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目的探讨偏头痛患者在发作期和间歇期通过经颅超声多普勒(transcranial doppler,TCD)检测的颅内动脉平均血流速度(Vm)和脉动指数(PI)的变化特点,从而明确偏头痛的血流动力学的特征。方法选取139例偏头痛患者为病例组,50例健康正常人为对照组,分别对病例组发作期、间歇期和对照组进行TCD检查并分析其指标。结果病例组发作期颅内动脉的Vm值变化不一致,PI值普遍显著增高(P〈0.05);间歇期的Vm值普遍显著增快,PI值显著降低(P〈0.05)。结论偏头痛在发作期和间歇期颅内动脉的功能状态都有不同改变,运用TCD检测可为偏头痛提供诊断和指导治疗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2.
目的 观察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的疗效。方法 选择2004年-2005年采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于偏头痛病人中筛选出44例血流速度增快、血管痉挛者,随机分成两组,治疗组(T组)服用新瑙力隆,另一组服用全天麻胶囊作为对照组(N组),服药12周。结果 治疗后两组病人头痛发作频率及头痛指数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新瑙力隆治疗偏头痛疗效肯定。  相似文献   

3.
王艳玲 《山东医药》2005,45(28):44-45
选择285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VBI)性眩晕患者(VBI组)和100例健康老年人(对照组),均行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和计算机X线检查,比较脑血流动力学和颈椎片的差异,同时分析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与性别、年龄的关系.结果显示,VBI组TCD和X线颈椎片异常率均高于对照组(P均<0.01).VBI组TCD异常患者99例(44.8%)血流速度增快,112例(55.2%)血流速度减慢.脑动脉粥样硬化和颈椎病是造成VBI的最主要原因,VBI性眩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在女性或<60岁者主要表现为血流速度增快,男性或≥60岁者表现为血流速度减低.  相似文献   

4.
氟桂利嗪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TCD改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经颅多普勒(TCD)对46例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患者服用氟桂利嗪前后脑血流动力学的改变进行检测观察。结果:氟桂利嗪治疗后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速度较治疗前显著增快(P<0.05),但椎动脉血流治疗前后无显著性差异(P>0.05)。  相似文献   

5.
偏头痛的上肢末梢循环障碍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对30例偏头痛病人在发作间歇期进行双手甲襞微循环观察和食指固有动脉血流速度测定。发现所有病人均存在甲床微血管形态异常,其中16例伴有流速的改变。超声结果显示偏头痛组小动脉流速明显偏低(P<0.001)。偏头痛病人在发作间歇期存在较为明显的上肢末梢循环异常,推想这种异常与交感神经功能异常有关。  相似文献   

6.
阿司匹林与双嘧达莫对脑血管病病人TCD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25例确诊为急性颈内动脉系统、基底动脉严重狭窄或闭塞病人早期经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后,经颅多普勒超声(TCD)进行追踪研究.方法 TCD发现病灶侧收缩期脑血流速度(Vs)有下列变化: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Vs 3例正常,2例增快,20例减慢.基底动脉Vs 3例正常,4例增快,18例减慢.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与用维生素B1治疗作为对照.结果用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后病灶侧大脑前动脉、大脑中动脉、基底动脉Vs与对照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治疗前后Vs自身对照有统计学意义(P〈0.05).维生素B1治疗后与对照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阿司匹林、双嘧达莫治疗后与维生素B1治疗后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抗栓治疗有助于改善局灶性脑缺血病人的TCD结果.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中型颅脑损伤早期诊断中的作用及脑血流动力学特点。方法 对40例脑挫伤患者应用TCD观察脑血流动力学改变,并与正常对照组40名健康者进行比较。结果 40例患者中脑血流异常3l例(占77.5%),异常患者中26例(83.9%)出现脑血流速度增快,7例(22.6%)出现脑血流速度减慢,13例(41.9%)出现搏动指数(PI)增高,收缩峰高尖频谱,以椎基底动脉为主;有3例(9.7%)颅内外各动脉血流速度广泛增快。中型颅脑损伤脑血液流速各期均呈增高趋势。结论 TCD可以早期发现颅脑损伤时的脑血流动力学的异常,是动态观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的理想方法和手段。  相似文献   

8.
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脑血流灌注显像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目的观察偏头痛急性发作期局部脑血流灌注(rCBF)分布的特点及氟桂利嗪(西比灵)治疗后脑血流灌注的改变情况,进一步探讨偏头痛的发病机制及单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扫描(SPECT)在其临床诊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99m^Tc-ECD标记的放射性药物对22例偏头痛病人于急性发作期行SPECT脑灌注显像,对图像进行目测及半定量分析。比较头痛部位与脑灌注异常部位的相关性;自身头痛侧与非头痛侧脑血流灌注的不对称性;以及脑灌注异常程度与偏头痛的严重程度、发作频率之间的关系。结果82%病人在偏头痛急性发作期,SPECT表现为相关部位局部脑血流量减低;脑灌注改变的部位与头痛部位相关;对于一侧头痛病人,头痛侧与非头痛侧的脑血流量有明显差异,尤其在额叶、顶叶、颞叶明显(P〈0.05或P〈0.01);局部脑灌注减低的程度在一定条件下与头痛的严重程度和发作频率成正比,但不成线性关系:10例病人在西比灵治疗前后rCBF比较,4例恢复正常,3例低灌注仍然存在,但rCBF评分增加,3例无明显变化。结论偏头痛病人在急性期普遍存在脑血流灌注异常。与CT、磁共振成像(MRI)、颅多普勒超声(332D)等辅助检查工具相比,SPECT可以反映脑细胞功能及脑血流的变化,在偏头痛的临床诊疗中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探讨高血压病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及颅内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方法选择107例原发性高血压患者,将其分为单纯高血压病组(63例)和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组(44例);另外选择53名体格检查正常者为对照组。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CDFI)及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对患者颅内动脉及颈动脉进行检测。结果TCD颅内动脉检测结果提示,单纯高血压组和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组舒张期末血流速度较对照组明显减低(P〈0.01);血管搏动指数及阻力指数均高下对照组(P〈0.01)。单纯高血压病组颈动脉内膜(IMT)增厚及斑块检出率分别为73.02%(46/63)和50.79%(32/63),高血压合并心脑血管病组检出率均为100%,对照组为20.75%(11/53)、19.98%(9/53),三组比较差异均有显著性,P〈0.01。结论高血压是引起颅内外动脉硬化病变的重要危险因素;CDFI结合TCD可以对高血压病患者颅内、外动脉血流动力学的变化进行客观的评价。  相似文献   

10.
偏头痛患者血清一氧化氮浓度的观察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探讨一氧化氮(NO)与偏头痛的关系,采用萘乙烯二胺分光光度法测定了42例偏头痛患者、20例紧张性头痛患者及20例健康对照者血清NO浓度。结果显示,先兆性偏头痛发作期与间歇期血NO浓度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393±0.041)μmol/L,(0.304±0.027)μmol/L对(0.257±0.012)μmol/L,P<0.01],且先兆性偏头痛发作期NO含量更高于间歇期(P<0.01);无先兆性偏头痛发作期血NO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0.386±0.032)μmol/L对(0.257±0.012)μmol/L,P<0.01],其间歇期血NO浓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紧张性头痛患者血NO浓度为(0.261±0.019)μmol/L,亦与健康对照组无显著差异(P>0.05)。提示NO与偏头痛的发作有密切关系。  相似文献   

11.
目的 探讨自拟补肾健脑汤对血管性痴呆(VD)病人的疗效及其对VD病人血液流变学、血脂及脑血流的影响。方法 将72例VD病人随机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两组治疗前后均计算长谷痴呆量表(HDS)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表(MMSE)积分,测定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TCD检测VD病人脑血流的变化.结果 两组HDS和MMSE积分治疗后均较治疗前有明显提高(P〈0.01);治疗组治疗后血液流变学及血脂各项指标均有明显改善(P〈0.05),而对照组仅低切变率全血黏度有明显的降低作用(P〈0.05);治疗组对血流速度减慢的VD病人的平均血流速度均有增加趋势,其中对大脑中动脉的血流速度显著增加(P〈0.05)。结论 补肾健脑汤可以明显提高VD病人的智能水平,其作用机制可能是通过降低血液黏度,调节脂代谢紊乱,增加脑血流量,改善脑循环而买现的。  相似文献   

12.
目的评价头痛宁防治偏头痛发作的效果及其安全性。方法将符合入选标准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实验组予以心得安10mg/次,3次/d;步长头痛宁胶囊2粒/次,3次/d,均连续服用3个月。观察治疗前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程度、头痛持续时间变化,评价治疗效果。治疗前后均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查以对照脑血管血流动力学在治疗前后的变化,验证治疗的有效性。结果实验组患者治疗后头痛发作频率、头痛持续时间的改善情况优于对照组,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两组均未发生严重不良反应。结论结合TCD的血流速度和头痛疗效评价证实步长头痛宁胶囊防治偏头痛的效果及安全性良好。  相似文献   

13.
1999~ 2 0 0 2年 ,我们应用经颅多普勒 (TCD)技术对 36例儿童偏头痛患儿进行检查 ,观察其脑血流动力学变化。现报告如下。临床资料 :本组 36例 (观察组 ) ,男 10例 ,女 2 6例 ;年龄 6~14岁。临床表现 :发作时单侧跳动性头痛 15例 ,双侧跳动性头痛 2 1例。其中先兆症型偏头痛 (MWA) 9例 ,表现为视物模糊 ,短暂性黑蒙、冒金星 ,无先兆型偏头痛 (MOA) 2 7例。有恶心、呕吐、心慌、出汗、腹痛等 5例 ,有偏头痛家族史 2 4例。36例均符合 1998年国际头痛协会 (IHS)制定的偏头痛分类诊断标准。随机抽取同期正常体检的健康儿童 2 0例为对照组…  相似文献   

14.
中西医结合治疗73例偏头痛发作期的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发作期的临床效果。方法73例偏头痛患者被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给予养血清脑颗粒剂,治疗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尼莫地平片,30天后观察疗效、脑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和甲襞微循环的变化。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的总有效率分别为75.8%和97.5%(P〈0.05);治疗组大脑前动脉(ACA)和基底动脉(BA)的平均血流速度减慢与对照组差异有极显著性(P〈0.01);两组的血管形态、血液流态、襻周状态及总积分值治疗组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或极显著性(P〈0.05或P〈0.01)。结论中西医结合治疗偏头痛发作期有明显的协同作用。  相似文献   

15.
经颅多普勒超声对昏迷病人监测的临床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观察不同病因、不同程度昏迷病人的经颅多普勒超声(TCD)特点。方法选择62例昏迷病人。记录昏迷原因、生命体征及有关辅助检查资料,同时进行TCD监测,观察频谱形态、颅内血流变化。结果昏迷病人的11CD表现无特征性改变,当出现中度昏迷或深昏迷时,颅内幕上结构损害,颅内幕下结构损害、代谢及弥漫性脑病病人大脑中动脉血流速度改变不明显.但死亡的18例病人中有13例出现了收缩期末血流速低于舒张期末血流速。结论颅内幕下结构损害、代谢及弥漫性脑病病人脑血流变化不明显,中度昏迷及深昏迷病人出现收缩期末血流速低于舒张期末血流速多,提示脑血管自动调节功能丧失、预后不佳。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经颅多谱勒(TCD)对轻、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对60例轻型,52例中型患者进行经颅多谱勒检查,观察各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及博动指数,并与56例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轻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TCD异常率为76.9%,主要改变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而中型闭合性颅脑损伤患者TCD异常为94.2%,主要改变为平均血流速度减慢及血管痉挛,两组患者平均血流速度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恢复期患者主要表现为平均血流速度增高。结论TCD检查可反映闭合性颅脑损伤脑血流的变化。对临床诊治与判断预后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头痛脑底动脉血液动力学检测 (附230例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探讨经颅彩超多普勒(TCD)对血管性头痛的血液动力学动态观测的诊断意义。方法:采用TRANS-LIND9900型彩色超声多普勒血流分析仪脉冲探头,探测颈动脉颅外段和颅内血压,鉴听声频,必要时打印或动态储存,输入软盘。结果:230例血管性头痛的TCD改变,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1)血流速度增快:109例(47%);(2)血流速度减慢:28例(12%);(3)血流速不对称、流速不稳定:21例(9.1%);(4)血流频谱紊乱:21例(9.1%);(5)正常TCD血流51例(22.17%)。结论:TCD对脑血管性头痛的诊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相似文献   

18.
偏头痛患者脑血管扩张与头痛发生的相互关系一直争论不休,最近Friberg等报告37例偏头痛患者偏头痛发作时,头痛侧大脑中动脉(MCA)血流速度较非头痛侧及发作间期降低。此结果提示偏头痛患者MCA血管扩张是致头痛的病因。本工作应用经颇多普勒超声(TCD)对65例偏头痛患者头痛发作时及发作间期MCA的BA进行了测定,并对结果进行了评定。  相似文献   

19.
目的探讨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的临床疗效及对病人颅内血流速度的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2月—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血虚肝旺型偏头痛病人14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各70例。试验组给予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对照组给予氟桂利嗪胶囊治疗。比较两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头痛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和颅内血流速度。结果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94.29%与77.14%,P0.01)。治疗后,试验组头痛程度、发作次数、持续时间及中医证候积分均低于对照组(P0.01);试验组颅内血流速度低于对照组(P0.01)。结论养血平肝方联合推拿治疗血虚肝旺型偏头痛,有助于减缓病人颅内血流速度。  相似文献   

20.
目的 探讨脑底动脉型偏头痛的TCD特点。方法 选择眼底动脉型偏头痛患者80例,正常对照70例采用TCD检测其平均血流速度Vm,并观察其差值。结果 患者组Vm双侧差值与对照组Vm双侧差值比较有极显著差异(P<0.001)。结论 脑底动脉型偏头痛的TCD特点是大脑中动脉或椎动脉的Vm两侧不对称。高流速侧的Vm接近于正常值上限,低流速侧的Vm接近于正常值下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