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我省沿河县纸坊村1985年5~8月发生一起原因不明的流行病,症状特殊,罹患率和病死率分别高达15.62%和10.08%。因其病因不  相似文献   

2.
1986年8月贵州省盘县发生散在麻痹型脊髓灰质炎病例,经流行病学,病原学调查及血清学诊断,确定三例为ECHO25型病毒感染致病,现报告于下。材料和方法一、流行病学调查:接到疫情报告后,立即赴现场进行病例个案调查,采集标本,并于发病后1,2个月及7—9个月作三次随访,观察病例的转归。二、标本收集及处理:采集病人病后3—6天大便标本,抗菌素处理后用于病毒分离,同时采集病人急性期血清标本,病后一个月恢复期的血清标本,7—9月随访调查时采集恢复晚  相似文献   

3.
在90%以上儿童接种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IPV)、20年无脊髓灰质炎病例的芬兰,1984年却爆发了脊髓灰质炎流行。经鉴定该分离株是3型野毒株变异株(P3/芬兰/23127/84)。血清学分析提示,19岁以下儿童对该流行株的抗体水平比Saukett参考株低。Magrath等对接种IPV的芬兰、挪威、瑞典三个国家的儿童进行血清学分析亦得到相同结果。芬兰儿童血清对Saukett株的抗体几何平均滴度为1:25,面对流行株仅为1:4。动物试验证实,该流行株的纯化D抗原的免疫血清可中和同源病毒,但不能中和  相似文献   

4.
用Polio病毒Ⅰ、Ⅱ、Ⅲ型Sabin疫苗株分别免疫BA1b/c小鼠,取脾脏细胞与SP2/O骨髓瘤细胞融合,得到25株具有中和作用的MCAb。其中Sabin-1型13株,Sabin-2型3株,Sabin-3型9株,它们是一些生物学性质各异十分有价值的MCAb。应用Ⅰ型的MCAb对国内64个分离毒株和WHO6个毒株及本实验室4个参考毒株进行了抗体分析工作,初步表明这些MCAb抗体的特性不同,作用位点不同,可将Polio型病毒毒株分作10个亚型,并能对其相互的抗原关系作进一步分析。  相似文献   

5.
1985年5~7月地处我省东北角的沿河县沙子区大漆乡纸坊村发生一起原因不明的流行病,因其病因不清,我们暂以发病地点命名为“纸坊病”。本病突出表现为头昏、四肢无力、心慌(部份患者有发热),并可同时伴有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等多系统的症状。三个月内共发病129例,发病率为15.62%,病死率10.08%。本病以村为界,散在发病和灶性集中,而与其毗邻村寨无一病例发生。本病首次在我省发生,在此之前未见有资料记述,特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临床资料一.起病:少数患者(约20%)为突然起病,多数呈渐进性。头昏、四肢乏力、心慌多为本病的首发症状,与此同时可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消化、循环等系统的症状。尽管  相似文献   

6.
目前,世界上所有大国都使用口服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来预防脊髓灰质炎。OPV的主要的、也许是唯一的缺点,就是在服苗者及其接触者中引起极少数麻痹病例。在报道的麻痹病例病因中,以Ⅲ型病毒最多。已经证明,服苗后3或4天内,服苗者大便中排出的SabinⅢ型病毒对猴子有完全的神经毒力;病毒基因组中与神经毒力有关的5′端非编码区会产生回复突变,第472位的尿苷变为胞苷。为了获得更加稳定的Ⅲ型疫苗,作者用cDNA-RNA杂交法制备了SabinⅢ型克隆。构建了含有Sabin-Ⅲ基因组全长DNA拷贝  相似文献   

7.
在50年代,简单的血清学试验对已知三个型脊髓灰质炎病毒的检定,几乎满足了诊断的需要。随着脊髓灰质炎活疫苗的问世和广泛应用,就需要更有价值的试验(遗传特征试验)来标定分离毒株的型内特征。显然,对脊髓灰质炎病毒所做的适当试验,必须回答公共卫生上首当其冲的两个问题:一、所研究的毒株是减毒株,仰或是强毒株;二、  相似文献   

8.
本文介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和引起脊髓灰质炎爆发的情况,循环VDPV(cVDPV)出现和传播的危险因素,cVDPV分离株的特性及实验室监测,cVDPV对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本文介绍了脊髓灰质炎疫苗衍生病毒(VDPV)循环和引起脊髓灰质炎爆发的情况,循环VDPV(cVDPV)出现和传播的危险因素,cVDPV分离株的特性及实验室监测,cVDPV对全球消灭脊髓灰质炎策略的影响.    相似文献   

10.
本文报导SabinⅠ、Ⅱ、Ⅲ型减毒活疫苗的稳定性,病毒用原代非洲绿猴肾组织培养或人二倍体细胞WⅠ-38于33~35℃培养。48小时后收获的病毒冻存于-25℃。所收获的病毒液用组织培养物及小动物检查有无外  相似文献   

11.
1985年和1986年我国贵州省沿河县局部地区发生一种新的急性传染病——“纸坊”病流行,其病因是由肠道ECHO3型病毒引起。该病接触传染性很高,个别家庭全家患病,发病率和病死率高达12%和30%,为了寻找一种简单有效的血清学方法监测该病在沿河县其他乡村流行的可能性,我们于1987年用血凝抑制法调查了未曾发病地区村民ECHO3型病毒抗体,现将调查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本文报道在脊髓灰质炎病毒Mahoney株与和减毒Ⅰ型Sabin株间进行重组,应用感染性cDNA克隆构建了4个重组病毒:PV1(SM)IC-8b、PV1(SM)IC-11b、PV1(SM)IC-8a和PV1(SM)IC-11a。这4个重组病毒与其亲本株Mahoney和Ⅰ型Sabin株进行比较,包括猴神经毒力试验和体外表型特征试验。结果表明,主要编码病毒核壳蛋白的基因区段与神经毒力或减毒表型几乎没有关系,影响Ⅰ型病毒神经毒力或减毒表型的主要位点在基因组5′端非编码区。编码核壳蛋白的基因区域表现出对Ⅰ型病毒的神经毒力和减毒表型仅有微弱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验证4%甲醛溶液使Sabin株Ⅰ、Ⅱ、Ⅲ型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达到预期灭活效果所需要的时间。方法  用4%甲醛溶液对15批Sabin株Ⅰ、Ⅱ、Ⅲ型脊灰病毒在(36.5±1) ℃ 环境进行灭活,同时以15批未加入4%甲醛溶液的病毒纯化液作为对照组,按照企业注册标准采用微量细胞病变法测定病毒滴度。为了消除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的影响,取4%甲醛溶液接种Hep-2细胞作为实验组,同时设置Hep-2细胞为对照组,每天观察对比两组细胞形态。对同一个Hep-2细胞悬液的总细胞数和活细胞数采用传统手工计数和全自动细胞计数仪计数,并比较分析结果。结果  实验组随着灭活时间的延长病毒滴度呈下降趋势,在灭活到第4天起,3个型别样品均检测不到病毒滴度;对照组病毒滴度在每毫升9.1~10.6 lg半数细胞培养物感染量范围内,符合企业注册标准的要求。4%甲醛溶液对Hep-2细胞生长有抑制作用,在培养观察到第3天时细胞全部失去活力死亡;对照组细胞形态良好呈多边形长成致密单层,活细胞组t值为18.098,总细胞组t值为4.005,P值均<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脊灰病毒在第4天能被彻底灭活,在进行此实验时应先消除甲醛对细胞培养的影响,避免结果出现假病变现象,确保结果的准确性;应用全自动细胞计数能提高计数结果的精确度。  相似文献   

14.
在许多发展中国家 ,口服脊髓灰质炎病毒疫苗 ( OPV) ,尤其是 3型病毒疫苗 ,在婴儿中的免疫原性低于发达国家。在阿曼 ,作者把 1 0 2 5名 9月龄婴儿随机分组 ,分别接受脊髓灰质炎灭活疫苗 ( IPV)、美国生产的三价OPV、欧洲生产的三价 OPV或单价 3型OPV的补种 ;这些婴儿曾接受过 5剂 OPV。分别于免疫前、免疫后 7和 30天采血。  结果表明 ,IPV组的 1、2、3型脊髓灰质炎病毒抗体中位滴度在第 7天已达最高水平 ,表明二次免疫应答已出现 ,至 30天仍处于最高水平 (≥ 1∶ 1 44 8)。单价 3型 OPV组的各型抗体滴度都下降。而两个三价 O…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Sabin株脊髓灰质炎病毒(Sabin strain polio virus,sPV)纯化的离子交换层析(ion exchange chromatography,IEC)条件。 方法  在不同层析条件下对sPV凝胶层析粗纯液进行IEC,设定的层析参数分别为介质Q Sepharose FF或Eshmuno Q、上样量30%或40%柱体积、流速(150±5)或(240±8) cm/h。分别检测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含量、蛋白浓度、病毒滴度、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计算D抗原回收率和比活。结果  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回收率均明显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在上样量40% 柱体积、流速(150±5) cm/h条件下,Eshmuno Q IEC纯化的各型sPV纯化液的D抗原比活均高于Q Sepharose FF IEC,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型:t=4.23,Ⅱ型:t=5.73,Ⅲ型:t=4.18,P值均<0.05),而且前者的宿主细胞蛋白残留量(Ⅰ型:t=8.29,Ⅱ型:t=7.89,Ⅲ型:t=8.18,P值均<0.05)和Vero细胞DNA残留量(Ⅰ型:t=4.23,Ⅱ型:t=4.56,Ⅲ型:t=4.78,P值均<0.05)均低于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用IEC纯化sPV进行纯化时,以Eshmuno Q代替Q Sepharose FF可增加上样量和流速,从而缩短IEC时间,提高纯化效率。  相似文献   

16.
本文对3种痘苗病毒株(Praha、DD和LIVP,分别用于捷克斯洛伐克、美国和前苏联的天花疫苗接种)在各种细胞上的增殖情况及其在小鼠中的毒力和免疫原性进行了研究。作者选用猴肾细胞(CV-1)、人二倍体细胞(LEP)、鼠TK~-细胞(RAT2)或原代狗肾细胞作为病毒培养细胞,以痘苗病毒WR株为对照。  相似文献   

17.
作者通过对腮腺炎病毒Urabe AMg株血凝素-神经氨酸酶(HN)基因序列的分析比较,研究了接种后脑膜炎产生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脊髓灰质炎(脊灰)病毒有3个血清型.VP1是脊灰病毒衣壳蛋白之一,它有4个抗原决定簇,可以诱导中和抗体,具有血清型特异性.脊灰病毒由于其RNA依赖性RNA聚合酶缺乏严密的自我校正功能,在自身复制过程中精确性下降,因此,会产生很多点突变,出现一些VP1区核苷酸突变热点.口服脊灰减毒活疫苗(OPV)的应用,有效地控制了脊灰,但因OPV病毒在人体肠道内复制过程中发生碱基突变,导致其神经毒力回升,引起疫苗相关麻痹型脊灰和出现疫苗衍生脊灰病毒(VDPV),使全球多次发生循环VDPV事件,对消灭脊灰带来新的挑战.为此,有关学者建议停止使用OPV,改用脊灰灭活疫苗或两种疫苗相结合的序贯免疫程序.  相似文献   

19.
20.
目的评价疫苗衍生脊髓灰质炎病毒(VDPV)应急处置措施的效果。方法在山东省卫生厅及山东省CDC的指导下,成立调查处理小组,制订调查提纲,研究控制措施,并深入现场调查,包括病例调查及免疫功能测定,所在地及医院急性弛缓性麻痹(AFP)病例主动搜索,评估市、县级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采集密切接触者和健康儿童粪便标本、血清标本进行病毒分离和脊髓灰质炎抗体测定,对脊髓灰质炎病毒阳性分离物进行血清型和型内鉴定以及核苷酸序列分析,儿童脊髓灰质炎疫苗(OPV)接种率调查与评估等。结果病例确认为VDPV病例,免疫功能基本正常;市、县级AFP病例监测系统运转情况良好;该VDPV病例所在村OPV3接种率为75.86%,所在乡镇及周围相邻乡镇接种率OPV3接种率为85.56%~91.01%,平均为87.78%,不同乡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19,P〉0.05);当地医院未发现AFP病例漏报;适龄儿童第一轮OPV应急免疫接种率为95.05%,第二轮则为98.85%;密切接触者、健康儿童和VDPV病例粪便标本经连续监测未再发现VDPV。结论当地脊髓灰质炎病毒学监测和流行病学监测系统的敏感性、及时性、完整性和准确性等指标良好;能够及时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实施突发公共卫生事件Ⅵ级应急响应,重点开展了应急免疫活动,适龄儿童OPV应急免疫接种率达到目标,整个应急处置过程严谨规范,快速有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