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目的 评价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在儿童先天性心脏病(CHD)手术中对心肌的保护作用,探讨更有效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例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随机分为两组:温血组(A组,n=12),采用温血诱导心脏停搏、冷血维持与终末温血灌注进行心肌保护;冷血组(B组,n=12),采用冷氧合血停搏液进行心肌保护。两组间主动脉阻断时间无明显差异;体外循环前(T1)、主动脉开放1h(T2)、主动脉开放6h(T3)、主动脉开放12h(T4)、主动脉开放24h(T5)分别抽血测定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T(cTnT)。结果 体外循环前两组间含量无差异。主动脉开放后LDH、CK—MB、cTnT含量较体外循环前明显升高(P<0.01),T4、T5时点B组,LDH、CK—MB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T3~T5时点B组cTnT含量较A组明显升高(P<0.05)。结论 冷温血停搏液联合灌注对儿童先天性心脏病病人的心肌保护作用优于冷血心脏停搏液。  相似文献   

2.
目的 探讨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中的心肌保护方法 .方法 30例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搭桥术采用经主动脉根部,升主动脉前壁插针荷包固定,间歇温血停搏液顺灌-冷血停搏液顺灌-温血停搏液顺灌,首次灌温4:1氧合血高钾心脏停搏液,待心脏停搏充分后,每间隔30~40分钟再次使用冷4:1氧合血低钾心脏停搏液,开放升主动脉前温4:1氧合血低钾心脏停搏液灌注.结果 开放升主动脉后心脏自动复跳25例,20WS除颤1次后复跳4例, 自动复跳后室颤20WS除颤2次心脏复跳1例.复跳前血钾(4.81±0.45)mmol/L.术后患者均痊愈出院.结论 采用间断经主动脉温血停搏液顺灌-冷血停搏液顺灌-温血停搏液顺灌起到了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自动复跳率较高.  相似文献   

3.
目的研究心脏停搏液氧预处理对体外循环(CPB)下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MVR术)患者的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保护作用。方法以风湿性心脏瓣膜病二尖瓣人工机械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每组20例):冷血停搏液灌注组(A组);氧预处理冷晶体停搏液组(B组);冷晶体停搏液组(C组)。分别检测麻醉诱导后切皮前(T0)、术毕(T1)、术后6 h(T2)、术后24 h(T3)检测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白细胞介素(IL)-6、IL-10的变化。同时记录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心脏自动复跳以及多巴胺使用剂量等。结果 (1)3组患者体外循环时间、阻断主动脉时间、自动复跳率、多巴胺使用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2)心肌损伤指标的变化:T1~3时点A组、B组均低于C组(P<0.05),A组、B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氧化与抗氧化指标的变化:T1~3各时点A组、B组MDA均低于C组(P<0.05),A组、B组间各时点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组、B组SOD浓度在T1~3时点高于C组(P>0.05),A组、B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炎症与抗炎指标的变化:T1~3各时点A组、B组IL-6浓度低于C组(P<0.05),B组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1~3时点A组、B组IL-10高于C组(P<0.05),B组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A组和B组均能较好保护心肌,抑制氧自由基活性和炎症反应,认为充氧冷晶体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效果与冷血停搏液大致相同,但在对炎症反应的影响上优于含血组。2组均优于冷晶体停搏液灌注技术。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原位猪心移植中,不同灌注方式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探讨较理想的心肌保护方法。方法 将24对家养猪随机分为两组;冷血组(n=12对),采用4℃含氧合血心脏停跳液间断灌注;温血组(n=12对),用36℃含氧合血停跳液诱导心肌停跳,冷血维持,终末温血灌注保护心肌,分别于体外循环(CPB)前(T1)、开升主后30min(T2)、60min(T3)、停机时(T4)抽取中心静脉血,离心后测定两组血浆心肌肌钙蛋白T(cTnT)、内皮素-1(ET-1)、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浓度和心肌复跳后的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体外循环后,冷血组血浆中的cTnT、ET-1、MDA较温血组明显增高,心脏复跳后血流动力学指标恢复至基础值水平温血组优于冷血纽,且SOD保持较高的活性。结论 冷温氧合血停跳液联合灌注,能够减轻心肌再灌注损伤,有利于术后心脏功能迅速恢复。  相似文献   

5.
目的:比较氧合血心肌停搏液与冷晶体心肌停搏液对心肌的保护效果。方法:心脏瓣膜直视术病人120例,随机分为氧合血心肌停博液组(I组)、冷晶体心肌停博液组(Ⅱ组)各60例。I组采用4:1高钾冷血停搏液(4℃-8℃)灌注诱导心肌停跳,术中每隔20min用4:1高钾冷血停搏液维持,在开放升主动脉钳之前用温血灌注。Ⅱ组采用4℃冷晶体心肌停搏液灌注,术中每20min复灌1次。结果:I组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高于Ⅱ组(P<0.001);术后低心排综合征和室性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低于Ⅱ组(P<0.01);术后应用心肌正性肌力药物量及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氧合血心肌停博液较冷晶体心肌停搏液具有更好的保护心肌效果。  相似文献   

6.
目的观察冷血浆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选择14~26日龄日本大耳白兔20只,建立Langendorff离体心脏灌注模型。随机抽取4只作为正常对照组(C组),其余16只随机均分为冷血浆组(P组)和冷血组(B组)。C组灌注10minK-H液终止灌注,取右室心肌做检测用。P组、B组降温同时开始分别灌注冷血浆停搏液和冷血停搏液(4℃)15mL/kg,低温(10℃)停搏30min开始复温,再灌注37℃K-H液10min后,采集、处理和保存右室心肌标本。TUNEL法测定心肌细胞凋亡。RT-PCR检测Bcl-2mRNA,行半定量分析。结果C组心肌组织凋亡率为0,P组和B组均出现心肌细胞凋亡,P组凋亡率低于B组(P<0.05)。缺血-再灌注损伤可以使心肌组织中Bcl-2mRNA表达减弱,B组Bcl-2mRNA表达减弱更为明显,P组、B组分别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P<0.01)。结论未成熟心肌缺血-再灌注伴有细胞凋亡。冷血停搏液、冷血浆停搏液对未成熟心肌缺血均具有保护作用,而冷血浆停搏液作用更为明显。  相似文献   

7.
目的评价自体冷血停搏液对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的影响。方法择期行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60例,年龄21~67岁,体质量指数18~25 kg/m2,ASA分级Ⅱ或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2组(n=30):对照组(应用St.Thomas晶体停搏液)和实验组(应用自体冷血停搏液)。实验组于阻断升主动脉即刻,经升主动脉根部灌注自体冷血停搏液20 mL/kg;对照组注射等容量的St.Thomas晶体停搏液。于主动脉阻断前5 min(T0,基础值)、主动脉开放后即刻(T1),术毕(T2),术后12 h(T3)和术后24 h(T4)时采集中心静脉血样,测定血浆磷酸肌酸激酶同工酶(CK-MB)活性和心肌肌钙蛋白Ⅰ(cTnⅠ)浓度。记录心脏停搏诱导时间、心脏自动复跳情况及体外循环后24 h多巴胺用量。结果与对照组比较,实验组T1~4时血浆CK-MB活性和cTnⅠ浓度均明显降低(P<0.05),心脏停搏诱导时间明显缩短(P<0.05),心脏自动复跳率明显升高(P<0.05),体外循环后24 h多巴胺用量明显减少(P<0.05)。结论自体冷血停搏液可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心脏瓣膜置换术患者心肌损伤。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不同浓度L-精氨酸(L-Arg)加入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48例,随机分为对照组(C组,n=16)、L-Arg I组(L1组,n=16)和L-Arg II组(L2组,n=16).L1组停搏液中加入2.5 g/L的L-Arg ,L2组停搏液中加入5 g/L的L-Arg ,C组停搏液中加入相同容积的生理盐水.分别于诱导后(基础值,T0 )、主动脉开放5 min(T1)、主动脉开放30 min(T2)、停体外循环(CPB)4 h(T3)、停CPB 24 h(T4)抽取动脉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结果 3组再灌注后血浆cTnI、MDA浓度均显著升高(P<0.01),而SOD活性显著降低(P<0.01或P<0.05).L1组cTnI、MDA升高幅度低于C组,SOD降低幅度低于C组(P<0.05或P<0.01).L2组与C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 含L-Arg 2.5 g/L的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有保护作用,含L-Arg 5 g/L的心脏停搏液对这种损伤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不同灌注方法体外循环心脏术后外周血中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的变化及意义。方法选择先天性心脏病患者40例,按入院顺序以奇偶数随机分为晶体停搏液组和含血停搏液组2组,每组20例。测定麻醉诱导前、体外循环结束后不同时间点外周血心肌型脂肪酸结合蛋白(H—FABP)的浓度。结果2组间H—FABP的术前水平无差异,2组患者术后血清H—FABP水平均不同程度升高,于体外循环结束后1h达峰值[晶体停搏液组(50.13±3.98)μg/L,含血停搏液组(39.27±4.22)μg/L],冷晶停搏液灌注组升高更明显(P〈0.05)。在体外循环结束后24h逐渐下降趋于术前水平,但术中及术后各时点的水平冷晶体组均高于冷血灌注组。体外循环结束后1hH.FABP水平与体外循环主动脉阻断时间呈正相关(晶体停搏液组r=0.901,含血停搏液组r=0.673,均P〈0.01)。结论体外循环心脏术后H-FABP显著升高,峰值浓度出现早,可作为一项早期判断心肌损伤的敏感实验指标。升高的程度与心肌损伤程度有关,与主动脉阻断时间有关。灌注含血停搏液可明显减轻心肌损伤,减少H—FABP的释放,与灌注晶体停搏液相比,含血停搏液有良好的心肌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10.
寻找更完善的心肌保护方法一直是心外科领域所研究的重要课题之一。Lichtenstein等 [1]提出“温血外科”概念近年来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本研究将温血诱导心脏停搏、术中冷血维持、复苏早期温血灌注与冷血诱导心脏停搏、术中间断冷血维持作一比较 ,探讨其心肌保护作用。1资料与方法1.1一般资料选择24例体外循环冠状动脉搭桥手术ASAII~III级患者。随机分为温血诱导心脏停搏组 (A组 )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8~66岁 ,平均56 5岁 ,3支病变10例 ,双支病变2例。冷血诱导心脏停搏组 (B组 )12例 ,男7例 ,女5例 ,年龄45~67岁 ,平均56 7岁 …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