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初探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临床流行病学和医学统计学方法,研究建立慢性胃炎中医证型辨证标准。从多角度实现变量的筛选和证候标准的制定,为中医证型辨证确定较可靠的依据。  相似文献   

2.
慢性胃炎痞证论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历代医家对痞证的认识、痞证的病因病机、治疗用药规律及常用方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总结。认为痞证发生机制主要为脾虚气滞,中焦气机升降失常,用药主要以调理气机为主,从脏腑论治,需注意升降;从虚实论治,需注意"灵通";从寒热论治,要注意反佐;从湿论治,需注重风药的应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80例门诊患者按抛硬币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40例多潘立酮,10mg/次,3次/d;奥美拉唑,20mg/次,2次/d。治疗组40例辨证分型:胃阴亏虚(甘草12g,枸杞子14g,玉竹10g,黄连7g,白芍、吴茱萸、生地、麦冬各14g;胃部疼痛剧烈加枳实、麦芽炒各10g;口燥咽干加芦根10g);胃络瘀滞(白术、赤芍、蒲黄炒、柴胡各10g,丹参12g,当归、香附、元胡、半枝莲、白花蛇红色草各9g;面色苍白、身体虚弱加阿胶8g;发热加蒲公英6g);肠胃虚寒(黄芪、党参、白术、茯苓炙各14g,甘草、吴茱萸各7g,陈皮、香附、山药、大枣各5g,半夏、良姜9g);肠胃湿热(茯苓、半夏、苍术、厚朴各16g,黄连、陈皮、黄芩各11g,藿香、蒲公英、连翘、白芍各9g,呕逆加竹茹5g;食欲不振加山楂5g);肠胃气滞(柴胡、党参、白术各14g,当归、枳壳、茯苓、乌药各11g,元胡醋、佛手、黄连、甘草各9g);1剂/d,水煎200m L,3次/d。连续治疗7d为1疗程。观测临床症状、胃黏膜、不良反应。连续治疗4疗程,判定疗效。[结果]治疗组痊愈31例,有效7例,无效2例,总有效率95.00%。对照组痊愈20例,有效12例,无效8例,总有效率80.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辨证分型治疗慢性胃炎疗效满意,无严重不良反应,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随着人们生活习惯、饮食结构改变,慢性胃炎已经成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又由于外感湿热之邪,酗酒嗜烟,饮食肥甘厚味等因素使得脾胃湿热证成为慢性胃炎主要证型之一,在消化系统疾病中占有重要地位,中医药历来治疗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有其独特的优势。因此本文总结分析了近十年来慢性胃炎脾胃湿热证的中医药临床治疗文献并为此做一综述,希望为今后慢性胃炎的临床治疗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目的:对杭州市拱墅区拱宸桥地区慢性胃炎胃脘痛患者中医证侯进行分析,以利于提高中医药在改善症状、防治并发症等方面的临床疗效。方法:对210例来大运河国医馆就诊患者当天完成问卷调查和中医辨证分析,通过统计得出患者证候的分布规律。结果与结论:HP阳性率为49.6%,脾胃湿热证、脾胃气虚证患者的HP感染率较高;黄腻苔者的HP检出率最高,少苔者或无苔者检出率最低;患者以老年人居多,且病程时间较长;浅表性胃炎属于病情初起,证候多以脾胃湿热证为主,而慢性萎缩性胃炎因胃脘痛久不愈而致脾胃受损,实证转为虚证,多以脾胃气虚证为主。  相似文献   

6.
目的 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像表现与中医辨证之间的关系.方法 通过调查表收集396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像表现,同时进行中医辨证分型,经数据统计分析进行评价.结果 脾胃湿热证在胆汁反流、黏液池状态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脾胃湿热证较其他型易出现胆汁反流、黏液池呈黄绿色;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与病变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全胃炎多发生于脾胃虚弱(含虚寒)证中;胃络瘀阻证在黏膜色泽及胃镜下诊断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在黏膜以自相为主,镜下诊断为萎缩性胃炎等方面较其他型多见;与其他各型比较,胃络瘀阻证黏膜糜烂方面有统计学差异(P<0.05),提示胃络瘀阻证出现黏膜糜烂者明显多于其他证型(P<0.01);证型与黏膜血管网改变之间有统计学差异(P<0.05),其中胃络瘀阻(27.1%)及胃阴不足(24.6%)两证黏膜血管网改变的比例较高(P<0.05).结论 部分胃黏膜像与慢性胃炎的中医辨证之间存在一定程度的关联,可为临床中医诊治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262例慢性胃炎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观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目的研究慢性胃炎的胃黏膜病变与中医辨证分型的相关性,为临床观察慢性胃炎病情变化、判断疗效以及调整治疗方案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依据慢性胃炎的中医病因病机、西医发病机制等理论,通过对26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镜下胃黏膜改变和病理组织学改变的观察,比较不同证型之间各种胃黏膜病变的构成比和发生率。结果肝胃气滞证和脾胃虚寒证占慢性胃炎的大部分(66.8%);肝胃气滞证和胃热炽盛证以浅表性胃炎为主(P<0.01),脾胃虚寒证和胃阴亏虚证以萎缩性胃炎为主(P<0.01)。伴有肠上皮化生的胃炎多见于胃阴亏虚证(P<0.01),出现胆汁反流的胃炎中绝大部分见于肝胃气滞证(P<0.01),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率在各证之间无显著性差异。结论慢性胃炎的不同证型与胃黏膜病变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可参考辨证分型评估胃黏膜病变的情况。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的分布规律与中医体质相关性。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3年1月—2015年12月间收治的514例慢性胃炎患者,回顾所有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中医体质、中医证型相关情况。结果慢性胃炎中医证型主要包括脾胃虚弱型、肝胃不和型、脾胃湿热型、胃络瘀阻型、胃阴不足型、脾虚气滞型,在不同体质中对比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了解中医证型分布规律及中医体质相关性的基础上,对患者体质进行干预可更好提高中医治疗的效果,降低疾病复发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改善预后,应用价值较高。  相似文献   

9.
222例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析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慢性胃炎中医证型分布特点。方法:对消化内科门诊222例慢性胃炎患者进行辨证分型,确定各中医证型,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222例慢性胃炎患者的中医证型分布肝胃不和型占46.85%、脾胃湿热型占16.22%、脾虚气滞型占15.32%、脾胃虚弱型占12.61%、胃阴不足型占5.41%、胃络瘀阻型占3.60%,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其中男性患者以肝胃不和型与脾胃湿热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女性患者则以肝胃不和型的出现率为最多;各中医证型的发病平均年龄和病程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或P<0.05)。结论:慢性胃炎患者中医证型分布与性别、年龄、病程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0.
胃脘痛临床证型的分类及其X线表现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胃脘痛是临床上最常见的病种之一,古今对本病的诊治经验颇为丰富,但由于临床证型分类的不统一,故各地的治疗经验缺乏可比性,难以推广和确定,因此本病临床证型的分类研究颇为迫切,兹将本病400例的临床证型分类及其 X 线表现的观察结果总结如下,备作同道们参考。  相似文献   

11.
王长海 《山西中医》2001,17(2):10-11
采用辨证分型治疗胃粘膜脱垂症64例,与单用培土散治疗32例作对照。结果:治疗组痊愈44例,显效12例,有效8例,无效0例,全部有效;对照组痊愈12例,显效8例,有效7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为84.4%。两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显著(采用等级比较法,T=2.97,P<0.01)。  相似文献   

12.
目的 观察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患者舌形分布规律,探讨舌形与胃黏膜病理变化的相关性及其对CAG临床诊治的意义.方法 采用横断面研究方法,收集2020年6-12月杭州市余杭区中医院239例CAG患者一般资料、舌象资料及胃镜、病理报告等信息,通过描述性统计、卡方检验及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患者舌形与胃黏膜病理...  相似文献   

13.
目的:分析胆汁反流性胃炎中医证型与内镜下的表现.方法:通过328例胆汁反流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分析,观察胆汁反流与Hp感染;中医证型与发病年龄、胃镜下黏膜损害程度、病理改变之间的关系.结果:胆汁反流与Hp感染呈负相关;青年人群证型以肝胃不和、脾胃虚弱为主,病理以浅表性胃炎为主;中年人群证型以湿热中阻为主,病理以萎缩性胃炎伴...  相似文献   

14.
王萍  唐旭东 《中华中医药学刊》2008,26(11):2507-2509
目的:通过文献分析,初步总结中医辨证治疗慢性萎缩性胃炎(Chronic Atrophic Gastnritis,CAG)配伍用药规律。方法:检索1994-2006年中医辨证治疗CAG相关文献,提取证候类型、辨证用药等信息,建立数据库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CAG脾胃虚弱证治疗以益气健脾药为主,常与温里药、理气药、活血药和养阴药组合配伍;肝胃不和证以疏肝理气药与活血药、养阴药组合配伍最多见;脾胃湿热证以化湿药与理气药、健脾益气药之间的配伍最多见;胃阴不足证中养阴药主要与理气药、活血药、和胃消导药组合配伍;胃络瘀血证组方以活血化瘀药为主,常配伍理气药、益气健脾药和养阴药。结论:辨证治疗CAG用药有一定的规律可循,多在主方、主药的基础上,综合考虑本证型病机特点,适当配伍其他类药物,或使其兼顾病机更加广泛,提高主药治疗效果,或防止主药作用太过,佐制其潜在副作用,充分体现了中医治病从整体出发,重视辨证论治的思想。  相似文献   

15.
目的 通过收集整理慢性胃炎的现代文献,探索辨证及证候分布规律,为中医证候的客观化与规范化研究奠定基础。方法 设定检索策略,将符合标准的合格文献纳入,建立文献数据库,提取相关的证候要素,同时规范证名,运用统计软件SPSS对慢性胃炎的中医证型和证候要素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慢性胃炎的常见证型为脾气虚弱、肺脾气虚、湿热内蕴、气阴两虚等;病位主要涉及脾、肝和胃;病性以湿、热、痰、气虚、阴虚为主。结论 慢性胃炎的辨证诊断标准和相应的证候名称目前缺乏规范,成为学术交流和临床应用的瓶颈,“证候要素”的引入很有必要且为实现中医辨证的量化、客观化奠定基础。  相似文献   

16.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慢性胃炎的一种类型。根据临床症状,可归属于中医"胃脘痛""嘈杂""痞满"等范畴。中医古籍中虽没有"慢性萎缩性胃炎"这一病名,但却有一系列与CAG有关的病证记载。中医在CAG的治疗方面有独特的优势,在临床治疗中也取得了显著疗效。对CAG从古至今的中医辨证分型情况进行梳理,发现古今的辨证分型存在一定的差异。  相似文献   

17.
《山东中医杂志》2016,(11):977-980
慢性萎缩性胃炎是消化系统的常见病、难治病,可出现以胃黏膜固有腺体萎缩,黏膜肌层增厚并伴肠上皮化生及炎性反应为特征的病理变化,继续发展,癌变率可达2.55%~7.46%。朱西杰教授认为气滞血瘀、湿郁浊聚、食积、痰结、毒热等病理因素单一或相加作用令脾胃气机升降失调,血脉运行不畅,胃络失养是该病的病机关键,故在辨证论治本病的基础上,从排毒解毒生新法、胃肠同治复元法、酸甘生发胃阴法、祛瘀生新再生法四方面提出再生修复胃黏膜的具体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中医辨证施护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在大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就诊的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100例,对照组50例,采取普通护理措施,试验组50例,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用中医辨证施护,比较两组患者的生活质量。结果试验组各项指标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浅表性胃炎患者采用辨证论治中医护理措施疗效显著。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文献研究探讨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证素的分布特点。方法:检索CNKI、VIP数据库,收集慢性浅表性胃炎的中医研究文献,进行中医证候、证素分析。结果:纳入文献85篇,报告病例16358例,报道中医证候46种,常见的证候是肝胃不和、脾胃虚弱、脾胃湿热、肝郁脾虚等;证素15个,主要病位证素为胃、脾、肝,主要病性证素为气滞、气虚、热、湿、阴虚等。结论:慢性浅表性胃炎中医证候以肝胃不和和脾胃虚弱最多见,主要病位在胃、脾、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