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目的探讨硬脊膜减张术在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治疗中的应用意义。方法 68例已行减压及内固定手术的陈旧性胸腰段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术后遗留脊髓功能障碍按Frankel分级:A级14例,B级36例,C级12例,D级6例。男43例,女25例,年龄16~57岁,平均34.6岁。受伤至本次手术时间4~26个月,平均(13±2.6)个月。在因早期减压不彻底、内固定不理想等原因需要二次手术的过程中,在去除了外在黏连压迫后,发现硬脊膜增厚变硬经观察3~5min仍无搏动的患者,随机分为2组。其中对照组(A组)34例患者行硬膜外瘢痕松解,对硬脊膜不做处理。硬膜减张组(B组)34例患者充分显露硬脊膜,选择发硬增厚明显的部位,用锐利刀片间断地行多排纵行长约1cm的小切口,深度为仅次全切透硬脊膜而保留蛛网膜,至有少许脑脊液渗出而不溢流,硬脊膜膨胀并恢复搏动。结果术后随访24个月至10年,平均为39个月。A组Frankel改善2级者4例;改善1级者7例,11例(32.4%)患者神经功能获得不同程度恢复,主要是感觉恢复;B组Frankel改善2级者12例;改善1级者11例,23例(67.6%)患者神经功能获得明显的恢复,感觉和运动功能均有所恢复;22例有明显的大小便功能恢复,两组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硬脊膜减张术有助于提高陈旧性胸腰段脊柱骨折合并脊髓损伤患者的神经功能恢复,且简便易行。  相似文献   

2.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5例,T10~127例,L1,2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3.
背景:临床上常可发现,脊髓损伤患者在排除了脊髓压迫与不稳定等因素外,许多影像学改变极为相似的患者其感觉运动功能的恢复程度差别却很大。研究表明为硬脊膜内的粘连、纤维索条的牵拉、脊髓本身的创伤后瘢痕化、软化、囊肿所致。目的:观察脊髓减压松解、神经组织植入治疗对陈旧性脊髓不完全性断裂伤的临床效果。设计:患者自身前后对照观察。对象:选择1994—06/2002—08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16例。损伤平面T7-9 5例,T10-12 7例,L1,2 4例。16例患者均曾于伤时行脊柱减压内固定,4例后路手术患者于本次手术前已取出内固定。6例患者曾针对外伤性不完全瘫痪进行过高压氧等治疗。有尿便功能障碍11例;神经根性疼痛4例。按Frankel分级:B级12例,C级4例。单位: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骨科。方法:采用显微外科技术切开患者硬脊膜,将蛛网膜、软脊膜、齿状韧带、神经根起始段与脊髓的粘连及周围的纤维条索彻底解除。将被瘢痕缩紧段的脊髓行3~6个切口纵行切开、深0.1~0.2mm、长度超过损伤节段;若发现脊髓内囊肿,则切开后吸出其中液体。然后.将自身腓肠神经用显微外科方法去除外膜、束膜.并剪开、使神经组织的质地、外观类似马尾组织.将其排列呈多条状、纵行植入已切开的脊髓处或原囊肿腔内,用9-0的无损伤线与软脊膜适当固定。最后用外科防粘连膜和骶棘肌瓣覆盖。主要观察指标:患者术后感觉和运动及尿便功能恢复情况。结果:16例患者平均随访2.5年,均进入结果分析。所有患者感觉和运动均增加1级以上.11例术前有尿便功能障碍者症状明显改善,其中6例按Frankel肌力分级,双下肢主要肌群肌力术后较术前增加2级以上,达4级,恢复行走能力,10例增加1级。结论:解除硬脊膜内粘连,瘢痕段脊髓切开.自体周围神经组织植入桥接.可以明显改善外伤性陈旧性不完全瘫痪患者的尿便功能并恢复其部分感觉运动功能。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陈旧性脊髓损伤硬脊膜瘢痕显微松解减张术的手术配合方法,以提高手术配合质量。方法对2009年1月至2012年4月在第二军医大学长海医院手术室采用显微镜下硬脊膜瘢痕松解减张术的18例手术配合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经过4~36个月的随访,83.3%的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明显,72.2%的患者运动功能恢复效果明显。结论陈旧性脊髓损伤硬脊膜瘢痕显微松解减张术可以促进患者神经功能恢复,掌握手术配合关键点是手术成功的保障。  相似文献   

5.
胸脊柱脊髓损伤的治疗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总结胸脊柱脊髓损伤的临床特点,分析细胞移植治疗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方法对1990年10月~2005年10月收治的72例胸脊柱脊髓损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平均随访时间20个月(6~48个月),12例脊髓完全损害ASIA A级均无恢复,仅4例有尿淋漓者症状好转;52例伴骨折脱位全瘫患者仅有5例恢复为B级,主要为感觉平面下降2~3个节段,余无恢复,恢复率9.6%;8例不全瘫患者恢复率62.5%;嗅鞘细胞移植患者感觉功能恢复明显,优于运动功能恢复,痉挛瘫有所改善.结论胸脊柱脊髓损伤全瘫率高,神经功能恢复差;细胞移植临床试验的入选标准为无残留压迫的陈旧性胸脊髓完全性损伤.  相似文献   

6.
完全性截瘫的功能重建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的:提出一种重建完全性截瘫患者部分感觉,运动和大小便功能的方法并对其机制进行初步探讨。方法:5例完全性外伤性截瘫患者,游离损伤平面以上2条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远断端切断,通过皮下隧道引至脊髓损伤处,将肋间神经外膜纵行切开后与脊髓损伤处上下段切开的脊髓外膜侧侧缝合,远断端经处理后埋入马尾神经丛。结果:随访1.5-2年,4例感觉平面均较术前下降2-3个节段,大小便功能均较术前有不同程度的好转,且随时间延长逐步提高;1例无效,运动功能均无明显恢复,结论:带血管的肋间神经转位与脊髓,马尾神经侧侧缝合,可以重建完全性截瘫患者的部分感觉和大小便功能。  相似文献   

7.
脊髓损伤 (spinalcordinjury ,SCI)不仅严重损害患者的躯体运动和感觉功能 ,而且使损伤平面以下的内脏器官失去高级中枢 (大脑和 /或脊髓 )的调节与支配 ,引起神经性器官功能紊乱 (neuropathicdysfunction) ,以脊髓终末支配的盆腔器官 (膀胱、尿道、直肠、肛门和性器官 )功能障碍最为常见。圆锥上SCI发生在脊髓排泄中枢 (S2 - 4节段 )以上 ,在脊髓休克恢复后 ,多发展成痉挛性功能障碍 ,表现为盆腔器官的贮存和排泄功能双重障碍 :一方面常见反射性尿失禁、粪失禁 ,对患者的生活质量影响极大 ;另一方面 ,持续的膀胱痉挛造成膀胱内高压 ,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早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17例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同时行膨出囊切除、脊髓栓系松解及脊膜修补术.结果:15例惠儿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障碍得到明显恢复,复查肌电图有改善.仅2例单纯大便秘结患儿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87%.结论:对于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儿,早期行修补及脊髓栓系松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9.
背景:建立有效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是深入研究脊髓损伤的前提,只有建立标准的、可重复性高的实验动物模型才能择优选出治疗脊髓损伤的可行方案.目的:实验拟建立一种稳定的大鼠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设计、时间及地点:对照观察动物实验,于2007-11/2008-10在石河子大学药学院动物试验中心完成.材料:30只健康Wistar大鼠随机分成假手术组6只、实验组24只.方法:显露实验组大鼠T8~T12棘突及椎板,切除T9~10棘突及椎板,暴露相应脊髓段作为损伤区,采用大鼠脑定位仪自主设计改良Allen模型打击装置,予15 g×20 cm=2.94×10-2N重力打击大鼠T10节段脊髓,动物模型保证硬脊膜完整.假手术组仅同法暴露相应脊髓段,但不做打击.主要观察指标:造模后2,4,8周以斜板试验及BBB评分观察大鼠双后肢运动功能,以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大鼠脊髓组织的变化.结果:假手术组大鼠苏醒后能站立行走,斜板试验角度均大于70°,BBB评分21分,脊髓结构正常.实验组大鼠造模后双下肢全瘫,2只大鼠表现为痉挛性瘫痪,5只大鼠表现出不同程度的自残现象.造模后2,4,8周斜板试验角度均小于30°,BBB评分均少于10分,随时间延长,部分大鼠可见后肢刺激性反射,但无主动性功能活动,局部脊髓结构破坏严重.结论:以2.94×10-2N重力打击大鼠脊髓可保证硬脊膜的完整,并获得稳定的完全性脊髓损伤动物模型.  相似文献   

10.
张德明 《华西医学》2000,15(4):464-464
我科于1995年3月至1999年10月,显微手术切除12例脊髓髓内肿瘤,取得了较好疗效,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12例患者,男9例,女3例,年龄20~52岁.术前病程3月4例,4~6月6例,1年2例.室管膜瘤6例;星形细胞瘤4例,其中Ⅰ~Ⅱ级3例,Ⅲ级1例:血管网状细胞瘤2例.合并脊髓空洞2例.颈段4例,胸段6例,胸腰段2例.全瘫4例,不全瘫8例.所有病例术前均作脊髓造影,并有4例作了MRI检查.  相似文献   

11.
摘要 目的:探讨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早期显微神经外科手术的治疗效果。方法:对于17例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儿同时行膨出囊切除、脊髓栓系松解及脊膜修补术。结果:大部分病人下肢运动障碍、大小便障碍得到明显恢复,复查肌电图有改善。仅2例单纯大便秘结病人改善不明显。总有效率88.2%。结论:对于脊柱裂脊髓脊膜膨出患者早期行修补及脊髓栓系松解术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分析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发病原因和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1例拔罐治疗诱发的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的临床资料,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因胸背部酸痛不适,在外院行拔罐治疗。第2次拔罐治疗后数分钟出现双下肢瘫痪,伴胸部以下皮肤感觉功能减退。急诊脊髓MRI检查提示胸3~胸5水平脊髓外硬膜外背外侧占位,脊髓蛛网膜下腔和脊髓受压,脊髓水肿。急诊行椎管探查手术,清除胸3~胸5椎管水平硬脊膜外血肿,术中清除物病理检查报告为血凝块。术后诊断: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术后患者感觉功能及双下肢肌力恢复正常。结论拔罐治疗可能诱发急性自发性硬脊膜外血肿,故选择合适病例,掌握治疗力度至关重要。  相似文献   

13.
康复治疗脊髓损伤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康复治疗对脊髓损伤患者的运动功能,感觉平面恢复,排尿功能及ADL等的影响,为脊髓康复程序化治疗提供可靠的依据.方法脊髓损伤患者32例,损伤水平颈段11例,胸段9例,腰段12例.发病后距康复治疗时间为1~10个月,平均(4.8±3.6)个月,康复治疗持续时间为58~90d.采取运动功能训练,ADL训练,理疗,心理疏导等方法,进行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排尿功能分级,Barthel指数的评定.结果32例脊髓损伤患者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55.88±16.48),感觉平面总积分(68.09±17.63),排尿功能分级(2.03±1.57)及Barthel指数(67.81±20.54),与康复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P<0.001);9例完全性脊髓损伤中,经康复治疗后,运动平面总积分,感觉平面总积分及Barthel指数均有明显提高(P<0.05),而排尿功能分级改变不大(P>0.05).结论脊髓损伤患者有一定恢复的潜力,不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恢复潜力较大.完全性脊髓损伤的排尿功能分级康复治疗前后变化不大,但运动功能、感觉功能及ADL均有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14.
脊髓损伤行神经根移位术改善机体功能的实验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研究脊髓损伤后行神经根移位术对机体远端功能的改善情况。方法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两组,每组20只,切除L2段脊髓0.5cm。一周后切断右侧L1和L2神经根,其中实验组A组行神经根移位术即L1神经根近端和12神经根远端吻合;对照组B组仅行12神经根原位吻合。术后12周分别行神经肌电生理,组织学检查,肌肉湿重测定和辣根过氧化物酶(HRP)逆行示踪观察神经根移位术后神经元定位,纤维再生和肌肉萎缩情况。结果术后12周,A组右侧股四头肌失神经支配现象明显改善,股四头肌功能有所恢复,而B组无改善。结论神经根移位术能重建脊髓损伤后的反射和传导通路,从而恢复截瘫肢体的部分功能。  相似文献   

15.
迟发型假性硬脊膜囊肿误诊为神经根粘连1例分析如下. 1 病历摘要 男,52岁.反复腰痛腿疼痛伴间歇性跛行12 a加重半月入院,入院后查体:L4、5间隙压叩痛,左坐骨神经出孔点压痛,左下肢直腿抬高试验50°,曲颈试验阳性,左小腿外侧感觉麻木,左足背伸肌力4级.CT示:L4、5椎间盘突出,黄韧带肥厚.入院后完善相关检查后行全椎板切除减压,椎间盘摘除术.术中左侧L4、5神经根被卡压粘连较重.行左侧神经根松解.术中未见硬脊膜破裂.常规放置硅胶引流管,缝合椎旁肌并逐层缝合.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显微手术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的方法和疗效。【方法】4例患者术前均经DSA确诊,术中采用后正中入路,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分辨清楚供血动脉、瘘口及回流静脉后,显微镜下夹闭瘘口。【结果】3例胸腰段病例,1例术前肌力2级,术后2d双下肢肌力开始改善,半月后恢复至3级,10个月后恢复至正常;1例术前肌力4级,术后1d症状明显改善,半月后出院时肌力正常;所有伴有下肢感觉异常者,出院时症状均明显改善,无明显肢体痛感。1例高颈段者术后头颈痛症状消失。无手术死亡病例,所有患者均无截瘫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高颈段者术后半年DSA复查未见复发,3例胸腰段者术后6~10个月行MRI检查未见复发。【结论】采用吲哚菁绿术中荧光造影辅助下显微手术直接夹闭硬脊膜动静脉瘘口,可取得良好疗效,值得临床推广。  相似文献   

17.
李伟  钟贵彬 《中国临床康复》2013,(24):4502-4508
背景:如何重建脊髓损伤肢体运动功能对截瘫患者具有重要的意义。目的:探索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脊神经前根与支配股四头肌的腰神经建立神经通路,恢复脊髓损伤后股四头肌的神经支配和肌收缩功能。方法:对清洁级SD大鼠L1神经根的前根与L3神经根的前根进行显微吻合。经一段时间(6个月)的轴突再生后,期望建立新的肌肉收缩功能。神经缝合后6个月,在破坏L2脊髓节段前后,分别进行神经电生理检测,观察股四头肌神经支配情况。结果与结论: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移植神经干时可记录到股四头肌的收缩肌电图。在同侧L2半切脊髓前后,电刺激L1感觉根时可同样在股四头肌记录到肌电图。说明利用脊髓损伤平面以上健存的L1神经根前根与L3神经前根移植吻合能重建新的股四头肌神经支配反射通路,并使股四头肌低级反射中枢上移。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MRI表现及其形成机制。方法回顾性分析31例脊髓损伤后发生脊髓空洞症病例,MRI重点观察脊髓及其空洞的形态和信号特征。结果31例患者累及脊髓颈段11例、颈胸段6例、胸段4例、胸腰段5例、全脊髓5例、延髓5例、脑桥1例。T1加权像为脑脊液样低信号;2加权像呈均匀或不均匀高信号。23例患者可见脊髓、蛛网膜、硬脊膜粘连、外伤后栓系改变。结论MRI不但能反映创伤后脊髓空洞症的特点,还能描述蛛网膜硬脊膜粘连范围、程度,对指导手术有益。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对脑性瘫痪患者实施腰骶脊神经后根交叉吻合后,该脊神经后根支配肌群的肌张力和牵张反射的变化和对下肢功能的影响。方法:选择双侧L3~5和S1脊神经后根兴奋性高的1/3部分切断,并将L3远断端与L5远断端吻合,L4远断端与S1远断端吻合。术后1周、3个月、半年和1年测定下肢肌张力以及牵张反射。结果:术后双下肢肌张力均下降1或2级,Gerard运动功能评级67%(22/33)上升1级,术后1年双下肢不用外力支持可行走>90m者23例,行走能力较术前明显提高12例,高肌张力和牵张反射亢进则有轻度复发。结论:腰骶脊神经后根在腰骶部可行交叉吻合,吻合后脑性瘫痪患者双下肢高肌张力和牵张反射可减弱,双下肢活动功能可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20.
笔者近年来采用后进路,咬除椎板和受压侧关节突关节,清除椎管腹侧的压迫,同时行脊髓内减压短节段坚强内固定,配合术后高压氧治疗胸腰段脊髓损伤24例。完全性截瘫14例,有效率43%,不完全性截瘫8例,有效率75%,圆锥处马尾神经损伤2例均有不同程度恢复。该手术操作简单,能较有效地清除脊髓的压迫,疗效明显。术后高压氧治疗确能促进神经功能的恢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