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胃血管球瘤1例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患者女性,32岁。上腹部饱胀、疼痛不适,反复发作半年余。查体:一般情况好,上腹部触及乒乓球大小肿物,有触痛。肝脾未扪及,其他无异常。胃镜示胃窦部前壁有2 cm×2.2 cm大小半圆形隆起占位,顶端见一浅溃疡,其余部位红白相间,以红为主。胃镜诊断:胃窦前壁隆起性病变性质待查?行手术后送病检。病理检查巨检:次全胃一件,胃剖开后,在大弯侧窦部前壁有一肿块,肿块大小2.5 cm×2.5 cm×2 cm位于肌壁间。肿块表面黏膜处有0.6 cm×0.6 cm大小的糜烂。肿块切面呈灰白、粉红色,质地软,外周圆滑,境界清楚。幽门下组淋巴结3枚,无特殊。镜检:在胃壁的肌层…  相似文献   

2.
胃体血管球瘤1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崔敏  姜惠峰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5,12(2):97-97,i014
患者女性 ,4 2岁。 1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阵发性疼痛 ,无反酸、恶心呕吐症状。查体 :体温 36 7℃ ,心率 72次 min ,血压 16 0 90mmHg。神志清 ,全身皮肤黏膜无黄染 ,浅表淋巴结无肿大 ;上腹正中偏左压痛 ,未扪及包块。彩超提示胃壁结节状病变。手术见胃体大弯侧前壁内扪及一约3cm× 2cm大椭圆形肿物 ,表面光滑。术中冷冻切片诊断“胃平滑肌瘤”。病理检查 巨检 :胃体部大弯侧前壁见一半球形隆起肿物 ,被覆黏膜 ,无溃疡 ,肿物大小 2 9cm× 2 8cm ;切面界限清楚 ,灰红色 ,质较软。镜检 :瘤细胞圆形、椭圆形 ,体积较小 ,细胞界限清…  相似文献   

3.
于晓霞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20):5040-5040
1病历摘要例1:女,53岁。上腹部胀痛2个月,逐渐加重,伴恶心呕吐。临床诊断:胃幽门梗阻,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胃大弯长19 cm,小弯长8 cm。剖面幽门管壁增厚,管腔狭窄,横径仅能通过1.5 cm。该区黏膜见点状或片状出血,未查见溃疡及肿物。光镜:黏膜下及肌层散在局灶性或成团的胰腺腺泡及导管,无胰岛结构。病理诊断:胃幽门多发性异位胰腺。例2:男,42岁。上腹部间歇性胀痛2 a,近期加重,伴吐血便血。临床诊断:胃幽门溃疡,内科治疗无好转,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胃大弯长21 cm,小弯长9 cm。剖面见幽门窦壁增厚,该处黏膜粗糙,充血伴片状出血,未见溃疡  相似文献   

4.
患者男 ,3 5岁。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烧灼感 ,呈持续性 ,无放射痛 ,伴腹胀恶心 ,无呕血及黑便。 2年前诊断为十二指肠溃疡病。曾先后 2次因消化道出血住院 ,经治疗好转。查体 :体温 3 6.5℃ ,脉搏 85次 min ,血压 10 7kPa ,营养中度 ,发育正常 ,心肺无异常。腹部柔软 ,上腹部压痛。胃镜检查 :胃窦部大弯侧见约 2 .0cm× 3 .0cm膜下隆起肿物 ,肿物表面黏膜光滑 ,与胃窦部黏膜着色一致。十二指肠球部小弯侧见 0 .5cm× 0 .6cm浅表溃疡 ,轻度充血水肿。诊断 :①胃内肿物 (考虑平滑肌瘤 ) ;②十二指肠球部溃疡。超声检查 :饮水后观察 ,胃窦…  相似文献   

5.
正患者男性,48岁,因"无明显诱因出现胃部胀痛伴反酸、烧心、恶心半年"行胃镜检查,见胃角溃疡型病变,大小约5 cm×3. 5 cm,质脆易出血。病理活检:腺癌。在我院行腹腔镜下胃癌根治术。患者平素体健,患病以来无皮肤潮红、哮喘,无胃纳减退及进行性消瘦。病理检查巨检:远端胃根治切除标本,大弯长15 cm,小弯长11 cm;距上切缘1. 3 cm、下切缘6 cm,胃角小弯处见一溃疡型肿块,大小2. 7 cm×2. 5 cm×0. 7 cm,切面灰白色、质  相似文献   

6.
1 病例介绍患者女,53岁.因返酸、嗳气、上腹规律性疼痛6年.加重8个月于1992年4月28日入院.1986年3月当地医院胃镜检查诊断:胃角良性溃疡。按溃疡病治疗后疼痛缓解,但常有返酸.入院前8个月症状再次加重,服用止酸药及解痉止痛药,效果欠佳.于1992年4月21日来我院就医、胃镜检查见胃角有2.0cm×1.5cm溃疡,边缘不规则,僵硬,底部附污秽苔.质脆、易出血.於溃疡边缘钳取组织3块,其中1块病理报告:胃角低分化腺癌.4月28日以进展期胃癌住院查体:浅表淋巴结不大,心肺无异常.腹软,肝脾未触及,中上腹部有压痛.住院后行胃癌根治术,见胃小弯近胃角处浆膜面可见向心性皱缩,可扪及3.0cm直径肿物,周围胃壁增厚,粘膜面可见1.0cm×3.0cm.溃疡,边缘齐,无隆起.切除标本全部送病检,经全标本系列切块,连续切片375张,由多人详尽复合阅片,均未查见癌细胞.手术病理报告:胃角慢性消化性溃疡,伴周围粘膜上皮不典型增生、肠化.为慎重起见,又重新多次复读术前胃镜活检病理无误.术后恢复良好、2周痊愈出院.术后半年随防,患者一般状况良好、原有症状消失,复查胃镜仅见吻合口轻度炎症.2 讨论  相似文献   

7.
【病例】男,42岁。因上腹部胀满不适,胃区疼痛6个月,加重3 d来诊。门诊胃镜检查示:胃角至幽门前区小弯侧可见片状扁平颗粒样改变,表面有散在点条状浅溃疡,覆盖薄白苔。胃角中央形似溃疡凹陷,周边黏膜光滑,黏膜集中无红晕。经窄带成像技术(NBI)染色、放大观  相似文献   

8.
<正>患者女性,59岁。10余年前无明显诱因突然出现上腹部撕裂样疼痛,自行按压住疼痛部位约10余分钟后自行缓解。10年来疼痛症状反复出现。超声内镜检查示胃体隆起,考虑胃体固有肌层平滑肌瘤。CT示胃体下缘小弯侧肌层明显强化结节,考虑胃肠间质瘤。遂全麻下行胃局部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部分切除胃标本,大小5.5 cm×5 cm×2.2 cm,黏膜下可见一大小4 cm×3 cm×2 cm的结节;切面灰黄  相似文献   

9.
男,58岁.因上腹部疼痛、食欲缺乏入院就诊.查体:无浅表淋巴结肿大,肝脾正常,血常规及凝血功能正常.胃镜检查示:胃窦部见一巨大溃疡型肿物,周围黏膜不规则呈环堤样隆起,质脆.胃镜诊断:胃窦癌.HP(+).活检标本,病理检查:只见大片坏死组织,未见明显恶性上皮性肿瘤细胞. 后行胃大部切除术,病理检查:巨检:胃大部及大网膜标本:大弯线16cm,小弯线12cm,  相似文献   

10.
正患者女性,55岁。4个月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偶有反酸、烧心、呕吐。胃镜检查示胃体大弯侧有一大小5 cm×3 cm黏膜下隆起,表面光滑(图1)。临床诊断:胃间质瘤。于电子胃镜下行电切术。病理检查巨检:送检带黏膜肿物1枚,黏膜面积3 cm×2.8 cm大小,表面光滑,黏膜下见灰白色不规则肿物,大小2.3 cm×1.8 cm×1.5 cm,未见明显包膜;切面灰白色、  相似文献   

11.
胃类癌1例     
患者,男,62岁。1年来出现规律性上腹部疼痛,多为进食后1小时发作,不返酸。胃肠透视未见异常,服用制酸药无效。近半年来又出现发作性心悸、气短、多汗,全身潮红,反复腹泻,曾按甲状腺机能亢进症治疗,病情不见好转。因诊断不清于1986年4月5日入院。查体:消瘦,浅表淋巴结不大,甲状腺无肿大,且无血管杂音。心率90次,心肺无异常。上腹部有压痛,未触及包块,肝脾不大。血沉90mm。胃镜检查:胃窦小弯侧可见3.0×3.0cm隆起肿物,中央有1.5cm大小溃疡,肿物周围粘膜光滑。病理报告为胃类癌。4月20  相似文献   

12.
女,68岁。因间断性吞咽困难2年,进行性加重5个月入院。患者2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进食不适及梗阻感,5个月前间断出现吞咽困难症状。曾行胃镜检查,诊断为胃炎,予雷尼替丁口服,症状未见好转。无恶心、呕吐、呕血及排柏油样便,无发热、呛咳、声嘶及消瘦。行胃镜检查示十二指肠降段环形皱襞黏膜正常,球腔无变形,球部黏膜未见异常;幽门圆形,开放胃角形态正常;胃窦蠕动良好,胃窦黏膜红白相间,红为主,幽门前区见一肿胀黏膜及糜烂,未见溃疡及肿物;胃体黏膜光滑,未见溃疡及肿物;胃底未见静脉曲张及肿物;贲门黏膜光滑,齿状线欠清晰,距门齿30-32cm处食管后壁及右侧壁黏膜充血水肿、糜烂,边界欠清,未见静脉曲张及肿物。取食管糜烂区组织做病理检查。内镜诊断:①食管炎;②食管癌待除外?③隆起糜烂性胃炎。病理诊断:(食管下段黏膜)送检少量组织大部分为炎性坏死物,其中夹有一小块鳞状上皮呈中度非典型性增生(可疑癌变)。  相似文献   

13.
岳农灏  皋岚湘 《诊断病理学杂志》2006,13(5):400-400,I0019
患者女性,60岁.上腹部疼痛1年,胃镜检查见胃底有一直径2 cm溃疡.手术见胃底有一直径2 cm溃疡型肿物,胃周淋巴结肿大,胆囊结石,行次全胃切除术及胆囊摘除术.  相似文献   

14.
对我院收治的胃异位胰腺并胃癌1例分析如下。1病历摘要女,38岁。因反复上腹部疼痛伴返酸2 a加重1周入院。2a来常出现进食后上腹部饱胀不适,偶有隐痛,经对症治疗后症状可缓解。查体:腹平软,剑突下轻压痛,肝脾肋下未触及,未扪及包块,余未见异常。腹部CT检查:胃黏膜增厚。胃镜检查:见胃体体上部小弯侧距门齿47 cm见黏膜充血、水肿,并见一直径约3 cm不规则凹陷,表面黏膜糜烂溃疡,基底偏硬。胃窦部黏膜充血、光滑,胃大弯见一脐样隆起,约2 cm×1 cm大小,淡黄色,表面黏膜光滑。胃蠕动良好。病理检查报告为:(1)(胃体)胃低分化腺癌;(2)异位胰腺。临…  相似文献   

15.
胃间质瘤误诊为胃息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静  余燕琼 《临床误诊误治》2005,18(11):808-809
1病例资料男,55岁。因间歇性上腹部疼痛1年余就诊。行胃镜检查示:胃底与胃体交界处后壁有一约1·5 cm×1·0 cm隆起物,表面光滑,无充血、糜烂。拟诊为胃息肉,在门诊行高频电凝摘除术。术后内镜下观察创面较大、较深,但无渗血,患者诉上腹部疼痛加重,收入院。查体:腹软,上腹部压痛明显,无反跳痛。腹部X线检查示膈下有游离气体。病理报告:标本为1·5 cm×1·0 cm×1·0 cm大小结节状包膜完整的肿块,切面灰白,镜下见由长梭形肿瘤细胞组成,细胞轻度异型,核分裂数<5个/50 HPF,肿瘤未见坏死出血。免疫组化示:CD117、CD34( ),SMA、Desm in、S-…  相似文献   

16.
患者男性,70岁。因十二指肠溃疡行胃大部切除术后30年,腹部胀痛不适4个月入院。患者于30年前曾因十二指肠球部溃疡出血行胃大部切除、胃空肠“毕Ⅱ式”吻合术,术后病理诊断为十二指肠球部慢性溃疡伴出血。术后患者恢复良好,食欲佳,未出现并发症。于4个月前又感腹部胀痛不适,食欲差,行胃镜检查示胃小弯溃疡,胃壁僵硬,提示恶性肿瘤。病理检查巨检:活检组织2块,大小0.3cm×0.2cm×0.2cm。镜检:见胃正常黏膜结构破坏,固有腺体之间见弥漫分布异型的淋巴样细胞(图1),细胞体积较大(为小淋巴细胞的2~3倍),呈圆形、椭圆形,核圆形,染色质均质粗颗粒状…  相似文献   

17.
1病历摘要 患者男,67岁,因反复上腭部溃疡8个月于2010年3月6日入院.患者于20097月无意中发现上腭部有一溃疡,约1.5 cm × 1 cm大小,表面覆盖白色膜样物,无疼痛,无发热、盗汗,自服抗炎药物后好转.以后溃疡反复发作,于2009年9月发现上腭部溃疡较前明显增大,约3 cm × 4 cm大小,遂到当地医院就诊,检查发现硬软腭大部溃疡,表面凹陷,有灰黄色假膜,溃疡基底不平,触之易出血,双侧颌下、颈部未触及肿大淋巴结,行上腭部病变扩大切除术+上颌骨部分切除.术后病理报告:慢性黏膜组织炎症,上皮缺损,表面部分区域见少量扭核异型细胞.  相似文献   

18.
患者女,57岁,因"反酸、胃灼热、腹胀、腹痛3个月"来我院就诊,无呕血、黑便史.胃镜:胃体部隆起性病变,约4 cm,局部黏膜光滑,建议超声进一步检查.嘱患者饮水300ml后行超声检查,胃壁黏膜光滑,于胃体前壁肌层见约4.0 cm×3.3 cm×3.2 cm中等回声肿物(图1),向胃腔内隆起,边界清晰、光滑.CDFI:肿物周边可见少量点状血流信号,内部未见血流信号.超声造影:经左肘静脉注入SonoVue后10s胃壁开始增强,肿物始终呈极低增强(图2).超声提示:胃体前壁肌层实性肿物,考虑胃脂肪瘤.行肿物摘除术,术中见肿物呈类圆形,质软,表面光滑完整,有包膜呈淡红色,切开可见内部为均匀的黄色物质.病理诊断:脂肪瘤.  相似文献   

19.
患者女,22岁,4年前开始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疼痛,与进食无关,未治疗,自行好转,后偶有类似症状发作.近日又出现上腹部疼痛,并伴恶心,呕吐3次来诊,超声检查:饮水约500 ml后,胃充盈可,胃壁各层次尚清晰,胃蠕动正常,胃内见多个大小不等的不均质中等回声团块,自胃壁黏膜层向胃腔内突出,边界清楚,呈弥漫性分布,形态各异,不规则,有柱状、桑椹状、分叶状、乳头状等多种形态,还有的呈偏平突起,基底较宽,部分团块间基底部发生融合(图1),最大者约11 mm×15 mm,小的约4mm×3 mm,胃蠕动时见较大团块略有活动,但与胃壁不分离,CDFI:团块内无明显血流信号显示.  相似文献   

20.
患者,女,61岁,以“中、上腹部疼痛1个月”为主诉于2011年1月24日就诊。1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中、上腹部疼痛,胃镜检查示胃角前壁小片状糜烂,组织活检病理结果提示为黏膜内印戒细胞癌,遂行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submucosaldissection,ESD),距病变0.5cm电凝下作标记一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