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解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总结足阳明胃经生理功能以丰富经络学说内容。方法:整理足阳明胃经的相关经典文献,分析足阳明胃经的循行部位、气血多寡、病候及腧穴主治规律与生理功能之间的关系。结果:胃经为十二经脉之长;胃经脉大血多、气盛阳旺;足阳明主润宗筋。结论:足阳明胃经是经络系统中非常重要的经脉,联系脏腑器官众多。通过化生气血、调节气机来调控整个机体的正常运行。  相似文献   

2.
《灵枢·经脉》篇云:“胃足阳明之脉……下交承浆,却循頣后下廉……”。各家大多认为是在交会承浆穴后,退转到同侧循行。但《中医杂志》1983年第5期刊登陈得心先生“足阳明胃经循行路线质疑”一文,  相似文献   

3.
目的:应用f MRI技术探讨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腧穴组穴引起脑激活区分布情况,为穴-脑相对特异性提供影像学依据。方法:选取健康男性青年志愿者14例,经验丰富的临床针灸医师3名,用相同针刺手法针刺右侧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应用血氧水平依赖功能磁共振技术观察针刺效应在全脑的激活区情况。经SPM8软件分析处理,以P0.01、大于5个像素具有统计学意义构成统计参数图并转换到Talairach标准空间,获得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在脑内激活区分布规律。结果: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正激活的脑区为:中脑、脑干、对侧丘脑,同侧颞顶叶、颞叶(BA38),双侧岛叶(BA13),对侧颞中回、顶叶/顶下小叶、缘上回(BA40),同侧顶叶、枕叶、梭状回;负激活的脑区为:对侧额叶,对侧中央前回(BA32),双侧前扣带回(BA10)。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五输穴组穴引起的脑功能区变化与本经经络循行、临床功效间存在一定关联性。  相似文献   

4.
足阳明胃经自头面行向胸腹、下肢的循行路线,各书记颇有出入,有的说是交叉循行,有的说是同侧循行,孰是孰非,值得研讨。兹略陈管见于下。元代滑寿著、承淡安校注《十四经发挥》(1956年8月第1版,20页,上海卫生出版社)载足阳明胃经图示意:从左脸下行,在右大迎穴前行向右侧胸腹、下肢。此图似系承氏从滑氏原著中影印或描绘而来,影描之图,不如文字转抄、排刻之易生舛误,所以可认为这种交叉循行路线系滑氏承先启后之宝贵经验。承氏校往记载:“足阳明之脉,……卻(承氏用此字)循颐后下廉,……”他给“卻”字作注:“是退转的意思。”认为行至承浆穴后退转循行,但图上循行路线,仍依滑氏原样,没有退转,继续向对侧循行,似有文不对  相似文献   

5.
1986年3月17日,笔者在湖北中医学院附院针灸门诊部发现一例足阳明胃经经络敏感现象,现报道如下。李菊仙,女,53岁,武汉重型机床厂干部,系左侧面神经麻痹患者。8月17日上午在治疗面神经麻痹的过程中,自述前一天晚上睡觉时,因感双下肢大腿部发凉,便置一大热水袋于两大腿正面中央(相当于双侧足阳明胃经伏兔穴上下)。少顷,便自觉有一种舒适的温热感从大腿部上行,经腹部、胸部到达左侧面部,继而又感有一股较大的牵引力从面部向下拉,以致感到瘫痪的面肌很舒服。牵拉感经胸部、腹部又回到了大腿部。在经过腹部时,自觉胃脘部灼热,阵发性肠蠕动增强3次,每次蠕动就矢气一次。治疗完毕,笔者当即对该患者进行了经络敏感测定。以低频脉冲电先刺激左侧胃经井穴厉兑,有明显刺疼,约半分钟后,开始  相似文献   

6.
目的:比较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非特定穴以及非经非穴点治疗功能性消化不良(FD)不同评价时点的临床疗效差异,探讨经穴效应差异性。方法:将116例患者随机分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组(A组)36例、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组(B组)39例和非经非穴组(C组)41例。A组针刺冲阳、丰隆、足三里、梁丘,B组针刺条口、阴市、伏兔、犊鼻,并均沿穴位所在经络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C组针刺4个非经非穴点:①肘内侧,肘尖与腋窝连线中点;②肱骨内上髁与尺骨腕部之间中点;③臂内前缘三角肌和二头肌交接处;④足三里水平旁开1~2cm,胫骨外侧缘处,并沿非经非穴点所在肢体纵轴线体表投影在非经非穴点近心端约2mm位置设置辅助针刺点进行浅刺。各组针刺点及其旁开的辅助针刺点均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均治疗4个疗程。治疗后、治疗后1个月、3个月随访观察各组功能消化不良症状积分(FDI)、健康相关生活质量评分(SF-36)情况,并评定临床疗效。结果:治疗后A组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84.8%(28/33)、67.7%(21/31)、76.9%(20/26)、56.3%(9/16),B组分别为45.9%(17/37)、38.7%(12/31)、42.9%(12/28)、38.5%(5/13),C组分别为15.8%(6/38)、18.4%(7/38)、46.1%(12/26)、16.7%(4/24),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3个症状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B组(均P<0.05);A组在餐后饱胀、早饱感、上腹痛、上腹烧灼感4个方面总有效率均优于C组(均P<0.05);B组在餐后饱胀症状方面总有效率亦优于C组(P<0.05)。各组FDI评分、SF-36评分在治疗后、1个月随访、3个月随访时点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均P<0.05);A组在以上各时点FDI评分、SF-36评分较其他两组改善更明显(均P<0.05);B组在治疗后2项评分也较C组改善明显(均P<0.05)。结论: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足阳明胃经非特定穴与针刺非经非穴治疗FD均有效,而针刺足阳明胃经特定穴治疗FD具有更好的近期和远期疗效,证实了经穴特异性效应的存在。  相似文献   

7.
目的 以辨证论治兼顾足阳明胃经治疗不寐,并探讨不寐的病机,结果:55例,临床痊愈18例,显效20例,有效14例,无效3例,总有效率94.55%,并对不寐病机的认识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8.
沈雪勇 《中国针灸》1997,17(2):118-119
足阳明胃经为何循行于胸腹沈雪勇(上海中医药大学,200032)主题词胃经,经络循行按《素问·金匾真言论》“外为阳,内为阴”“背为阳,腹为阴”的阴阳划分原则,一般认为,在四肢部,阳经分布于外,明经分布于内;在躯干部,阳经分布于背面,阴经分布于腹面。但是...  相似文献   

9.
足阳明胃经与胃相关研究进展510407广州中医药大学92本科硕士班徐莉指导赖新生中医学认为,足阳明胃经属于胃,两者关系密切。由古至今的医疗实践来看,针灸胃经经穴确能治疗许多胃肠疾患,而近年的实验研究亦表明针灸胃经经穴对胃肠功能有调整作用。本文收集近十...  相似文献   

10.
根据近5年的文献报道,对足阳明胃经的实验研究情况,从胃经与胃相关及联系途径,胃经经穴作用的物质基础与形态结构,胃经经脉循行路线的客观检测与显示等三个方面进行了总结性的论述,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作了展望,为进一步深入研究足阳明胃经提供了有益的线索。  相似文献   

11.
12.
正中医认为脾胃是人的“后天之本”,就是说是人们生活的根本保证。因为脾胃具备了我们现在所说的整个消化和吸收的功能,是人体的能量源头。脾胃掌握着身体内能量的吸收和分配,脾胃不好,人体的很多器官运作代谢就会减慢,工作效率就会降低。本经共有45个穴位,15个穴位分布在下肢的前外侧面,30个穴位在腹、胸部和  相似文献   

13.
试述足阳明胃经及临床证治266071山东青岛中青化工联合公司医院安培祯足阳明胃经是十二正经之一,与任督二脉相合构成了人体内的巨大网络系统—十四经脉。足阳明胃经是多气多血之经,它参与十四经脉的循环往复,气血能源的保障供给,在经络学说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  相似文献   

14.
王斌  陈燕荔  潘玥  陈波  王琮  潘战宇  郭义 《河南中医》2020,40(2):193-195
人体胸腹部属阴,足阳明胃经为三阳中阳气最盛之经,其循行于胸腹部,既可充养阳经,又可固护阴经,有平衡阴阳之意。胃经为阳,冲脉为阴,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可能也与平衡冲脉之阴有关。胃的盛衰影响五脏,胃既可以充养人体的气血,又可以调节人体的经脉,足阳明胃经气血旺盛,循行于阴盛的胸腹部,起到调节人体气血经脉的作用,同时也濡养全身经络脏腑的气血。胃虽然为阳土,但其实有母寓之阴,其脉既循行于属阳的区域,又循行于属阴的区域,体现了胃阳中寓阴的特征。足阳明胃经向里循行至胸腹部与太阴相接,使太阴经气得开,衔接了开合枢。足阳明胃经循行于胸腹部,揭示了人体脏腑经络之间阴阳互根,五脏相关,相互联系,相互依存,密不可分的整体关系。  相似文献   

15.
<正> 《素问·金匮真言论篇》云:“言人身之阴阳,则背为阳,腹为阴。”阴经经脉均循行过腹部,六条阳经中有五条循行过背及身之侧,只有足阳明胃经循行过腹部,究其原因大致有以下四条。一、有四条阴经经脉联系胃经。1.胃经与肺经相连。《灵枢·经脉》曰:“肺手太阴之脉,起于中焦,下络大肠,还循胃口……”2.胃经  相似文献   

16.
面肌痉挛是一侧面肌不自主的痉挛抽搐,它常起自眼轮匝肌,以阵发性眼皮跳开始,痉挛范围逐渐扩展至口角和整个半面。患者说话、吃饭等面部运动均可引发或加重痉挛。患者不能用意识控制痉挛,精神越紧张越易发作,因此患者十分痛苦。本病为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笔者自2000年以来采用董氏奇穴、足阳明胃经子午对冲经穴治疗面肌痉挛23例,取得了良好疗效,并与用阳白、四白、太阳、巨髂、颊车、地仓等穴位治疗的23例进行对照观察,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7.
足阳明胃经脊髓脑干神经网络计算机仿真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18.
《内经》云“经脉者,所以决死生、处百病、调虚实,不可不通。”十二经脉是人体的大周天,根据十二经脉交接的规律,阴经与阳经交汇于四肢末端,阳经交汇于头面部,阴经交汇于胸腹部。但是在胸腹部除阴经外,足阳明胃经也循行其中。如“胃足阳明之脉,……其支者,起于胃口,下循腹里,下至气街中而合,……。”  相似文献   

19.
目的:观察足阳明胃经补泻同用法对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方法:使用随机平行对照方法将100例住院患者按就诊顺序号法简单随机分为两组。在我院脑病科、重症监护室、急诊科观察穴位放血法治疗急性脑出血的临床疗效,治疗组在常规西医治疗基础上,患者取卧位,常规皮肤消毒后,患侧解溪、内庭穴放血,医生用左手固定点刺部位,右手持三棱针用点刺法直刺3~5mm,快进快出,采用反复交替挤压的方法,每穴挤出血液7~10滴。同时加用足三里隔姜灸,病情较重者双侧均用,病情较轻者可酌情减少穴位。1次/d,隔日1次,3次为一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常规西医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率、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合并电解质情况、合并肺部感染指标的改变,评价治疗(14±2)d、(21±3)d的情况。结果:治疗组在神经功能缺损积分、血肿吸收率、中医症状体征严重程度积分、合并电解质情况、合并肺部感染、合并便秘等指标的改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足阳明胃经补泻同用法能明显减轻急性脑出血症状,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20.
目前《针灸学》教材中足阳明胃经在大腿部几个穴位的定位,明显与《针灸逢源》之前的针灸书籍不符,经探讨分析,仍然以古书中介绍的为准为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