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目的:探讨HBV感染与原发性肝细胞癌(PHCC)的关系。方法:1992年在PHCC高发地区江苏省海门市建立了90236例的前瞻性研究队列。其中HBsAg(+)14338例,HBsAg(-)75898例,对每一研究对象进行一项流行病学调查。采集外周静脉血10ml,检测HBsAg及其它相关研究指标,每年随访1次队列成员的生命状况至2003年终止。比较两组人群PHCC死亡密度和PHCC发病年龄的差别。计算相对危险度(RR)、归因危险度(AR)、归因危险度百分比(AR%),应用COX风险比例模型计算HBsAg(+)在PHCC发生中的风险率比(HR)。结果:研究组与对照组PHCC死亡密度比较RR=15,63,AR:725.32(1/10万人年),AR%=93.60%,男性HR:22,3,95%CI为18.7~26.6,女性HR:37.2,95%CI为19.1~72.5。PHCC年龄组死亡密度的分析结果表明感染HBV可促使PHCC发病年龄提前。 相似文献
2.
3.
目的:探讨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IL)-17的表达水平与广西肝癌家族聚集性的相关性。方法在广西肝癌高发现场配对选取112对肝癌高发家族和无癌家族成员,共224例,以高发家族成员为观察组,无癌家族成员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法检测两组外周血清IL-17的水平。结果无论从总体水平还是分层(性别、年龄、名族、HBsAg感染状况)比较,观察组IL-17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0)。观察组中,不同亲缘系数的成员之间IL-17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4.831,P=0.185)。肝癌高发家族中随着患肝癌例数增加,IL-17表达水平下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80,P=0.563)。结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IL-17表达水平升高与肝癌家族聚集现象存在相关性。 相似文献
4.
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与丙型肝炎病毒感染状况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探讨乙型、丙型肝炎病毒感染在肝癌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两种病毒重叠感染对肝病恶性化的影响。我们采用聚合酶链反应技术和ELISA法检测了52例原发性肝细胞癌患者血清乙型肝炎病毒脱氧核糖核酸(HBVDNA)及抗丙型肝炎病毒(HCV),阳性率分别为75.0%,38.5%。二者重叠感染率为28.8%。并选择54名急性肝炎患者血清作对照,检出率为44.0%,22.2%,5.5%。本实验结果提示,乙型肝炎病毒 相似文献
5.
目的:研究HBV 血清标志物及HBV DNA在聚集性感染家族内的流行模式.方法:以2002/2005在我院感染科就诊的来自偏远山区的HBsAg阳性者为先证者,询问其家族史,筛选具有3代或以上遗传信息的家系. 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对这家系中所有的人进行流行病学调查,收集血样. 用ELISA检测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用Real-Time PCR 定量检测HBV DNA.结果:共收集27个家系237人;HBsAg,抗-HBs,HBeAg,抗-HBe,抗-HBc,HBV DNA的总体阳性率分别为45.6%,5.9%,26.7%,11.8%,62.9%,28.3%;在HBV聚集性感染家族中,男性的HBsAg,HBeAg,HBV DNA的阳性率显著高于女性;HBsAg及HBV DNA相对年龄成双峰分布,主要集中在18岁和45岁.结论:在聚集性感染家族中,HBV的流行病学资料有其自身特点;家族聚集性感染者符合慢性HBV感染的自然病程,多为婴幼儿期感染所致,可能与宿主的遗传易感性有关. 相似文献
6.
应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技术,检测20例肝细胞癌患者肝组织HBVDNA和HCVRNA。检测发现80%的HCC癌组织中可检出HBV-DNA的存在,25%的病例可以查到HCV-RNA;所有HBV和HCV阳性病例均为原发性肝细胞癌,而继发性肝细胞病例未能检出二种病毒核酸序列。本研究揭示我国引起HCC发生的肝炎病毒以HBV为主,HCV也可能起到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感染者罹患原发性肝细胞癌(PHC)的流行病学特点及其相关性.方法 对70例有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B组,54例)及丙型病毒性肝炎肝硬化史(C组,16例)的PHC患者的好发年龄、肿瘤分化程度及大体病理类型进行回顾性对比研究.结果 与HCV感染的PHC患者比较,HBV感染的PHC患者的年龄较低[(54.86±9.82)vs(62.88±6.90)岁,P<0.01];大肝癌发生率较高(90.9%vs53.8%,P<0.01).70例患者中获得病理结果者B组为28例,C组为16例;经秩和检验,HBV感染的PHC患者肿瘤分化程度(高分化60.7%,中分化39.3%,低分化0)高于HCV感染的PHC者(高分化37.5%,中分化25.0%,低分化37.5%)(P<0.05).结论 患乙型病毒性肝炎和丙型病毒性肝炎后导致肝硬化背景下的PHC在流行病学及病理基础方面存在差异,反映出不同病毒感染后PHC的发生、发展的不同特征. 相似文献
8.
用ELISA法检测了92例肝细胞癌(HCC)及53例其他恶性肿瘤患者(对照组)血清乙型肝炎病毒标志物(HBV—M)及丙型肝炎病毒抗体(抗—HCV)。结果:HCC组血清HBV—M及抗—HCV阳性率为87.O%和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的30.2%和3.8%(P均<0.05)。HCC组抗—HCV阳性病人中84.6%HBV—M阳性。提示:HBV是本地区引起HCC的主要病因,而HCV也可能是HCC的致病因素之一,但HCV单独致癌的可能性不大,主要是通过调节和协调HBV而起致癌作用。且不同地区HCV毒株致癌效应不尽相同。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在黄曲霉毒素B1(AFB1)低含量区以HBV为主要危险因素的HCCp53基因突变情况,并分析它与HBV及其它因素的关系,作者筛检了成都地区32例原发性肝癌(HCC),分别应用PCR-RFLPSouthern吸印杂交及免疫组化染色法检测了32例HCC及27份癌旁肝组织中p53基因突变、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结果:所有HCC病例均感染过HBV,肝癌细胞中HBVDNA整合率71.9%,癌旁组织均有肝硬化或/和慢活肝病变,且HBsAg表达率96.3%。32例HCC中检出8例P53蛋白阳性(25%),这种改变与HBVDNA整合及HBsAg表达无明显关系,而与HCC发生年龄有关;32例HCC组织中有2例p53基因第249号编码子突变(6.25%),明显低于AFB1高含量区HCC,而与台湾、日本等AFB1低含量区报道一致,提示:成都地区HCC与HBV感染确有密切关系;p53改变在HCC发生上有一定作用,但是多数HCC并无p53基因突变又提示HCC发生尚涉及其它复杂机制;HBV在HCCp53基因改变中的作用机制值得进一步探索。 相似文献
10.
11.
目的:探讨乙型肝炎病毒(HBV)、丙型肝炎病毒(HCV)及庚型肝炎病毒(HGV)在肝细胞癌(HCC)及慢性肝炎肝组织中的存在状态。方法:分别采用抗HBVS,抗-HBVC,抗HCVNS5及抗-HGVNS5单克隆抗体,以免疫组织化学SPAB法检测27例HCC及37例慢性肝病患者石蜡包埋的肝组织中HBVS抗原(HBsAg)、HBVC抗原(HBcAg)、HCVNS5抗原(HCAg)和HGVNS5抗原(HGAg)。结果:HCC中检出HBsAg18例(66.7%),HCAg13例(48.2%)及HGAg9例(33.3%)。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7例,HBV/HCV重叠感染4例,HBV单独感染7例,HCV单独感染2例,HGV单独感染2例;在慢性肝炎中检出HBsAg26例(70.3%),HCAg19例(51.4%)及HGAg12例(32.4%)。其中HBV/HCV/HGV重叠感染10例,HBV/HCV重叠感染5例,HBV单独感染11例,HCV单独感染5例,HGV单独感染2例。HBsAg、HCAg、HGAg均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浆内,呈细颗粒状分布。HBcAg表达于肝细胞或肝癌细胞胞核或胞浆内。结论:慢性肝炎及HCC患者有较高的HBV、HCV及HGV感染率,HBV感染在HCC的发生过程中起重要作用,HCV和HGV的感染可能是HCC发生的相关因素。 相似文献
12.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导致肝细胞癌(HCC)的主要因素,其致癌机制十分复杂。Pre-S区变异尤其是Pre-S2区缺失变异及其起始密码子突变与HCC高度相关。Pre-S1与Pre-S2区缺失变异可使两种不同类型的大分子蛋白(LHBs)过度表达,并分别形成Ⅰ型和Ⅱ型毛玻璃样肝细胞(GGH)。GGH或变异型LHBs具有潜在致癌性,特别是GGHⅡ聚集于肝细胞内质网上,可引起强烈的内质网应激,从而导致氧化性DNA损伤、基因突变及基因组不稳定而诱发肝细胞癌变;此外,Pre-S变异的LHBs/GGH还可通过上调环氧化酶2、细胞周期蛋白A、D的表达而导致细胞周期进展失控以及细胞异常增殖,最终引起HCC。 相似文献
13.
乙型肝炎病毒(HBV)感染是急慢性病毒性肝炎的主要致病因素,它也是诱发肝硬化,原发性肝细胞癌(HCC)的重要危险因素。据世界卫生组织(WHO)统计,每年全球范围内约有4亿人受到HBV的慢性感染,而约有1亿人死于HBV感染。乙型肝炎病毒X蛋白(HBx)是由乙型肝炎病毒X基因编码的一个由154个氨基酸组成的多功能反式激活蛋白,在病毒的复制和肿瘤的形成和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大量研究表明HBx与肝细胞癌的发生、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免疫细胞NK细胞和B细胞水平对肝癌家族聚集性的影响。方法以广西肝癌高发区肝癌高发家族成员94人作为观察组,选取年龄±5岁,性别、民族相同,生活环境、生活水平及生活习惯相似,居住距离1 km以内的无癌原籍居民94人作为对照组。应用流式细胞仪检测两组外周血中NK细胞和B细胞。结果观察组NK细胞为(15.03±7.05)%,对照组为(16.33±7.42)%,而B细胞为(6.27±2.72)%,对照组为(5.90±2.52)%,两组NK细胞、B细胞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NK细胞/B细胞比值为2.76±1.69,显著低于对照组的3.46±2.8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K细胞/B细胞比值显著下降导致机体免疫功能失调,可能促进肝癌的发生,并导致肝癌的家族聚集性。 相似文献
15.
HBV-M表达模式和HBV-DNA定量与原发性肝癌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病毒血清学标志物(HBV-M)表达模式、HBV-DNA复制水平与原发性肝癌(HCC)的关系.方法 216例原发性肝癌(HCC组),353例慢性乙型肝炎(CHB组),应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方法分别检测两组血清HBV-M和HBV-DNA水平.结果 两组HBV-M表达模式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HCC组血清学小三阳(HBsAg、HBeAb、HBcAb阳性)表达率(62.04%)显著高于大三阳(HBsAg、HBeAg、HBcAb阳性)表达率(18.98%);CHB组小三阳表达率为61.47%,大三阳为36.83%;CHB组大三阳表达率高于HCC组(P<0.05).HBV-DNA阳性率HCC组为56.5%,CHB组为79.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HBV-DNA阳性患者中,HCC组HBV-DNA复制水平显著低于CH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HCC患者HBV-M表达模式以小三阳为主,其HBV-DNA复制水平较CHB患者低. 相似文献
16.
Hee Yeon Kim Chang Wook Kim Jong Young Choi Chung-Hwa Park Chang Don Lee Hyeon Woo Yim 《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2016,129(1):15-21
Background:
Evaluating a change in the screening rate for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HCC) is critical for understanding screening implementation, and whether targeted population groups are receiving proper screening. This study examined recent nationwide changes in HCC screening use among hepatitis B virus (HBV)-infected populations after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Korean National Cancer Screening Program and predictors of screening adherence.Methods:
We analyzed 165 and 276 participants ≥40 years of age who were 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positive from 2001 (14,936 participants) to 2010–2011 (9159 participants) Korea National Health and Nutrition Examination Surveys, respectively. Demographic data, socioeconomic factors, and HCC screening use were collected by means of self-reported questionnaires.Results:
The rate of HCC screening within the previous 2 years increased significantly from 17.5% in 2001 to 40.3% in 2010–2011 (P < 0.0001). The rate of HCC screening use increased from 2001 to 2010–2011 in all study populations. Subjects who had a higher income status and were aware of their infection were more likely to have undergone recent HCC screening.Conclusions:
This study showed a substantial increase in HCC screening in high-risk HBV-infected subjects from 2001 to 2010–2011. However, the HCC screening participation rate remained suboptimal despite the introduction of the nationwide screening program. Efforts should be made to identify high-risk individuals and increase attendance at HCC screening events among high-risk groups. 相似文献17.
目的:探讨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预防乙肝病毒母婴传播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20例母亲乙肝表面抗原阳性的新生儿随机分为治疗组70例和对照组50例,对照组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注射乙肝疫苗,治疗组新生儿母亲于孕28、32、36周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新生儿于出生后24 h内和出生后1个月分别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新生儿脐血HBsAg阳性率分别为7.14%和22.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新生儿出生后1、6、12个月的HBsAg阳性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乙肝免疫球蛋白联合乙肝疫苗可有效地阻断乙肝病毒母婴传播,对乙肝母婴传播的预防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采用ELISA法检测慢性型肝炎患者108例和肝癌患者79例血清学5种HBV标志,结果为:两组均以HBsAg,HBeAg,抗-HBc3指标阳性和HBsAg,抗HBe抗-HBc3指标阳性两种组合常见,分别为62.04%和72.15%;单项阳性率,HBsAg,HBeAg,抗-HBs,抗-HBc,抗-HBc,在慢性肝炎组和肝癌组分别为75.00%,54.63%,3.70%,37.96%,74.07%和67 相似文献
19.
乙肝病毒携带母亲乳汁中乙肝病毒标志物与HBV-DNA的检测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产妇产后能否进行母乳喂养。方法 :选择住院分娩的乙型肝炎产妇 32 1例 (肝功能均正常 ) ,其中血清 HBs Ag、HBe Ab(+/ - )、HBc Ab阳性 2 10例为小三阳组 ,HBs Ag、HBe Ag、HBc Ab均阳性 111例为大三阳组。分别留取产后 3d~ 5 d的初乳进行乳汁乙肝病毒标志物 (HBV- M)检测。结果 :两组乳汁中 HBs Ag、HBe Ag、HBc Ab、HBV- DNA阳性率比较 ,差异有显著性意义 (P<0 .0 5 )。结论 :产妇初乳中 HBV- DNA阳性及产妇血清中大三阳者 (HBs Ag、HBe Ag、HBc Ab阳性 )不宜哺乳 ,初乳中单纯 HBs Ag阳性、而 HBV- DNA为阴性的产妇可以哺乳 ,但应给予正确的哺乳指导。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