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治未病"思想是我国传统医学的瑰宝,自发端迄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它奠定了医学理论的基础和医学的崇高目标。经过两千多年的实践,中医"治未病"的技术方法得到了不断的丰富和发展。在"治未病"思想的指导下,经过多年的临床实践,总结出一些有利于慢性肺病康复的方法,对预防和治疗慢性肺病,延缓疾病进展,改善患者生活质量,减轻患者经济负担等均有明显作用。  相似文献   

2.
治未病是中医学术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始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上医医未病之病。治未病理念是中医学治则学说的基本法则、核心价值的首要体现,是指采取预防或治疗手  相似文献   

3.
“治未病”初探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治未病”是从人体内在抗病能力的调动和对人体外界致病因素的防范,通过对中医典籍中有关“预防学”内容阐述,提出:适四时之变化,精神修养,节饮食,慎起居,锻炼体魄,讲究卫生等方面,是“治未病”的主要内容。归纳了养生的主要方法。  相似文献   

4.
"治未病"是中医预防医学的主要思想,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以"治未病"思想为研究内容,从思想溯源、理论内涵、具体运用几方面对"治未病"理论在心系疾病的预防、治疗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5.
脾胃学说是中医药理论体系的重要内容之一。如调理脾胃,健脾和胃,顾护胃气等从脾胃论治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法则。  相似文献   

6.
摘要:随着医学技术的发展和医学模式的转变,中医“治未病”理论引起广泛重视。笔者通过查阅大量相关文献,了解中医“治未病”理论在老年病诊疗中的应用,以便其更好地推广,为老年患者提供全面、高质量的服务。  相似文献   

7.
慢性肾脏病(CKD)是临床常见多发病,也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疾病。《内经》中"治未病"的实质包括未病先防、既病防变和病后防复。概而言之,就是预防疾病的发生和发展,防患于未然。即未病之时,固护正气,预防疾病的发生;已病之时,防止疾病传变;病情缓解之时,预防复发。分别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病后防复几个方面来论述《内经》中"治未病"理论在慢性肾脏病防治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8.
前列腺增生在中老年男性人群中常见、多发,因其起病缓、病程长且易复发的特点,临床疗效往往不甚满意,对患者生活质量造成不同程度的影响,故早期的防治对前列腺增生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中医“治未病”理论,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3个方面论述中医“治未病”理论对前列腺增生的防治作用。  相似文献   

9.
肺结节是指肺内出现的不规则病灶,影像学表现为高密度阴影,可见于良性疾病或早期肺癌病变。肺结节起病隐匿、临床症状不显著、后期易发生变的疾病特点,与中医证候中的“瘀毒”表现相似,瘀毒具有隐伏、缠绵等病理特性,一旦形成,很难彻底根除,临床应在“治未病,祛瘀毒”的理论支撑下,从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三个方面探析“治未病”思想在肺结节防治中的具体应用,可有效降低患病风险,增强肺结节防治疗效。  相似文献   

10.
不寐是指因阳不入阴、阴无以纳阳,导致脏腑功能失调,不能获得正常的睡眠的疾病,主要表现为睡眠时间太少和没有深度,轻者入睡困难,重者彻夜不寐,或时睡时醒,寐而不酣,或醒后难以入睡,以致疲劳不能消除,体力与精力难以恢复,直接害人们的身心健康,日久引发他病. “治未病”一词最早见于《素问·四气调神大论》:“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金匮要略》记载:“上工治未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张仲景创立六经辩证和八纲辨证,应用“治未病”理论于临床疾病的防治中.  相似文献   

11.
从“治未病”理论探讨儿童哮喘的防治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认为哮喘缓解期主要病机是正虚邪恋,其正虚有肺脾气虚,营卫失和,肺肾阴虚,肺脾肾三脏俱虚等,其邪有风,寒,热,湿,痰,食等;哮喘患儿的体质以气虚质,痰湿质,特禀质多见。根据中医治未病理论,可运用中药汤剂,冬令膏方,穴位敷贴等方法进行预防性治疗。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调查研究针刺法治疗支气管哮喘的临床疗效,积极探讨肺与大肠相关性脏腑络属关系.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0例支气管哮喘患者分成治疗1组20例、治疗2组20例以及治疗3组30例患者,给予治疗1组患者肺经针刺治疗,治疗2组患者进行大肠经针刺治疗,治疗3组患者进行肺大肠经针刺治疗.并选取20例患者进行常规性的治疗作为对照组.结果 治疗1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5%,治疗2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80%,治疗3组患者的临床总有效率为93.3%,均高于对照组的40% (P <0.01;P <0.05;P <0.01),治疗1组与2组之间的差异不显著(P>0.05).治疗1组、治疗2组、治疗3组治疗后的FVC、FFV1和PEF均较组间治疗前显著上升,且3组治疗后的FVC、FFVI和PEF均较对照组治疗后有显著提高.结论 支气管哮喘患者进行肺大肠针剌治疗,具有良好的治疗效果,且安全性较高,值得在临床中推广与使用.  相似文献   

13.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黄政德教授以中医辨证理论为指导,基于肺与大肠理论来治疗咳嗽,其疗效突出,对于临床治疗咳嗽具有深远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4.
浅谈“肺肠同治”在喘症治疗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针对伴随腹胀、腹痛、食欲不振,便秘不行或便溏不爽等胃肠系症状的部分喘症,依据"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改变传统治喘中以"肺和肾"为主的格局,重点突出"肺肠同治"以治喘。通过对"肺肠同治"四大法的适应症、证治机理、选方用药几个方面的阐述及若干验案的分析,得出"肺肠同治"治喘有效的结论,进而为"脏腑同治"、"上病下取"等法运用于各种疑难杂病以更大的启迪。  相似文献   

15.
卵巢储备功能下降(DOR)和卵巢早衰(POF)在临床上并不少见,我们采用填精补肾,养血疏肝法治疗DOR和POF。对DOR的治疗有明显的降促卵泡激素(FSH)作用,防止其向POF转变,还有部分不孕者受孕;对POF亦能降低FSH,提高雌二醇(E2)水平,明显改善症状,防止骨质疏松、心血管疾病等并发症,部分患者能使月经来潮。体现了中医学"治未病"的思想。  相似文献   

16.
文章对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理论渊源、现代机理、临床应用三方面进行论证。"肺与大肠相表里"理论自《内经》以来,其科学性为历代医家的医疗实践所证明,具有较高的临床指导价值。现代研究证实,肺与大肠的相关性可以体现于胚胎发育、气体排泄途径、内分泌物质的影响、肠源性内毒素的作用、公共黏膜免疫系统等方面。临床研究方面,从肺病治肠、肠病治肺、肺肠并治进行治疗,均取得显著疗效,说明该理论对指导临床应用有很大意义。但是"肺与大肠相表里"的物质基础目前尚不明确,有待于系统研究、深入挖掘该理论在临床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肺与大肠相表里新解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从肺与大肠的进化发育关系、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探析肺与大肠相表里的实质。认为,肺与大肠有共同的发育学基础,其密切的神经、免疫联系可能是两生理病理相关的物质基础,具体的联系途径值得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18.
《黄帝内经》是我国最早的中医经典著作。从医学、养生角度对《黄帝内经·素问》里有关"治未病"的条文进行诠释与讲解。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体感音乐低频声波(16~160 Hz)对健康人肺经及大肠经循经微循环的影响,以及体感音乐治疗疾病的经络生物物理机制。方法:在30例健康人的肺经及大肠经附近,按顺序播放体感音乐低频声波,同时以激光多普勒血流仪分析循经穴位的微循环变化,统计分析实验数据。结果: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对肺经及大肠经有不同影响,差异显著;同一频率对同一经络上的不同穴位影响相似。其中C1(32.70 Hz)对肺经影响最显著,C2(65.41 Hz)对大肠经影响最显著。结论:肺经及大肠经对不同频率的低频声波具有选择性吸收特性,特定频率声波可引起肺经及大肠经共振,肺经的共振频率为C1音(32.70 Hz),大肠经的共振频率为C2音(65.41 Hz)。  相似文献   

20.
从CD-DST的技术原理及特点;在大肠癌的临床治疗和科研中的应用等方面的应用进行综述。认为作为一种先进的体外药敏检测技术,在临床治疗和肿瘤的相关科学研究中有过成功的报道,但主要在肺癌和妇科肿瘤中多见,大肠癌中的应用还有待拓宽。大肠癌中的应用还有待拓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