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循环内皮祖细胞(EPC)在维持内皮细胞内环境稳定和促进血管修复中起关键作用,可能具有心血管事件预测价值。EPC数量减少和功能降低与许多心血管危险因素密切相关,但与高血压之间的关系仍未清楚。该研究目的是探讨难治性高血压(RHT)患者EPC数量和功能是否降低。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及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是否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方法对在我院进行健康体检的人群进行横断面研究,并按照血尿酸水平进行分组,研究各组之间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及高尿酸血症与其他心血管危险因素的相关性。结果血尿酸正常组与高血尿酸各组之间的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情况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1组与2组、3组比较、2组与3组比较,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血尿酸升高与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的存在具有明显相关性(OR=0.61、0.47、0.82;P<0.05)。结论高尿酸血症与心血管事件的发生有明显的相关性并且与心血管事件独立危险因素如高血压、高血糖、高血脂具有丛集性存在趋势。  相似文献   

3.
心血管内分泌学:内分泌医师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7  
糖尿病与冠心病的联系已引起内分泌及心血管医师的广泛兴趣。然而,心血管的内分泌问题包括、但并非局限于糖尿病。心脏与血管本身也是内分泌器官,内分泌各系统的疾病又都与心血管的终点事件紧密相关。故心血管内分泌学,作为经典内分泌学的一个既特殊又共同的领域应运而生。我们内分泌医师在处理内分泌代谢病的第一线,位于心血管疾病的上游,密切关注与深入研究心血管内分泌学已责无旁贷。  相似文献   

4.
内皮素(endothelin,ET)系广泛分布于中枢神经系统及外周各类组织的活性多肽,是心血管活动的重要调节因子之一,在心血管生理与病理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1-2].成熟的ET是由21个或31个氨基酸残基组成[3-4],分别包括ET-1、ET-2和ET-3 3个成员,主要分布于心血管系统,具有收缩平滑肌、促增殖和改变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等生物学效应,并参与高血压、心力衰竭、心肌肥厚等多种疾病的病理过程.大量的研究结果表明,中枢神经系统广泛分布着ET及其作用受体,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在延髓的腹外侧区ET受体分布非常丰富,表明ET在心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中起重要作用.本文主要叙述ET-11-21和ET-11-31的中枢心血管效应及其机制.  相似文献   

5.
甲状腺功能减退症(HT)于1873年首先由Галлом进行报告。HT的心血管改变于1918年最初由Zondek进行描述。老年人HT时常发生心血管损害,现综合有关文献对老年人HT的心血管状态作一概述。老年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患者有70%~80%出现心血管损害的表现,其中以心动过缓、心脏扩大和  相似文献   

6.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OSA)是一种慢性睡眠呼吸障碍性疾病,其间断缺氧的特征能够损伤血管内皮功能.内皮功能障碍是引起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早期病理过程.OSA与多种心血管相关疾病的发生密切相关,早期有效地筛查OSA及检测血管内皮功能可评估未来心血管事件的进展,显著减少OSA对心血管健康的损害.现就OSA与血管结构和功能、心...  相似文献   

7.
心率变异性减低与老年冠心病患者的心血管事件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10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患者心率变异性(HRV)减低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方法回顾分析两院19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24h动态心电图资料与心血管事件的关系。HRV分析包括时域分析和频域分析。比较查体者有和无心血管事件组各时域和频域参数有无差别。结果有15例老年冠心病患者发生心血管事件(有心血管事件组),180例未发生心血管事件(无心血管事件组),有心血管事件组与无心血管事件组比较,HRV各参数均明显降低(P<0.01)。结论一般老年冠心病患者如HRV明显降低,则易于发生心血管事件。  相似文献   

8.
Bolland  MJ  Barber  PA  Doughty  RN  彭晋湘 《心血管病学进展》2008,29(3):504-505
以往的研究表明:钙能和消化道中的脂肪酸与胆酸结合,从而抑制脂肪吸收,补钙可增加高密度脂蛋白与低密度脂蛋白比值,降低血压,减轻体重,钙的高摄入可能对心血管有一定保护作用,但由于绝经期女性心血管事件发生率迅速升高,钙对心血管系统的任何作用都可能对心血管事件的发生率产生影响,此项研究旨在探讨补钙对健康的绝经女性发生心肌梗死、  相似文献   

9.
心血管系统发育与心血管疾病是极其复杂的过程。Furin是一种内切蛋白酶,参与心血管系统发育及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和发展过程,具有重要的生物学功能。本文主要综述了Furin在心血管系统发育中的作用,并探讨了Furin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为预防和治疗各种心血管疾病提供了新的靶点。  相似文献   

10.
李绍刚  李必迅 《内科》2007,2(3):436-439
心血管事件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与生存的主要疾病。在中国,10年来因心血管事件而死亡的人数增加了1倍;20世纪后期,心血管事件已经成为城乡居民第一位疾病死因[1]。心血管事件具有高发病率及高致死率为特征,ARIC研究组经过10年的研究发现,11%的45~64岁的人有过心血管事件的经历[  相似文献   

11.
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监测是掌握人群心血管疾病及其影响因素的流行特征和规律的重要措施,有利于促进居民心血管健康、降低疾病负担.本文对国际组织及美国、芬兰和印度等国家开展的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监测工作进行综述,总结其在监测体系构建、监测指标与内容设置、监测新技术应用等方面的实践经验.为我国开展持续、稳定的心血管健康与疾病监测工作提...  相似文献   

12.
刘怡辰  樊云  刘勇 《心脏杂志》2012,24(4):539-540
本文评价了一系列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众多不良影响及其特点,其引起的问题之多几乎涵盖了各种常见心血管疾病范围,为此,特提醒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非心血管药物对心血管系统的不良影响,并将其影响减少到最小。  相似文献   

13.
刘平  陈伊  杜娟 《中国循环杂志》2012,27(3):216-219
目的:探讨心血管外科术后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患者的致病因素、疾病经过和相关并发症的治疗。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01至2011-02间,39例心血管外科术后早期严重意识障碍的患者,观察分析本组患者的病种与手术方式,术者与手术例数分布,以及术后呼吸机辅助时间和特殊治疗经过等指标。结果:39例患者中,有11例在术后早期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其中2例患者合并典型的急性心血管事件。与39例患者相关的18位主刀术者中,单个主刀术者完成的手术例数从1例至6例不等。其中在9位主刀术者完成的9例(每人1例)患者中,术后早期有5例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和1例急性心血管事件,而1位主刀术者完成的6例患者中,术后早期仅1例出现意识障碍伴谵妄躁动。全组患者经过镇静、脱水和中枢神经代谢支持等综合治疗,均痊愈。结论:心血管外科术后因脑血管和冠状动脉气栓导致的意识障碍和急性心血管事件应予以重视和明确诊断,以利于预防和减少此类并发症的发生。手术过程中对排除心室腔和大血管内残余气体的重视程度,必要的监测和引导设备,手术技巧和规范操作等因素与术后气栓密切相关。气栓的量和所累及脏器功能损害程度直接影响患者的疾病过程和预后。  相似文献   

14.
目的 分析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方法 采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5年和2018年调查数据,选取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相关性。结果 5 439名老年人平均年龄为67.38岁,其中患有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的老年人896例。在非共病、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3组老年人中,3年后失能的发生率分别为12.25%、25.73%、20.03%。在控制混杂因素后,与非共病老年人相比,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与失能的高发生风险相关(P<0.001)。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和其他共病组老年人失能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差异(P>0.05)。分层分析结果显示,在教育程度为高中及以上的老年人中,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发生风险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中国老年人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与失能的发生风险存在显著相关性。建议基于循证医学证据探索心血管肌肉骨骼共病老年人的健康管理干预模式,延缓疾病进展,降低失能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Ѫ��ҽѧ��Ҫ����ƽ�ⷢ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心血管医学只有做到综合平衡的发展,才能做到健康可持续发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发展既要重视质量,又要适度合理地控制费用。目前中国迫切需要构建心血管疾病防控的三大体系。即全民健康促进和疾病预防体系,符合中国国情的心血管急救体系,从医院到家庭的连续关护体系。  相似文献   

16.
新世纪第二个10年来临之际,中国的心血管介入治疗也走过了近30年的发展历程。在过去的30年中,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得到了长足进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在经历了引进、推广、普及、提高几个阶段之后,今天中国心血管介入治疗步入了以规范化为主题的新时代。  相似文献   

17.
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系统调控作用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综述某些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对心血管系统的调节作用及在某些心血管系统疾病发病、发展与治疗中所起的病理生理和药理学作用,认为对这些内源性血管活性物质进行深入研究,对理解心血管系统的生理功能、疾病的防治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目的 :观察晚期心力衰竭(心衰)患者治疗过程中血浆三种标志物早期的动态变化,并探讨这种变化在心血管事件预测中的价值。方法 :入选2013-10至2014-01阜外心血管病医院心衰中心住院的晚期心衰患者64例。分别测定患者入院时、3天及6天血浆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B型利钠肽(BNP)及可溶性生长刺激表达基因2蛋白(s ST2)的水平,终点事件为心衰再住院、心脏移植或心血管死亡。随访观察6个月后根据是否发生心血管事件与否分为发生心血管事件组(24例)和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40例)。结果 :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住院6天各标志物水平无明显变化,未发生心血管事件组患者NT-pro BNP及BNP较入院时均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s ST2变化无统计学意义。通过ROC曲线分析,与入院时水平相比,治疗后6天各标志物水平可以更好地预测心血管事件,s ST2在各研究阶段预测心血管事件的能力均高于NT-pro BNP与BNP。结论 :晚期心衰患者治疗后标志物的水平较入院时具有更强的心血管事件预测能力,s ST2可以更有效评估晚期心衰患者的心血管事件风险。  相似文献   

19.
选择72例稳定型心绞痛(SA)患者,其中血尿酸正常组44例,高血尿酸组28例。观察两组血浆C反应蛋白(CRP)及心血管事件发生。结果:高血尿酸组CRP显著高于正常组,其心血管事件发生率也高于正常组。结论:高尿酸血症增加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CRP增高有关。  相似文献   

20.
何斟祥,第三军医大学附属西南医院心血管内科和重庆市介入心脏病学研究所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历任心血管内科主任、中华医学会心电牛理与起搏分会常务委员、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会心脏起搏与电生理分会委员、全军心血管病学专委会常务委员、重庆市科协委员、重庆市心血管病学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和心脏起搏与电生理专委会主任委员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