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刘广平 《口腔医学》2005,25(1):46-46
颜面狗咬伤属特殊创伤,一般多见于儿童,临床处理有其特点。我们对1996年以来收治的18例颜面狗咬伤作回顾性分析。  相似文献   

2.
颜面部是人体暴露的部分 ,颜面部软组织损伤是口腔颌面外科常见的急诊之一 ,临床上多为车祸、斗殴引起 ,但因本地区农村经济落后 ,农民多以毛驴为交通运输工具 ,故毛驴咬伤时有发生 ,现将自1 987年至今 ,我院收治的 3 1例颜面部软组织毛驴咬伤的救治情况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3 1例中 ,男性 2 3例、女性 8例 ,就诊年龄最小 2岁 ,最大 1 0 1岁 ,2 5例发病于秋冬季 ,6例发病于春夏季。其中唇部损伤 1 6例 ,面颊部损伤 1 5例 ;唇部损伤均为缺损 ,面颊部软组织损伤中皮肤缺损 1 0例 ,单纯裂伤 5例。治疗方法有拉拢缝合、转瓣修复植皮 ,及转瓣 +…  相似文献   

3.
4.
作者利用KZC—3型口腔阻抗测定仪进行健康人颜面部阻抗正常值研究发现:各测量点、各年龄组、不同侧别、不同性别间阻抗值无显著差异;健康中国人颜面部阻抗值平均为15.1KΩ,98%正常值范围下限为10.0KΩ,上限为20.4KΩ。本研究首次提出了健康人颜面部阻抗正常值,为应用口腔阻抗测量技术诊断或鉴别诊断三叉神经痛等颜面部疾病提供了标准参数。  相似文献   

5.
刘可  王林  赵春洋 《口腔生物医学》2012,3(2):98-100,104
颜面部不对称是口腔临床常见的一种畸形,它严重影响病人的身心健康。随着人们对美观需求的增加,对颜面部不对称畸形的研究变得更加迫切,本文针对颜面部不对称畸形的发生率、病因、发生部位、分类及治疗等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相似文献   

6.
王喜云  冀晓萍  冯桂芝 《口腔医学》2008,28(12):668-669
目的观察仙人掌蛋清糊剂外敷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36例颜面部带状疱疹的患者作治疗组,应用仙人掌蛋清糊剂外敷治疗,不用其他药物。对照组18例,常规应用各类止痛、消炎、抗病毒药物治疗。结果36例患者,1例未能按时更换药液,1例已有感染,另外1例为慢性肾病患者,其余33例均在外敷药液4~6h内取得良好的止痛效果,经6d治疗颜面部皮肤,黏膜疼痛消失,疱疹消退。结论仙人掌蛋清糊剂外敷治疗颜面部带状疱疹具有显著的疗效,使用经济简便、未发现毒副作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7.
应用双叶瓣修复颜面部组织缺损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 探讨颜面部皮肤软组织缺损的修复方法。方法 应用局部双叶瓣修复颜面部圆形或类圆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结果 30例患者中效果优18例,占60%;良9例,占30%;一般较差者3例,占10%。结论 颜面部圆形或类圆形皮肤软组织缺损直径在2.0~4.0cm者应用局部双叶瓣修复效果较为理想。  相似文献   

8.
目的 通过锥体束CT(cone beam computerized tomography,CBCT)资料分析颜面不对称患者颌骨的三维形态特征以及其颜面部不对称的发生部位。方法 对20例标准组及41例错牙合畸形患者分别使用CBCT采集颅面部数据,使用Dolphin11.0软件对骨组织进行三维重建,选择上下颌骨的部分标记点进行不对称系数的测量。结果 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为20.0%,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50.0%,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30.0%。安氏Ⅲ类组上颌骨不对称发生率为38.1%,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47.6%,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61.9%。安氏Ⅱ类组不对称发生率为20.0%,下颌支不对称发生率为50.0%,下颌体不对称发生率为35.0%。安氏Ⅲ类组中2例(9.5%)患者仅发生上颌不对称。结论 颜面不对称主要表现为下颌骨形态异常,上颌骨不对称通常伴随着下颌骨的不对称,安氏Ⅲ类患者颜面部不对称的发生率较对照组高。  相似文献   

9.
颜面部不对称在人群中很常见,于正畸科就诊的患者中多出现不同程度的不对称。因此,评价颜面部不对称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本文将从颜面部不对称的评价方法、研究成果、研究展望3个方面简要介绍目前关于颜面不对称评价的研究情况。  相似文献   

10.
<正> 我科收治偏侧颜面肥大患者一例,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出生4月后被发现右侧面部、耳廓、下唇及舌体较对侧偏肥厚;3岁时行"面部修整手术",效果不佳;至4岁时因右侧下颌部分牙齿未能萌出,在当地医院诊断"组织覆盖"进行牙齿助萌手术,术后牙齿部分萌出:随着患者年龄增长,右侧面部、耳廓、下唇及舌体肥厚逐渐加重,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1.
颌面部软组织三维重建及其在此基础上的测量,在口腔颌面外科学、口腔正畸学、整形外科学、法医学、人类学及美学等领域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在面部软组织重建与测量方面,出现了激光扫描、立体摄影、莫尔云纹、结构光技术、CT、MRI等方法,但各有利弊。面部软组织三维立体摄影测量(stereopho-togrammetry)在20世纪90年代初即开始出现。  相似文献   

12.
目的 比较正常的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结果。方法 应用面部软组织数字化立体摄影测量与X线头影测量对标准正常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 ,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项目与对应的X线头影测量项目具备相关性。结论 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结果能够部分的反映其下硬组织的情况。  相似文献   

13.
14.
利用586多媒体微机、彩色摄像机、视霸卡、EpsonGT-5000扫描仪及图像数字化仪等硬件,在Windows3.1和Windows95环境下,采用VisualBasic语言,开发了计算机辅助多环境下运行的容貌正侧面软组织测量分析系统。该系统具有:1.正侧貌软组织双重测量功能和动态数据库管理功能,以及文件管理功能。2.在摄像机、扫描仪及图像数字化仪图像输入设备下运行的独特性能。3.具有图、文、声音并茂的多媒体特性,具有非常友好的用户界面,测量速度快,精度高。4.新增了一些测量项目。该系统的用途:适用于口腔正畸、正颌外科和颜面部整形外科临床治疗前、中、后的容貌正侧面软组织特征的量化分析及疗效比较,也适用于容貌特征普查和容貌特征的多媒体教学用。  相似文献   

15.
利用自行研制的计算机辅助多环境下运行的容貌软组织测量分析系统,对男女各半,共150名广东籍汉族正常成人容貌正面软组织特征进行了测量分析,并就有共同测量项目与四川、山东二省汉族成人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1.广东籍汉族正常成人容貌正面软组织特征有性别差异,男性下面高、中下面高之和、外眦宽、鼻翼宽、左右颧颊颏下角大于女性,中面宽与下面高比值小于女性。2.汉族正常成人容貌正面软组织特征存在地域差异。3.自行设计的17项测量项目中有4项反映容貌正面软组织特征中表现出性别差异。  相似文献   

16.
面部软组织数字化立体摄影测量原理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阐述应用立体摄影测量系统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的原理。方法:应用数码相机和数字化立体摄影测量的方法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结果:面部软组织立体摄影测量系统可以达到足够高的面部三维测量精度。结论:应用近景摄影测量原理进行面部软组织三维测量的方法可以为口腔正畸学面部软组织三维立体特征的诊断和研究提供一个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 探讨组织工程化的成肌细胞修复面肌缺损的可能性。方法 获取SD新生鼠成肌细胞,经酶消化、纯化、培养传代后与Ⅰ型胶原海绵混合培养形成组织工程块,植入切除面肌的同种成年SD大鼠面部,分别于术后8、16周,检查面神经上颊支的肌电生理情况,并对组织工程块进行形态学观察。结果 组织工程化的成肌细胞在体外培养生长分化良好。在动物体内存活并形成肌纤维,肌块内见血管、神经生长,肌电检测见动作电位。结论 组织工程法可能为缺损面肌的仿真修复提供新的理论、方法。  相似文献   

18.
通过了解正常人群颜面部的软组织生长发育特点、美学特征以及头影测量中线距与角度,认识反(牙合)人群颜面部软组织在硬组织上的分布特点,以及治疗后软组织与牙齿、骨骼移动的规律,从而指导临床治疗方式的选择,使骨性反(牙合)治疗后达到功能、美观上的协调。  相似文献   

19.
The use of topical anesthesia instead of injection of local anesthetics for managing soft tissue lacerations in the emergency situations may be a relief for both patients and surgeons. Topical anesthesia in the form of a cream eutectic mixture of local anesthetics (EMLA®) containing 2.5% lidocaine and 2.5% prilocaine has been reported as an efficient anesthetic on skin before venipuncture anesthesia and as an alternative to injection anesthesia in some minor surgery situations. The aim of this study was to compare the pharmacokinetics of EMLA® when applied in a laceration with topical skin application in the mouse. A total of 120 Albino Laboratory‐bred strain mouse (BALB‐c) male mice were divided into three groups with regard to application mode of EMLA®. Group A: with laceration, 48 mice; Group B: on intact shaved skin, 48 mice; Group C: control group (24 mice) with same procedures but without application of EMLA®. Blood levels were collected at 0, 10, 20, 30, 45, 60, 75, and 90 min post‐EMLA® application. Plasma sample analysis was carried out by employing liquid chromatography coupled with tandem mass spectrometric (LC‐MS/MS) method, and the pharmacokinetic analysis of the mouse plasma samples was estimated by standard non‐compartmental methods. The pharmacokinetic parameters of lidocaine and prilocaine were significantly altered following EMLA® application to lacerated mouse skin in contrast to intact skin. The absorption of lidocaine and prilocaine was rapid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EMLA® to lacerated and intact mouse skin. Maximum drug plasma concentration (Cmax) and area under the drug plasma concentration–time curve (AUC) values of lidocaine were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by 448.6% and 161.5%, respectively, following application of EMLA to lacerated mouse skin in comparison with intact mouse skin. Similarly, prilocaine's Cmax and AUC values were also increased by 384% and 265.7%, respectively, following EMLA application to lacerated mouse skin, in contrast to intact skin. Further pharmacokinetic studies on different carriers of lidocaine/prilocaine are warranted before any firm conclusions for the clinic can be drawn.  相似文献   

20.
目的观察高低角型女童颅面部软组织侧貌在水平方向的生长变化。方法根据Bjork前颅基底稳定结构重迭法,头影测量20名女童在自然头势状态下9、12、15和18岁的X线头颅定位侧位片,统计分析颅面部软组织侧貌Ga、N’、Nasal、Sn、A’、Ls、Li、B’、Pg’及Gn’各点至垂直平面(Pr-VER)的水平向距离变化以及上下唇至美学平面(E-line)的垂直距离变化。结果①Pg’和Gn’与Pr点之间的水平距离在9~18岁期间未见显著变化,说明颏部软组织向前生长移动的速度接近于鼻尖部。②Ga、N’、Nasal、Sn、A’、Ls、Li、B’点与Pr-VER的水平距离以及Ls和Li至E-line距离在9~18岁期间随年龄增加而加大,说明上下唇及额部软组织向前生长移动的速度慢于鼻部及颏部。③除高角型女童在各阶段Pg’点至Pr-VER距离大于低角型,上下唇至E-line距离小于低角型外,其他测量值高低角型之间差异无显著性。④高低角型青少年儿童在9~18岁期间各测量项目的变化值之间差异无显著性。结论高、低角型女童在颅面部软组织侧貌生长变化方面差异无显著性,均表现为颏部及鼻部向前生长移动快于唇部及额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