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观察诱导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氨基胍组、7-硝基吲唑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制备脊髓压迫伤模型,氨基胍和7-硝基吲唑剂量均为100mg/(kg&;#183;次),氨基胍给药时间为伤前1h、伤后8,24,36h4次,7-硝基吲唑给药时间为伤前30min和伤后4h共2次,均为腹腔注射。给药24h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动物采用双缩脲法测定检测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其余动物4周后用电生理学(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和核磁共振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进行BBB评分观察最高21分,最低0分)等指标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完成全部实验,无脱落。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组织中即存在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损伤后呈升高趋势,以损伤对照组最明显,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可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前者作用明显高于后者(P〈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可使一氧化氮含量下降,氨基胍组强于7-硝基吲唑组。②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动作电位较损伤对照组有明显恢复,而损伤对照组则基本没有明确的波形出现;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及正常对照组潜伏期和振幅比损伤对照组有明显差异俨〈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两组之间比较则差异不明显。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基本没有明显恢复。,③伤后MRI信号(T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脊髓的前后径变窄,信号强度增高等,伤段脊髓组织存在广泛的变性和纤维化,正常信号连续性中断,尤以损伤对照组组最明显,而治疗组则表现有比较连续的信号。④氨基胍组和7-硝基吲唑组与损伤对照组相比,BBB评分结果明显提高,而以前者作用更加明显,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结论:①氨基胍和7-硝基吲唑均可以降低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并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前者优于后者。②脊髓损伤后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可以使伤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氨基胍的作用更明显,提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更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观察诱导型和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对脊髓损伤大鼠神经传导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实验于2003-04/05在南方医科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选取清洁级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损伤对照组、氨基胍组、7-硝基吲唑组和正常对照组,每组10只。制备脊髓压迫伤模型,氨基胍和7-硝基吲唑剂量均为100mg(/kg·次),氨基胍给药时间为伤前1h、伤后8,24,36h4次,7-硝基吲唑给药时间为伤前30min和伤后4h共2次,均为腹腔注射。给药24h后每组随机选取4只动物采用双缩脲法测定检测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其余动物4周后用电生理学(体感诱发电位和运动诱发电位检测)和核磁共振和动物行为学(动物行为学进行BBB评分观察最高21分,最低0分)等指标评价神经功能的恢复情况。结果:各组实验动物完成全部实验,无脱落。均进入结果分析。①正常组织中即存在一氧化氮含量和一氧化氮合酶,损伤后呈升高趋势,以损伤对照组最明显,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明显(P<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可使一氧化氮合酶活性下降,前者作用明显高于后者(P<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可使一氧化氮含量下降,氨基胍组强于7-硝基吲唑组。②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动作电位较损伤对照组有明显恢复,而损伤对照组则基本没有明确的波形出现;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及正常对照组潜伏期和振幅比损伤对照组有明显差异(P<0.05);7-硝基吲唑组和氨基胍组两组之间比较则差异不明显。损伤后体感诱发电位基本没有明显恢复。③伤后MRI信号(T2)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改变,如脊髓的前后径变窄,信号强度增高等,伤段脊髓组织存在广泛的变性和纤维化,正常信号连续性中断,尤以损伤对照组组最明显,而治疗组则表现有比较连续的信号。④氨基胍组和7-硝基吲唑组与损伤对照组相比,BBB评分结果明显提高,而以前者作用更加明显,并与正常对照组的差异不明显。结论:①氨基胍和7-硝基吲唑均可以降低组织中一氧化氮的含量,并抑制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对神经传导功能的恢复前者优于后者。②脊髓损伤后应用一氧化氮合酶抑制剂可以使伤后神经功能得到改善,氨基胍的作用更明显,提示诱导型一氧化氮合酶活性变化可能对脊髓损伤的恢复更具决定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采用神经传导测定及肌电图观察脊髓损伤(SCI)患者双下肢神经肌肉电生理变化,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神经肌肉功能判断提供依据。方法:19例脊髓损伤患者,采用常规神经传导检测方法测定双胫、腓总神经运动及感觉传导,分析末端潜伏期、动作电位波幅及传导速度。采用同心圆针电极检测双侧胫前肌、腓肠肌、股四头肌及L4—S1脊旁肌自发肌电活动(SA)。结果:①神经传导特征:94.7%患者运动传导异常,表现为单纯复合肌肉动作电位(CMAP)波幅降低、波幅降低伴潜伏期延长、动作电位缺失三种类型;15.8%的患者同时伴有感觉传导异常,表现为波幅降低、传导速度减慢或动作电位缺失;②胫神经:单纯运动传导异常占47.4%,运动与感觉传导均异常占10.5%;运动传导均表现为双侧异常(动作电位缺失、波幅减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表现为单侧传导速度减慢和/或波幅降低;③腓总神经:单纯运动异常占78.9%,运动与感觉均受累为15.8%;运动传导双侧异常为84.2%(动作电位缺失和/或波幅降低),单侧异常为10.5%(波幅降低和/或潜伏期延长);感觉传导异常为双侧或单侧动作电位缺失、传导速度降低和波幅降低(15.8%);④胸腰段SCI的胫、腓神经运动传导异常显著高于颈段SCI(腓神经为100%:85.7%,胫神经为66.7%:42.9%)。⑤肌肉自发电活动:所有患者双下肢肌肉及脊旁肌均见不同程度的自发电活动,包括纤颤电位、正锐波。结论:脊髓损伤后双下肢电生理主要表现为运动神经轴索性损害及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肌肉异常自发电活动与下肢周围神经电生理改变无关;胸腰段脊髓损伤下肢周围神经传导异常比例高于颈段脊髓损伤。  相似文献   

4.
大小便障碍是脊髓损伤后的常见并发症。本文通过对脊髓损伤患者植入神经假体对骶神经的刺激及骶神经后根切除术 ,探讨植入神经假体对脊髓损伤患者恢复大小便功能所起的作用及其社会、经济意义。  相似文献   

5.
目的 观察丙戊酸(VPA)对神经干细胞(NSCs)移植修复成鼠损伤脊髓功能的影响.方法 SD大鼠96只,随机分为单纯损伤组、VPA治疗组、NSCs治疗组和NSCs+VPA治疗组.在T10节段造成半切脊髓损伤,于损伤后第2、4、8周进行BBB评分和神经诱发电位检测,在8周时用核黄和DIL进行示踪检查.结果 NSCs+VPA治疗组核黄和DIL标记的神经元数量多于其他3组;NSCs+VPA治疗组BBB评分和诱发电位各项指标均优于其余3组,其中以运动诱发电位峰潜伏期的优化最明显.结论 VPA能促进NSCs移植对成鼠损伤脊髓功能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6.
王佳梅  张芸 《中国康复》2018,33(5):412-413
正美国脊髓损伤学会(Ameican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ASIA)制定的国际脊髓损伤神经学分类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s for Neurological Classification of Spinal Cord Injury,ISNCSCI)是目前脊髓损伤神经功能检查的重要评估标准,对脊髓损伤神经功能的敏感度最高,且有助于对治疗方案的制定及愈后情  相似文献   

7.
神经移位术通过将原功能次要或能被代偿的自体周围神经移位,并与损伤的关键部位神经缝合,重建损伤部位神经功能,以恢复脊髓损伤性瘫痪患者部分感觉和运动功能。全面了解神经移位术治疗脊髓损伤性瘫痪的机制、发展、术式及适应症对临床治疗很有必要。本研究对国内外文献中有关脊髓损伤性瘫痪功能重建主要的神经移位术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性瘫痪的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神经假体与脊髓损伤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神经假体(neuroprosthesis)是一类植入体内帮助恢复神经功能的高科技电子装置,是硬科学(数学、物理学)、教科学(生理学、生物化学、神经科学)、工程学(生物医学、电子学、力学、材料学、计算机)和临床医学等多学科共同合作的成果。神经假体结构复杂,要求安全、耐用、小巧和高效,包含体内植入部分(电极、导线和皮下接收—刺激器)和体外控制部分(控制盒和发射器)。耗电量大的神经假体(如运动神经假体,多属神经刺激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不带电源,通过体外发射器经电磁感应为体内装置提供电能和参数指令。耗电量小的神经假体(多属神经调理术的范畴,neurostimulation)体内部分常自带电源。目前临床应用的神经假体种类很多,有些已很成熟,有的仍在研发试用阶段。脊髓损伤(spinal cord injury,SCI)因损坏了下行的皮质脊髓束,使损伤平面以下仍存活的脊髓神经细胞与大脑失去联系,因而失去了大脑的意识支配,不能进行意愿性的功能话动。虽然脊髓再生与修复技术有望在21世纪的早期应用于临床,但脊髓功能不可能完全恢复。因此,辅助技术在SCI的功能康复中仍将起重要作用。运动神经假体(motor neuroprostheses)是一类帮助恢复运动功能的电子装置,用人工电刺激的方法来代替大脑发出的神经冲动,起到控制肌肉活动的目的。SCI造成的肢体和内脏器官功能障薄,包括上肢、下肢、呼吸和排尿排便性功能等。随着人体功效学、计算机科学、材料科学和制作技术的进步,目前已有多种植入式运动神经假体正在研发或已应用于SCI患,有的在我国也有初步开展。  相似文献   

9.
王新家  余莉 《中国临床康复》2002,6(16):2390-2390,2403
目的:观察脊髓慢性受压后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的变化情况。方法:采用大鼠后路渐进性脊髓压迫动物模型,用免疫组化的方法观察脑源性 神经营养因子(BDNF)及其受体TrkB表达的变化。结果:正常大鼠脊髓组织中,BDNF和TrkB反应物质几乎存在于所有的脊髓神经元,灰白质中胶质细胞染色明显;脊髓受到压迫后,压迫节段脊髓组织的神经元和胶质细胞表达BDNF和TrkB增强。结论:在慢性压迫性脊髓损伤的过程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及其受体表达增多,这可能对损伤脊髓神经元 的存活和保留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目的观察神经干细胞(NSC)移植对脊髓损伤(SCI)大鼠血管生成的影响。 方法选取90只健康成年SD大鼠,其中60只采用改良Allen′s打击法制成脊髓损伤模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NSC组和对照组,每组30只,经尾静脉分别给予NSC和等量的磷酸盐缓冲液(PBS),另30只未造模大鼠经尾静脉给予NSC设为正常组。分别移植前、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采用BBB(Basso,Beattie and Bresnahan)运动功能评分法对各组大鼠后肢功能进行评定,并行血管性血友病因子(vWF)免疫荧光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Western Blot分析。 结果正常组各时间点BBB评分均为21分。NSC组和对照组大鼠移植前BBB评分均为0分;随着时间的推移,2组大鼠BBB评分逐渐提高,至移植后第7天,NSC组的BBB评分[(2.76±0.86)分]与对照组[(2.44±0.75)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rt;0.05);移植后第14天,NSC组大鼠的BBB评分[(6.72±1.07)分]较对照组[(5.23±0.97)分]有明显提高(P<0.05)。移植后第7天和第14天,正常组大鼠的vWF阳性血管数[(70.34±5.74)、(71.51±7.84)个/HP]明显多于NSC组[(52.07±6.30)、(58.37±5.75)个/HP]和对照组[(37.11±5.59)、(40.82±4.42)个/HP],而NSC组的vWF阳性血管数较对照组多,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常组的VEGF蛋白表达[(0.295±0.009)、(0.293±0.009)]明显低于NSC组[(0.643±0.015)、(0.691±0.021)]和对照组[(0.532±0.008)、(0.421±0.011)],对照组VEGF蛋白表达亦较NSC组低,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 结论NSC移植可能通过诱导VEGF的表达促进脊髓损伤大鼠的血管生成,并能促进肢体运动功能恢复。  相似文献   

11.
带血管蒂周围神经在联合移植修复脊髓损伤中的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探讨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促进胚胎脊髓修复成鼠脊髓损伤的能力。方法成鼠胸段脊髓损伤后,分别移植带血管蒂正中神经(VPN组)、孕14天胚胎脊髓(FSC组)、带血管蒂正中神经加胚胎脊髓(V+F组)。术后8周行组织学及电生理检查。结果V+F组移植神经与脊髓连接紧密,有较多新生轴突长入,雪旺氏细胞大量存活和增殖,神经丝蛋白、100%饱和硫蛋白阳性反应均明显高于VPN组(P<0.01);胚胎移植物与受体融合佳,体积增长速度、神经纤维和神经元数目显著高于FSC组(P<0.01),大部分细胞分化较好,突触较成熟;SEP检查示P1、N1波波伏期显著缩短(P<0.01)。结论带血管蒂周围神经与胚胎脊髓联合移植,对FSC的生长发育、对损伤神经元的再生能力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12.
神经生长因子对损伤脊髓组织一氧化氮生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神经生长因子(NGF)对脊髓损伤保护作用的机制。方法采用Allen's方法以0.1N×2.5cm致伤大鼠T8脊髓,插入蛛网膜下腔导管,于术后即刻及2、4、8、12和24小时各注入NGF溶液,并与生理盐水组和正常对照组作比较。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神经元固有型一氧化氮合酶(ncNOS)在脊髓中的表达。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大鼠伤后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出现ncNOS蛋白异常表达,NGF组ncNOS蛋白异常表达较生理盐水组明显减少。结论NGF能通过抑制脊髓损伤后ncNOS的异常表达来抑制一氧化氮(NO)过多释放所致的神经毒性作用,从而保护损伤的脊髓组织。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下颈椎骨折伴颈髓损伤患者的预见性护理要点.方法 在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预见性护理中,加强病人及家属的心理护理术前做好相关准备同时加强并发症的预防,术后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病情变化,做好基础护理同时重视并发症的预防,加强康复训练.结果 通过各项预见性护理,11例下颈椎骨折脱位伴颈髓损伤患者中,有1例术后发生颈部血肿及时清除恢复顺利,1例肺部感染经综合治疗痊愈,1例低钠血症积极治疗后恢复正常.余无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良好有效的预见性护理能提高病人及家属的依从性及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及残障率,提高治愈率,促进病人康复.  相似文献   

14.
背景:课题组考虑到新鲜冰冻血浆在临床上有综合治疗的价值,如抗休克、免疫、止血和解毒等,并能纠正胶体渗透压.如果在限水、补钠的同时补充新鲜冰冻血浆能提高脊髓损伤患者血钠水平,将为临床治疗脊髓损伤后低钠血症找到一个新的突破点. 目的:建立家兔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动物模型,观察输入新鲜冰冻血浆治疗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疗效. 方法:健康成年家兔60只,采用改良ALLen氏打击法制作家兔颈脊髓损伤模型,将幸存且合并低钠血症的40只家兔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只,实验组20只,再按取标本时间不同依次分为1,3,6,10,15 d组,共10组,每组4只.实验组家兔出现低钠血症后每24 h静脉输入20 mL新鲜冰冻血浆(即1 d组输入1次,3 d组输入3次,6 d组输入6次,10 d组输入10次,15 d组输入15次).对照组家兔每24 h静脉输入20 mL生理盐水.各组动物分别于术前及输入血浆后24 h采取标本分别进行血清钠离子及脊髓组织钠离子测定. 结果与结论:①术后3 d和术后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的平均血钠浓度较术前明显降低(P〈0.05).术后10,15 d时实验组血钠浓度升高,而对照组血钠水平持续下降,与实验组血钠水平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②术后3,6 d时实验组及对照组家兔脊髓组织钠浓度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升高(P〈0.05).实验组输入血浆10 d后脊髓组织钠浓度逐渐恢复,而对照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持续升高,与实验组脊髓组织钠浓度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0.05).结果可见颈脊髓损伤后易并发低钠血症,输入新鲜冰冻血浆对颈脊髓损伤并发低钠血症的纠正有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   

15.
持续性脊髓压迫对脊髓损伤程度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脊髓损伤(SCI)后脊髓压迫时间对损伤程度的影响。方法 以大脑皮层诱发电位(CSEP)和不同压迫时间为参数,自行设计一种犬的运动—静止压迫型SCI模型,选择T13为损伤中心,压迫脊髓,当 CSEP波幅下降达基础值的 50%时,维持静止压迫。将28只犬随机分为A、B、C、D 4组,A、B、C组脊髓分别受压30 min、90 min和180 min,D组为对照组,观察各组动物的组织病理学、影像学和行为学变化。结果 损伤组脊髓组织学均有损害,MRI显示损害程度随脊髓受压时间的延长逐渐加重( P<0.01);至术后28 d,各损伤组动物后肢功能均有恢复,BBB分级评分法评估组间有显著性差异( P <0.05)。结论 SCI后持续性脊髓压迫能加重损伤程度,应尽早解除脊髓压迫。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无骨折脱位型颈髓损伤(CSCIWFD)的治疗策略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2005年8月-2010年12月收治的51例CSCIWFD患者,根据日本骨科学会评分系统(JOA评分)分析CSCIW-FD患者治疗的短中期疗效。结果:全部患者随访6~60个月,平均24个月。43例患者采取手术治疗,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分别为(46.5±5.8)%和48.8%,均显著高于8例采取保守治疗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25.6±3.1)%和优良率25.0%(P<0.01)。7d内手术的35例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分别为(50.6±3.6)%和54.3%,均明显高于7d后手术的8例患者JOA评分的平均改善率(37.5±2.9)%和优良率25.0%(P<0.01)。采用前路或后路手术的JOA评分平均改善率和优良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根据CSCIWFD患者的影像学结果,选择合适的术式,尽早手术,可较好地改善颈脊髓功能,获得较满意的临床疗效。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经皮电神经刺激(TENS)合并磁热振治疗对脊髓损伤(SCI)中枢性疼痛的效果。方法:将36例SCI后中枢性疼痛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A组)、TENS组(B组)、磁热振治疗组(C组),每组12例。观察组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合并磁热振治疗,TENS组只采用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磁热组只采用磁热振疗法。三组均在治疗前、治疗后采用简式McGill疼痛问卷对中枢性疼痛进行评定。结果:疗程结束后,患者疼痛的6项参数值均有降低,TENS组参数值低于磁热组,但两组差异并无显著性;观察组参数值显著低于TENS组或磁热振组(P<0.01)。结论:经皮电神经刺激合并磁热振疗法对治疗SCI后中枢性疼痛优于单纯的经皮电神经刺激疗法和磁热振疗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早期运动训练对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影响及其相关机制。方法:成年SD雄性大鼠75只,采用改良钳夹法建立大鼠T10损伤模型。术后随机分为假手术组(A组)、脊髓损伤组(B组)、脊髓损伤+跑台训练组(C组),术前3天及术后第2、3、7、14天采用BBB行为功能评定量表对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进行评分。术后第2、3、5、7天取损伤中心头尾端约1cm的脊髓组织进行脊髓含水量的测定,术后第3天行免疫组化检测脊髓组织损伤段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ase-3)和髓过氧化物酶(MPO)的表达情况,行HE染色观察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结果:1术前各组大鼠后肢运动功能评分均为21分,术后B组和C组大鼠评分随着时间的延长而逐渐升高,第7天时3组之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2A组大鼠脊髓含水量基本不变,脊髓损伤后第3天,水肿达到高峰,随后逐渐下降,到术后第7天脊髓含水量仍高于A组,且各个时间点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3术后第3天A组大鼠caspase-3少量表达,MPO基本不表达,B组大鼠caspase-3和MPO的表达均高于C组,3组相比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4B组脊髓组织病理学改变较C组重。结论:早期运动训练可以促进脊髓损伤大鼠后肢运动功能的恢复,其机制可能与减轻脊髓损伤后水肿,减少细胞凋亡和炎症反应有关。  相似文献   

19.
不同步行矫形器在下胸段脊髓损伤中的应用探讨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探讨三种不同步行矫形器在下胸段脊髓损伤中的应用及对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T10-12完全性脊髓损伤患者16例,在装配步行矫形器前进行强化康复训练与治疗(包括肌力、心肺功能、转移、ADL、膀胱功能等),其中5例装配KAFO(KAFO组),5例装配Walkabout(Walkabout组),6例装配RGO(RGO组),矫形器装配后配合步态步行训练;分别于矫形器装配前和装配训练8周后应用ASIA运动评分、MBI及限时的步行功能检查(包括6min步行评测和10m步行时间评测)作为指标进行观察。结果:3组患者ASIA运动评分矫形器装配前后及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ADL(MBI)评分装配前后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1)、组间比较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装配训练8周后步行能力评分比较,Walkabout组与KAFO组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RGO组与Walkabout组和KAFO组比较差异均具有显著性意义(P<0.01)。结论:步行矫形器与功能训练相结合对改善下胸段脊髓损伤患者的步行能力疗效显著,Walkabout和KAFO可恢复患者治疗性步行能力,而RGO则在恢复患者功能性步行能力方面效果理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