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目的了解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相关时间段内的血浆C-反应蛋白(CRP)水平及辛伐他汀40mg对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干预作用。方法将120例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成辛伐他汀组(Ⅰ组,n=62)和常规组(Ⅱ组,n=58),I组患者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治疗基础上每晚口服辛伐他汀40mg,同时对各患者分别于心房颤动发作时及转复窦性心律后14d、28d时检测血清中的CRP水平,并统计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次数及每次发作的持续时间,随访时间为1年。结果各患者心房颤动发作时的CRP水平明显高于窦性心律时的CRP水平(P<0.05);试验终点时Ⅰ组患者心房颤动的累计发作次数及发作的平均持续时间明显少于Ⅱ组(P<0.05)。结论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生与复发可能与炎症有关,辛伐他汀具有减少心房颤动发生和复发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随访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经射频导管消融(下称消融)后以超敏C反应蛋白(CRP)的变化来评价心房颤动与炎症之间的关系和消融治疗的疗效。方法选取25例有明显症状,经药物治疗无效的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三维电解剖标测系统(Carto)指导下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CPVA),消融终点为同侧肺静脉电隔离,检测心房颤动患者术前、术后1d、1周、1月、3月时的超敏C反应蛋白水平,并随访心电图观察疗效。对照组为30例健康体检者。结果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术前CRP浓度较对照组显著增高(P〈001),维持窦性心律者术后1周内升高,随之逐渐降至正常水平,但心房颤动复发患者CRP浓度无明显下降。结论炎症是心房颤动的原因之一,可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发展,消融治疗心房颤动安全有效。  相似文献   

3.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炎症因子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入选98例患者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34),阵发性心房颤动组(n=31)和持续性心房颤动组(n=33),比较各组CRP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CRP水平(18.5±4.4)mg/L比正常对照组(4.1±1.3)mg/L高,P<0.01;在心房颤动组中持续性心房颤动组血清中CRP(20.2±5.4)mg/L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15.5±4.0)mg/L,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20.2±5.4)mg/L高于正常对照组(4.1±1.3)mg/L,P<0.01。不同原因引起的心房颤动CRP不同,冠心病最高,其次为高血压,心肌病最低。结论CRP在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升高,其代表的炎症状态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4.
目的观察瑞舒伐他汀降脂之外对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脑钠尿肽(BNP)、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左心房内径(LAD)、窦律维持及卒中的影响。方法 98例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在常规抗心衰治疗的基础上分为瑞舒伐他汀组(50例)和对照组(48例)。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出院第1、12月CRP、IL-6、BNP、LVEF、LAD的变化,以及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永久性心房颤动发生、心衰再住院及卒中发生的差别。结果与对照组比较,瑞舒伐他汀组在长期治疗后CRP、IL-6水平明显降低,LAD缩小,阵发性心房颤动再发、永久性心房颤动及卒中的发生均降低,LVEF、BNP及心衰再住院率两组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瑞舒伐他汀除降脂外,可降低慢性心力衰竭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的炎症水平,抑制心房重构,减少阵发性心房颤动的发作,但对左心室收缩功能无改善。  相似文献   

5.
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的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C反应蛋白(CRP)作为系统炎症因子在心房颤动发生和发展中的作用。方法入选98例患者将其分为正常对照组(n=34)、阵发性房颤组(n=31)和持续房颤组(n=33),比较各组C反应蛋白水平。结果心房颤动组CRP水平[(1.85±0.44)mg/d]比正常对照组的水平[(0.41±0.13)mg/d]高,P<0.01;在心房颤动组中持续房颤组血清中CRP[(2.02±0.54)mg/d]高于阵发性房颤组[(1.55±0.40)mg/d],P<0.01,阵发性房颤组[(2.02±0.54)mg/d]高于正常对照组(0.41±0.13)mg/dl,P<0.01。并且不同原因引起的房颤CRP不同,冠心病最高,其次为高血压,心肌病最低。结论CRP在心房颤动患者中明显升高,说明炎症状态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研究拟通过测定心房颤动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 CRP)水平,探讨房颤与hs CRP之间的关系及炎症在心房颤动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2007年1月—2007年12月因心房颤动在太原市中心医院心脏中心住院的患者112例,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hs-CRP的含量。结果心房颤动的患者hs-CRP水平显著高于窦性心律者(P<0.05),而持续性房颤患者hs-CRP的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患者(P<0.05)。结论炎症在房颤的发生和发展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抑制炎症反应有可能成为预防房颤发生和持续的一种途径,研究炎症与房颤的关系对于预防和治疗房颤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血清 C 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IL)8和 IL-10水平的变化。方法随机收集入院的128例孤立性心房颤动患者和100名健康体检人群,抽取血样检测血清炎症因子 CRP和 IL-8和抗炎因子 IL-10水平变化。结果与健康体检人群比较,心房颤动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CRP、IL-8水平呈显著增高,但抗炎症因子 IL-10呈显著降低(P<0.05);此外,在阵发性、持续性和永久性三种房颤亚型中,患者血清炎症因子 CRP和 IL-6浓度依次递增,而抗炎因子 IL-10浓度依次递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心房颤动的发病机制以及自我持续在一定程度上与患者体内炎症水平相关。  相似文献   

8.
近来许多研究表明,炎症反应与心脏疾患及心房颤动发生有关,炎症反应标记物血浆C反应蛋白(CRP)在心房颤动患者明显升高。B-型钠尿肽(BN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预测作用已得到大量文献印证。本研究对持续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前后血浆CRP和BNP的变化进行观察,探讨二者在心房颤动患者复律后窦性心律维持方面的意义。  相似文献   

9.
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预后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阿托伐他汀对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房颤患者炎症水平以及临床预后的影响.方法:入选慢性心功能不全合并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135例,分为阿托伐他汀组(72例)和对照组(63例);随访18个月,测定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第1、6、18个月C反应蛋白(CRP)水平;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血脂水平、左房内径、左室射血分数;...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在二级预防中长期使用他汀类降脂药时,因各种原因停用后血清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变化。方法接受标准治疗(包括服用辛伐他汀20~40mg/天)的ACS患者,分别在入院时和出院后3、6、12个月检测高敏C反应蛋白(hsCRP)、白细胞介素-6(IL-6)等炎症标记物水平。根据随访情况分为持续应用他汀类药物组(A组,70例)和中断他汀类药物组(B组,62例),比较两组患者的炎症标记物水平的变化。结果(1)两组患者的基线特征和出院后除他汀药外的其他治疗情况相似。(2)A组患者的CRP、IL-6水平随时间逐渐降低,而B组患者在停用辛伐他汀前CRP、IL-6水平的变化趋势与A组相似,停用药物后CRP等水平逐渐升高。第12个月时B组患者炎症标记物CRP水平显著高于A组患者[3.62(1.26~16.21)比1.59(0.26~7.81),P<0.01]。结论长期坚持应用他汀降脂药的ACS患者CRP等炎症标记物水平持续下降,中断使用他汀降脂药的ACS患者的炎症标记物水平明显升高。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 NLRP3 炎症小体与心房颤动(AF)及 CHA2DS2-VASc 评分的关系,明确 NLRP3 炎症小体在 AF 中的可能作用。方法 连续入选住院治疗的 161 例 AF 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阵发性 AF 组 56 例、持续性 AF 组 60 例、长程持续性 AF组 45 例。并选择 50 例健康体检者纳入对照组。利用梯度离心法分离纯化外周血单核细胞(PBMC),采用实时定量 PCR 和Western blot 检测 NLRP3 的 mRNA 和蛋白表达。结果 各 AF 组患者年龄均高于对照组(P < 0.01)。与对照组相比,各组 AF患者 PBMC 中 NLRP3 蛋白和 mRNA 水平均升高(P < 0.01)。长程持续性 AF 组 NLRP3 蛋白和 mRNA 水平高于阵发性 AF组和持续性 AF 组(P < 0.05)。AF 患者血浆 IL-1β 水平高于对照组(P < 0.01)。而长程持续性 AF 患者血浆 IL-1β 水平高于阵发性 AF 组和持续性 AF 组(P < 0.05)。A...  相似文献   

12.
炎症与心房颤动导管消融的复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炎症对心房颤动(房颤)导管消融复发的影响。方法:前瞻性入选第1次行环肺静脉消融的阵发性房颤患者144例,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CRP),根据CRP水平通过4分位法将病例分为4组,复发定义为术后3个月后发生快速性房性心律失常。结果:平均随访91~374(199±80)d,40例(27.8%)复发。复发组CRP为(3.8±5.8)mg/L,未复发组CRP为(4.2±4.7)mg/L,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从CRP水平最低4分位组到CRP水平最高4分位组,复发率分别为33.3%,30.6%,25.0%,22.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炎症标记物CRP对房颤导管消融的复发无预测价值。  相似文献   

13.
目的评价瑞舒伐他汀对病窦综合征(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心房颤动(AF)的作用。方法将78例双腔起搏术后1个月仍有阵发性AF的SSS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n=39)和对照组(n=39)。在治疗基础疾病的基础上,治疗组给予瑞舒伐他汀10mg,每晚顿服,对照组不予他汀药物治疗。随访1年,观察AF发作次数(次/天)、AF负荷(h/d)及血清C反应蛋白(CRP)水平。结果治疗组起搏术后1年AF发作次数、AF负荷、CRP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4.10±3.84次/天vs9.20±6.25次/天,0.484±0.288h/dvs0.791±0.326h/d,2.98±2.30mg/Lvs6.50±4.03mg/L,P均0.05),亦低于用药前(P均0.001),而对照组上述指标无变化。结论瑞舒伐他汀可有效抑制SSS双腔起搏后阵发性AF的发生,降低炎症因子CRP水平。  相似文献   

14.
目的:通过检测心房颤动(房颤)患者外周血NLRP3的表达水平,探讨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4-06至2016-03我院收治的房颤患者60例,其中阵发性房颤(PAF)组30例,非阵发性房颤(n PAF)组30例,26例健康体检者作为正常对照组。收集3组的临床资料,利用流式细胞术检测外周血单核淋巴细胞(PBMCs)中NLRP3表达水平,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IL)-1β、IL-6、C反应蛋白(CRP)及N末端B型利钠肽原(NT-pro BNP)水平。比较3组间各指标差异,通过线性回归进行指标的相关性分析。结果:(1)PAF组和n PAF组患者外周血PBMCs中NLRP3、IL-1β、IL-6、CR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但PAF组和n PAF两组患者间NLRP3表达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PAF组和n PAF组患者NT-pro BNP水平均高于正常对照组(P均0.05),PAF组和n PAF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房颤患者(PAF组和n PAF组)外周血PBMCs中NLRP3水平与左心房内径(LAD)呈正相关(r=0.579,P0.05),与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呈负相关(r=-0.490,P0.05)。结论:(1)NLRP3炎症小体与房颤密切相关,可能为房颤临床治疗的重要干预靶点。(2)房颤与炎症反应关系密切。(3)可能通过NLRP3炎症小体的下游相关炎症因子产生炎症反应,导致心肌重构或电重构进而诱发房颤的产生、发展。  相似文献   

15.
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与心房颤动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目的探讨炎症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关系。方法心房颤动患者124例,分为两组,慢性心房颤动组53例,阵发性心房颤动组71例,对照组(窦性心律)54例。采用免疫速率散射比浊法测定各组患者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ighsensitivityC-reactiveprotein,hs-CRP)的含量,同时测量各患者左心房前后径。结果慢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心房颤动组(P<0.05)及正常对照组(P<0.01);阵发性心房颤动组患者血清hs-CRP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慢性心房颤动组左心房前后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阵发性心房颤动组与窦性心律组比较,左心房前后径虽有增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hs-CRP水平升高可能参与心房颤动的发生,提示炎症反应具有促进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炎症在老年性心房颤动(AF)、心房重构的发生及持续中的作用。方法选择88例老年患者,其中持续性房颤组30例,阵发性房颤组30例,窦性心律组28例。所有入选患者进行心脏超声心动图检查,并检测患者外周血高敏C-反应蛋白(hs—CRP)、血管紧张素转换酶(ACE)水平。结果外周血hs—CRP、ACE水平持续性房颤组为(8.9±2.6)mg/ml、(89.7±11.3)U/L,阵发性房颤组为(4.7±2.3)mg/ml、(39.6±10.6)U/L,窦性心律组为(1.9±0.7)mg/ml、(36.8±10.5)U/L。持续性房颤组外周血ACE、hs—CRP水平高于阵发性房颤组和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外周血hs—CRP水平高于窦性心律组(P〈0.05),阵发性房颤组ACE水平与窦性心律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外周血hs—CRP、ACE水平增高与心房颤动的发生和持续可能相关。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心房颤动(简称房颤)与炎症及慢性幽门螺旋杆菌(Hp)感染的关系。方法选取66例房颤患者为房颤组(其中阵发性房颤44例,慢性房颤22例),另取同期住院的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简称室上速)患者67例作为对照组,用间接ELISA法测定血清Hp-IgG抗体,速率散射免疫比浊法测定C反应蛋白(CRP),比较两组Hp-IgG抗体,CRP的差异并分析HP抗体滴度与房颤及其它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房颤组与对照组的Hp-IgG阳性率Hp-IgG对数值均无差异(P均>0.05)。房颤组CRP中位数较对照组高(1.17mg/dlvs0.65mg/dl,P<0.05)。结论房颤与慢性Hp感染不相关,与炎症相关。  相似文献   

18.
目的观察心房颤动(AF)病人血清可溶性CD14(sCD14)、血清可溶性CD163(sCD163)表达情况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5年4月—2017年9月收治的心房颤动病人68例作为研究组,选取同期体检健康人5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CD14、CD163水平;利用全自动生化分析仪检测血清白介素-6(IL-6)、C反应蛋白(CRP)表达水平。结果研究组血清sCD14、sCD163表达水平较对照组升高(P0.05),研究组血清sCD14、sCD163表达水平与病人年龄、性别、心房颤动类型、EHRA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血清IL-6、CRP表达水平高于对照组(P0.05);经Pearson相关分析,研究组血清sCD14、sCD163表达水平与IL-6、CRP表达水平正相关(P0.05);Logistic分析结果表明,血清sCD14、sCD163与血清炎症因子IL-6、CRP表达水平与AF密切相关。结论血清sCD14、sCD163在AF病人中表达水平升高,可能与AF的发病及病情进展有关,临床可考虑作为AF病情监测的相关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9.
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临床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阿托伐他汀治疗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的效果。方法:76例非瓣膜病阵发性心房颤动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阿托伐他汀加胺碘酮,37例)及对照组(单用胺碘酮,39例),观察6个月,比较两组的C反应蛋白(CRP)水平、复发率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的CRP水平较对照组明显减少[(18.31±5.09)ng/ml∶(33.28±6.43)ng/ml,P0.05]。治疗组复发率24.3%(9/37),显著低于对照组的48.7%(19/39),P0.05。结论:阿托伐他汀可抑制炎症反应,减少阵发性房颤的复发。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缬沙坦对老年高血压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患者炎症因子表达水平及左心房内径的影响。方法将125例高血压病持续性心房颤动的老年患者随机分成缬沙坦组(65例)和对照组(60例),在常规抗心律失常、抗凝药物治疗基础上,缬沙坦组给予缬沙坦降压治疗,对照组予以硝苯地平降压治疗。6个月后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血清炎症因子(CRP、TNF_α、IL_6和AngⅡ)水平及左心房内径(LAD)变化。结果两组患者基础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6个月后,与同组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缬沙坦组患者血清CRP、TNF_α、IL_6和AngⅡ水平明显下降、LAD显著缩小,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缬沙坦可降低老年高血压患者合并持续性心房颤动时的炎症反应,改善心房重构,以减少心房颤动的发生和维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