来,随着各种心血管疾病治疗新技术、预防措施的出现,使更多的心血管疾病患者得以生存,导致心衰的发生率出现明显的上升趋势。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ardiac resynchmnization therapy,CRT)用于心衰患者的治疗历经10余年,适应证已从Ⅲ类变为I类,目前最新的CRT的Ⅰ类适应证为NYHA心功能分级Ⅲ~Ⅳ级、左室射血分数(LVEF)≤0.35、左室舒张未期内径(LVEDD)〉55mm、QRS波时限≥120ms的窦性心律患者。  相似文献   

14.
<正> 2006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建议》和ACC/AHA/HRS2008年《心脏节律异常器械治疗指南CRT治疗建议》提出,在最佳药物治疗基础上NYHA心功能Ⅰ或Ⅱ级的心衰患者,在植入永久起搏器或心脏转复除颤器(ICD)时,若预期需长时期心室起搏可考虑心室再同步治疗(CRT),但是仅作为Ⅱb类指征(证据水平:C)。2009年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与起搏分会的专家达成共识,NYHA心功能分级Ⅱ级,QRS间期≥120ms,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35%的患者可以应用CRT-P治疗,并将其建议为Ⅱa类适应证。在2010年欧洲心脏病年会(ESC)上,Kenneth教授报告了心室同步化起搏器/心室同步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合并心房颤动(房颤)的临床特征,并分析房颤对CRT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回顾性收集2010-01至2014-12于阜外医院心律失常中心接受首次CRT植入的258例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分为房颤组和无房颤组。定义随访终点为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全因死亡(包括心脏移植)。采用Kaplan-Meier法绘制生存曲线,log-rank检验比较两组的临床预后,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房颤对CRT植入患者临床终点的预测作用。结果:基线数据显示,42例(16.3%)患者合并阵发性房颤,房颤组患者年龄、男性比例、左束支传导阻滞(LBBB)比例、估计肾小球滤过率(e GFR)、血肌酐、血尿酸、大内皮素、超声左心房直径、胺碘酮使用比例与非房颤组患者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经过中位随访时间22个月随访,死亡33例(12.8%),心脏移植5例(1.9%),心力衰竭再住院72例(27.9%)。生存分析显示,房颤组患者心力衰竭再入院率显著高于无房颤组(χ~2=6.651,P=0.010),全因死亡率与无房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528,P=0.468)。Cox单因素分析显示:房颤、非LBBB、血肌酐高、大内皮素高、左心房大为心力衰竭再住院可疑危险因素;血肌酐高、大内皮素高、左心房大为全因死亡可疑危险因素。Cox多因素分析显示:房颤不是心力衰竭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但左心房大[HR=1.041,95%可信区间(CI):1.007~1.075,P=0.018]是心力衰竭再住院的独立危险因素,左心房大(HR=1.045,95%CI:1.001~1.091,P=0.048)和血肌酐高(HR=1.008,95%CI:1.001~1.015,P=0.035)是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合并房颤的CRT患者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增加,尚无确切证据支持房颤是合并房颤的CRT患者心衰再住院和全因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前临床研究发现,在单、双腔起搏器患者中,右室心尖部起搏(RVA)可增加心房颤动(房颤)和心力衰竭(心衰)的发生率,正在探讨右室的其他部位起搏(间隔部或流出道)是否可改变这种现象.在双心室再同步起搏治疗(CRT)的患者中,右室间隔部起搏(RVS)是否比RVA优越,目前尚无报道.本研究旨在观察RVA和RVS在CRT的疗效中是否不同,并探讨RVS是否适用于CRT治疗.  相似文献   

17.
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和心房颤动(房颤)是常见的心血管疾病,具有较高的发病率和死亡率。房颤可导致心衰,心衰也可导致房颤,心衰患者房颤的发生率为10%~50%。许多研究表明心衰合并房颤患者比窦性心律心衰患者预后差。房颤是心衰患者发生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故对心衰合并房颤患者  相似文献   

18.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ACC/AHA/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起搏适应证(Ⅱa类).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19.
心脏再同步治疗(CRT)已成为伴QRS波增宽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多中心临床研究证实,CRT不仅能改善慢性心力衰竭伴心脏收缩不同步患者的心功能,提高生活质量,而且可以降低死亡率,改善患者预后.2002年ACC/AHA/NASPE第一次将CRT治疗心力衰竭列入起搏适应证(Ⅱa类).随着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积累,CRT治疗心力衰竭的地位不断提升.  相似文献   

20.
专家答疑     
<正>问:扩张型心肌病伴心房颤动,导管消融术效果如何?答:心房颤动(房颤)和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衰)是本世纪人类面临的心血管领域两大挑战。研究表明,房颤和心衰常同时存在,房颤首次诊断时,26%的患者曾伴有或并存心衰,16%的患者可能会发展为心衰;而心衰首次诊断时,24%的患者曾伴有或并存房颤,17%的患者以后发展为房颤,随着心功能NYHA分级增加,合并房颤的比例也显著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