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胁痛乃"不通"与"不荣",气血运行不畅,局部经络阻滞,针刺治疗重在揣穴(寻找敏感腧穴),贵在得气,通过阿是穴疏通局部经气,辨证取穴,调节脏腑功能,从而调理气血、疏通经络。远取四肢腧穴,调整脏腑功能和全身气血运行状态,是腧穴"分经主治"及"远治作用";局部经穴及阿是穴,通调经络,促进气血运行,是"近治作用"与"腧穴所在,主治所在"。针刺前揣穴,找出阿是穴及敏感经穴,施行提插捻转等行针手法,使腧穴内受到一定刺激量而产生酸、麻、重、胀等得气感觉,并向病变部位放散,气至病所,产生针刺效应,调节脏腑功能,以治其本,疏通局部气血,以治其标。  相似文献   

2.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输注于体表的部位。腧穴防治疾病就是接受适当的刺激,以通其经脉、调其气血,使阴阳归于平衡,脏腑趋于和调,从而达到扶正祛邪的目的。本文就国内近10多年来运用经络穴位疗法治疗颈椎病的概况进行了综述。内容包括穴位针灸疗法、穴位注射疗法、穴位物理疗法、穴位其它疗法等共计28篇文献资料。  相似文献   

3.
论腧穴的动态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曾芳  唐勇  刘旭光  梁繁荣 《四川中医》2008,26(6):103-105
腧穴是脏腑经络之气血输注和聚集于体表的部位.腧穴并非是一成不变的.腧穴的生物物理特性、病理反应性和治疗效应都呈现出动态变化性.腧穴的动态性与气血运行的恒动性、生命活动的节律性、机能状态的反应性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4.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灵枢·九针十二原》在论述腧穴时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所言节者,神气之所游行出入也。”《灵枢·小针解》进一步解释说:“节之交,三百六十五会者,络脉之渗灌诸节者也。”说明经络与腧穴是密切相连的。人体的腧穴均分别归属于各经络,而经络又隶属于一定的脏腑,这样就使腧穴、经络、脏腑之间形成不可分割的关系。眼穴同样与经络脏腑有着密切的联系。  相似文献   

5.
象思维是中医学的核心思维及创新思维,对指导我们学习和继承中医具有非常积极的意义。从象思维的概念与特征入手,论述其在中医阴阳理论、藏象学说、经络腧穴理论等方面的具体体现及重要应用。以此理解中医独特的"取象比类""司外揣内""以象测藏"等思维方法的内涵,把握中医"象"的本质,体会阴阳之象,脏腑之象,腧穴之象,经络之象的具体体现。  相似文献   

6.
腧穴     
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部位,是针灸治疗疾病的刺激点与反应点。腧与“输”通,有转输、输注的含义;“穴”即孔隙。腧穴的本义即是指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转输或输注于体表的分肉腠理和骨节交会的特定的孔隙。  相似文献   

7.
背俞穴位于背腰部足太阳膀胱经的第一侧线上,募穴位于胸腹部,二者都是脏腑之气直接输注的部位,与脏腑关系密切。脏腑发生疾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出现反应,某一脏腑有病时,可在相应的背俞穴、募穴进行治疗。俞募配穴法,是同一脏腑的背俞穴和募穴常常配合使用的临床配穴方法,其属于前后配穴法的范畴。五脏俞穴加膈俞穴由双侧肺、心、肝、脾、肾五脏的背俞穴加膈俞穴组成,可从整体上调节五脏、振奋人体正气,进而达到气血双调、阴阳平衡之目的。针刺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可以达到阴病行阳的目的,从而治疗五脏虚损。刺募补虚法是王老用于调补“五劳七伤”之法,是通过刺激募穴达到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肃肺、养心、健脾、和胃、疏肝、补肾、理肠、利膀胱,补虚健体的治疗方法。应用的募穴包括:中府穴、膻中穴、巨阙穴、期门穴、章门穴、天枢穴、中脘穴、关元穴、中极穴。募穴既是脏腑气血汇聚之处,也是邪气外泄之门枢,刺之既可深度调整脏腑精气,补虚健体,也可祛除邪气、和畅六腑。临床将已故针灸大家王乐亭先生创制的五脏俞穴加膈俞穴及其刺募补虚法相配合,加减运用于虚实夹杂的多种疼痛类疾病的治疗中,通补兼施,每获良效。  相似文献   

8.
俞募穴,属特定要穴,是针灸学理论和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俞穴皆分布于背部脊柱两侧,位于足太阳膀胱经线上,是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背部的穴位,故称背俞。募穴皆分布于胸腹部,指其位置与脏腑相近,是脏腑经络之气汇聚之处,因居腹部者多,故习惯称之为腹募。我们在临床实践中,应用俞募穴诊治疾病,收效甚佳。一、内脏疾病切俞募诊俞募穴不仅可用于治疗疾病,而且是中医“四诊”中切诊的内容之一。很多内脏疾病,可以通过切触俞募而定性定位,在临床上经常与四诊结合诊断疾病,有的仅凭患者  相似文献   

9.
浅述带脉的功能与循行结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联庆  王瑞道 《中国针灸》1998,18(6):338-340
与生俱来、随亡而灭的经络系统,是机体调节内外环境的重要自主系统。其次系统结构之正经与奇经,在统一协调的基础上,亦各有特殊功能的自主性。如正经十二经脉,以运行经气,沟通脏腑之间及脏腑与体表之间的联系、调节后天生理活动为主;奇经八脉,以络脉蓄溢精血、渗诸阳、灌诸阴、通四海、达腧穴,主司先天生理功能为主,在人生命过程中有明显的生长壮老已表现形式。经络系统中最小的独立单位是腧穴,是脉气所发、经气转注、神气游行出入,营卫相会之处,是研究生理、病理,进行诊断、治疗的重要部位,也是近代探讨经络奥妙的着眼处。关于奇经八脉系统…  相似文献   

10.
正金元针灸大家窦汉卿撰写的《标幽赋》以歌赋的形式将针灸学深奥的理论标而明之,其全面阐述了针灸理论与应用,是历代学者针灸学习的入门之作。《标幽赋》曰:"岂不闻脏腑病,而求门、海、俞、募之微。"窦汉卿认为门、海、俞、募是治疗脏腑病的要穴。俞穴与募穴为脏腑之气输注与汇聚之处,治疗脏腑病不言而喻;海为气血所归,亦可治疗脏腑病。从主治  相似文献   

11.
白细胞减少症是由于各种病因引起的一组临床综合征。可归属于中医学的“虚劳”、“温病”等病证范畴。其病机变化虽多,但不外气血亏虚、阴阳失调,心、肝、脾、肾机能受损,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虚、热、瘀、湿为其主要病理表现。依据临床证候,四诊合参,结合八纲、脏腑辨证,分为气血两虚、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毒瘀互结四型辨证论治,气血两虚、阴阳失调,脏腑功能失常为本,正虚不固,六淫外袭而反复发热、感染为标,其中脾肾两虚为其发病关键,故治疗当以扶正兼祛外邪为基本法则。治疗上以补气养血、健脾补肾为本,以虚、热、瘀、湿为标,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的有机结合,中西医优化选择。  相似文献   

12.
扶正法治疗恶性肿瘤概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祖国医药对肿瘤的治疗有着丰富的理论知识和临床经验,近几年来采用中医药以扶正法为主配合祛邪治疗肿瘤,收益不少。肿瘤的形成多因正气不足,正气虚伴随着肿瘤的发生、发展、治疗及预后。扶正培本是中医药防治肿瘤的基本法则。扶正法即补益法,也就是"损者益之,虚者补之"的意思,它的主要作用在于增强机体的阴阳、气血经络和脏腑的生理功能,以充分发挥机体内在抗病能力,抵御和控制肿瘤的发展。中医药主要是通过诱导细胞分化,促进细胞凋亡,调节免疫功能,直接杀伤肿瘤细胞,抑制肿瘤新生血管的生成,逆转肿瘤细胞的多药耐药,抗突变作用,抗肿瘤细胞的转移发挥临床功效。  相似文献   

13.
从《内经》看诊脉对针灸临证的指导作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内经》的许多针灸篇章中都蕴藏着一个诊脉原则,通过正确察脉,可以准确判断经络脏腑之气的虚与实,从而指导针灸治疗,诊脉对针灸昨证的指导作用包括决定针灸方法。决定针灸取穴,检验针刺效果和判断针灸禁忌等。  相似文献   

14.
穴位贴敷疗法的理论基础及目前应用现状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穴位贴敷疗法最早见于《五十二病方》,其理论基础为整体观念、经络学说以及腧穴作为脏腑经络气血汇聚之处,有独特的生理功能几个方面.通过药物的吸收作用、激发经气作用来达到治疗的目的.目前,穴位贴敷疗法多用于慢性支气管炎、各种痛症的治疗.在发挥药物治疗作用的同时还发挥了经络腧穴对人体的调节作用.  相似文献   

15.
一贯煎是疏肝滋阴的名方,"肝为五脏之贼,肝病如邪",慢性肝炎、肝硬化、肝癌、胆结石、胆囊炎等肝胆病严重危害现代人的健康,结合临床,对一贯煎在肝胆病中的应用和心得体会进行总结,从一贯煎方名由来、一贯煎组方分析,到临床应用及治法治则,认为治疗慢性肝炎,重在滋养肝肾;治疗老年性肝炎,养阴法为关键;治疗乙型肝炎,宜肝肾同补;治疗肝硬化,疏泄为主,气血兼顾;辅助治疗肝癌,疏肝行气,化痰散结止痛;治疗胆石症,疏肝解郁,利胆通腑;治疗胆囊炎,滋阴养血,柔肝利胆。用药体会是:用药加减恰当,注意通权达变;注重脏腑制化关系,酌情遣方用药;治病为本,合理变通;注重辩证,异病同治。  相似文献   

16.
脉是机体气血在和不同性质的病邪相互抗争妥协后产生的一种综合状况,由性质和位置两个基本方面构成,反映了正邪两方面的状态。寸口脉是全身脏腑气血状况的缩影,我们可以通过触诊患者双手脉象并运用"三比法"原则诊脉,确定病情属阴属阳。弦脉是临床常见脉,可以出现弦脉的原因很多,本文旨在总结笔者在跟师临床学习过程中见到的弦脉及以弦脉为主的复合脉的常见病、多发病。  相似文献   

17.
中医学理论认为,老年皮肤瘙痒症多由血虚风燥而引起。本文结合此病机和老年人脏腑虚弱、气血亏虚的体质特点,提出"重在养血活血,辅以祛风止痒,慎用苦寒凉药"的治疗原则,并在此原则指导下,采取刺络拔罐,并结合针刺和中药并用的治疗方法。刺络拔罐取穴:大椎、至阳、委中;针刺取穴:肺俞、脾俞、胃俞、血海、三阴交、曲池;用药特点:重用养血药,佐以清虚热药。在临床上应用本法治疗取得显著疗效。  相似文献   

18.
常见的冲胃气逆疾病有脑充血、呕吐、吐衄、喘证、膈证、倒经等,张锡纯认为引起此类疾病的病理基础是肾虚、肝火、胃气虚弱等。对于此类疾病,张锡纯喜用降逆药物配合对症的补益之药治疗。降逆药物,张锡纯常取代赭石、半夏,认为两药皆是镇降冲胃气逆的良药,补益药物,能恢复脏腑的正常生理,从根本上治疗引起冲胃气逆的病理基础,另外张锡纯还用升提大气的方法治疗冲胃气逆引起的倒经等病。  相似文献   

19.
朱丹溪"情志致病"理论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朱丹溪认为情志因素是致病主要病因,情绪变化过极引起脏腑病变,引动相火妄动而耗伤阴津,气机郁积,脏腑失调,导致"六郁".所创制的越鞠丸是治疗郁证的专方,为后世治疗郁证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思路,对治疗心理和心身疾病也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20.
原穴与脏腑相关性探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黄建军  程凯 《中国针灸》2001,21(6):347-349
通过文献整理和实验研究,探讨了原穴和脏腑的相关性。发现五脏原公安部与五脏之间具有密切相关的特异性,确实反映五脏的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并用以治疗相应五脏疾患,但不论从文献记载还是从相关的实验研究来看,六腑原穴与六腑无显著的相关特异性,就六原穴与六腑下合穴而言,下合穴与六腑的相关性则更突出,因此,将六腑之原穴作为六腑的代表穴位有等商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