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87 毫秒
1.
目的:用近红外(NIR)光谱鉴别中药材青皮及其伪品。方法:用NIR光谱仪对不同产地的青皮药材粉末进行扫描,用导数光谱法处理原始图谱,设定CI值为3.03,建立青皮NIR光谱一致性模型,并用该模型验证陈皮伪品,结合薄层色谱法对上述药材真伪进行复核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正伪品的NIR光谱存在较大差异,但薄层色谱正品与伪品的斑点差异不大,而正伪品之间的斑点却有浓度差异。结论:NIR包含的信息全面,用近红外(NIR)光谱鉴别青皮的真伪,快捷、可靠,可以在快检车上推广并用于药材的聚类分析。而TLC不能将青皮所有组分完全分离,需要选择特征斑点作为药材鉴别和聚类分析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索建立一种针对川贝母药材的即时快速分析方法。方法收集贝母类药材共81批,应用便携式AOTF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光谱,通过主成分分析法(PCA)分别对贝母类药材、川贝母类药材及商品"松贝"与伪品进行快速鉴别。结果该方法实现了川贝母类药材与非川贝母药材的快速鉴别,能有效区分川贝母类药材,并可快速甄别"松贝"及其混伪品。结论该方法是一种简便、快速、低耗、无损的新型分析技术,能用于川贝母类药材的快速鉴别。  相似文献   

3.
应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鉴别红参药材   总被引:1,自引:3,他引:1  
目的 应用近红外光谱(NIRS)技术鉴别红参及其伪品.方法 收集300份中国红参及多种红参伪品的近红外漫反射光谱,采用判别分析法对其进行定性鉴别.结果 近红外光谱法可正确鉴别红参与其伪品.结论 该方法快速、准确,可用于红参类药材的鉴别.  相似文献   

4.
不同产地楮实子及伪品的近红外漫反射指纹图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黄宝康  朱斌  郑汉臣  秦路平  张巧艳 《中药材》2002,25(12):874-875
目的:对不同产地楮实子及其伪品进行指纹图谱鉴定分析。方法: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对楮实子药材及其伪品进行分析。结果:不同产地楮实子之间指纹图谱存在一定差异,与伪品差异较大。结论:该方法可用于楮实子药材的指纹图谱鉴定,快速方便。不同产地楮实子之间的差异与药材性状有一定关联。  相似文献   

5.
冰片近红外光谱鉴别模型探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张治军  饶伟文  钟建理 《中药材》2008,31(11):1647-1648
目的:建立冰片近红外光谱鉴别模型以用于冰片正品和掺伪品的快速鉴别。方法:收集不同来源的冰片(正品10个,掺伪品7个),利用近红外光谱仪采集其近红外光谱,进行预处理后,采用矢量归一加二阶导数法和因子化法建立质量鉴别模型。结果:经验证,能准确无误地鉴别冰片及掺伪品。结论:本模型可快速、准确、无损地进行冰片的质量鉴别,可在全国药品快检车和日常的监督抽样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6.
目的 建立宁夏回族自治区银柴胡其及伪品的中红外、近红外光谱指纹图谱,并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比较两种光谱技术在银柴胡质量评价、真伪鉴定上的应用效果。方法 分别利用傅里叶红外光谱仪和傅里叶变换近红外光谱仪,采集不同来源宁夏回族自治区银柴胡及伪品的中红外和近红外光谱图谱,借助Origin 2018软件对图谱进行预处理、图谱合成以及相似度评价、系统聚类分析等化学计量学分析。结果初步确定了27个银柴胡中红外图谱共有特征峰和11个近红外图谱共有特征峰;两种光谱图谱经二阶导数等预处理后,结合2种化学计量学分析方法均可以鉴别银柴胡伪品,其中近红外光谱结合系统聚类分析的效果最为显著,并可以有效区分不同来源银柴胡药材。结论 近红外光谱结合化学计量学分析在银柴胡药材真伪优劣判别中的应用效果更好,且更符合实际生产需求。研究结果对建立快速的道地银柴胡溯源、真伪判别方法,进一步完善质量评价体系有积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7.
近红外光谱和聚类分析法无损快速鉴别蓝桉果实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刘玉明  柴逸峰  亓云鹏  范国荣  吴玉田 《中成药》2004,26(12):1049-1051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鉴别蓝桉果实的方法.方法:利用近红外漫反射光谱快速、无损鉴别了蓝桉果实及其伪品大叶桉果实,并以它们的近红外图谱作为聚类分析对象,对其进行了快速分类.结果:蓝桉果实和大叶桉果实均有自己的近红外特征谱.结论:该法简便、快速、可靠,可以作为中药材质控的一个方法.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聚合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方法(PCR-RFLP)对于太白贝母的适用性。方法:采集太白贝母野生及栽培品,收集市场上太白贝母伪品,利用性状、PCR-RFLP鉴别法、DNA序列分析三种方法分析太白贝母与常见伪品的区别。结果:从性状上看,太白贝母栽培品与伪品往往非常相似,较难辨别;通过PCR-RFLP方法可以正确、客观的鉴别太白贝母与常见伪品,基于ITS2 的DNA条形码方法进一步验证了PCR-RFLP法的准确性。市场上太白贝母的伪品多为伊犁贝母。结论:PCR-RFLP鉴别法可准确鉴别太白贝母与其伪品;市场上太白贝母伪品较多,应加强监管。  相似文献   

9.
贝母类药材的性状鉴别   总被引:3,自引:2,他引:3  
唐生斌  唐小鹏 《中药材》2002,25(5):321-324
目的:为贝母类药材的性状鉴别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对贝母类药材及其混淆品、伪品等进行了性状特征比较研究。结果:发现贝母类药材及其混淆品、伪品之间在性状特征上既有共同点,又有不同点。结论:性状特征的不同点可作为它们种与种之间鉴别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10.
贝母类中药及其伪品的红外光谱聚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晓镭  余华  李萍 《中药材》2005,28(2):89-91
采用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技术及聚类分析方法对贝母类中药材及其伪品进行鉴定分析.结果表明,本方法可准确区分不同种类的贝母及其伪品.  相似文献   

11.
FTIR直接测定法对川贝母和珠贝、小东贝的区别鉴定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程存归  郭水良  陈宗良 《中草药》2002,33(3):262-264
目的 对川贝母、浙贝母和东贝母进行区别鉴定。方法 采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直接测定植物中药材的红外光谱。结果 川贝母、浙贝母和东贝母的红外光谱差别较大。结论 可以采用FTIR直接、快速、准确地测定同属不同种的川贝母、浙贝母和东贝母。  相似文献   

12.
 目的 建立用HPLC-DTA分析不同栽培法及不同加工法浙贝母质量的方法。方法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及差热分析法(DTA)测定了贝母产地在相同生态环境条件下并采用不同加工方法得到的浙贝母、东贝母、湖北贝母及皖贝母的质量。结果显示采用传统方法加工的浙贝母、东贝母、湖北贝母及皖贝母含有相同的成分,可以混用。而采用硫磺熏蒸的样品则由于杂有二氧化硫而有所差异,以石灰干燥法加工的贝母质量稳定。结论本法简便、快速,结果准确,可用于同类中药的质量标准研究及质量检验。  相似文献   

13.
目的:观察生附片与不同产地贝母单用及配伍(1:1)应用药效学的差别,探讨中药“相反”药对配伍是否妨害治疗。方法:观察生附片与不同产地贝母配伍对大鼠体温,小鼠体温、胃排空、小肠推进及镇痛抗炎作用的影响。结果:1.生附片与浙贝母配伍连续给药12d后降低正常小鼠体温的作用较单用生附片显著减弱(P<0.05)。2.生附片与浙贝或松贝配伍对抗安痛定致大鼠体温降低比单用生附片作用显著(P<0.05或P<0.01);3.生附片和松贝配伍抑制胃排空作用较单用生附片显著(P<0.05);4.生附片与松贝母配伍抗胃溃疡作用较单用生附片组强;生附片与青贝配伍抗炎方面比单用生附片作用强。结论:生附片与不同品种贝母配伍在对动物体温、胃排空功能、抗胃溃疡、及抗炎方面药理作用的性质和强度依配伍的贝母品种不同而有不同程度改变,值得研究。  相似文献   

14.
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湖北贝母总生物碱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目的:研究湖北贝母总生物碱的纯化方法。方法:采用50%乙醇提取,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分离纯化的方法。结果:提取物中的湖北贝母总生物碱含量达到74%。结论:D101型大孔吸附树脂适合分离纯化湖北贝母总生物碱。  相似文献   

15.
太白贝母祛痰实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研究太白贝母的祛痰作用,并与暗紫贝母和梭砂贝母进行比较。方法:采用小鼠气管苯酚红排泌法考察太白贝母、暗紫贝母和梭砂贝母的祛痰作用。结果:太白贝母、暗紫贝母和梭砂贝母均能显著促进小鼠气管酚红的排泌量。太白贝母与梭砂贝母促进小鼠气管酚红排泌的作用相近,但均比暗紫贝母弱。结论:太白贝母、暗紫贝母和梭砂贝母均具有良好的祛痰作用,暗紫贝母的祛痰作用最强,太白贝母与梭砂贝母祛痰作用相近,是一种值得开发利用的川贝母。  相似文献   

16.
目的:对川贝母最新试验研究结果进行描述,为川贝母药材鉴别方法提供一定提升思路。方法:用性状观察,薄层色谱研究,含量测定方法对川贝母药材特点进行详细描述。结果:1)栽培品与野生川贝母在性状方面的区别主要在于栽培品鳞叶表面的颜色偏黄,有皱缩,稍粗糙,青贝的个体较大(可达4 cm);2)实际上市的栽培品中具松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暗紫贝母,具青贝性状特征的主要源于川贝母、瓦布贝母和太白贝母;3)川贝母的薄层色谱特征主要与植物基源有关,有效成分结构类型相似但细微结构有差异;4)具有松贝特征的栽培品与具有青贝特征的栽培品的总生物碱含量有明显差异。结论:建议将川贝母"栽培品"细分为"松贝栽培品"和"青贝栽培品"2种规格以便市场管理和临床应用,对川贝母薄层色谱鉴别方法和现行标准中总生物碱含量限度提出了修订建议。  相似文献   

17.
中药材川贝母DNA指纹鉴定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 建立川贝母DNA指纹鉴别方法.方法 采用CTAB法从川贝母等样品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5s rDNA区序列进行扩增并在此基础上展开了分子鉴定研究.经Primer Primer 5.0引物设计软件设计川贝母的特异性引物,利用PCR技术对川贝母与其他品种的贝母进行鉴别比较.结果 川贝母能扩增出274 bp大小的片段...  相似文献   

18.
 目的研究不同贝母药材中淀粉的凝胶化性质及其差异,为贝母类中药材的鉴别提供大分子方面的佐证。方法采用差示扫描量热仪对9种贝母类药材中的淀粉进行热性质测试,获得了9种贝母淀粉的DSC谱图以及凝胶化数据。结果通过对贝母中淀粉的凝胶化性质进行比较发现,浙贝母和湖北贝母中淀粉的凝胶化性质较为接近,青贝母,松贝母和炉贝母淀粉的凝胶化性质较为接近,岷贝母淀粉的凝胶化性质却与前三者有着明显的差别,而新疆贝母和伊犁贝母淀粉的凝胶化性质存在明显的差异。结论根据贝母淀粉凝胶化性质的特征,可以很容易对贝母类中药材进行分类和鉴别。  相似文献   

19.
浙贝母的品质研究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 对浙贝母的质量评价进行研究。方法 总结有关浙贝母有效成分生物碱和其他一些成分的鉴别方法及相关含量测定在其质量评价中应用的研究文献 ,总结了不同方法在该领域的应用。评价内容还涉及了浙贝母的炮制方法及群落生态。结果 到目前为止 ,薄层色谱、红外、紫外等鉴别方法主要用于浙贝母的鉴别 ,其含量测定主要有薄层扫描、高效液相、气相等方法。结论 有效成分评价在浙贝母的品质评价中起重要作用 ,但发展一种更全面、更系统的评价方法对浙贝母药材及制剂的质量及评价是非常迫切及必要的。  相似文献   

20.
Infection by Helicobacter pylori has been ascertained to be an important etiologic impetus leading usually to chronic active gastritis and gastric ulcer with growing incidences worldwide. Utilizing as the test pathogen a standard and five clinic strains of Helicobacter pylori, the antibacterial action was assessed in vitro with ethanol extracts of 30 Chinese herbal medicines which have been frequently prescribed since ancient times for treating gastritis-like disorders. Among the 30 tested materials, the ethanol extracts of Abrus cantoniensis (Fabaceae), Saussurea lappa (Asteraceae) and Eugenia caryophyllata (Myrtaceae) were strongly inhibitory to all test strains (MICs: approximately 40 microg/ml), and Hippophae rhamnoides (Elaeagnaceae), Fritillaria thunbergii (Liliaceae), Magnolia officinalis and Schisandra chinensis (Magnoliaceae), Corydalis yanhusuo (Papaveraceae), Citrus reticulata (Rutaceae), Bupleurum chinense and Ligusticum chuanxiong (Apiaceae) substantially active with MICs close to 60.0 microg/ml. As to antibacterial actions of the aqueous extracts of the same drugs, those derived from Cassia obtusifolia (Fabaceae), Fritillaria thunbergii and Eugenia caryophyllata were remarkably inhibitory against all the six Helicobacter pylori strains (MICs: approximately 60 microg/ml). The work compared almost quantitatively the magnitude of the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actions of the 30 most prescribed gastritis-treating Chinese herbal drugs, and located as well some source plants where potent anti-Helicobacter pylori phytochemicals could be characterize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