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目的:探讨骨郎格汉斯细胞(LC)组织细胞增生症(Langerhans cell histocytosis,LCH)的病理形态学特征、免疫表型、临床特点及鉴别诊断.方法:应用H-E染色和免疫组化ABC法标记CD1a、S-100蛋白、CD68、Ki67、P53共5种抗体,检测25例骨LCH标本.结果:25例骨LCH形态学分为4种改变,即典型LC、单核细胞样LC、多核巨细胞型LC及大细胞型LC.25例标本免疫组化标记结果:CD1a和S-100蛋白均为阳性表达,CD68表达阳性20例(80%),P53表达阳性仅2例(20%),Ki67增生指数平均为11%.结论:CD1a和S-100蛋白标记对LCH诊断有重要价值.典型的LC细胞(咖啡豆核)是LCH诊断的特征性细胞.LCH需与恶性淋巴瘤和骨髓炎等相鉴别.  相似文献   

2.
郑则钦  邱月燕  陈斌 《河北医学》2005,11(7):650-652
目的:观察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形态,进一步探讨其组织起源、病理学诊断及鉴别诊断。方法:对4例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的临床病理学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总结。结果:①4例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患者,男3例,女1例,年龄51~75岁,平均58岁。②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病理形态主要表现为车辐状排列的纤维母细胞、混杂有组织细胞等其他多种细胞成分,细胞有明显的异型性。⑧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常规组织学与癌肉瘤、多形性横纹肌肉瘤、粘液型脂肪肉瘤、恶性神经鞘瘤、粘液瘤有时易混淆,免疫组织化学有助于明确诊断。结论:①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可能起源于原始间质干细胞并具有组织细胞、成纤维细胞形态学特征。②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容易发生误诊,免疫组化检查有助于鉴别诊断。③喉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具有高度浸润性,易复发。治疗上采取根治性手术切除并联合放疗及化疗的综合治疗措施。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肺原发性淋巴瘤的X线及CT表现,提高对肺原发性淋巴瘤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经病理证实的肺原发性淋巴瘤2例,并文献复习,对肺原发性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标准、影像学表现及病理分型进行讨论。结果:肺原发性淋巴瘤罕见,与继发性淋巴瘤有明显的不同,其临床有严格的诊断标准。影像学分型:①结节肿块型;②肺炎肺泡型;③间质型(支气管、血管、淋巴管型);④粟粒型(血型)。病理分为非何杰金淋巴瘤(NHL)和何杰金淋巴瘤(HD)两大类,以NHL多见,又分为以下几类:①起源于支气管相关淋巴组织(BALT)的低度恶性小B细胞淋巴瘤;②高度恶性大B细胞淋巴瘤;③血管中心性淋巴瘤;④其他如血管内淋巴瘤(IVL)等。结论:肺原发性淋巴瘤罕见,其影像学表现无特异性,但某些征象结合临床资料对本病的诊断有一定的价值,确诊依赖于病理检查。  相似文献   

4.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临床病理形态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①目的 了解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RAML)的病理形态特点。②方法 采用苏木精-伊红染色及免疫组化SP法染色,观察24例RAML组织形态。③结果 光镜下,19例细胞分化成熟;2例有异形增生;3例细胞围绕血管呈上皮样明显异形增生,可见瘤巨细胞及广泛坏死。围绕血管的上皮样细胞及瘤巨细胞HMB45表达呈强阳性。④结论 HMB45是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最有力的免疫组织化学标记物。当RAML细胞呈明显异形增生,并伴有广泛坏死时,应考虑其为恶性变。  相似文献   

5.
目的 探讨16排螺旋CT增强扫描技术在疾病影像学诊断中的临床应用和诊断价值.方法 对97例患者先进行16排螺旋CT平扫检查,然后进行增强扫描,再将两者进行影像学对比、分析和观察、研究.本组进行平扫加增强扫描的病例中,头颈部9例、胸部10例、上腹部54例、下腹部10例、肺动脉6例、下肢深静脉8例.结果 采用增强扫描技术后,对各类疾病的诊断依据更加充分、可靠,大大地提高影像学诊断信心.本组病例诊断结果汇总如下:1、头颈部疾病:①垂体瘤2例.②脑膜瘤1例.③腮腺混合瘤1例;2、胸部疾病:①肺癌4例.②炎性假瘤3例.③肺结核1例.④肺栓塞1例;3、肝脏疾病:①肝囊肿15例.②肝血管瘤9例.③肝癌2例.④肝转移性肿瘤2例.⑤肝脓肿1例;4、肾脏疾病:①肾囊肿16例.②肾癌5例.③肾结石2例.④肾错构瘤1例.⑤肾结核1例;5、胆囊疾病:①胆结石6例.②胆囊炎2例.③胆囊癌1例.④胆管癌1例;6、胰腺疾病:①胰腺癌3例.②胰腺囊肿1例;7、脾脏疾病:①脾撕裂伤1例.②脾大1例;8、消化道疾病:①胃癌2例.②十二指肠壶腹癌1例.③结肠癌1例; 9、盆腔疾病:①前列腺癌3例.②前列腺肥大2例.③膀胱癌1例;10、下肢血管疾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6例.结论 在平扫的基础上再进行增强扫描,在显示病变的形态、数量、边缘、范围、结构特征等方面更加明显、更加清晰,对疾病的性质判断(定性诊断)和鉴别诊断能提供更加科学和可靠的影像学资料,进而为疾病的临床治疗提供正确的指导信息.  相似文献   

6.
本文报告少见的耳鼻咽喉部横纹肌肉瘤7例.该瘤病理形态上可表现为不同发育阶段的横纹肌细胞,早期肌母细胞为圆形、多角形或带状细胞,病理上分为4型:①胚胎型,②葡萄状,③多形性,④腺泡状.多形性以成人多见,腺泡状以青少年多见,胚胎型和葡萄状以婴幼儿多见.  相似文献   

7.
本文对178例尖锐湿疣,(含20例假性湿疣)的组织形态学进行光镜观察,其特点:①上皮呈乳头瘤样增生;②表皮角化不全;③棘层知胞增生肥厚;④基底知胞增生并见拔不规则深染;⑤表皮内有呈灶状或片块状的诊断性挖空细胞;⑥真皮内血管增生或扩张,并有数量不等的炎细胞浸润。同时对诊断性挖空细胞和空泡样细胞的形态特征分别作了描述,以及对尖锐湿疣和假性湿疵提出了鉴别诊断标准。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钼靶X线检查在乳腺肿物良恶性鉴别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76例患者乳腺肿物的钼靶X线征象及病理结果。结果:①导管内癌3例表现为单纯恶性钙化,未见肿块影;②浸润性乳腺癌42例:肿块37例,局限性密度增高影5例,31例边缘可见毛刺,6例边缘清楚,17例可见典型恶性钙化,皮肤增厚、乳头内陷11例,血管增粗迂曲5例,腋窝淋巴结肿大18例;③2例慢性乳腺炎表现为局限性腺体结构紊乱;④1例肉芽肿性小叶炎,表现为巨大的肿块,结构紊乱,密度不均;⑤纤维腺瘤19例,增生结节4例,5例为囊肿表现均表现为边缘清楚的结节或肿块,其中5例可见粗大钙化。结论:乳腺肿物形态、边缘及钙化特征等x线表现对乳腺肿物的良恶性的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髌骨周围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先天性髌骨脱位的方法、疗效。方法:自1987年~2000年共收治先天性髌骨脱位患者6例,年龄8岁~48岁,平均年龄17岁,左侧4例,右侧2例;均采用髌骨周围软组织重建手术治疗:①松解髌骨外侧、紧缩髌骨内侧孪缩组织②髌韧带止点内移③半腱肌肌腱转移④股内侧肌向外侧移位;手术方法的组合:① ②用于年龄较小、脱位较轻者;① ② ③或① ② ④或① ② ③ ④用于年龄较大、脱位较重者。结果:本组6例术后随访,平均3年,无术后再脱位现象,有1例膝关节屈曲90度受限,其余5例伸屈活动正常:年龄最大的1例术后膝关节疼痛较术前减轻,伸膝力较术前增强,但较健侧差。结论:先天性髌骨脱位应尽早诊断早期手术,否则易发生髌股骨关节炎,过早地丧失劳动能力。髌骨周围软组织重建组合手术操作简单,治疗效果好。  相似文献   

10.
我科1960~1981年共收治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112例,现就其诊断和治疗问题分析报告如下。一、诊断标准临床表现:①面部蝶形或盘状红斑;②发热;③关节痛;④单一或多脏器损害,尤其是肾脏损害,或有消化道症状;⑤光敏。实验室检查:①红斑狼疮细胞(LEC)阳性和/或抗核抗体(ANA)阳性;②血沉增快;③γ球蛋白增高;④贫血  相似文献   

11.
目的探讨磁共振静脉成像(MRV)诊断Budd-Chiari综合征(BCS)侧支循环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5例BCS患者的MRV图像,观察肝静脉、下腔静脉病变及侧支循环交通情况。结果 25例BCS患者的侧支循环被分为肝内侧支、肝外侧支两大类。肝内侧支:肝静脉—副肝静脉引流型18例;肝内静脉间交通8例;肝静脉经包膜下侧支与体循环交通20例;肝静脉与门静脉交通1例。肝外侧支:腰升静脉-奇静脉及半奇静脉侧枝25例;左肾静脉属支通道15例;肾周静脉交通25例;腹壁浅静脉通道25例;食管胃底静脉曲张—奇静脉—上腔静脉通道15例。结论 MRV能够较好地评价BCS患者的侧支循环情况,对指导BCS介入治疗有重要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胃癌、大肠癌手术患者腹腔灌注化疗与静脉化疗的临床疗效,以提高患者的治愈率、生存率。方法:将42例胃癌、大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灌注化疗组(IPC组)与静脉化疗组(IVC组),采用MMC、5-FU的方案进行化疗,并比较:1两组术前化疗后腹腔游离癌细胞阴转率;2白细胞术前、术后化疗后的变化;3术后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R)的浓度比较;4恶心、呕吐、乏力、脱发等不良反应。结果:1术前腹腔游离癌细胞阳性者,IPC组14例,IVC组8例,经术前化疗后手术,开腹时IPC组10例转为阴性,而IVC组8例仍为阳性。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2术后2周外周血白细胞下降,腹腔灌注化疗组较静脉化疗组轻微,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3 IPC组术后10d左右血清SIL-2R水平低于术前(P<0.01),IVC组血清vSIL-2R水平低于术前(P<0.05);4恶心等消化道反应IPC组3例,IVC组13例,乏力、脱发等反应严重的患者IPC组3例,IVC组7例。结论:腹腔灌注化疗能直接杀灭腹腔游离癌细胞,并抑制腹腔内不能用肉眼发现的微小病灶,副作用少,可提高癌症手术患者的治愈率及生存率。  相似文献   

13.
目的通过应用Yagel法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探讨产前超声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可行性及临床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8年2月—2010年2月在我院行产前胎儿超声检查的孕妇共4415例,孕周20~36周。应用Yagel法筛查4415例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生情况。Yagel法筛查切面包括:①胎儿腹部胃泡横切面;②四腔心切面;③五腔心切面;④大动脉短轴切面;⑤三血管气管切面。随访胎儿预后,计算Yagel法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度及特异度。结果 4415例胎儿中,应用Yagel法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共18例:①室间隔缺损5例;②房室间隔缺损3例;③肺动脉瓣狭窄1例;④复杂性先天性心脏病9例:右室双出口、完全性大动脉转位、永存动脉干各3例;漏诊2例,误诊1例,先天性心脏病的发病率0.45%(20/4415)。Yagel法诊断先天性心脏病的敏感度90%(18/20),特异度99.9%(4394/4395)。结论 Yagel法胎儿心脏超声检查是产前筛查和诊断胎儿先天性心脏病的简单、有效的方法,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螺内酯、ACE抑制剂、β-受体阻滞剂联合长时间干预对大鼠心肌冷冻损伤后心肌细胞凋亡及其超微结构的影响。方法液氮冷冻左室游离壁固定部位造成急性心肌损伤(AMI)建立大鼠心衰模型,将制模成功48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①单纯AMI组(n=16);②AMI+卡托普利+卡维地洛干预组(n=16);③AMI+三药(卡托普利+卡维地洛+螺内酯)联合干预组(n=16)。另加④假手术组(Sham,n=12)共4组。分笼饲养14周。对于各组心肌损伤坏死边缘区心肌细胞凋亡率等进行检测以及电镜下观察凋亡心肌细胞超微结构。结果观察指标:(1)凋亡率(%):以④(5.07±2.27)最低,依次为③(10.26±2.46)、②(13.68±1.86)、①(16.22±3.07),P〈0.05;(2)超微结构:①和②大鼠心肌细胞损伤坏死最严重-细胞器数量明显减少、线粒体部分或大部分嵴膜融合消失、部分肌节排列紊乱、核即将融解消失;③变化较轻,仅表现为线粒体部分嵴膜融合消失和糖原数量减少,双层核膜融合,与醛固酮对心肌细胞的损伤和螺内酯对心肌细胞的保护作用一致。结论螺内酯可减轻损伤边缘部位尚存心肌细胞早期凋亡,可能通过改善心肌细胞线粒体功能,从而抑制心肌细胞凋亡。  相似文献   

15.
16.
目的探讨氨基胍(AG)对胰岛β细胞的保护作用及机理,为胰岛β细胞的保护治疗提供实验依据。方法培养胰岛β细胞株NIT细胞,分别与以下4组作用:①(IL-1β+IFN-γ)组、②(IL-1β+IFN-γ+AG)组、③AG组、④对照组(DMEM)。硝酸还原酶法检测上清一氧化氮(NO)水平,比色法检测上清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iNOS)水平,化学发光法检测上清胰岛素(Ins)水平。结果①AG+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与IL-1β+IFN-γ刺激组相比,分泌NO、iNOS水平下降(P〈0.05)。②AG+IL-1β+IFN-γ刺激的NIT-1细胞与IL-1β+IFN-γ刺激组相比,Ins分泌增加(P〈0.05)。结论氨基胍可减轻IL-1β联合IFN-γ对NIT细胞的损伤作用,保护NIT细胞的胰岛素分泌功能。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招收飞行学员体检中腰椎峡部裂的X线诊断要点.方法 以27例诊断L5双侧峡部裂为研究对象,采用CR或DR机行立位拍摄腰椎正、侧、双斜位X线片,10例加做腰椎X线计算机断层扫描(X ray computed tomography,CT)并二、三维重建.结果 正位片X线征象:①"裂隙征"显示率18.5%(5/27)...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珍芩颗粒的抗炎、止痒、镇静作用。方法:各实验项目均设赋形剂对照组、阳性药物对照组及珍芩颗粒低、中、高剂量组。①抗炎作用:评价对二甲苯致小鼠耳肿胀的影响及观察大鼠背部皮内注射组胺及尾静脉注射依文思蓝溶液后背部蓝斑面积及光密度(OD)值。②止痒作用:观察各组小鼠瘙痒次数和潜伏时间,评价对静脉注射右旋糖酐致小鼠皮肤瘙痒反应的影响。③镇静作用:观察各组小鼠的睡眠百分率,评价对小鼠睡眠阈下戊巴比妥钠协同作用的影响。结果:①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低、中、高剂量组小鼠耳肿胀度明显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低剂量组有统计学意义(P〈0.01),珍芩颗粒高、中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各剂量组大鼠皮肤着色的蓝斑面积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中、高剂量上清液的光密度OD值有一定的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②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中、高剂量能明显减少小鼠注射右旋糖酐引起的全身瘙痒次数,其中高剂量同时可延长瘙痒潜伏时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③与赋形剂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高剂量组小鼠睡眠只数明显增加,睡眠率为赋形剂对照组睡眠率的两倍多,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阳性对照组比较,珍芩颗粒高剂量小鼠睡眠只数、睡眠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珍芩颗粒有较好的抗炎、止痒作用,同时还有一定的镇静作用。  相似文献   

19.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①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生物行为学影响;②健脾化瘀方体外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影响。方法:①采用MTT法、黏附实验、Transwell小室侵袭迁移实验,观察不同浓度的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黏附和侵袭的影响;②利用流式细胞仪,AnnexinV/PI双染色法,研究不同浓度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早期凋亡的诱导作用。结果:①健脾化瘀方有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增殖的作用,并呈一定的浓度依赖性:同一时间不同浓度各组细胞的生长抑制率有明显差异(P〈0.01)。②健脾化瘀方高、中浓度(2、1mg/mL)作用HepG 2细胞40、60和120min时,细胞的黏附能力明显降低(P〈0.01)。健脾化瘀方作用HepG 2细胞24h后,侵袭的细胞数减少(P〈0.05)。③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HepG2作用48h后,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P〈0.05)。结论:①健脾化瘀方对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增殖具有抑制作用;②健脾化瘀方能抑制人肝癌细胞株HepG2的黏附能力和侵袭能力;③健脾化瘀方有诱导人肝癌细胞株HepG2凋亡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总结急性坏死性小肠炎的中转手术治疗体会,方法:对我院1980.5-1999.5急性坏死性小肠炎23例由内科治疗而中转手术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存活16例,成活率69.6%,死亡7例(死亡中毒性休克多器官衰竭4例,高热抽搐1,肠瘘出血2例)。结论:在内科 具有下列条件下转手术:(1)严重腹胀;(2)腹膜刺激症状;(3)出血量多;(4)机械性肠梗阻,乘余的短肠行小肠倒置术和“6”形,“9”形小肠吻主。强调具有述指征,及早手术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