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马洁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4,(21)
目的:分析并评价老年脑梗死病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超声与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将我院自2010-03-2012-04收治的420例老年脑梗死住院病人作为观察组,另将我院同期住院的420例非脑梗死病人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血脂指标;同时按超声检查结果,将420例脑梗死病人根据颈动脉是否存在斑块情况分成有斑块组(306例)与无斑块组(114例),分析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与各血脂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76·9%(323例),对照组检出率为18·1%(76例),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452,P<0·01)。观察组血清中TG、TC、apoB、LDL-C及LPa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t=7·451,9·043,7·054,6·953,7·439,P<0·01或<0·05),而血清中HDL-C及apoA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151,8·042,P<0·05)。观察组中颈动脉有斑块组血清中TG、LDL-C、Lpa以及apoB含量明显高于无斑块组,血清中LDL-C及LPa含量与颈动脉粥样硬化间呈正相关(P<0·05)。结论 LDL-C与LPα水平升高是诊断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主要指标,超声联合血脂检测对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早期诊断、指导治疗及预防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4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生化指标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 6 5例脑梗死患者 (脑梗死组 )及 35例非脑梗死患者 (对照组 )分别进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 ,并记录两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部位、数目、性质和颈动脉内径 ;同时检测两组的血脂、血糖和纤维蛋白原等生化指标。结果 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左右颈总动脉内径 [81 5 4 %、(7 4 3± 0 0 7)mm、(7 5 2± 0 6 0 )mm]与对照组[2 8 5 7%、(7 75± 0 10 )mm、(7 97± 0 75 )mm]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 (均P <0 0 5 )。粥样硬化斑块位于颈总动脉最多 (78 2 3% ) ,其次是颈总动脉分叉处 (14 5 2 % ) ,颈内动脉颅外段最少 (7 2 5 % )。斑块部位与脑梗死部位有显著同侧相关性 (P <0 0 5 ) ;脑梗死组三酰甘油 (TG) [(1 81± 0 12 )mmol/L]、餐后 2h血糖 [(9 2 2± 0 4 3)mmol/L]及纤维蛋白原 [(3 18± 0 0 7)mmol/L]也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1 39± 0 0 9)mmol/L、(8 2 0± 0 35 )mmol/L、(2 6 4± 0 14 )mmol/L](均P <0 0 5 ) ;脑梗死组中颈总动脉内径与TG有显著正相关性 (r=0 34,P <0 0 1) ,与高密度脂蛋白 (HDL)存在显著负相关 (r=- 0 2 5 ,P <0 0 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 ,部分脂质 相似文献
3.
宫凤云 《河南实用神经疾病杂志》2012,(10):47-48
目的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将我科2009-05-2011—07收治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患者175例分为脑梗死组(研究组)112例,无脑梗死组(对照组)63例,对照分析2组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特点及临床表现异同点。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大于对照组,脑梗死组斑块中软斑块比例高于对照组,脑梗死组与对照组患者均有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症状,脑梗死组TIA发作次数及频率均高于对照组。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导致脑梗死的重要因素之一,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数量相对较多,且以不稳定软斑块为主,应早期对其进行干预。 相似文献
4.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与脑梗死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 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血糖(BG)、纤维蛋白原(Fbg)水平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 对91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检测其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BG、Fbg 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软斑百分比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 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均 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F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2、0.34、0.30、0.36,P<0.05~0.01).结论 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软斑发生率高.BG、TC、LDL及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CAS斑块发生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与血脂、血糖(BG)水平的关系.方法 对123例脑梗死患者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颅外段及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MT)、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脂包括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HDL)、低密度脂蛋白(LDL)、脂蛋白(a){ LP(a)}、BG水平,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评定标准:IMT≤1.0mm为血管正常,1.0mm< IMT≤1.2mm为硬化,IMT> 1.2mm为斑块形成.结果 (1)与正常对照组比较,脑梗死组IMT明显增厚、CAS斑块检出率、不稳定性斑块百分百明显增高(均P<0.05).(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均P<0.05~0.01);脑梗死有斑块(包括稳定性斑块和不稳定性斑块)组明显高于无斑块组(均P<0.05~0.01).(3)脑梗死组IMT与TC、LDL、BG水平呈正相关(r分别为0.33、0.32、0.34,P<0.05~0.01).结论 血TC、LDL、BG水平可能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并发的脑梗死有关;脑梗死患者IMT增厚,CAS斑块及不稳定斑块发生率高. 相似文献
6.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血压关系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脂浓度、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内膜-中膜厚度、斑块数和性状,同时检测血压。查血脂;121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有无高血压分为脑梗死组47例、高血压并发脑梗死组74例,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35例。各项数据用SPSS10.0软件统计分析。结果脑梗死合并高血压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发生率最高(69.7%),且以软斑及混合斑为主,脑梗死组次之(59.6%),正常组最低(20%)。有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与无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比.血清LDL—C水平明显升高。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决是脑梗死的重要危险因素,高血压及高LDL—C血症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严重程度与血脂水平的关系。方法 253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分为无斑块组、内膜增厚组、轻度狭窄组、中度狭窄组及重度狭窄-闭塞组。检测患者血清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高密度脂蛋白(HDL-C)、低密度脂蛋白(LDL-C)、脂蛋白(LP)(a)、载脂蛋白(Apo)A-Ⅰ及(Apo)B水平。比较各组患者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的差异,分析各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严重程度与脂蛋白、载脂蛋白及各血脂水平之间的相关性。结果组间比较各组患者血清TC、LDL-C、LP(a)、ApoB、ApoA-Ⅰ及ApoB/ApoA-Ⅰ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TC、LDL-C、LP(a)、ApoB、ApoB/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r=0.15,P<0.05,r=0.24,r=0.29,r=0.37,r=0.50,P<0.01),血清ApoA-Ⅰ水平与颈动脉狭窄程度呈负相关(r=-0.21,P<0.01)。逐步回归分析显示,TC、ApoB/ApoA-Ⅰ水平与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狭窄呈正相关(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狭窄程度与血清TC、ApoB/ApoA-Ⅰ水平密切相关。ApoB/ApoA-Ⅰ水平是预测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斑块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对脑梗死患者和非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分析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之间的关系。结果脑梗死组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重型脑梗死的颈动脉软斑及混合斑检出率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P0.05)。结论脑梗死发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相关。脑梗死病情的轻、重在一定程度上与硬化斑块的性质有关。 相似文献
9.
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其相关因素分析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目的探讨脑梗死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S)斑块及血脂、纤维蛋白原(Fbg)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经头CT或MRI确诊的急性脑梗死患者和43例对照组进行颈动脉颅外段彩色多普勒检查,观察斑块情况。同时检测2组血脂、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1)病例组96例,斑块检出率为78.13%(75/96)。对照组为18.60%(8/43)(P0.01);(2)血清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LDL)及Fbg水平脑梗死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脑梗死组有斑块亚组明显高于无斑块亚组(P0.05)。结论颈动脉硬化斑块与脑梗死发生有密切关系,不稳定颈动脉硬化斑块是脑梗死发生的重要因素。LC,LDL,Fbg水平增高是脑梗死及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形成的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0.
陈秋红 《神经病学与神经康复学杂志》2008,5(1):7-8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率及颈动脉超声检查对脑梗死诊断治疗的指导意义.方法 对脑梗死患者88例及对照组86例,运用高频彩超检测患者颈动脉管壁变化(包括内膜中层厚度,动脉粥样斑块形成)及管腔变化.结果 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检出率67.0%,对照组11.6%.结论 高频超声能有效检测脑梗死患者的颈动脉管壁及管腔的变化,为临床治疗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脑梗死复发与血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的关系。方法对50例复发脑梗死患者和51例未复发脑梗死患者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以及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测定,对2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和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程度进行比较。结果复发组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未复发组,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复发组颈动脉中重度硬化22例,未复发组6例,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Logistic回归分析示颈动脉中重度硬化与脑梗死复发呈正相关。结论同型半胱氨酸以及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与脑梗死复发密切相关,颈动脉中重度硬化是脑梗死复发的危险因素,可作为脑梗死复发的预测指标。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探讨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 方法 选择自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合肥市第二人民医院收治的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132例(观察组),与同期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150例(对照组)进行生化指标的对比分析,其中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2组患者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三酰甘油等,胆固醇氧化酶法测总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低密度脂蛋白,免疫比浊法测纤维蛋白原,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形成情况. 结果 观察组C反应蛋白、高同型半胱氨酸和低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高密度脂蛋白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型斑块检出率(54.5%)明显高于对照组(2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与脑梗死合并2型糖尿病的发生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3.
目的 分析老年人颈动脉粥样硬化(CAS)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对106例老年急性脑梗死患者(ACI组,年龄〉65岁)和102例无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对照组进行颈动脉超声检查,评价粥样硬化斑块的位置、稳定性、造成的颈动脉狭窄情况,并分析三者与脑梗死的关系。结果ACI组颈动脉斑块检出率为87.02%,显著高于对照组检出率15.02%(P〈0.005)。ACI组中,中型及重型脑梗死患者的不稳定斑块检出率(51/86)显著高于轻型脑梗死患者(5/20)(P〈0.02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4.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对159例在我院住院的脑梗死患者,记录一般临床资料.同时检测血尿酸、血脂水平、血糖、血尿素氮、血肌酐,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测其颈总动脉、颈内动脉及其分叉处的内膜中层厚度、斑块数,将其分为有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和无颈动脉粥样硬化组,对影响动脉硬化发生的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比较各组间血尿酸水平.结果 动脉硬化组92例,无动脉硬化组67例,2组患者的性别、年龄、BMI、SUA、TC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的吸烟、高血压、糖尿病发生率及TG、HDL-C、LDL-C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pearma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脑梗死患者SUA水平与BMI、LDL-C、TC、Cr及IMT呈正相关,与BG呈负相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表明,年龄、高血压、糖尿病、吸烟、SUA水平是AS的危险因素,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血尿酸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发生有相关性,血尿酸水平是颈动脉粥样硬化的独立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 fibrinogen,Fg)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CAS)的关系及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发生、发展的作用.方法 选择脑梗死患者508例.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患者颈总动脉(common carotid artery,CCA)、颈内动脉(Internal carotid artery,ICA)颅外段及颈总动脉分叉处内—中膜厚度(Intima- medial Thickness,IMT).评定标准:颈动脉IMT>0.9 mm或(和)颈动脉斑块定义为CAS.入院后24 h内抽取空腹静脉血送检,测定Fg水平及其他生化指标,记录高血压病、糖尿病、吸烟等病史,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相关危险因素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作用大小.结果 按Fg水平分组(Fg≤3 g/L组、Fg>3 g/L组),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Fg>3 g/L组的危险度为2.04,年龄、Fg水平、高血压病史及吸烟史对CAS有影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Fg与CAS的相关性最强.结论 Fg水平与脑梗死患者CAS的发展密切相关,其作用可能强于其他的传统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血小板与淋巴细胞比值(platelet to lymphocyte ratio,PLR)和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稳定性的关系。方法根据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仪检查结果,将184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分为稳定斑块组64例,不稳定斑块组120例,及70例正常对照组。收集一般临床资料及缺血性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测定白细胞计数、红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数、血脂、肌酐、尿酸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1)与对照组相比,急性脑梗死组PLT、TC、TG、LDL-C、尿酸、纤维蛋白原、PLR、空腹血糖明显增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2)不稳定斑块组与对照组相比PLR水平明显升高,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不稳定组PLR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具有显著统计学差异(P0.05)。(3)调整性别、年龄因素后,PLR为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危险因素(OR=1.505,95%CI0.995~1.003,P=0.0010.05)。结论 PLR的增高和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不稳定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液炎症因子水平与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关系.方法 将146例急性脑梗死患者依颈动脉超声检查分为3组,即无斑块组(38例),稳定斑块组(48例)及不稳定斑块组(60例),其中Ⅰ、Ⅱ、Ⅲ级斑块各为29、41、38例,检测各组患者发病3d内的血浆肿瘤坏死因子α(TNGα)、白介素6(Ib6)水平.结果 稳定斑块组及不稳定斑块组血浆TNFα、Ib6水平明显高于无斑块组,不稳定斑块组明显高于稳定斑块组,且随着斑块严重程度的增加,其血浆TNGα、Ib6水平也明显增高(P均<0.05).结论 血浆TNGα、Ib6水平可以反映急性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的严重程度. 相似文献
18.
目的 通过分析脑梗死患者血清尿酸(UA)水平与颈动脉斑块发生的关系,探讨血清UA在动脉粥样硬化疾病早期预防中的价值.方法 209例连续住院脑梗死患者,测定外周血尿酸水平,用颈动脉超声检查颈动脉斑块.结果 检查209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166例(79.43%),男119例(71.7%),女47例(28.3%);无斑块组男22例(51.2%),女21例(48.8%);血尿酸均值斑块组(321.89±94.59)μmmol/L,明显高于无斑块组(254.07±77.06)μmmol/L (P<0.01);调整年龄、吸烟、高胆固醇、高甘油三酯、高血压、糖尿病等因素,血尿酸是颈动脉斑块的独立危险因素,OR值为1.008 (P=0.009,95%CI=1.002~1.013).结论 在脑梗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的过程中,血UA水平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9.
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目的探讨颈动脉狭窄与脑梗死的关系。方法采用多普勒超声对72例脑梗死患者和70例无脑卒中病史的对照组患者的颈动脉进行检测,比较脑梗死组与对照组颈动脉形态的差异。结果72例脑梗死患者中有65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96个,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11例,中度35例,重度19例;70例对照组有12例患者检出动脉硬化斑块17个,颈动脉狭窄程度轻度8例,中度3例,重度1例。结论颈动脉B超能显示颈动脉粥样斑块和狭窄程度,对早期干预和脑梗死的预防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