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充血性心衰患者TNF-α和IL-6变化及临床意义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探讨充血性心衰患者肿瘤坏死因子(TNF-α),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及意义.方法以56例充血性心衰患者和30例健康体检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双抗体夹心法测定血清TNF-α、IL-6浓度,用二维心脏超声测定左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①血清IL-6、TNF-α、去甲肾上腺素(NE)在CHF各组均升高,但心功能Ⅱ级组与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显著(P>0.05);心功能Ⅲ级,Ⅳ级组IL-6、TNF-α、NE明显高于心功能Ⅱ级和对照组(P<0.05).IL-6、TNF-α、NE与LVEF呈高度负相关(r=-0.63,P<0.01;r=-0.54,P<0.05;r=-0.58,P<0.01).②随心衰程度加重,血清TNF-α、IL-6和NE浓度越高.TNF-α与NE,IL-6与NE明显正相关(r=0.57,P<0.01;r=0.51,P<0.05).③随心衰程度加重,血清IL-6与TNF-α浓度越高,且二者呈正相关(r=0.39,P<0.05).结论CHF患者血清TNF-α和IL-6浓度升高,尤其中重度CHF患者更加明显,并与LVEF呈负相关,提示血清IL-6、TNF-α水平可作为CHF严重程度的判断与预后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检测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白细胞介素6(IL-6)、TNF-α、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纤维蛋白原(Fib)的水平变化,从而探讨炎性因子与近期预后的关系。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00例(脑梗死组),同期门诊健康体检者50例(对照组),分别检测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脑梗死组根据患者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标准分为轻度39例、中度44例和重度1 7例,评估患者30 d后总的生活能力状态,生活基本自理59例和生活依赖41例。结果脑梗死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病情严重程度呈正相关(r=0.403,r=0.41 9,r=0.497,r=0.304,P<0.01)。脑梗死组生活依赖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Fib水平较生活自理患者明显升高(P<0.05,P<0.01)。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明显升高,并且影响病情及近期预后。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及阿卡波糖的干预效应。方法选择1级老年单纯收缩期高血压患者208例,根据是否伴餐后高血糖,将患者分为伴高血糖组89例和高血压组119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70例为对照组。采用胶乳免疫增强比浊法测定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清TNF-α、白细胞介素6(IL-6)。伴高血糖组患者阿卡波糖50 mg,3次/d,治疗1 2周后,再次检测3种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高血压组和伴高血糖组hs-CRP、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伴高血糖组hs CRP、TNF-α和IL-6水平均高于高血压组(P<0.05)。hs CRP、TNFα和IL-6与血压、餐后2 h血糖呈正相关。与治疗前比较,阿卡波糖治疗后,患者hs-CRP、TNF-α和IL-6水平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老年高血压伴餐后高血糖患者炎性反应较单纯高血压者严重,阿卡坡糖可减轻炎性反应,延缓动脉粥样硬化进程。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氟伐他汀对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的有效性。方法 125例老年CHF患者随机分成常规治疗组62例和他汀治疗组63例,均给予CHF常规治疗,他汀治疗组加用氟伐他汀40 mg/d,分别于治疗前与治疗后6、12个月采集空腹静脉血,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IL)-18、C反应蛋白(CRP)、氨基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患者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I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治疗6个月后,两组患者TNF-α、IL-18、CRP、NT-proBNP及LVIDd、LVEF水平均改善(P<0.05),治疗后TNF-α水平在他汀治疗组改善更显著(P<0.05)。治疗12个月后,两组患者TNF-α、IL-18、CRP、NT-proBNP、LVIDd、LVEF水平均改善(P<0.05),治疗后他汀治疗组TNF-α、IL-18、LVIDd、LVEF改善更显著(P<0.05)。结论应用氟伐他汀可以降低老年CHF患者的炎性因子水平,改善心功能,其机制考虑与他汀类药物的抗炎作用相关。  相似文献   

5.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CHF)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之间的关系。方法选取90例老年CHF患者为观察组,另选取85例健康老年人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I(s TNFRI)和白介素-10(IL-10)水平的变化,同时采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和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观察组血清IL-6、IL-10、s TNFRI、TNF-α水平及TNF-α/s TNFRI、IL-6/IL-10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且随着心功能的恶化逐渐升高(P0.05);观察组血清TNF-α和IL-6水平与LVEF呈负相关(P0.05),与LVEDD呈正相关(P0.05)。结论在老年CHF患者中,促炎性细胞因子与抗炎性细胞因子的平衡偏移于炎性方向,而两者的改变能够反映患者心功能的变化,促炎性细胞因子与心功能状态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力衰竭(CHF)病人炎性因子水平及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1月—2015年3月我院CHF病人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73例。两组均给予常规抗心力衰竭对症治疗,观察组加用阿托伐他汀治疗,起始剂量20mg/d,1个月后减为10mg/d。疗程均为12个月。分别于治疗前后测定两组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6(IL-6)、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及B型脑钠肽(BNP)、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6min步行距离。结果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观察组治疗后TNF-α、IL-6、hs-CRP及BNP水平均有明显下降(P 0.05),LVESD、LVEDD明显减小(P 0.05),LVEF、6min步行距离明显增加(P 0.05)。观察组心力衰竭再住院率及每次住院天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心力衰竭病死率低于对照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有效降低CHF病人炎性因子水平,明显改善其心肌重构和心功能,降低心力衰竭再住院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致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IL-1)、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γ干扰素(IFN-γ)和抗炎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0(IL-10)在慢性心力衰竭发生发展中的变化及作用。方法入选心力衰竭患者150例和健康对照50名,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血清IL-1、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结果心力衰竭组患者血清IL-1、IL-6、IL-10、TNF-α和IFN-γ的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且随着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的增加而升高,并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586、-0.454、-0.521、-0.514、-0.502,均为P<0.01),与左心室舒张末容积(LVEDV)呈正相关(r=0.603、0.45、0.542、0.519、0.438,均为P<0.01);IL-1、IL-6、TNF-α、IFN-γ总和与IL-10的比值:NYHAⅢ级和Ⅳ级患者高于对照组(P<0.05或P<0.01),NYHAⅣ级患者高于Ⅲ级和Ⅱ级患者(P<0.05),NYHAⅢ级患者高于Ⅱ级患者(P<0.05),但NYHAⅡ级患者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冠心病心力衰竭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患者的IL-1、IL-6、IL-10、TNF-α和IFN-γ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力衰竭患者致炎细胞因子和抗炎细胞因子均增高,但抗炎因子增加相对不足,炎症反应随着心力衰竭程度加重而加重,与心功能状态有相关性,与病因无显著相关性,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对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及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月—2017年2月菏泽市巨野县人民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14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73例。对照组患者予以常规药物治疗,观察组患者在对照组基础上予以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治疗;两组患者均持续治疗6个月。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心功能指标、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DD、LVESD小于对照组,LVEF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hs-CRP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美托洛尔联合曲美他嗪可有效改善冠心病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炎性反应。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参附注射液对慢性心力衰竭(CHF)合并贫血患者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和心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7月—2016年6月三门峡市中心医院收治的CHF合并贫血患者7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8例。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对照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而观察组患者给予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参附注射液;两组患者均连续治疗两周。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血红蛋白(Hb)、游离脂肪酸(FFA)、炎性因子[包括白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及心功能指标[包括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舒张末期容积(LVEDV)、左心室收缩末期容积(LVESV)]。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Hb、FFA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Hb水平高于对照组,血清FFA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Hb水平均高于治疗前,血清FFA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血清IL-6、TNF-α水平均低于治疗前(P<0.05)。治疗前两组患者LVEF、LVEDD、LVEDV、LVESV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LVEF高于对照组,LVEDD、LVEDV、LVESV小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LVEF均高于治疗前,LVEDD、LVEDV、LVESV均小于治疗前(P<0.05)。结论促红细胞生成素联合参附注射液可有效纠正CHF合并贫血患者贫血状态,降低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并改善患者心功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测定冠心病(CHD)患者血尿酸及炎性因子水平变化及其相关性,探讨血尿酸在CHD中的可能作用。方法选择CHD患者90例为CHD组,同年龄段健康体检者60例为对照组。采用全自动生化仪测定血尿酸及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白细胞介素(IL)-6、肿瘤坏死因子(TNF)-α、IL-18水平。结果与对照组相比较,CHD组血尿酸、hs-CRP、TNF-α、IL-6、IL-18水平明显升高(P0. 05),CHD组血尿酸水平与hs-CRP、TNF-α、IL-6、IL-18等炎性因子呈显著正相关(P0. 05)。结论 CHD患者血尿酸水平显著升高,与炎性因子显著相关,血尿酸可能通过炎症反应在CHD中发挥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浆B型钠尿肽(BNP)和血尿酸的相关性。方法选择132例老年CHF患者作为CHF组,并按心功能分级(NYHA)Ⅰ级26例、Ⅱ级38例、Ⅲ级40例、Ⅳ级28例。同期选择健康体检者50例作为对照组。分别测定血浆BNP及血尿酸水平,比较不同心功能级别入选患者的血浆BNP水平和血尿酸水平。结果 CHF组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784.19±206.00)ng/L vs(41.25±15.34)ng/L,(405.24±90.16)μmol/L vs(286.43±78.68)μmol/L,P<0.01];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CHF时,BNP与心功能分级、血尿酸、左心室舒张末内径(LVEDD)呈正相关(r=0.76、0.33、0.22,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34,P<0.05);尿酸与心功能分级、LVEDD呈正相关(r=0.41、0.23,P<0.05);与LVEF呈负相关(r=-0.24,P<0.05)。结论血浆BNP和血尿酸水平与心功能分级可能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2.
老年慢性心衰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和血尿酸变化的意义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尿酸(UA)的浓度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67例NYHAⅡ一Ⅳ级老年CHF患者(心衰组)及29例正常老年人(正常对照组),测定血清UA、hs-CRP的水平,超声心动图测量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心衰组患者血清hs-CPR[(8.78±4.35)mg/L∶(1.27±0.48)mg/L]、UA[(451±83)μmol/L∶(289±25)μmol/]均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增高(P均0.01)。且随着NYHY心功能级别增高,血UA水平逐渐升高,其组间差异性显著(P0.01),二者呈正相关(r=0.39;P0.01)。血清hs-CPR随NYHA分级的增加而升高,但组间无显著性差异(r=0.187,P=0.079)。血UA水平与血清hs-CRP无显著相关(r=0.389,P=0.065)。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尿酸水平与心衰分级有很好的相关性,它结合NYHA分级方法及左室射血分数能更好地反映心衰患者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3.
目的 观察循环CD34+细胞(CD34+)水平变化对不同程度老年慢性左心衰竭的影响.方法 根据美国纽约心脏病学会(NYHA)分级临床标准和左室射血分数(LVEF)将所有入选者分为Ⅰ级组23例,Ⅱ级组27例,Ⅲ级组20例,Ⅳ级组16例,同期健康对照组41例.测定不同程度老年慢性左心衰竭患者CD34+的水平,并与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可溶性肿瘤坏死因子受体1、2(sTNFR-1 sTNFR一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水平进行对照分析.结果 慢性左心衰竭的早期CD34+水平升高,随着慢性左心衰竭程度的加重CD34+的水平下降,对照组、NYHA I组、NYHAⅡ组、NYHAⅢ组和NYHAⅣ组分别为(0.6±0.2)×108/L、(2.4±0.4)×109/L、(1.9±0.2)×109/L、(1.3±0.1)×109/L和(0.5±0.2)×109/L,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TNF-α,、sTNFR-1、sTNFR-2和VEGF水平明显增高,NYHA Ⅰ组与NYHAⅣ组TNF-α[分别为(28.4±10.8)ng/L与(61.4±15.7)ng/L]、sTNFR-1[(690.8±62.7)ng/L与(2820.9±1282.8)ng/L]、sTNFR_2[(740.8±112.3)ng/L与(4113.1±1102.2)ng/L]、VEGF [(423.3±147.9)ng/L与(996.3±487.1)ng/L]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结论 CD34+水平的变化可能预测老年慢性左心衰竭的发生、发展及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与血尿酸(UA)、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血清胆红素的相关性。方法选择9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为CHF组,按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分级分为3组:心功能Ⅱ级38例,心功能Ⅲ级40例,心功能Ⅳ级18例。另外选取在本院体检的心功能正常者62名作为对照组。所有人选者于人院第2天采空腹静脉血测定UA、hs—CRP和血清胆红素水平。结果CHF组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或P〈O.05)。不同心功能分级患者间比较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NYHAIV级患者UA、hs-CRP和血胆红素水平明显高于其他两组,其中UA和血胆红素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hs-CRP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O.05)。结论血UA、hs-CRP和胆红素水平升高在CHF发生、发展中起一定作用,检测慢性心衰患者UA、hs-CRP和血清胆红素水平有助于判断心衰严重程度并指导临床治疗。  相似文献   

15.
慢性心衰患者炎症细胞因子表达及其与心功能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观察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纤维蛋白原(FG)、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变化及其与心功能状况的关系。方法选择60例CHF患者为病例组,包括冠心病30例、高血压性心脏病14例、心肌病16例(扩张型心肌病10例、肥厚型心肌病6例)。另外选择40例年龄、性别与病例组相匹配的健康受试者作为对照组。所有受试者均测定外周血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和血脂(TC、TG、LDL—C、HDL—C),同时询问吸烟史、高血压病史及糖尿病史。CHF患者评估NYHA心功能分级。结果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病因心衰患者间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组间IL-18、IL-6、TNF—α、FG、hs—CRP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CHF患者外周血炎症细胞因子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不同NYHA心功能分级组间IL-1β、IL-6、TNF—α、FG、hs—CRP水平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它们之间可能有相互作用,共同参与CHF的发病机制。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老年女性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生存质量与营养状况的相关性。方法选取老年女性CHF患者120例,按照心功能分级(NYHA)分为Ⅱ级组34例、Ⅲ级组54例、Ⅳ级组32例,另选取老年女性健康体检者30例为对照组。收集各组血清血红蛋白、淋巴细胞绝对值,进行微型营养评定量表(MNA)和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存质量量表(MLHFQ)评分。结果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患者存在营养不良风险和营养不良的总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67.7%,81.5%,100.0%vs 33.3%,P<0.01)。Ⅱ级组、Ⅲ级组、Ⅳ级组白蛋白和MNA评分及Ⅲ级组、Ⅳ级组血红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外周水肿深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Ⅳ级组外周水肿深度明显高于Ⅱ级组及Ⅲ级组,血红蛋白和MNA评分明显低于Ⅱ级组及Ⅲ级组(P<0.05)。MNA评分和外周水肿深度与MLHFQ评分相关(P<0.01)。MLHFQ评分与住院天数呈正相关(r=0.327,P<0.01)。结论老年女性CHF患者营养不良问题普遍存在。MNA评分和外周水肿深度对预测老年女性CHF患者生存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脏再同步治疗(CRT)1个月、3个月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清细胞因子水平的影响及其与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关系。方法入选心功能Ⅲ~Ⅳ级的患者30例,分为CRT组15例,对照组15例。两组于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分别测定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浓度,超声测量LVEF。结果CRT组治疗3个月后TNF-α、IL-6浓度与治疗前相比明显下降。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CRT组LVEF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细胞因子(TNF-α、IL-6)浓度与LVEF呈显著负相关。结论CRT治疗3个月后心功能改善的同时细胞因子浓度降低,提示血清TNF-α、IL-6浓度可作为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功能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血清c反应蛋白(CRP)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心功能的关系。方法:选择76例CHF患者根据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分级分为:NYHAⅡ级组20例,NYHAⅢ级组30例,NYHAIV级组26例,另选择40例心脏功能正常者为正常对照组。采用免疫比浊法测定各组血清CRP水平,同时应用超声心动图测定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心功能NYHAII~Ⅳ级患者血清CRP水平明显升高[(2.46±1.26)mg/ml比(5.33±1.07)mg/ml比(12.11±0.31)mg/ml比(19.12±1.35)mg/m1],LVEF[(0.65±0.13)比(0.46±0.15)比(0.40±0.12)比(0.35±0.20)]明显降低(P均〈0.01);直线相关分析提示CRP水平与NYHA分级数呈正相关(r=0.817,P〈0.01)。结论:血清c反应蛋白与NYHA分级数呈正相关,能反映心功能恶化程度,是判断慢性心力衰竭的指标。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与慢性心力衰竭(CHF)患者预后的关系。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17年12月期间于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0九医院心血管内科收治的120例CHF患者作为CHF组(n=120),另选取同期来院进行体检的12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n=120)。分析对照组及CHF组血清suPAR的表达情况,探讨其与炎症因子如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介素-6(IL-6)和心功能指标如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相关性,并随访两组研究对象12个月,分析血清suPAR对CHF患者预后的评估价值。结果CHF组的血清suPAR、TNF-α、IL-6、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LVEF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CHF患者中,NYHA分级Ⅳ级、Ⅲ级、Ⅱ级患者的血清suPAR、TNF-α、IL-6、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逐渐降低,LVEF逐渐升高,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CHF患者中,血清suPAR水平与TNF-ɑ、IL-6、LVEDD、NT-proBNP均呈正相关,与LVEF呈负相关(P<0.05)。随访12个月,共28例患者发生心脏事件。预后不良组患者的血清suPAR、TNF-α、IL-6、NT-proBNP水平以及LVEDD均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LVEF明显低于预后良好组(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suPAR水平过高及LVEF过低均是CHF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ROC)分析显示:血清suPAR对CHF患者预后有较高的评估价值,曲线下面积为0.798,敏感度和特异性为75.00%和77.21%。结论血清suPAR在CHF患者中表达明显上升,且是CHF患者发生心脏事件的独立危险因素,对患者的预后评估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