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36例上颌窦真菌病患者。结果:随访2~5年,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和局部病变与上颌窦真菌病关系密切。鼻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清除病灶准确,纠正鼻腔结构异常,保存鼻窦功能的优点,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28例上颌窦真菌病患者。结果:随访2-5年,原有症状消失,未见复发。结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和局部病变与上颌窦真菌病关系密切。鼻内窥镜手术具有创伤小,清除病灶准确,纠正鼻腔结构异常,保存鼻窦功能的优点,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3.
鼻内窥镜联合柯-陆手术治疗真菌性鼻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宗宪德 《中原医刊》2007,34(24):62-62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柯一陆手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联合柯一陆手术治疗的26例上颌窦真菌病患者。结果随访1~4年,原有症状消失,CT扫描鼻腔情况良好,未见复发。结论鼻腔框架结构异常和局部病变与上颌窦真菌病关系密切。结合鼻内窥镜下联合手术,视野清晰,清除病灶准确,能纠正鼻腔结构异常,保存鼻窦正常生理功能,是治疗上颌窦真菌病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4.
鼻腔鼻窦真菌发病率很低,近年来,随着抗生素的不合理应用及空气污染的加重,在临床上有增多的趋势.而真菌性鼻炎鼻窦病,是以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为主.常见致病菌为曲霉菌,临床上可分为原发性和继发性2种.原发性即为鼻腔及鼻窦的局部病变,如炎性肿胀,鼻息肉生成,局部解剖畸形影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所致鼻部真菌生长繁殖.继发性为全身抵抗力下降等全身慢性疾病或长期应用抗生素或类固醇激素后引发,常见病为糖尿病、恶性肿瘤治疗后等.过去多采用上颌窦根治术或lima手术来清除病灶.随着鼻内镜技术的发展及普及,以及它的微创和治疗彻底的优点,现在多采用鼻内镜来清除病灶.2004年1月~2010年1月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鼻窦炎52例,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5.
黄常明  王平 《四川医学》2006,27(5):540-541
目的 探讨鼻内镜和上颌窦根治术的联合应用治疗上颌窦严重病变的疗效,包括上颌窦广泛性息肉、真菌性病变合并鼻腔筛窦息肉。方法 对28例上颌窦严重病变的病例,伴或不伴鼻腔筛窦息肉,行上颌窦根治术和鼻内镜下上颌窦自然口扩大,鼻腔息肉、钩突切除,筛窦开放术进行分析。全部病例均在局部麻醉辅以强化麻醉下完成。术后随访6~24个月,平均12个月。结果 28例全部治愈,无复发,窦口未发生闭塞或狭窄。结论 鼻内镜和上颌窦根治术联合应用是治疗严重上颌窦病变的较好方法。  相似文献   

6.
目的:探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在上颌窦病变手术中的应用。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4年1月31例上颌窦病变行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径路手术的病例资料,其中乳头状瘤19例(3例术后病理提示癌变),出血坏死性息肉5例,真菌性鼻窦炎3例,炎性息肉4例。手术采用控制性低血压全身麻醉,经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切开鼻腔外侧壁进入上颌窦,清除上颌窦内病灶。结果本组31例手术均顺利清除病灶,无任何并发症。3例乳头状瘤癌变病例术后转放疗科放疗,其余均于术后5~8 d 痊愈出院。术后随访5~33个月,仅1例乳头状瘤癌变者复发。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手术治疗上颌窦病变,该术式解剖并保证鼻泪管完整,可明视下清理上颌窦各壁及隐窝内病变,有利于更好地清除病变和降低复发率。  相似文献   

7.
目的:总结鼻内镜下行上颌窦窦口扩大清除窦内真菌球并辅以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窦腔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自1998年以来在鼻内镜下鼻窦手术治疗的14例上颌窦真菌球病。其中女性9人,男性5人,年龄在28—57岁。术后病检证实为曲霉菌。对其疗效进行评估。结果:14例均为单侧孤立鼻窦病变,未见双侧上颌窦或单侧多鼻窦病变。术中扩大上颌窦开口,清除肉眼可见的真菌团块并辅以生理盐水反复冲洗窦腔。经随访1—2年,临床症状消除,上颌窦黏膜光滑,无需术后抗真菌治疗。结论:鼻内镜下行上颌窦开口扩大术,取出窦内肉眼可见的真菌团块并辅以生理盐水加压冲洗窦腔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疗效。方法:回顾分析笔者所在医院近年来采用鼻内窥镜手术治疗的33例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患者。结果:随访6个月~2年,效果良好,未见复发。结论:鼻腔解剖结构异常和局部病变与真菌性上颌窦炎关系密切。鼻内镜手术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鼻窦炎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9.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12例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12例非侵袭性真菌上颌窦炎患者的病例资料,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 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可作为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0.
目的 探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6月至2016年7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应用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治疗36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36例患者均在鼻内镜下彻底切除,患者完整随访4~12个月,无复发,无鼻腔干燥、面部麻木等并发症.1例患者术后1个月出现术眼的溢泪,经眼科会诊考虑泪总管阻塞,给予置管处理后缓解.结论 鼻内镜下泪前隐窝入路手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可保留鼻腔正常结构、减小手术创伤、彻底清理上颌窦腔内病变,降低手术复发率,是切除上颌窦良性病灶的一种可靠的微创入路和方法.  相似文献   

11.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24例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 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24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 术后随访3~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 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2.
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的诊治要点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15例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患者,全部施行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术后定期随访。结果术后随访3个月-24个月(平均12个月),疗效满意,无复发。结论①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发病、转归与鼻道窦口复合体(OMC)解剖结构异常有密切的关系,而充分解除OMC病变,彻底清除窦腔内真菌团块,恢复鼻腔鼻窦通气引流是本病治疗的原则和关键;②双径路鼻内镜手术治疗非侵袭性真菌性上颌窦炎疗效好,复发率低,是首选术式。  相似文献   

13.
    
周虎军  谢金 《安徽医学》2012,33(12):1626-1269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22例上颌窦良性病变患者,其中复发性上颌窦炎伴息肉3例、真菌性上颌窦炎5例、上颌窦囊肿12例、出血坏死性息肉2例。泪前隐窝入路解剖或不解剖鼻泪管,根据病变情况决定是否去除上颌窦前内下壁骨质,所有患者均行下鼻道开窗。结果随访6个月~1年,复发性慢性上颌窦炎伴息肉病例,术腔局部黏膜囊性泡状隆起;真菌性上颌窦炎窦腔黏膜水肿,3次换药及鼻腔冲洗,创面逐步上皮化。所有患者切口完全愈合,无膜性鼻泪管损伤或面颊部麻木发生,下鼻甲形态正常无坏死,下鼻道开窗口引流通畅。结论鼻内镜下经中鼻道上颌窦开窗联合泪前隐窝入路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视野宽阔,清除病灶彻底,术后换药视窗清晰。该方法为治疗上颌窦良性病变提供了创伤小、疗效佳的新途径。  相似文献   

14.
鼻内镜手术是目前治疗鼻腔、鼻窦疾病较好的微创手术方式,对于上颌窦病变的鼻内镜手术,由于存在手术径路弯曲,窦腔病变位置隐蔽,以及部分病变对窦壁的破坏和粘附,单纯经鼻腔进路手术操作比较困难。为此,我科自2003年6月至2006年11月,采取经鼻内镜下鼻腔、尖牙窝联合手术进路治疗上颌窦病变43例,取得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治疗上颌窦真菌球的一种技术改良—脑棉辅助清除的方法及其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16例上颌窦真菌球患者均采用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分成脑棉技术组和非脑棉技术组。比较两组病例的手术时间和术后并发症及复发情况。结果脑棉技术组6例,手术时间40~60 min,平均(51±9)min,术后定期鼻内镜随访12个月,无残留或复发,主诉无不适。非脑棉技术组10例,有5例同时采用下鼻道开窗辅助,手术时间30~100min,平均(74±25)min,术后鼻内镜随访6~20个月,无残留或复发,术后有2例发生鼻腔粘连,于门诊处理。结论脑棉技术能够辅助鼻内镜下中鼻道上颌窦开窗术完全清除上颌窦真菌球,该法操作简单、器械易得、损伤小、术后效果好,值得在临床中推广。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的方法及治疗效果。方法:选取我院2011年10月-2015年4月收治的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所有患者均在史赛克0°和70°鼻内镜交替引导下完成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对104例患者均随访1-2年,分析流程治疗效果。结果:随访1-2年,104例上颌窦病变患者均未复发,无溢泪、无头痛、面部麻木感等症状,治愈率100%。讨论:临床证明多角度鼻内镜联合下鼻道开窗上颌窦病变处理,能最大限度清理上颌窦病变并保留鼻腔正常组织功能,减少手术并发症及患者不适感,是治疗上颌窦病变安全、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的疗效。方法采用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21例,原发灶位于上颌窦14例,中鼻道3例,嗅裂、蝶筛隐窝2例,蝶窦2例,手术清理鼻腔、鼻窦内真菌病灶和解除窦口阻塞。结果术后6个月内,全部病例鼻腔、窦口引流通畅,鼻腔、鼻窦黏膜上皮化良好,无真菌团块及异常分泌物潴留。随访6~12个月,无1例复发。结论鼻内镜手术治疗真菌球型鼻-鼻窦炎具有微创优势,配合完善的术后处理能获得良好的疗效。  相似文献   

18.
晋舒  宋鑫 《四川医学》2017,38(8):895-898
目的研究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彻底切除上颌窦病变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08年8月至2016年8月采用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治疗107例上颌窦内的息肉、囊肿、真菌、良性及恶性肿瘤病变的临床资料。其中鼻内翻乳头状瘤28例、上颌窦炎伴囊肿24例、复发性真菌20例、出血坏死性息肉17例、上颌窦骨瘤6例、上颌窦含牙囊肿5例、上颌窦鳞状细胞癌4例,上颌骨囊肿3例。所有患者术前均行CT检查,手术先切除鼻腔和其他鼻窦病变,开放并扩大上颌窦自然窦口,再行泪前隐窝入路切除上颌窦病变,术后肿瘤患者行下鼻道开窗。结果全部患者均能良好显露上颌窦各壁,彻底切除病变组织、无面部麻木、溢泪、眼眶青紫、视物模糊、鼻腔干燥等并发症。非肿瘤患者随访3~6个月、肿瘤患者术后一直随访。内翻乳头状瘤有4例复发,3例术后1~2年上颌窦口附近复发,经局部切除后随访3~5年未再发,另1例术后6个月中鼻甲残端处局部复发,再次手术切除病灶及中鼻甲,随访3年,未见复发。其余患者均未见复发。所有患者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消失,下鼻甲形态良好,上颌窦腔上皮化。结论经鼻内镜泪前隐窝入路手术能够充分显露上颌窦腔,彻底切除上颌窦前内下壁及窦腔内的病变,手术操作方便,并发症少,术后观察方便,疗效满意,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19.
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再手术原因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覃文格 《广西医学》2009,31(7):973-975
目的探讨真菌性鼻窦炎鼻内镜手术失败的原因及预防复发的方法。方法对26例复发的真菌性鼻窦炎患者行鼻内镜再手术和柯-陆手术联合进路手术,并分析其复发原因。结果全部病例随访6个月以上,症状消失,创面愈合,窦口开放良好,窦腔黏膜上皮化,上颌窦冲洗液清洁,治愈率100%。结论真菌性鼻窦炎术后复发原因主要为误诊误治、未矫正鼻腔异常解剖结构、未充分开放鼻道窦口复合体、病变未彻底清除、局部未用抗真菌药物、忽视术后随访和术腔清理。再次鼻内镜联合手术,彻底清除病变,局部应用抗真菌药物,可预防真菌的复发或移地生长,临床效果满意。  相似文献   

20.
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和治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鼻窦真菌球的CT影像学特征及临床治疗,提高该病的术前诊断率和疗效。方法选择1999年1月至2005年6月经手术、病理证实并且随访6个月以上的鼻窦真菌球32例,回顾性分析这些患者的鼻窦CT及临床资料。结果CT表现为多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最多见,22例,蝶窦次之,7例,累及上颌窦和筛窦1例,上颌窦和蝶窦1例,同时累及上颌窦、筛窦和额窦1例。所有病变窦腔密度不均匀增高,27例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类似金属异物影。上颌窦内侧壁骨质破坏吸收13例,残存骨端伴有骨质硬化;上颌窦内壁明显向鼻腔膨胀2例。治愈30例,2例好转。结论鼻窦真菌球CT具特征的表现为,单窦发病,以上颌窦为主,蝶窦次之;窦腔内密度不均匀增高,软组织密度团块影内见点状、絮状、斑片状不规则高密度钙化影及上颌窦内侧壁破坏吸收。术前鼻窦CT结合鼻内镜检查是提高本病术前诊断率的有效便捷的方法。鼻内镜下充分开放病变鼻窦窦口,完全清理出病灶,同时保留窦腔黏膜完整是目前最有效的治疗方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