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目的 分析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方法 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北京市户籍居民2000-2010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各主要疾病死亡率变化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 10年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3.35岁.≥80岁组和65~岁组居民死亡率下降对期望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大,贡献率分别为44.27%(1.48岁)和26.76%(0.90岁).脑血管病和心脏病是对期望寿命增加贡献最大的两类疾病,贡献率分别为41.21%(1.38岁)和21.39%(0.72岁),而恶性肿瘤是阻碍期望寿命增加的最主要疾病,其贡献率为-26.00%(-0.87岁).结论 2000-2010年北京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长主要归因于老年人以及心脑血管病死亡率的下降,而恶性肿瘤死亡率的上升则阻碍其增加.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1990--2010年福建省居民出生期望寿命的变化,探讨不同年龄、死因对期望寿命年代差异的影响。方法利用卫生部死因监测系统中福建省1990--2010年人群的死亡数据估算出生期望寿命,应用Arriaga因素分解法估计期望寿命改变的年龄别、死因别贡献。结果20年问福建省城乡居民期望寿命分别增长了5.82岁和11.67岁,城市人群出生期望寿命高于农村,但农村人群增幅高于城市,两者差距逐步缩小。低年龄组对出生期望寿命增加的贡献率减小,<14岁儿童对农村地区期望寿命的贡献率由78.29%下降至31.23%,使城市居民出生期望寿命降低,高年龄组逐渐成为影响出生期望寿命变化的主体。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及脑血管病对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在减弱,传染病和寄生虫病、神经系统疾病及心血管病的影响增大,分别使城市居民期望寿命增加1.54岁、O.67岁和0.49岁,呼吸系统疾病、消化系统疾病及损伤和中毒对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影响也在逐渐减少,而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心血管病的影响在逐渐增加,三者使农村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1.23岁;不同死因对各年龄人群期望寿命增量的作用不同。结论福建省居民应降低高年龄组死亡率,提高慢眭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水平,有助于提高人群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3.
目的:揭示队列期望寿命同现时期望寿命差值的分布特征及变化规律.方法:通过对5个欧洲国家(地区)51年的两种期望寿命差值的比较,运用Stata软件对其分布和变化进行描述分析.结果:按国别计算的队列期望寿命和现时期望寿命的差值在1864~1900年和1901~1914年,分别集中在3.48~6.14年和6.23~6.97年范围内.结论:两种期望寿命的差值在不同的时间段内集中趋势不同,主要与死亡率变化速度有关.在长期变化中,变动的方向和程度取决于未来年龄别死亡率和现实死亡率的差别情况.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与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不同年龄、性别的上海市居民期望寿命和健康期望寿命的差异。方法:分析比较上海市和全球长寿国家/地区期望寿命的变化趋势;利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建立的疾病和健康结局的失能权重,应用Sullivan法测算上海市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并分析不同年龄、性别人群的健康寿命损失。结果:近40年,上海市期望寿命增长了10.86岁,2...  相似文献   

5.
目的分析1990年与2017年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探讨不同年龄组及疾病死因变化对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影响。方法采用全球疾病负担研究中国居民1990年与2017年的死亡数据,应用简略寿命表法及期望寿命差异分解法,评估年龄别和死因别死亡率变化对性别差异的影响。结果 1990年,影响期望寿命性别差异的主要疾病死因是肿瘤(30.57%)、心脑血管疾病(17.57%)、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2.26%)、交通伤害(12.80%)和意外伤害(15.21%),其中肿瘤的影响集中在50~74岁(20.63%)。2017年,肿瘤(31.49%)和心脑血管疾病(31.36%)的危害进一步加大。与1990年相比,心脑血管疾病导致的性别差异增幅最大(1.05岁),且集中在45~79岁(24.18%),而交通和意外伤害的贡献虽略有下降,但仍超7%。结论中国居民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仍处在较高水平,男性期望寿命持续低于女性。缩小期望寿命的性别差异,不断提高居民的期望寿命,应重点关注≥50岁男性的肿瘤和心脑血管疾病的死亡率,同时不可忽视≥60岁老年人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及<50岁人群的交通和意外伤害等的影响。  相似文献   

6.
目的了解合肥市居民的期望寿命及主要死因对期望寿命的影响,客观地评价了合肥市人口的健康水平。方法运用统计软件对合肥市2009年人口资料及死亡资料进行分析。结果合肥市2009年年平均总死亡率为3.73‰,其中男性死亡率为4.37‰,女性为3.05‰。全死因期望寿命为85.21岁,女性高于男性。城市期望寿命低于乡镇。对合肥市主要死因进行分析,循环系统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最大,去除循环系统疾病后,男性期望寿命可提高10.85岁,女性可提高18.20岁。结论近年来合肥市人群的健康状况得到了改善和提高,死因谱发生了变化,影响人群期望寿命的主要死因以肿瘤、循环系统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为主。  相似文献   

7.
目的了解南京市居民期望寿命及各主要疾病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卫生行政部门提供数据支撑和政策建议。方法对2012年南京市居民人口资料和死因监测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南京市2012年户籍居民总死亡率6.21‰,居民出生时期望寿命为80.26岁,其中男性为78.30岁,女性为82.35岁。前五位死因顺位,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内分泌及营养代谢疾病,期望寿命分别增加7.44、3.60、1.25、0.73、0.25岁。肿瘤、循环系统疾病和损伤中毒是居民减寿顺位前三位死因。结论卫生行政部门应通过加强慢性病预防以及意外伤害危险因素干预等工作,进一步提高居民的健康寿命和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8.
辽宁省7城市1984—1995年平均期望寿命趋势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根据辽宁省7城市居民1984~1995年的死因登记报告资料,采用蒋庆琅氏方法编制各年度居民平均期望寿命表,并与国内外期望寿命进行了分析比较,可代表我省城市居民平均期望寿命水平,为今后对期望寿命的进一步研究和分析提供参考。资料来源及方法(1)资料来...  相似文献   

9.
一个令人震惊的“公开性”的事实是,苏联官员有时对自己国家的批评比西方评论家还要严厉。这种新的尤其是对社会政策的坦诚态度,与二次大战期间英国制定福利国家计划时,进行国力评估的情景颇为类似。显然,苏联政府已认识到:以前对人民健康的自满已酿成很多不应有的死亡。由于苏联领导人决定隐瞒人口统计状况恶化的事实,因而长期不见是否需要采取改进措施的公开讨论,这是不奇怪的。但今天  相似文献   

10.
目的 分析2014-2018年罗定市户籍人口的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了解该地区居民死亡水平和主要死亡原因,为制定卫生政策和规划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WHO推荐的蒋庆琅简略寿命表计算该地区2014-2018年报告死亡率、去死因期望寿命等指标,分析居民死亡和减寿的主要原因.结果 2014-2018年罗定市校正户籍人口平均...  相似文献   

11.
目的:分析近20年天津市居民期望寿命变化规律以及对期望寿命增量的影响因素。方法:应用简略寿命表、期望寿命差异的年龄和死因分解法对天津市户籍居民1999-2018年死因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计算不同年龄、不同疾病死亡率对期望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结果:20年间天津市户籍居民期望寿命增加了4.97岁,男性、女性期望寿命分别...  相似文献   

12.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is to analyze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from 1950 to 2000 in Japan, which has the longest longevity in the world. Using mortality data from Japanese vital statistics from 1950 to 2000, we analyzed contributions of mortality change by age group and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by the method of decomposition of changes and calculated age-adjusted death rates for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Gastroenteritis,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largely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in childhood and in the young in the 1950s and 196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disease changed from tuberculosis and pneumonia in earlier decades to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the 197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also shifted to older age groups. Age-adjusted death rate for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in 2000 was one fifth of the 1965 level.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ontributed to an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f 2.9years in males and 3.1 years in females from 1970 to 2000. In the 1990s, the largest contributing age group, both among males and among females, was the 75–84 age group. Of the selected causes of death, heart diseases other than ischemic heart disease became the largest contributor to the increas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Unlike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cancer and ischemic heart disease contributed little to change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over the past 50years. In conclusion, although mortality from ischemic heart disease has not increased since 1970 and remained low compared with levels in western countries, mortality from cerebrovascular diseases has dramatically decreased since the mid-1960s in Japan. This gave Japan the longest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the world. It is necessary to study future trends in life expectancy at birth in Japan.  相似文献   

13.
中国1990-2005年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比较中国不同时期城乡人群期望寿命的差异,探讨不同年龄和死因对其可能产生的影响.方法 利用1990-2005年<全国卫生统计年报>城乡人群的死亡数据,采用寿命表法、年组内平均余命的相对变化指数、期望寿命的年龄分解和死因分解法,进行城乡人群期望寿命的比较.结果 近些年农村人群期望寿命的增量和增速高于城市;儿童组对出生时期望寿命城乡差异的贡献减少,中年组和老年组人群逐步成为导致城乡期望寿命差异的主体;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类是导致城乡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病种,传染病和寄生虫病及消化系统疾病对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相对较小;各主要死因中不同年龄人群对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影响不同.结论 中国现阶段从死亡角度上缩小城乡人群的健康差距,重点是关注中老年人健康状况;呼吸系统疾病、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等是导致城乡人群期望寿命差异的主要病种,其中农村中年人群肿瘤和循环系统疾病的死亡尤其需要关注.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的主要死因及对期望寿命的影响,为提高居民健康水平和制定防控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利用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死亡监测资料,计算死亡率、标化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和去死因期望寿命等相关指标。结果 2018年北京市大兴区户籍居民粗死亡率为612.49/10万,标化死亡率为415.31/10万,男性死亡率(697.89/10万)高于女性(361.77/10万)。居民死因顺位前5位分别是心脏病、恶性肿瘤、脑血管病、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占全部死因的比例达82.14%;其中恶性肿瘤及心脏病分列男女性的首位死因,分别占男女性全部死因的25.52%和25.36%。居民人均期望寿命为81.07 岁,男性78.59岁,女性83.62岁;造成寿命损失的死因依次为心脏病、脑血管病、恶性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去除后寿命分别增加2.98、2.82、2.54、0.87和0.81岁。结论 慢性非传染性疾病是影响大兴区居民健康和期望寿命的主要因素,应加强慢性病的综合防治工作。此外,应重视交通事故、跌落和自杀等伤害的监测与干预,提高居民期望寿命。  相似文献   

15.
目的 了解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主要死因及寿命损失,为提出有针对性的疾病预防控制策略提供依据。 方法 整理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全死因数据,分析死亡率、死因顺位、期望寿命等指标。结果 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粗死亡率为533.59/10万,标化死亡率为531.61/10万,男性高于女性,随年龄增长死亡率呈升高趋势(〖XC小五号.EPS;P〗=30785.35,P<0.001)。全人群死因前5位依次为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和中毒及其他,占全部死亡人数的90.34%;其中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占全部死亡人数的69.33%。2015-2018年乌海市市区居民期望寿命为77.20岁,去循环系统疾病和去肿瘤后期望寿命可分别增加5.44岁和3.33岁。结论 循环系统疾病和肿瘤是乌海市市区居民的两大死因,也是造成居民期望寿命损失最主要的两大疾病,尤其要重点关注肿瘤。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启东市居民1975—2004年预期寿命的变化趋势,了解启东居民的健康水平。[方法]寿命表的编制采用蒋庆琅(C.L.Chiang)法,使用SPSS 11.0软件编程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1975—2004年启东市居民的平均寿命由71.5岁增加到78.8岁,提高了7.3岁。从1995年以后随着婴儿死亡率的下降,预期寿命提高明显;各时期女性的预期寿命均明显高于男性(7岁左右)。[结论]启东市居民预期寿命的提高体现了启东居民健康水平的提高和经济发展和卫生事业的进步。  相似文献   

17.
目的  分析我国2010年-2015年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影响的年龄、地区差异。 方法  本文数据来源于国家统计局2010年-2015年人口普查结果, 以及国家卫生健康委统计信息中心和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公布的《中国死因监测数据集》, 应用简略寿命表、Arriaga分解法计算不同年龄组和不同地区的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变化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值和百分比。 结果  2010年-2015年, 我国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有所下降。2010和2015年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分别为2.0岁和1.6岁, 呼吸系统疾病死亡率降低对预期寿命增量的贡献分别为, 东部地区15.4%, 中部12.5%, 西部55.6%。从年龄维度分析, 0~5岁、70岁以上年龄组死亡率的下降对提升预期寿命贡献最大。 结论  2010年-2015年全国因呼吸系统疾病减少的寿命降幅为20.0%, 具有明显的区域差异; 从疾病别维度分析, 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对预期寿命的影响最大, 但对预期寿命的增加贡献较小; 肺炎对预期寿命的增加有贡献, 其中0~10岁人群肺炎的改善促进预期寿命增长。  相似文献   

18.
目的 分析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了解主要死因对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的影响,为制定疾病预防和控制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数据和漏报数据,运用简略寿命表和去死因简略寿命表,计算期望寿命、去死因期望寿命、寿命损失年数和损失率等指标。结果 2014年遵义市死因监测点居民期望寿命为75.76岁,男性和女性依次为73.41岁和78.43岁,女性期望寿命比男性高5.02岁。去除循环系统疾病、肿瘤、呼吸系统疾病、损伤与中毒、消化系统疾病前5位死因后,人均期望寿命可依次增加6.66、2.03、1.97、1.35和0.40岁,男性期望寿命增幅与全人群一致,女性期望寿命顺位与全人群略有差别,呼吸系统疾病居第2位。去除脑血管病、心脏病、恶性肿瘤和慢性下呼吸道疾病后,期望寿命分别增长2.80岁、2.31岁、0.92岁、0.87岁。结论 遵义市居民期望寿命值有待进一步提高,重点应加强心脑血管疾病、恶性肿瘤以及慢性下呼吸道疾病等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9.
目的 分析2010-2019年广州市期望寿命和健康调整期望寿命(HALE)的时空分布,量化不同病因及其后遗症对健康的综合影响。方法 利用2010-2019年广州市CDC的死因监测数据和全球疾病负担研究公开数据,基于寿命表法和沙利文法分别估算期望寿命和HALE,以伤残损失寿命年折合法计算去病因健康调整期望寿命。使用Joinpoint对数线性回归分析时间趋势,并描述空间分布。结果 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为82.9岁(男性80.1岁,女性85.9岁),HALE为75.6岁(男性74.0岁,女性77.3岁)。中心城区相对城区边缘有更高的期望寿命和HALE,且期望寿命与HALE的差值更小。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整体呈上升趋势。全市期望寿命增加2.8岁[平均年度变化百分比(AAPC)=0.4,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8岁和2.9岁;全市HALE增加2.4岁(AAPC=0.3,95%CI:0.3~0.4),其中,男性和女性分别增加2.5岁和2.2岁。因传染性疾病、孕产妇疾病、新生儿疾病和营养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2年(AAPC=-4.2,95%CI:-5.3~-3.1),因非传染性疾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14.7年(AAPC=1.6,95%CI:0.9~2.3),因伤害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为6.3年(AAPC=-3.5,95%CI:-4.5~-2.6)。其中,因肌肉骨骼疾病、皮肤和皮下疾病、心血管疾病、营养不良、糖尿病和肾脏病失去的平均健康寿命中位数高居前5位。结论 2010-2019年广州市居民期望寿命和HALE稳定增长,但城区边缘居民的生命质量低于中心城区。非传染性疾病是健康寿命损失的主要原因。需根据地域特征制定健康政策和防治措施,针对重点疾病合理分配社会医疗资源,以降低其疾病负担。  相似文献   

20.
目的 评估糖尿病患病和死亡对居民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方法 采用去病因健康期望寿命计算方法,整合人群死因、健康自评以及糖尿病患病等资料,定量分析糖尿病对人群健康期望寿命的影响以及造成健康损失的内部构成。结果 2013年浙江省15岁居民健康期望寿命为55.80岁,去除糖尿病病因,男、女性居民健康期望寿命分别增加0.86岁和1.13岁,城市和农村居民分别增加1.04岁和0.66岁,女性居民增幅大于男性居民,城市居民增幅大于农村居民;糖尿病死亡、患病造成的健康寿命损失分别为0.10岁和0.79岁,患病/死亡健康寿命损失之比为7.92。结论 2013年浙江省居民糖尿病患病导致的健康寿命损失远大于死亡,应降低城市地区,特别是女性人群的糖尿病流行水平是减少糖尿病对人群健康寿命影响的重要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