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2 毫秒
1.
正过敏性紫癜是儿科疾病中的常见病和多发病,是一种由自身免疫复合物介导的系统性血管炎,血液多呈高凝状态,各年龄段均可发病,以学龄儿童多见,3~14岁为好发年龄,男女发病比例为(1.4~2.0)∶1[1]。西医认为其发病多与白细胞介素-6(IL-6)及血管细胞黏附分子-1(VCAM-1)相关[2]。中医将过敏性紫癜归于"血证"范畴,称为葡萄疫或斑毒,主要为六淫之邪侵袭,伤及血络,血不循常道,或摄食异物,素体不受,或药物过  相似文献   

2.
邓娟  任勤 《吉林中医药》2012,32(1):96-96
过敏性紫癜是常见的毛细血管变态反应性出血性疾病,以皮肤黏膜出血、消化道黏膜出血、关节肿胀疼痛和肾炎等症状为主要临床表现,临床多以皮肤症状首发,表现为:皮肤黏膜出现瘀点瘀斑,压之不褪色,各年龄均可发病.中医属"血证"范畴,又名"发斑""肌衄""斑毒""葡萄疫"."瘀"是过敏性紫癜反复发作的主要病因,瘀血滞留,则血行不畅,血不归经,变为离经之血,加重出血.病程中热壅血瘀,阴虚火旺伤络致瘀,临床上常以犀角地黄汤为基本方凉血化瘀.导师任勤主任医师从事临床研究20余年,有着丰富的临床经验,尤其在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方面有其独到见解,现通过病案总结.  相似文献   

3.
过敏性紫癜中医称之为"发斑"、"紫癜"、"葡萄疫"、"肌衄"等.其临床表现以肌肤瘀点,瘀斑,并常伴有腹痛、关节疼痛、舌紫暗或有瘀点、脉涩等.实验室检查可见尿蛋白或管型,有反复发作倾向.目前西医采用抗组织胺和免疫抑制剂治疗,远期疗效不佳,副作用较大.笔者临床采用自拟五根化斑汤治疗过敏性紫癜2例,疗效满意,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4.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多属风湿热毒郁结血分,损伤脉络,以致脉络瘀阻,血不归经.风热之邪偏盛则斑多发于面部及上肢;湿热之邪偏盛则斑多发于下肢,且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热伤肠络则发腹痛便血;风湿热毒流注关节则关节肿痛;邪入下焦损伤肾络则致血尿、蛋白尿.根据以上临床特点,笔者采用疏风清络法治疗此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5.
贾丽丽 《北京中医》2000,19(3):27-27
过敏性紫癜中医辨证多属风湿热毒郁结血分,损伤脉络,以致脉络瘀阻,血不归经.风热之邪偏盛则斑多发于面部及上肢;湿热之邪偏盛则斑多发于下肢,且病势缠绵,易于复发;热伤肠络则发腹痛便血;风湿热毒流注关节则关节肿痛;邪入下焦损伤肾络则致血尿、蛋白尿.根据以上临床特点,笔者采用疏风清络法治疗此症,获得较好疗效.现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6.
目的:本文拟探求适宜于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及首见的朝代和中医典籍。方法:利用《中华医典(第5版)》检索系统,在1 165部中医典籍中,分别以相关中医病名为关键词逐项检索,逐条分析,探求最适宜的中医病名及首见朝代和中医典籍。结果:"紫癜""紫斑""肌衄""斑疹""斑毒""发斑""血胤疮""血风疮""紫癜风"等均不适宜作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而首见于明代陈实功《外科正宗》的"葡萄疫"最适宜作为过敏性紫癜皮肤型的中医病名。结论:过敏性紫癜型其中医病名为葡萄疫,丰富和完善了中医病名理论。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原理.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近10年来中、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等相关文献.结果:西医认为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异常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对川崎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可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其发病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外感温热邪毒有关,热毒血瘀交阻为主要病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确切,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8.
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川崎病的发病机制及中西医结合治疗的作用原理.方法:通过综合分析近10年来中、西医及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的临床报道和实验研究等相关文献.结果:西医认为机体免疫活性细胞异常分泌的白细胞介素-1β(IL-1β)、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等炎性细胞因子对川崎病的发病及并发症的发生起重要作用.中医认为本病属温病范畴,可按卫气营血进行辨证论治,其发病与小儿的生理病理特点和外感温热邪毒有关,热毒血瘀交阻为主要病机.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川崎病临床疗效确切,有良好的研究前景.  相似文献   

9.
史长燕 《河北中医》2012,34(2):305-307
过敏性紫癜属中医学肌衄、斑毒、葡萄疫范畴,是儿科临床常见病.近几年发病呈上升趋势,目前治疗该病尚无特效药物.中医通过辨证论治,标本兼治,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取得较满意疗效.兹就中医药对小儿过敏性紫癜的认识及治疗近况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10.
介绍朱珊教授治疗小儿过敏性紫癜的临证经验。朱珊教授认为小儿过敏性紫癜大多由风热侵袭、内伤食滞以致热盛伤络而引起,致病重要机理在于热盛伤络动血。结合中医的整体观念,辨证论治,运用凉血止血、化瘀消斑的方剂,以犀角地黄汤加减治疗,取得了较好的临床效果。  相似文献   

11.
月经后期是妇科门诊中最常见疾病之一。其病因主要与精血不足或邪气阻滞,血海不能按时满溢,遂致月经后期。谢雪姣老师临床上将月经后期分为肝气郁滞、血虚气滞、瘀血阻滞、气血两虚及脾虚痰阻六种证型来辨证论治,疗效甚佳。  相似文献   

12.
经行乳房胀痛是妇科常见的一种病症,中医学认为,经行肝血不足,肝失条达,致气血运行不畅,乳络欠通,不通则痛。文章从肝角度分析,认为经行乳房胀痛病因病机为:七情内伤,肝气郁滞;肝肾阴虚,气血不足;肝郁脾虚,水湿停留;瘀血阻络,脉络欠通。临床辨证治疗,肝气郁结型以疏肝解郁、理气消胀为主,方用柴胡疏肝散;肝郁血虚型以疏肝解郁、行气养血为主,方用逍遥散;肝肾阴虚型以滋肾养肝、解郁通络为主,方用一贯煎;肝郁脾虚型以疏肝解郁、健脾和胃为主,方用自拟疏肝健脾方;气滞血瘀型以活血化瘀、理气止痛为主,方用血府逐瘀汤。  相似文献   

13.
郁证发微(二十九)——郁证便秘论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探讨郁证性便秘的病脉证治。便秘病位虽在大肠,却与五志伤及五脏功能密切相关,病因病机涉及以下数端:肝肠相通,肝郁则肠滞;忧愁思虑伤脾损肺,脾肺气结则大肠壅滞,脾肺气虚则无力推送;五志过极化火,灼津炼液,致使肠枯;劳心伤脾,生化乏源,精血亏虚,肠失濡润;七情生六郁,食滞痰阻血瘀,阻塞肠腑。治疗郁证性便秘主要包括疏肝解郁、清肝泻火,行气燥湿、宽中化滞,清心安神、益脾养血,以及化痰化瘀等,要在疏通气机、清理壅滞、增水行舟。现代医学中凡由精神心理因素引起的急性便秘、便秘型肠易激综合征、功能性便秘、功能性排便障碍等慢性便秘以及躯体化障碍、广泛性焦虑障碍、抑郁症等精神心理障碍类疾病具有便秘表现者,大致在郁证性便秘的证治范畴之内。  相似文献   

14.
田仁靖  安祯祥 《河南中医》2022,42(3):358-360
肝纤维化基本病机为玄府郁闭、肝脾失养、络脉瘀阻.外感湿毒及情志内伤阻滞气机,使肝失调达,气机郁闭,疏泄失常,久则酿生火、热、毒邪,阻滞玄府.饮食内伤、外感湿毒或他邪及脾,导致脾失健运,运化失司,湿聚而不散,痰湿内生,导致气血津液失调,一则气血津液生成不足,则玄府失于濡养而致闭塞;二则湿邪困阻,气血津液运行不畅,湿郁蕴热...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老年溃疡性结肠炎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类、分布规律。方法 :采集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35项变量进行分析,结合证素辨证体系寻找本病的中医证素特点及证型分布规律。结果:证素辨证学研究得出本组206例老年溃疡性结肠炎病位证素5项,病性证素9项,其中病位证素主要涉及脾、肠、肾、肝,病性证素主要涉及气虚、湿、热、阳虚、寒、气滞;采用因子分析35个证候条目,结合证素辨证学及专家讨论,总结出6类中医证型:大肠湿热证、脾胃气虚证、脾肾阳虚证、肝郁脾虚证、阴虚肠燥证、血瘀肠络证;采用聚类分析得出上述证型的分布比例,依次为脾胃气虚证28.16%(58/206)、大肠湿热证23.30%(48/206)、脾肾阳虚证21.84%(45/206)、肝郁脾虚证13.11%(27/206)、阴虚肠燥证8.74%(18/206)、血瘀肠络证4.85%(10/206)。结论:老年溃疡性结肠炎基本中医证型有六类,以气虚证、湿热证、阳虚证最常见。  相似文献   

16.
恶性肠梗阻的病机为中焦气滞、痰浊、血瘀、热毒壅滞而致浊阴不降,腑气不通,病位在大肠,与脾、胃、肝、肾亦相关。针对邪实,以辛味药开壅滞之中焦,以苦味药降不通之腑气。辛味药主行善散,可助脾升清阳、运化精微以行气、活血、化湿;苦味药主泄善降,可助胃之降逆,通腑以祛郁结。辛苦同用,则脾升胃降,复司其职,清浊回归本位。  相似文献   

17.
顾自悦教授认为脾胃病虽病机多样,但脾病多虚、多寒,胃病多实、多热。脾虚胃热,虚实夹杂,寒热错杂,久病则气滞血瘀,虚在脾,实在胃;遵从"顺脾土之所喜,投其所好"的古训,各有所得者愈,各有所恶,各随其不喜者为病,应顺脏腑之性,投其所好。应用百合乌药汤合平胃散治疗,兼顾脾虚湿重,胃热夹湿,气滞血瘀;在组方遣药配伍中体现凉与温的侧重,注意升降、润而不滞,辛而不燥;结合经验应用萆薢,给邪以出路,从小便去之。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Intestinal Metaplasia,IM)的中医病位、病性证素,为该病的辨证论治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11年11月至2014年1月于北京中医药大学东直门医院行胃镜检查的门诊患者180例,采用流行病学调查方法,对胃镜检查及病理诊断符合诊断标准的IM患者的一般资料及中医四诊信息,运用因子分析研究其证素分布。结果:显示IM的中医病位证候要素有胃、肝、脾、胆,病性要素主要包括气滞、热、阴虚、湿、气虚、阳虚、血瘀和食积。结论:慢性萎缩性胃炎伴肠上皮化生的基本病性为本虚标实,本虚以脾胃虚弱为主,包括气虚、阳虚和阴虚,标实包括气滞、湿热、血瘀和食积等。  相似文献   

19.
总结辨证论治溃疡性结肠炎(UC)的四种常用治法.UC的发生与先天禀赋不足、感受外邪、饮食不节及七情内伤密切相关,在这些病因的作用下,脏腑功能失调,以脾虚湿蕴为源头,进而产生气滞、痰湿、湿热、血瘀等壅滞肠间,络瘀痰阻,血败肉腐,化为痈疡,日久及肾,脾肾两虚,正虚邪恋,缠绵不愈.治疗从气、血、湿、热论治,运用健脾祛湿法、清...  相似文献   

20.
王光耀  王兴华 《吉林中医药》2013,(12):1288-1290
王兴华教授认为,胃病有家族倾向,与遗传体质和后天失调相关,了解家庭成员以及直系亲属病谱,有利于判断疾病的发生、发展与预后、转归。辨证属于脾肾阳虚,中州失养,治以温补脾肾,健中助运;湿热内阻,胃气郁滞,治以清化湿热,理气和胃;肝胃不和,气滞不通,治以疏肝理气,和胃止痛;胃阴亏虚,中州失养,治以养阴益胃,健中助运;瘀血停滞,郁阻脉络,治以活血化瘀,通络护膜;寒邪客胃,凝滞不通,治以温胃散寒,行气止痛;饮食积滞,脾胃不和,治以消食导滞,运脾和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