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6年随访观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陈志军  庄辉 《中国公共卫生》1997,13(12):718-719
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者6年随访观察河北省固安县卫生防疫站(065500)陈志军,刘彩云,贾文龙,孙德贵北京医科大学微生物学系庄辉丙型肝炎病毒(HCV)主要经血传播,转慢率较高,并可能与肝硬化和肝细胞癌有关。我们曾报道输血后丙型肝炎的前瞻性研究[1]...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输血后HCV感染高发的原因并提出降低发生率的可行措施。方法:对138例定期筛检供血及68例献血前筛检供血的受血者进行了前瞻性调查。用定量PCR试剂盒,通过荧光检测仪对10份供血进行HCV RNA定量分析;对41例血清进行HCV RNA定量、ALT用抗-HCV检测;用RT-PCR法对34份抗-HCV(-)供血作HCV RNA定性分析。结果:两种方法筛检供血所致的输血后HCV感染率分别为34  相似文献   

3.
本文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调查了92名抗-HCV阴性,ALT正常的一次性受血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率为57.6%(53/92),其中输血后丙型肝炎占79.2%(42/53)。潜伏期20~90天,平均39.5±18.2天;输血后24~90天ALT开始异常,平均48.3±16.0天;抗-HCV检出时间为输血后24~192天。平均69.9±42.6天;HCVRNA检出时间为输血后30~81天,平均42.2±18.1天。12个月临床痊愈率为50.0%;24个月为57.1%,输血后丙型肝炎病人HCVRNA12个月阳性率为66.7%(4/6),抗-HCV12个月和24个月阳性率均为100.0%。  相似文献   

4.
输血感染丙型肝炎40例临床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报告自1990年1月~1994年12月我院烧伤患者输血感染丙型肝炎40例。就其诊断、临床表现及类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防治意见。  相似文献   

5.
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后的自然史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关于感染HCV后自然史方面的一些研究成果,包括HCV在感染者体内的感染者对HCV特异性体液免疫的状态,HCV感染后的临术表现以及HCV的初次感地再次感染的保护作用等。  相似文献   

6.
输血后丙型肝炎的调查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调查本院1993年1~11月218例受血者中输血后内型肝炎的感染率为12.3%,受血7次以上者感染率达77.7%,受血次数与感染率明显呈正相关。指出目前输血后丙型肝炎高感染率的状况,严格筛选献血员,杜绝漏检,降低感染率是当务之急。讨论了应用PCR法(聚合酶链反应)检测HCV-RNA在丙型肝炎早期诊断及抗病毒疗效监测中的临床意义。  相似文献   

7.
输血引起丙型肝炎32例临床分析罗燕,张玢输血引起丙型肝炎是病人输了带有丙型肝炎病毒的血或血清而引起的血清ALT升高,抗-HCV阳性,HCV-RNA-PCR阳性;并伴有病毒性肝炎的其它表现。丙型肝炎的预后一般不很理想,治愈率低,反复性较大,并发肝癌或肝...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某农村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随访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河北省某农村的全体人群进行了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的1年随访调查。结果表明,献血浆是当地人群HCV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其次为献全血,性接触和家庭内镜也起一定作用。献血浆年限大于10年和献血浆次数大于10次者感染HCV的相对危险度(RR)分别为601.20和901.80。随访一年后,抗-HCV阴性者的阳转率分别为4.65%(2/43)和0.70%(3/428),表明HCV感染者易发展为慢性化,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与输血量、抗-HCV和ALT筛检献血血液、国内厂商的抗-HCV试剂盒质量的关系。方法抗-HCV采用ELISA检测,ALT用速率法测定,HCVRNA用RT-PCR定性测定,相关因素的统计分析应用2检验和相关回归分析。结果输血传播性丙型肝炎发生率与输血量X(U)呈正相关。输入经抗-HCV筛检的血液比输入未经抗-HCV筛检的血液的丙肝发生率减少79.76%,有非常显著的意义(χ^2=315.,06,P〈0.001)。献血者ALT异常数与抗-HCV阳性两者有关联性(χ^2=176.81,P〈0.001),但关系很疏远(Pearson列联系数C=0.046)。国产ELISA抗-HCV试剂盒的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2.66,P〉0.05),合计弱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62.84%,不确定率是37,16%;总体阳性重复性符合率之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10.02,P〈0.001),合计总阳性重复性符合率是90.01%,总不确定率是9.99%。配对比较国产ELISA抗一HCV试剂阳性检出率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χ^2=8.05、30.11,P〈0.01)。结论随着输血量的增大,输血后丙型肝炎感染的危险性随之增大,符合Frost—Reed模型。建议血站用高质量的ELISA抗HCV试剂,并增加HCVAg或HCVRNA检测以缩短感染的“窗口期”,减少HCV病毒感染的残余风险度,保证输血安全。  相似文献   

10.
输血后丙型肝炎及其预防黄筱曼1997-02-19收稿。1997-03-24修回。作者单位:广西血液中心(柳州545005)输血后丙型肝炎(PTH-C)是由于人体经输入血液或血液制剂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而引起的肝炎。同世界上许多国家一样,我国输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乙型病毒感染肝炎(HBV)、丙型病毒感染肝炎(HCV)患者血清抗核抗体谱检测的临床意义,为临床诊断及疗效提供参考。 方法回顾性分析1875例HBV、563例HCV、488例体检健康者(HC)的抗核抗体谱(ANAs)阳性分布;根据病毒性肝炎患者抗核抗体谱结果情况分为阳性组和阴性组,收集并分析两组患者一般资料、肝功能指标、免疫球蛋白,纳入有完整资料的患者为456例。 结果HBV患者的ANAs阳性率为18.40%,HCV患者为11.90%,HC患者为4.10%,病毒性肝炎组与健康对照组的ANAs阳率性有显著性差异(P<0.05)。病毒性肝炎组的ANAs阳性率与HC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的抗体有:抗dsDNA抗体、抗Nucleosome抗体、抗Histone抗体、抗SSA/Ro60抗体、抗SSA/Ro52抗体、抗SSB抗体、抗AMA-M2抗体、抗CENP-B抗体。最常见SSA/Ro52抗体阳性;病毒性肝炎组ANAs性别比较,阳性组女性多于阴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AST、ALT、GGT、TBI均高于阴性组,白蛋白ALB水平低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病毒性肝炎患者ANAs阳性组IgG高于阴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 结论通过检测病毒性肝病患者血清中的多项抗核抗体谱,有助于了解机体的免疫状况,对疾病的临床诊疗和转归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相似文献   

12.
血液透析患者丙型肝炎病毒高变区核苷酸序列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维持性血液透析(血透)患者感染丙型肝炎病毒(HCV)的传播途径。方法应用核苷酸序列分析技术检测15例血透患者感染的HCV高变区(HVR)核苷酸序列,并进行同源性比较。结果比较15例血透患者HCVHVR核苷酸序列发现,分离株8、12和14间核苷酸序列同源性高达97.00%,株4、5和10间同源性高达95.00%,株1、3~8、10~14相互间同源性均在80.00%以上,这些患者均在同一房间透析或有共用透析机史;株2与其他各株间同源性为61.25%~66.25%,株9与其他各株间同源性57.50%~67.50%,两者均有大量输血史。结论血透患者感染HCV的主要原因为输血,同时在血透环境中亦可能存在HCV感染的医源性传播途径。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通过检测和分析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者中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标志物的分布状况及HBV感染相关指标关联性分析,阐述HDV感染标志物的检测在HBV-HDV重叠感染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收集HBV感染者的一般资料和血样,通过酶联免疫分析法检测五项血清HBV感染免疫学标志物指标、HDVAg和Anti-HDV,结合临床诊断和生化指标进行分析,探讨指标间相关性.结果 收集确诊HBV感染者样本346例,其中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62例占17.9%,急性乙型肝炎8例占2.3%,慢性乙型肝炎147例占42.5%,慢性重型乙型肝炎4例占1.2%,乙型肝炎后肝硬化125例占36.1%;检出总体HDV感染率为4.6%,男性显著高于女性,慢性重型乙型肝炎的HDV感染率最高,为25.0%,HDV感染者肝损伤发生率较高.结论 重症肝病病例的HDV感染显著增高,提示HDV感染与肝病的严重程度相关,建议对肝病患者开展血清HDV感染标志物检查,鉴别是否存在HDV重叠感染.  相似文献   

14.
323例患者输血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的前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解上海地区医院输血后引起的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状况和制定防治对策 ,自 1 993年 1 0月至 1 998年 4月对输血后的HCV感染作了前瞻性研究 ,现报告如下。1 .对象与方法 :(1 )研究对象 :以 32 3例因外科手术或内科疾病住中山医院治疗接受输血者为研究对象 ,同期住院治疗的其他内科疾病未输血者共 1 95例作为对照。输血者和对照者入院后首次抗 HCV检测结果须阴性。(2 )研究方法 :①对接受输血者分别于输血后 1、3和 6个月 ,未输血的同期住院患者于入院后 1、3个月采血 ,留取血清标本储存于 - 30℃冰箱备检。常规检测ALT并用华怡公司…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慢性乙型重型肝炎合并医院感染的临床特点及感染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1月至2012年6月南昌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感染病科收治的1 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详细记录医院感染的发生率、病死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相关影响因素及其预后,对相关资料进行统计分析,并对感染原因进行单因素分析.结果 1 260例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中共发生医院感染754例(59.8%),各种感染1 060例次,以腹腔感染居高,共564例次,占53.2%,其次为肺部感染,共219例次,占20.7%.432例感染患者行样本病原菌培养,共培养菌株144株,分离出革兰阴性菌77株(53.5%),真菌34株(23.6%),革兰阳性菌33株(22.9%).单因素分析表明:患者年龄≥60岁、住院时间≥30 d、侵入性操作、激素治疗与合并医院感染相关(x2=27.42、29.22、61.84和11.05,P均<0.01).754例感染患者病死率为61.3% (462/754),高于非感染患者的22.5%(114/506)(x2=183.15,P<0.01).结论 慢性乙型重型肝炎患者医院感染发生率较高,以腹腔感染为主,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阴性菌.高龄、住院时间长、侵入性操作、使用激素可使医院感染发生率增加,感染后病死率较高.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BsAg)携带孕妇及其新生儿应用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效果。方法:A组50例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HBIG200IU,B组40例仅常规产前检查及监护。结果:A组较B组新生儿出生时脐静脉血HBsAg阳性率显著降低(P0.05)。结论:对HBsAg携带者孕晚期多次应用HBIG,可有效阻断乙肝病毒母婴垂直传播。  相似文献   

17.
对非甲-戊型肝炎病人用ELISA法检测认肝炎病毒感染指标抗-HGV,结果庚肝阳性率为23.3%,其中急、慢性和重症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中的阳性率分别为11.8%、27.3%和100%。庚肝炎病人平均年龄66岁,占55岁以上非甲-戊型肝炎病人中的53.8%,男女性无明显差异,以乏力、纳差、腹痛为最常见症状,其次为发热和黄疸;6/7病例有ALT异常,均值接近丙肝和甲肝;病死率3/7,抗-HGV阳性者的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2011年1月-2013年3月收治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的临床特点、隐匿性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以及相关影响因素,为探索更有效的早期发现自身免疫性肝病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2011年1月-2013年3月门诊及住院诊断为自身免疫性肝病的81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不同亚型分为自身免疫性肝炎组(AIH组)23例、原发性胆汁性肝硬化组(PBC组)9例及原发性硬化胆管炎组(PSC组)49例,并选取门诊健康体检者87例作为对照组,比较4组人群不同亚型的自身免疫性肝病患者隐匿性HBV感染情况.结果 AIH组男女比例为1∶22,PSC组为1∶3.5,PBC组为1∶23.5,女性多于男性;≥50岁的老年患者较多;AIH组、PSC组、PBC组3组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率分别是13.04%、11.11%、16.33%,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HBV检测阳性与患者的性别、年龄以及血清IGG、血清IGM等指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自身免疫性肝病的临床表现特点与国内报道研究结果相近,老年女性好发,抗体阳性表达率为75.51%;且ALD患者隐匿性HBV感染率较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了解戊型肝炎病毒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感染情况。方法:应用酶联免疫法(ELISA)检测戊型肝炎暴发机构职工的血清抗-HEV IgG。结果:戊型肝炎暴发机构1611名职工中,HEV临床型感染率为1.55%(25/1611),亚临床型感染率为4.59%(74/1611),总的急性戊型肝炎病毒(HEV)感染率为6.15%(99/1611)。临床型感染与亚临床型感染之比为1:2.96。临床型感染者的抗-HEV IgG几何平均滴度(GMT)为1:80.00;亚临床型感染者为1:78.52,两组无显著差异(P=0.899)。急性感染者的抗-HEV IgG滴度均≥1:40,并呈动态升高;而13例既往感染者中,除1例抗-HEV IgG滴度为1:40外,其余均为1:20,且无动态升高。结论:戊型肝炎存在临床型和亚临床型感染。亚临床型感染也可产生对HEV的免疫力。  相似文献   

20.
目的 系统分析1997--2012年上海市戊型肝炎(戊肝)的流行特征、血清学和基因分型特点。方法利用国家法定传染病报告数据;采用ELISA检测社区健康人群戊肝病毒(HEV)一IgG抗体,计算标化阳性率;使用巢式RT-PCR、基因测序和GenBank数据构建上海市HEV基因数据库。结果 16年间上海市戊肝以散发为主,发病率呈季节性和周期性,总体略呈下降趋势。男性发病率显著高于女性,患者以30~65岁年中老年人为主。2001--2012年4次社区健康人群抗体水平监测,共采集血清标本3979份,人群HEV-IgG抗体标化阳性率分别为22.32%、18.56%、10.22%和34.43%,抗体阳性率与监测对象的年龄组别和地区分布呈显著关联。对2004--2008年上海市新发现的73株HEV同源性和进化树分析显示,HEV以基因Ⅳ型为主,包含4个已知基因亚型(4a、4d、4h和4i);人病毒株序列与猪基因Ⅳ型病毒株序列(GUl8885l、DQ450072和EF570133)的核苷酸同源性分别为83.09%~97.96%、85.87%一97.26%和83.80%~95.10%;不同区县来源的HEV分离株中,同源性>99%的序列有59对。结论戊肝仍是上海市需长期重点防治的急性传染病之一。其人畜共患命题还有待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