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冠心病介入治疗进展(13)急性心肌梗死的理想再灌注治疗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 ,急性心肌梗死 (AMI)是由于冠状动脉 (冠脉 )粥样斑块破裂的基础上继发了血栓形成 ,使冠脉管腔急性完全闭塞所致 ,其治疗的关键是尽早给予冠脉血运重建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 (PCI) ,使闭塞的冠脉再通 ,恢复冠脉血流和心肌的再灌注。大规模临床研究结果表明AMI早期 (<6小时 )行急诊PCI(包括支架置入 )能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左心室整体和节段收缩功能、预防左心室扩大和重塑、降低病死率和并发症发生率 ,改善近期和远期预后。然而 ,AMI急诊PCI使冠脉再通后 ,约 10 %~ 30 %的患者可并发…  相似文献   

2.
《临床心血管病杂志》2021,37(7):632-635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和外周血内皮细胞微粒(EMPs)水平,验证EMPs与急性心血管事件的相关性。方法:收集27例AMI患者和30例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外周血,冠脉介入术中收集研究对象冠脉血标本。采用流式细胞技术对CD31~+EMPs进行定性和定量分析。结果:AMI组患者冠脉血CD31~+EMPs水平(11.93±5.13)%,外周静脉血(36.68±23.53)%,稳定性冠心病患者冠脉血CD31~+EMPs水平(5.03±3.01)%,外周静脉血(17.84±12.78)%,两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01)。通过ROC曲线发现AMI中的外周血CD31~+EMPS的最佳临界值为29.7%,灵敏度为0.59,特异性为0.83,约登指数为0.426,ROC曲线下的面积为0.733(95%CI 0.598~0.868)(P0.05)。结论:AMI患者冠脉血及外周血EMPs水平均高于稳定性冠心病患者,提示血液中EMPs可能参与急性冠脉血栓事件,同时外周静脉血浆中EMPs水平可作为新的生物标志物之一。  相似文献   

3.
岳强  李莉  赵瑞平  崔丽芳 《心脏杂志》2006,18(1):117-117
急性心肌梗死(AMI)再灌注治疗中,经皮冠状动脉腔内成型术(PTCA)与静脉溶栓相比,可明显降低病死率、再梗死率和出血并发症的发生率。但PTCA后,再缺血及梗死相关血管早期再闭塞率达10%~15%,约30%~50%患者于6个月内再狭窄。近年来冠脉内支架的应用,降低了再狭窄和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率。我院心内科于2001年9月至2003年4月对30例AMI患者行冠脉内支架置入术。1临床资料AMI患者30(男22,女8)例,年龄32~74岁,Q波心肌梗死24例,非Q波心肌梗死6例。入院时心功能(Killip分级)Ⅰ~Ⅱ级24例,Ⅲ级5例,Ⅳ级1例。按常规操作完成冠脉造影(CAG)、P…  相似文献   

4.
(3) 急性心肌梗死介入治疗新概念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根据病理生理机制,急性心肌梗死(AMI)是由于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斑块破裂后,在血小板激活和聚集的基础上有血栓形成,致冠脉急性闭塞的结果.因此,治疗AMI的关键是尽早实施冠脉血运重建术,迅速使闭塞的梗塞相关冠脉(IRCA)再通,恢复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3级血流和心肌灌注,才能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从而改善AMI患者的近期和远期预后.目前,AMI冠脉血运重建的方法主要是溶栓疗法和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  相似文献   

5.
后再灌注时代难题的中西医结合治疗思考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20世纪70年代中西医结合以活血化瘀为主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可使急性心肌梗死病死率由单纯西医内科保守治疗的30%下降至13%~16%,但80年代以后,进入梗死相关动脉血运重建、溶栓或经皮冠脉介入(PCI)使闭塞的冠状动脉再通,恢复心肌灌注,从而挽救缺血心肌,缩小梗死面积,保护心室功能,改善病人近远期预后,已成为当今治疗急性心肌梗死最有效的方法,AMI的病死率已下降5%~7%,中西医结合治疗AMI的许多优势已风光不在[1].  相似文献   

6.
不稳定型心绞痛(UA)是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的一种,与急性心肌梗死一样,不稳定斑块是它们共同的病理特征;而由于不稳定型斑块的存在,易出现急性血栓事件,即急性心肌梗死(Acute myocardial infarction,AMI)或心源性猝死〔1〕。临床上44%~72%UA可发展为AMI,因此阻止疾病的进行性恶化,  相似文献   

7.
<正>急性冠脉综合征心电图一. ACS伴新发右束支阻滞:死亡率为什么更高AMI合并新发生的RBBB的发生率为3.0%~29.0%不等,高于LBBB发生率(0.5%~9.0%)。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曲秀芬教授指出虽然AMI诊断标准及最新定义未把AMI合并RBBB列入需急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早发急性心肌梗死(AMI)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及其相关危险因素。方法:临床确诊为AMI的患者136例,根据年龄分为早发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55例,老年AMI组(男性≥55岁,女性≥65岁)81例,并进行危险因素、临床、生化及冠状动脉病变特点回顾分析,观察两组是否存在显著差异。结果:与老年AMI组相比,早发AMI组中男性、吸烟、冠心病家族史的比例显著升高(P<0.05或0.01)。临床生化检验显示,与老年AMI组比较,早发AMI组的血清总胆固醇[(4.28±1.03)mmol/L比(4.87±1.41)mmol/L]、甘油三酯[(1.22±0.66)mmol/L比(1.74±1.07)mmol/L]和载脂蛋白B[(0.80±0.18)g/L比(1.04±0.34)g/L]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0.01)。冠脉造影显示早发AMI组单支病变比例(27.3%)显著高于老年AMI组(11.1%)。早发AMI组冠脉病变程度Gensini积分显著低于老年AMI组[(58.70±27.11)分比(75.19±41.37)分,P<0.05]。结论:与老年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比较,早发急性心肌梗死患者最常见的特征是男性,有吸烟、冠心病家族史者更多,血脂水平显著升高;且单支冠脉病变比例较高,冠脉狭窄程度显著较轻。  相似文献   

9.
目的:分析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血内皮细胞源微粒(EMPs)、组织因子(TF)和白细胞介素-33(IL-33)水平,探讨EMPs、TF和IL-33与冠脉斑块局部急性血栓形成事件的相关性.方法:冠脉介入术中收集27例AMI患者(AMI组)和30例稳定型冠心病(SCAD)患者(SCAD组)冠脉血标本.采...  相似文献   

10.
目的评价高龄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急诊行经皮冠状动脉(冠脉)介入治疗(PCI)的临床疗效和预后.方法对157例发病在18 h以内的高龄AMI患者梗塞相关血管(IRA)急诊行经皮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加冠脉内支架置入术.观察手术前后IRA的狭窄程度、心肌梗死溶栓治疗临床试验(TIMI)血流、成功率和心功能情况.结果157支IRA,163处靶病变平均狭窄程度95%~100%,TIMI血流0~2级,急诊PTCA后共置入158枚冠脉内支架,155支IRA术后完全再通,即刻成功率98.73%.2支IRA因PTCA后无血流未置入支架.经置入冠脉内支架后IRA均恢复到TIMI血流3级,残余狭窄为0%~10%.1例于术中死亡,2例于术后48 h死亡,住院期间总病死率1.91%.术后随访6~15个月,全部存活,心功能分级(NYHA)Ⅰ~Ⅲ级,无严重的心脏不良事件[(死亡、再次心肌梗死、急诊冠脉旁路移植术(CABG)]发生.结论急诊冠脉介入治疗对高龄AMI成功率高,临床疗效显著,能明显降低心脏事件的发生和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1.
<正>1病例资料患者,男,40岁,2018年10月1日因"持续性胸痛4h余"就诊于外院,完善心电图、肌钙蛋白等检查,行急诊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提示冠心病(3支病变),前降支近端急性完全闭塞,右冠次全闭塞(狭窄95%~99%)(图1),明确诊断为急性心肌梗死(AMI),予以急诊经皮冠脉介入(PCI)治疗。术  相似文献   

12.
急性心肌梗死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临床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状动脉造影正常的发生率,并分析其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了1987年5月至2001年5月869例AMI患者冠状动脉(冠脉)造影结果及有关冠心病的危险因素.结果869例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为67例,占7.7%.分析其临床特点,该组患者中以年龄较轻,多无心绞痛病史、高血压病史、糖尿病史及血脂异常,大量吸烟者居多为特征.结论AMI患者中,冠脉造影正常者并非少见,提示,冠脉痉挛在心肌梗死的发病中可能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急性血栓形成伴血栓自溶亦是其病理改变之一.  相似文献   

13.
目的比较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梗死相关血管与非梗死相关血管的狭窄性病变,探讨AMI与血管狭窄性病变的关系.方法选择35例经重组组织型纤溶酶原激活剂溶栓后,经临床及3~4周后 的冠状动脉(冠脉)造影显示再通、同时提示为双支病变的AMI者为研究对象,统计梗死相 关动脉(IRA)及非梗死相关动脉(n-IRA)的狭窄病变在≤50%、>50%~75%、>75%~99% 、100%4个范围内的病变数,并对冠脉病变的严重性采用Goffredo建议的冠脉病变积分法进 行分析.结果IRA≤50%的狭窄数(11例,30.6%)及>50%~75%的狭窄数(10 例,27.8%)均显著高于n-IRA在此范围的狭窄数(3例,7%及4例,9.3%,P< 0.01),n-IRA在>75%~99%的狭窄数(31例,72.1%)及闭塞数(5例,11.6%)明 显多于IRA的狭窄数(12例,33.3%,P<0.01)及闭塞数(3例,8.3%,P <0.01).n-IRA的狭窄性病变范围积分也显著高于IRA的积分[(13.23±9.40 )∶(8.08±8.10),P<0.05].结论严重的冠脉狭窄性病变无法预测AMI的发生.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后发生室间隔穿孔(VSR)的临床特征、冠状动脉(冠脉)造影表现、治疗方法及预后情况。方法:对我院2003-01-2011-10收治的8例急性ST段抬高型AMI并发VSR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4例(50.0%)并发高血压,3例(37.5%)有糖尿病史,1例(12.5%)有吸烟史。前壁AMI 7例(87.5%),下壁AMI 1例(12.5%)。心功能Ⅳ级5例(62.5%),Ⅲ级3例(37.5%)。持续性胸痛的时间为14~336h。超声心动图提示室间隔缺损,穿孔直径范围6~22mm,均位于室间隔近心尖部。5例行主动脉内球囊反搏术(IABP)支持循环;5例行经皮冠脉成形术(PCI),其中左前降支开口闭塞4例(80%),右冠脉闭塞1例(20%);1例仅行室间隔封堵术。1例(12.5%)行急诊PCI术4周后行外科手术治疗并存活;死亡7例(87.5%),7例内科治疗患者均死亡,死亡率高达100%。结论:AMI并发室间隔破裂并不多见,大多发生在广泛前壁AMI的患者,迅速发展至心源性休克,内科治疗病死率很高;若能尽早开通罪犯血管,同时辅以血管活性药物,必要时IABP支持治疗,维持血流动力学稳定至穿孔后4~8周行室间隔修补术,可提高存活率。  相似文献   

15.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有效地评价心肌组织灌注成为今后临床工作的重要任务。1冠脉造影评价1.1TI MI血流分级心肌梗死溶栓疗法(TI MI)血流分级最初是被用于描述急性心肌梗死闭塞的冠脉再通(包括溶栓或急诊PCI)后冠脉血流的情况,分为:0级(完全闭塞,无前向血流)、Ⅰ级(微前向血流,心肌无灌注)、Ⅱ级(血流缓慢,部分心肌灌注)和Ⅲ级(血流正常和完全心肌灌注),目前已广泛用于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的冠脉血流评价。研究显示:它与患者的临床预后明显相关,分级越高,其预后越好。一项包括5498例AMI患者的荟萃研究也显示,溶栓治疗90min后达到TI MIⅢ级的患者死亡率为3.7%,而TI MIⅡ级和TI MI0/Ⅰ级分别为6.1%和9.3%。由于TI MI血流分级应用简便,一些学者也用它来间接评价心肌组织灌注。冠脉开通后无残余狭窄、夹层、痉挛或血栓形成,而血流...  相似文献   

16.
80年代初,De Wood 等用冠脉造影证实,大约80%以上的急性透壁性心肌梗塞(AMI)患者在梗塞早期(4~6小时)冠脉内有血栓形成。Rentroop 等首次报告冠脉内滴注溶栓剂链激酶(SK),约使80%病例的阻塞冠脉再通。溶栓剂治疗不仅可使冠脉再通,且可改善心功能,降低死亡率。但是目前常用的溶栓剂——SK 和尿激酶(UK),不管静脉给药还是冠脉内给药,均可引起全身性纤溶状态,易致出血并发症。由于 SK 的半衰期长,这种出血倾向持续的时间也较长,从而耽搁后续的侵入性治疗。此  相似文献   

17.
急性心肌梗死的溶栓治疗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急性心肌梗死(AMI)是危害人类健康的严重疾病,目前,全球每年有1700万人死于心血管疾病,其中有一半以上死于AMI。我国AMI的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目前已接近国际水平。近年来,尽管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CI)在AMI的急性期得到了广泛应用,也取得了显著的疗效,但溶栓治疗在世界范围内仍然是应用最广泛的再灌注治疗方法[1]。1溶栓治疗的理论基础AMI是由于冠状动脉易损斑块破裂,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冠脉管腔急性完全性闭塞而引起的。病理研究表明,AMI时冠状动脉内闭塞血栓的发生率高达70%~90%,冠状动脉血栓的形成是冠状动脉内膜损伤…  相似文献   

18.
对急性心肌梗死(AMI)的冠状动脉(冠脉)再通治疗,包括溶栓或急诊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是最重要的治疗措施,以恢复冠脉血流并达到心肌组织的完全再灌注。然而,急性AMI患者再灌注治疗特别是急诊PCI后,心肌组织再灌注并不完全、甚至无再灌注,严重影响AMI患者的预后。因此,如何准确  相似文献   

19.
彭建业  张玲  尹凯  罗琼  桂庆军 《心脏杂志》2011,23(5):613-616
目的:研究血管紧张素Ⅱ1 型受体(AT1R)基因A1166C的多态性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的关系。方法: 采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技术检测105例初发AMI患者的AT1R基因A1166C的多态性。对所有患者进行冠脉造影,根据结果判定冠脉病变的支数(狭窄程度≥50%)和冠脉病变的Gensini积分。结果: AMI患者中,AC+CC基因型携带者冠脉病变的支数和Gensini积分均显著高于AA基因型携带者(P<0.05)。结论: AT1R基因A1166C的多态性与AMI患者冠脉病变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急性心肌梗死(AMI)尿激酶溶栓成功后相关冠状动脉(冠脉)形态动态改变。方法:以溶栓成功的42例患者为观察对象,溶栓后90min和6个月时分别对其进行冠脉造影,然后用计算机辅助定量冠脉造影系统对溶栓后的冠脉病变处进行测量。结果:溶栓后90min42例患者中5例残余狭窄为90%~95%,32例残余狭窄为70%~90%,4例残余狭窄<50%,1例无明显狭窄;与溶栓后90min相比较,溶栓后6个月时34例患者残余狭窄无明显改变(P>0.05),7例残余狭窄明显改善(P<0.05)。结论:AMI静脉溶栓虽可挽救一部分濒临坏死的心肌,但大部分相关冠脉仍留有明显的残余狭窄,仍需行经皮冠脉介入术来解决残余狭窄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