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绝经妇女基因多态性与骨代谢相关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和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对骨代谢及钙相关激素的影响.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PLP)检测汉族45~65岁绝经妇女的ER和VDR基因多态性,根据ER的Px单倍体型随机抽取90人测定血、尿中与骨相关的生化指标,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EA)测量腰椎及髋部骨密度(BMD).结果 Px单倍体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PTH)、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STR-ACP)和血清钙磷水平均高于non-Px单倍体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考察ER和VDR基因多态性时,Px+BB/Bb的STR-ACP的活性最高,而血清磷水平以non-Px+bb的最低(P<0.05);Px单倍体组雌二醇(E2)水平与大转子(Troch,r=0.29,P=0.04)和Ward三角的BMD显著相关(r=0.31,P=0.03),PTH水平与Troch的BMD相关(r=0.3,P=0.04),而在non-Px单倍体组则无相关性.结论绝经妇女的ER基因多态性会影响骨代谢及钙相关激素与BMD的关系.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对绝经妇女骨代谢的影响及与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方法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691名汉族45~65岁绝经妇女的ER-α的PvuII和XbaI酶切位点多态性,从497名PvuII-XbaI单倍体确定者中随机抽取93人测定BMD,将T<-1.5者纳为干预对象(共60人)进行为期一年的随机对照干预实验。将干预对象随机分为两组:补钙+VD组和补钙+VD+大豆异黄酮组。给予的剂量分别为:钙440mg/d;VD100IU/d;大豆异黄酮100mg/d,干预期为12mon。测定基线和终期的各项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干预12个月后,补钙组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机体的雌激素水平均未见显著性的改变,而25-OH-D均水平升高(P=0.09),但两组间的变化率无显著性的差异;血清钙磷及反映骨形成的指标未见显著性改变。补钙组的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5b(Tracp-5b)较基线升高[变化率:23.4%(-22.9%~49.1%)],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则较基线降低[变化率:-4.2%(-26.0%~17.6%)],两组的变化率有显著性差异(P<0.05),尿吡啶交联物(Pyd)和I型胶原N末端肽(NTx)则未见显著性改变。补钙组,non-Px基因型较Px基因型更容易出现Pyd升高,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AP)降低。钙+大豆异黄酮的干预效果在两种基因型间没有差异.结论补充大豆异黄酮并不影响体内的雌激素水平。反应骨吸收的生化指标Tracp-5b对大豆异黄酮的作用较敏感。单纯补钙后骨代谢生化指标的改变受Px单倍体基因型的影响。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绝经妇女补充大豆异黄酮和钙1年后骨密度(BMD)的改变及与雌激素受体(ER)基因Px单倍型的关系.方法 应用多聚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691名汉族45~65岁绝经妇女的ER-α的PvuⅡ和Xba 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从497名Pvu Ⅱ-Xba Ⅰ单倍体确定者中抽取93名进行为期1年的随机对照干预实验.根据基线时BMD测定结果,将T<-1.5者纳入干预组(共52名),其余的作为观察组(共29名).将干预组对象随机分为2组:补钙+维生素D(VD)组和补钙+VD+大豆异黄酮组.给予的剂量分别为:钙440 mg/d;VD 100 IU/d;大豆异黄酮100 mg/d,正常观察组不给予任何特殊处理,干预期为12个月.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EA)测量测定基线和终期腰椎及髋部的BMD.结果 试验结束后,观察组的绝经后妇女,全身、腰椎及股骨颈的BMD较基线时降低,变化率分别为-1.88%,-3.31%,-3.09%.ER-α的Px基因型全身BMD较基线时性降低2.44%,而non-Px基因型则无显著性改变.补钙组和补钙+大豆异黄酮组,全身及股骨颈的BMD都较基线时降低,但组间的变化率差异并无统计学意义;而腰椎、大转子的BMD较基线未有显著性的改变,甚至有略微升高.补钙和补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影响与ER-α的基因型无关.结论 妇女绝经后骨量开始丢失,丢失速率似乎与ER基因Px单倍型有相关性.已出现骨量减少的绝经后妇女补钙1年能降低骨量的丢失速率,但补充大豆异黄酮1年尚未观察到对BMD保护的作用.补钙及大豆异黄酮对BMD的干预效果与ER-α基因多态性无关.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ER)基因XbaI多态性与补钙对青春期少女骨骼发育作用的关系,为制定钙膳食参考摄入量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从志愿者中选取88名13~15岁青春期少女,随机分为补钙组和对照组,并按XbaI多态性分成不同的亚组,进行为期1年的补钙实验。在补钙前后测定全身各部位骨密度、骨钙素(BGP)、骨碱性磷酸酶(BAP)、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RACP)、雌二醇(E2)及维生素D水平。比较不同基因亚型间补钙后骨密度增长或骨生化指标变化的差异。结果共72人完成了整个研究。经过1年的干预,补钙组BGP的增长及前臂远端1/10处的骨密度增长均大于对照组;补钙组内的Xx亚型反映骨形成的指标BAP的增长大于xx亚型,且全身各测量部位的骨密度增长值均大于xx亚型,但无显著性差异;而对照组内各XbaI亚型上述各指标的增长值未见统计学差异。结论XbaI多态性中Xx较xx亚型具有更好的补钙反应性,在今后的补钙干预中应考虑该遗传因素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基因多态性及环境因素与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雌激素受体(ER)基因多态性、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以及环境因素与绝经后农村妇女的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随机抽取武汉农村绝经后妇女90名,汉族,年龄在45~65岁,应用问卷调查了解膳食摄入及户外活动情况;采用双能X线吸收仪(DXEA)测量腰椎及髋部的BMD;应用多聚酶联反应-限制性片断长度多态性(PCR-RFLP)检测ER和VDR的多态性。结果ER的Px单倍体型对各部位BMD均无显著性影响。VDR的BsmⅠ酶切位点多态性会影响腰椎的骨密度,Bb型的BMD比bb型要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但调整了年龄、体重、身高和膳食后,差异未见显著性。当联合研究ER和VDR基因多态性时,发现Px单倍体型同时伴有Bb的基因型的BMD最低,差异有显著性(P<0·05),调整年龄、体重、身高和膳食后,差异未见显著性。膳食钙、蛋白质、碳水化合物及能量与BMD简单相关;多元回归分析发现年龄(负相关)和体重(正相关)是绝经后妇女骨密度的最重要的预测因子,另外,与腰椎相关的因素还有绝经年龄及碳水化合物的摄入量;与股骨颈相关的因素还有绝经年龄。结论绝经后妇女BMD与ER的Px单倍体型未显示相关,与VDR的BsmI多态性可能相关,但环境因素会影响基因型与BMD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6.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与儿童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 选取湖北省浠水县213名6~10岁儿童作为研究对象.进行问卷调查、体格测量;用双能X线BMD测量仪测量儿童前臂远端骨密度;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分析VDR基因启动子FokI位点多态性分布.结果 VDR-FokI基因分布频率是FF 25.8%,Ff62.0%.ff12.2%;男女之间基因型与等位基因的频率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基因型携带者体重、体质指数(BMI)、BMD和血清钙水平最高,而Ff基因型携带者身高最高,但血清磷和碱性磷酸酶在各基因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F基因对应较高的BMD,Ff对应较低的BMD,ff的BMD介于二者之间.3组基因型骨密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清Ca水平在女童各基因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VDR基因FokI多态性影响儿童BMD的发育.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雌激素受体α(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EC)组织ER阳性表达、血清雌二醇(E2)水平3者间的相互关系。方法:选择60例EC患者为EC组和60例健康者为对照组,检测两组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检测EC组ER阳性表达及E2水平。结果:ER-α基因PvuⅡ多态性在E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等位基因患EC的风险是p等位基因的1.775倍(OR=1.775,95%CI:1.045~3.012);EC组PP基因型癌组织ER阳性表达明显少于Pp、pp基因型(P<0.05);在ER阳性表达的组织中,PP基因型ER阳性表达面积的百分比也明显0.05)。结论:ER-α基因PvuⅡ基因多态性与EC的发病有相关性,P等位基因可能是EC的遗传易感基因,PP基因型与癌组织ER阳性低表达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ER-α基因多态性与中国湖南女性原发性膝关节OA的关系. 方法 选取原发性膝OA女性患者38例、正常对照组40例.应用PCR-RFLP法对其进行ER-α基因PvuII和XbaI多态性检测. 结果女性中,ER-α基因XbaI酶切基因型在OA组和对照组的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等位基因x和X的分布频率其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 结论携带ER-α基因XbaI酶切基因型xx的女性对原发性膝OA易感.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ER-β基因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组织ER阳性表达的相关性。方法:选择60例子宫内膜癌患者和60例健康对照者,检测两组ER-β基因RsaI和AluI酶切多态性,检测子宫内膜癌组ER阳性表达率。结果:ER-β基因RsaI多态性在EC组和对照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R等位基因患EC的风险是r等位基因的1.796倍(OR=1.796,95%CI:1.070~3.017);EC组RR基因型癌组织ER阳性表达明显少于Rr、rr基因型(P<0.05)。AluI多态性在EC组和对照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ER-β基因RsaI酶切多态性与子宫内膜癌的发病有相关性,R等位基因可能是EC的遗传易感基因,RR基因型与癌组织ER阳性低表达具有关联性。  相似文献   

10.
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男性吸烟与骨密度及骨生化指标关系。方法用DXA仪测定腰椎及髋部骨密(BMD),用ELISA测定389例20~80岁健康男性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sBAP)和I型胶原氨基末端肽(sNTX)。结果(1)各部位BMD均在20岁~年龄组最高,30岁之后随年龄增加而缓慢下降;40—60岁各年龄组之间的BMD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除腰椎侧位BMD外,吸烟组其它各部位BMD显著低于非吸烟组;吸烟组的BAP显著高于非吸烟组,2组之间的sNTX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校正年龄与BMI后,烟龄与腰椎正位,髋部总体,股骨颈及ward's区BMD均呈负相关(P〈0.05)。每日吸烟量与腰椎正位及Ward's区BMD呈负相关(P〈0.05)。结论男性随年龄增长骨量丢失。男性吸烟者骨生化指标与骨转换水平增高,骨量丢失加速。吸烟等生活方式增高骨转换水平,影响骨转换的增龄性变化并加速骨量的丢失。吸烟是骨质疏松的一个危险因素。预防骨质疏松症(OP)应提倡戒烟。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起始密码子(Fok I位点)多态性与体力活动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的交互作用.方法 选择228名9~11.5岁未月经初潮的健康女童进行2年追踪,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检测对象追踪前后全身、左侧近端股骨(包括股骨颈、大转子、粗隆间和华氏三角区)和L1~L4腰椎骨密度,应用PCR-RFLP技术检测VDR基因Fok I位点多态性.结果 本次研究的有效观察人数为176名.Fok I位点多态性与骨密度(BMD)2年增长率没有关联.在低体力活动水平(<1197 kJ/d)时,FF基因型女童左侧近端股骨骨密度(THBMD)和股骨颈骨密度(FNBMD)增长率低于Ff+ff基因型女童,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体力活动与THBMD和FNBMD增长率有关联,但仅限于FF基因型女童.结论 VDR基因Fok I多态性与体力活动水平对青春期女童骨量增长存在交互作用,低体力活动水平的FF基因型女童可能是骨量增长较低的危险人群,体力活动能促进FF基因型女童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2.
目的初步探讨青春期少女Leptin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体成分、骨密度的关系。方法从北京地区随机抽取舞蹈专业15~17岁女生60名,以同年龄77名普通中学女生为对照。所有调查对象每天的膳食能量和营养素摄入情况用7天24小时膳食调查表收集。用"一年回顾身体活动调查表"了解其体力活动情况,此外测定所有调查对象的血清leptin、雌激素水平、骨矿含量、骨密度和体成分。用PCR-RFLP法分析其Leptin受体基因Gln223Arg的多态性。结果未见这些女生的Gln223Arg基因多态性与体成分间存在相关关系。携带Gln223等位基因的舞蹈专业女生的前臂骨密度明显低于不含该等位基因的个体(P<0.05);且携该基因型别的两组女生在所有检测部位的骨密度也均低于Arg223纯合子个体(P>0.05).结论Leptin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可能是影响青春期少女骨密度及峰值骨量获得的一个遗传因素,但这种影响与BMI或体成分无关。此结果还有待进一步验证并揭示其内在机制。  相似文献   

13.
目的:了解护骨素(osteoprotegerin,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多态性对青春前期汉族女童骨密度(BMD)的影响。方法:采用PCR-RFLP技术检测广州地区214名青春前期女童护骨素基因三个位点的基因型。采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量全身、腰椎(L1-4)、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矿含量(BMC)和骨密度。同时测定三种骨代谢生化指标。结果:OPG基因启动子区A163G、T245G和T950C位点基因型分布频率均符合Hardy-Weinberg遗传平衡定律,分布频率分别为:A163G:AA-74.8%,AG-21.5%,GG-3.7%;T245G:TT-77.1%,TG-21.5%,GG-1.4%;T950C:TT-41.1%,TC-50.5%,CC-8.4%。T950C位点CC基因型女童的全身骨量、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三角区骨密度均显著高于TT、TC基因型女童(P<0.05),而TT和TC基因型女童未见显著差异(P>0.05)。A163G和T245G位点多态性与女童BMC和BMD的相关性未发现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护骨素基因T950C位点含有T等位基因的青春前期女童,其全身骨密度及股骨颈和Ward’s三角区骨密度均较低,该等位基因可能为我国青春期女童低骨量者筛选的遗传学标志提供了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14.
殷怀明 《浙江预防医学》2011,23(6):18-19,23
目的探讨维生素D受体(VDR)基因多态性对营养性佝偻病患儿骨代谢影响。方法用聚合酶链反应限制性内切酶Bsm I酶切技术检测了92例营养性佝偻病患儿VDR基因型,同时测定骨代谢指标,并分析两者间的关系。结果 92例营养型佝偻病患儿VDR基因Bsm I多态性频率分别为bb 93.48%,Bb 4.35%,BB 2.17%;bb基因型组患儿血清骨钙素水平明显高于Bb基因组及BB基因型组患儿(P均〈0.05)。3组间血清钙、磷、碱性磷酸酶、降钙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营养性佝偻病Bsm I酶切位点VDR基因多态性与骨钙素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肪因子瘦素(Leptin)、抵抗素(Resistin)、内脂素(Visfatin)及Apelin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87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和Ape-lin,以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alk aline phosphatase,BAP)和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cross-linked N-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总体、腰椎正位、左前臂、总髋部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以方差分析、直线相关(Pearson)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BAP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r=-0.210、-0.236、-0.223、-0.226,P0.05),校正年龄和BMI后,相关性都依然存在(r=-0.168、-0.187、-0.169、-0.175,P0.05)。NTx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r=-0.238、-0.232、-0.239、-0.221,P0.05),校正年龄和BMI后,相关性依然存在(r=-0.201、-0.189、-0.193、-0.185,P0.05)。Leptin、Resistin、Visfatin、Aplein与BAP、NTx相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绝经后骨质疏松女性与健康对照组间血清Leptin、Resistin、Visfatin、Apelin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Leptin、Resistin、Visfatin及Apelin不是骨代谢的关键调控因子。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究瘦素受体基因Gln223Arg多态性与上海某区儿童超重肥胖的关系及相关生化指标的相关性。方法采用PCR-RFLP对上海松江区六所小学7-11岁超重肥胖与正常体重儿童(各262名)的血样进行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检测,logistic回归分析其与儿童超重肥胖的相关性,并分析了生化指标在超重肥胖组与正常组儿童以及不同基因型间的差异。结果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之间LEPR基因Gln223Arg AA频率与A等位基因频率均无统计学差异(P>0.05)。对其收缩压(SBP),舒张压(DBP),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血糖(GLU),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t检验,得出SBP,DBP,TG,HDL-C和LDL-C在超重肥胖组与对照组中差异显著。在控制了混杂因素BMI等后,LEPR基因Gln223Arg各基因型组的生化指标差异分析表明基因型可能与LDL-C相关(P<0.05)。进一步两两比较结果表明LDL-C水平在基因型AA组比AG(P=0.019)与GG组(P=0.017)低,而AG与GG组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517)。结论 LEPR基因Gln223Arg多态性可能与儿童超重肥胖的发生无关,而LDL-C(P<0.05)可能与LEPR基因Gln223Arg基因型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中国成都地区汉族人群单核苷酸多态性位点rs1333049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抽选122例多囊卵巢综合征患者(观察组)和141例健康对照者(对照组)作为研究对象,采用Taq Man单核苷酸多态性基因分型技术对所有研究对象基因型进行分析,探讨成都地区汉族人群rs1333049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中临床表现和相关生化指标在不同基因型间无统计学差异,观察组和对照组基因型分布和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无统计学差异。结论成都地区汉族人群rs1333049多态性与多囊卵巢综合征不具有相关性。  相似文献   

18.
目的分析研究不同ABCB1基因型对乳腺癌患者化疗所致血液学毒性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该院收治的接受紫杉醇类药物化疗的乳腺癌患者96例为研究对象,收集其临床资料及血液样品,采用PCR-HRM技术对ABCB1基因的多态性进行检测,分析比较96例患者G2677T/A各基因型和C3435T 3种基因型年龄、BMI、雌激素、孕激素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比例的组间差异,分析比较不同基因型对化疗所致血液学毒性的影响。结果 C3435T位点CC、CT、TT和G2677T/A位点GG、GT、GA、AA、TT及AT各基因型在96例患者中均有表达。G2677T/A各基因型和C3435T 3种基因型患者年龄、BMI、雌激素、孕激素及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阳性比例等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G2677T/A各基因型发生Ⅰ级以上骨髓抑制比例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 05),而C3435T 3种基因型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 05)。结论通过对ABCB1 C3435T基因多态性的检测可指导紫杉类药物的选择,以提早规避不良反应,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长春市汉族女性Ⅰ型胶原α1链基因(COL1A1)-1997G/T、+1245G/T多态性及其与骨密度(BMD)的关系。方法:①抽取受试人群外周静脉血5 ml,提取DNA。②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仪扩增目的基因的DNA片段。③采用TaqMan探针法对-1997G/T及+1245G/T位点进行等位基因鉴别。④应用双能X线骨密度仪测定BMD,将249例受试人群分为骨密度正常、骨质疏松、骨质疏松性骨折三组。结果:长春市汉族女性正常人群COL1A1-1997G/T转换中,GG基因型占38.37%,GT基因型占46.51%,TT基因型占15.12%,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GG基因型占46.43%,GT基因型占41.43%,TT基因型占12.14%;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GG基因型为主,占52.17%,GT基因型占34.79%,TT基因型占13.04%。骨质疏松组GG基因型BMD低于GT、TT基因型,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骨质疏松性骨折组GG基因型BMD显著低于GT、TT基因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OL1A1+1245位点G/T转换,在正常人群中发现GT杂合型2例,占总数的0.80%,其余均为GG基因型。结论:COL1A1-1997G/T转换中正常人群以GT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以GG基因型为主。骨质疏松患者和骨质疏松性骨折患者GG基因型BMD均低于GT、TT基因型。COL1A1-1997G/T与BMD显著相关,+1245G/T与BMD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Adiponectin)与骨转换生化指标的关系。方法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测定287名40~80岁健康绝经后女性血清脂联素以及血清骨特异性碱性磷酸酶(Bone alkaline phosphatase,BAP)和Ⅰ型胶原交联氨基末端肽(cross-linked N-telopeptide of type I collagen,NTx);用双能X线骨密度扫描仪(dual energy X-ray absorptiometry,DEXA)测定总体、腰椎正位、总髋部骨、左前臂骨密度(bone mineral density,BMD)以及体脂、瘦体质量;分析它们之间的关系。结果BAP与总体骨密度、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r=-0.210、-0.236、-0.223、-0.226,P0.05),校正年龄和体质指数后,相关性都依然存在(r=-0.168、-0.187、-0.169、-0.175,P0.05)。NTx与总体BMD、腰椎BMD、髋部总体BMD、前臂BMD均呈负相关(r=-0.238、-0.232、-0.239、-0.221,P0.05),校正年龄和体质指数后,相关性都依然存在(r=-0.201、-0.189、-0.193、-0.185,P0.05)。脂联素与BAP、NTx均呈正相关(r=0.202、0.215,P0.05),校正年龄和体脂后,相关性都依然存在(r=0.169、0.183,P0.05)。脂联素与BAP以二次方程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其最大决定系数(R2)为0.055;脂联素与NTx以二次方程模型拟合程度最好,其最大决定系数(R2)为0.089。绝经后骨质疏松(postmenopausal osteoporosis,PMO)女性血清脂联素水平较年龄相匹配的正常对照组增高(P0.05)。结论血清脂联素水平与骨转换生化指标呈正相关,提示脂联素可能为新型骨转换预测因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