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目的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Ⅱ,UⅡ)、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测定9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治疗前后血浆UⅡ、ADM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与60名健康人(对照组)对照。结果心力衰竭组血浆ADM、U11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38.22_+8.28)ng/L比(17.58+3.43)ng/L,P〈0.01;(3.29±0.92)pmol/L比(1.85±0.45)pmol/L,P〈0.011:心力衰竭组血浆uⅡ浓度与心功能级别正相关(r=O.765,P〈O.01),与LVEF负相关(r=--0.681,P〈0.01),与LVMI正相关(r=0.705,P〈0.01),与血浆ADM浓度正相关(r=0.718,P〈0.01):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血浆ADM、UⅡ浓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1±6.88)ng/L比(38.31±8.11)ng/L,P〈0.01;(2.52±0.49)pmol/L比(3.43±1.02)pmol/L,P〈0.01]。结论血浆ADM和UⅡ浓度随心力衰竭加重而升高,UⅡ、ADM共同参与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UⅡ浓度可作为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临床评价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2.
目的 研究慢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 Ⅱ)、肾上腺髓质素(adrenomedullin,ADM)浓度的变化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90例心力衰竭患者(心力衰竭组)治疗前后血浆U Ⅱ、ADM浓度及左心室射血分数(left ventricular ejection fraction,LVEF)、左心室质量指数(left ventricular mass index,LVMI)变化,进行相关分析,并与60名健康人(对照组)对照.结果 心力衰竭组血浆ADM、U Ⅱ浓度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8.22±8.28)ng/L比(17.58±3.43)ng/L,P<0.01;(3.29±0.92)pmol/L比(1.85±0.45)pmol/L,P<0.01];心力衰竭组血浆UⅡ浓度与心功能级别正相关(r=0.765,P<0.01),与LVEF负相关(r=-0.681,P<0.01),与LVMI正相关(r=0.705,P<0.01),与血浆ADM浓度正相关(r=0.718,P<0.01);心力衰竭患者治疗后血浆ADM、UⅡ浓度比治疗前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29.61±6.88)ng/L比(38.31±8.11)ng/L,P<0.01; (2.52±0.49)pmol/L比(3.43±1.02)pmol/L,P<0.01].结论 血浆ADM和UⅡ浓度随心力衰竭加重而升高,U Ⅱ、ADM共同参与了心力衰竭的病理生理过程;血浆UⅡ浓度可作为判断心力衰竭严重程度和临床评价心力衰竭治疗效果的生物学指标. 相似文献
3.
支气管哮喘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肾上腺髓质素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尾加压素Ⅱ(UⅡ)最早自鱼下垂体提取出来的生长抑素样环肽,1999年Aems等发现,在人体也存在UⅡ并具有收缩血管、气道和促增殖效应。肾上腺髓质素(AM)是近年发现的一种血管活性肽,具有舒张血管、扩张支气管平滑肌及抗炎作用。我们通过观察UⅡ和AM在支气管哮喘患急性发作期、缓解期血浆水平的变化,及其 相似文献
4.
目的探讨慢性肺心病患者血浆肾上腺髓质素(ADM)和尾加压素Ⅱ(UⅡ)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并观察家庭氧疗对ADM、UⅡ水平的影响。方法测定84例慢性肺心病患者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ADM、UⅡ、内皮素-1(ET-1)水平及动脉血氧分压(PaO2)、平均肺动脉压(mPAP),并与40例当地健康人对照。出院后42例患者接受家庭氧疗(治疗组),34例未氧疗(对照组),随访6周后复测上述指标。结果急性加重期和缓解期血浆ADM、UⅡ均显著高于健康正常组(P均〈0.01),急性发作期均高于缓解期(P均〈0.01)。急性期和缓解期血浆ADM、UⅡ均与PaO2呈显著负相关,与ET-1及mPAP呈显著正相关。6周后,治疗组ADM、UⅡ、mP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5),而PaO2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血浆ADM、UⅡ可能参与了肺心病的病理生理过程。氧疗可能通过对ADM、ET-1、UⅡ水平起调节作用进而改善症状及提高患者生存质量。 相似文献
5.
6.
尾加压素Ⅱ是最近发现的一种新的血管活性物质,其对血管调节的作用与经典血管活性肽如内皮素、血管紧张素、肾上腺髓质素等比较明确的作用不一致,在不同机制作用下,可以产生强的血管收缩作用,还可以产生血管舒张作用,这种对血管的双向复杂的调节,提示其有着更为复杂的生理和病理生理意义,本文简略综述了其血管的复杂调节作用及其可能机制。 相似文献
7.
尾加压素Ⅱ(urotensin Ⅱ,U Ⅱ)是迄今所知的体内最强的缩血管肽,它除了具有收缩/舒张血管、心肌变力等生物学效应外,对血管平滑肌细胞、心成纤维细胞、肿瘤细胞等多种细胞具有明显的促细胞增殖效应,该作用主要通过Ca^2 及Ca^2 依赖的CaN通路、PKC通路、MAPK通路。U Ⅱ还能通过PKC-Src酪氨酸激酶-MAPK途径与中度氧化LDL、5-羟色胺、溶血卵磷脂等物质发挥协同促细胞增殖作用。U Ⅱ的单独和协同促增殖作用很可能对阐明细胞增殖机制有重要补充,尤其是,U Ⅱ及其受体在心血管含量丰富,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心衰等心血管疾病患者血浆U Ⅱ含量升高,U Ⅱ很可能是这些疾病促心血管细胞增殖的重要因子。 相似文献
8.
人尾加压素Ⅱ是生长素样环状结构11肽,1998年首次在人体中克隆出来。人心肌细胞、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及脂质沉积的平滑肌和巨噬细胞中含有丰富的尾加压素Ⅱ,其受体GPR14主要分布在脊髓、丘脑、黑质及心肌、血管平滑肌、动脉的内皮细胞及部分静脉的内皮细胞。人尾加压素Ⅱ可促进血管平滑肌细胞及心肌成纤维细胞分裂、增殖,导致心肌肥大。人尾加压素Ⅱ不但能致血管强烈收缩及痉挛,而且可引起一些小动脉内皮依赖性扩张。小剂量人尾加压素Ⅱ可降低外周阻力,增加心输出量,升高冠状动脉灌注压;大剂量则增加外周阻力,降低心输出量,抑制心肌收缩,增高血压,降低冠状动脉灌注压,产生心肌缺血。急性心肌梗死、稳定型心绞痛、原发性高血压、糖尿病及小儿先天性心脏病患者血浆尾加压素Ⅱ含量明显降低。因此,尾加压素Ⅱ及其受体作为治疗靶点可能用于一些心血管疾病的防治。 相似文献
9.
目的 观察不同吸烟量大鼠脑内血管内皮细胞尾加压素Ⅱ的表达,初步探讨吸烟导致脑缺血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60只,分为正常对照组、短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大量吸烟组、长期小量吸烟组、戒烟组及非吸烟组.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法观察大鼠脑血管内皮细胞尾加压素Ⅱ的表达.结果 正常对照组及非吸烟组尾加压素Ⅱ表达极少,余各组可见有不同程度表达,且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吸烟可致脑血管内皮细胞尾加压素Ⅱ表达增加,可能是吸烟致动脉粥样硬化的主要途径之一.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肾上腺髓质素(ADM)对血管紧张素Ⅱ(AngⅡ)诱导的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胶原生成的影响及机制。方法体外培养大鼠主动脉外膜成纤维细胞,通过放射免疫法测定培养上清中ADM含量,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测定培养上清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用逆转录一聚合酶链反应(RT—PCR)及Western印迹法检测转化生长因子β1(TGFβ1)和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mRNA及蛋白的表达。结果AngII呈剂量依赖性地刺激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分泌ADM,在AngⅡ(10^-6mol/L)刺激前30min加入氯沙坦或(和)PD123319,氯沙坦(10^-5mol/L)可明显降低AngⅡ刺激的ADM分泌,其抑制率为45%(P〈0.01),而PD123319(10mmol/L)作用后抑制率仅为3%(P〉0.05),氯沙坦+PD123319组与单独氯沙坦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AngⅡ显著增加培养上清中Ⅰ、Ⅲ型胶原蛋白含量,ADM呈剂量依赖地抑制AngⅡ上述作用,其中ADM(10“mol/L)组中I、Ⅲ型胶原合成分别抑制了30%和31%(P〈0.01),ADM(10^-7mol/L)组则分别抑制了43%和42%(P〈0.01)。ADM受体拈抗剂ADM22-52可增强AngII上述作用,Ⅰ、Ⅲ型胶原合成分别增加了38%和43%(P〈0.01);ADM呈剂量依赖性抑制AngⅡ刺激的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其中ADM(10^-8mol/L)组中TGFβ1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抑制了55%和45%(P〈0.01),ADM(10^-7mol/L)组则分别抑制了70%和59%(P〈0.01);AngⅡ明显下调细胞内MMP-2mRNA及蛋白表达,ADM呈剂量依赖性抑制上述作用,其中10^-8mol/LADM组细胞内MMP-2mRNA及蛋白表达分别增加了1.0和0.9倍。结论AngⅡ可刺激血管外膜成纤维细胞释放ADM,而自分泌旁分泌的ADM可能通过下调细胞内TGFN表达和上调MMP-2表达,抑制AngⅡ刺激的Ⅰ、Ⅲ型胶原蛋白生成,从而发挥有效的抗血管重构作用。 相似文献
11.
12.
目的研究Vasostatin转基因对胰腺癌细胞、血管内皮细胞的作用,探讨其对胰腺癌生长抑制的作用机制。方法应用腺病毒载体将Vasostatin基因转入人胰腺癌细胞SW1990、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应用MTT方法检测转基因后细胞的生长活力。同时,应用小管形成实验研究Vasostatin对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体外血管生成的影响。结果Vasostatin转基因对人胰腺癌SW1990细胞生长无显著影响。Vasostatin转基因(MOI分别为25和50)对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作用72h后,Ad-Vasostatin组的ECV304细胞数目显著少于PBS组和Ad-lacZ组(P〈0.05)。小管形成实验结果显示,Ad-Vasostatin组内皮细胞数目较少,细胞排列连续性差,可见条索状的细胞链,但中空闭合的管状结构缺如。结论腺病毒介导的Vasostatin基因可显著抑制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ECV304的体外细胞增殖,抑制其体外血管生成,而对人胰腺癌肿瘤细胞SW1990的体外细胞增殖无明显影响。 相似文献
13.
目的探讨应用超声血管反应性充血法评估血管内皮舒张功能的可行性和可靠性。方法 12名中青年健康体检者(健康对照组)和10例中青年心肌梗死患者(心肌梗死组)接受肱动脉超声检查,比较两组肱动脉反应性充血前后血管内径及血流量变化百分率。结果肱动脉基础内径及基础血流量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反应性充血后血管内径变化百分率健康对照组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13.6%±6.6%比7.2%±2.3%,P<0.05),反应性充血后血流量变化百分率健康对照组显著高于心肌梗死组(398.6%±150.4%比283.8%±146.3%,P<0.05)。结论肱动脉超声检查间接评价血管内皮功能,测定准确、操作简便、无创性、可重复检测且可提供动脉壁的解剖学图像。 相似文献
14.
目的 观察骨髓间质干细胞(MSCs)对系统性红斑狼疮(SLE)患者血清刺激后血管内皮细胞中血管假性血友病因子(vWF)和可溶性血栓调理蛋白(sTM)表达的影响,探讨MSCs对SLE血管内皮损伤后修复的可能作用.方法 人脐静脉内皮细胞株ECV-304和活动期SLE患者血清体外共培养12 h,诱导血管内皮细胞损伤,加入MSCs继续共培养3 d.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检测上清液中vWF和sTM的表达.结果 SLE血清刺激ECV-304细胞后,上清液中vWF和sTM的表达显著高于未刺激组(P<0.05)[(30.1±6.1)ng/ml vs(10.2±3.1)ng/ml;(2.41±0.16)vs(1.19±0.14)];加入MSCs后,能显著降低vWF的表达(P<0.05)[(2.41±0.16)vs(2.19±0.14)],但是对sTM值无明显影响(P>0.05)[(30.1±6.1)ng/ml vs(26.2±6.0)ng/ml].结论 活动期SLE患者血清可损伤血管内皮细胞,MSCs能降低血管内皮细胞中vWF表达,提示可能对SLE血管内皮损伤有一定的修复作用. 相似文献
15.
目的 研究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种属来源、遗传学特征、体外血管形成能力、增殖能力等生物学特征.方法 将人胰腺癌肿瘤细胞接种于裸鼠胰腺内,获取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记录传代次数和传代速度,光学显微镜下观察每代细胞的形态学特征.用染色体核型分析技术研究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来源及遗传学特征,经小管形成实验观察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血管生成能力.以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为对照,采用MTT比色法定量分析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体外增殖状况.对数据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及两两比较.结果 在适合的培养条件下,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每2至3d传代1次,达融合状态时呈单层生长,呈现“铺路石”样特征.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类型为人,可见大量多倍体细胞、非整数倍染色体细胞、核内染色体缺失、错位及无法分析的片段.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能在体外形成中空的管状结构.在体外培养48和72 h后,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组的吸光度分别为0.581±0.014和1.082±0.033,显著高于人脐静脉血管内皮细胞组[0.379±0.038(t=8.720,P=0.001)和0.604±0.026(t=19.883,P<0.01)].结论 胰腺癌血管内皮细胞的种属来源与人胰腺癌细胞相同,具有血管内皮细胞的典型形态特征和体外血管生成能力,具有遗传不稳定性和活跃的增殖能力. 相似文献
16.
目的探讨博莱霉素(BLM)致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紧密连接变化特征以及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对肺微血管内细胞中巨噬细胞趋化蛋白1(MCP-1)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健康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实验组大鼠制作BLM损伤肺纤维化模型,分别在第3、7、14以及28天行硝酸镧灌注后,制作肺组织病理标本,透射电镜观察血管内皮细胞(EC)紧密连接及镧颗粒分布。组织块培养法行大鼠肺微血管内皮细胞体外培养。体外培养的大鼠肺微血管内细胞中转染正义VEGF cDNA,采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法检测MCP-1 mRNA的表达。结果对照组EC结构完整,基底膜呈连续线状。EC间连接紧密,镧盐颗粒未见通过EC间的紧密连接。实验组不同时间处理的大鼠均可见EC连接间隙增宽,并有高密度的镧颗粒在细胞连接间隙中线状沉淀,其中以第3天为著,分布于血管周围的内皮下区域,大部分通过基底膜到达细胞外间隙。与空白对照组比较,转染正义VEGF cDNA组肺微血管内皮细胞MCP-1 mRNA表达显著增加(P<0.05),空白对照组为0.36±0.06,转染组为1.21±0.22。结论BLM损伤肺微血管内皮细胞间紧密连接呈持续开放状态和MCP-1持续高表达,成为特异性定向诱导炎性细胞渗出和游走到组织间的病理基础,而炎性细胞持续分泌的细胞因子成为启动成纤维细胞过度增殖、诱发肺纤维化的重要因素之一。 相似文献
17.
目的 观察肾上腺髓质素 (ADM)对血管钙化的影响。方法 维生素D3 (VitD3 )和尼古丁制备大鼠血管钙化模型 ,分别测定血管、心肌钙含量和血管碱性磷酸酶 (ALP)活性 ,血浆和血管ADM含量 ,12 5I ADM与ADM受体的结合力及血管环磷酸腺苷 (cAMP)含量。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 ,钙化组 (VDN组 )的血管钙含量和ALP活性明显升高 ;血管及血浆ADM的含量亦升高 ,但12 5I ADM与血管质膜ADM受体结合的位点减少 ,Kd值升高 ,提示亲合力降低 ,同时伴钙化血管的cAMP合成减少。提示钙化血管对ADM的反应减弱。空载脂质体对血管钙化无影响。用脂质体包裹ADM组 (VDN ADM组 )与钙化组相比 ,其血管的钙含量、ALP的活性均明显降低 ;12 5 I ADM与血管质膜ADM受体结合的位点增加 ,Kd值减少 ,cAMP的合成也增加 ,提示该组血管对ADM的反应增强。结论 血管钙化时ADM ADM受体 cAMP途径发生变化 ,外源性ADM通过改善ADM ADM受体 cAMP途径 ,发挥抑制血管钙化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19.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ascular endothelial cadherin,VE-cadherin)是血管内皮细胞表面特异性表达的一种跨膜黏附蛋白,介导相邻内皮细胞之间的黏附,在保持血管完整性、调节内皮细胞间通透性、白细胞外渗以及细胞内信号转导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除黏附特性外,VE-cadherin还参与调节各种细胞内进程,如细胞增殖、细胞凋亡以及调节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受体的功能.因此,VE-cadherin为胚胎发育时血管发生和出生后血管新生所必需,并通过参与血管发生在动脉粥样硬化进程的多个环节发挥着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糖代谢异常对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管内皮损伤的影响。方法:对46例单纯EH患者(EH组)与33例EH合并2型糖尿病(T2DM)患者(EH+T2DM组)的血糖、血脂、体质指数(BMI)及血清同型半胱氨酸(Hcy)、尿微量白蛋白浓度进行测定、比较,同时分析血清Hcy及尿微量白蛋白浓度与血糖、血脂及BMI之间的相关性。结果:与EH组相比,EH+T2DM组的BMI、血糖[空腹血糖(FBG)、餐后2h血糖(2hPBG)、糖化血红蛋白(HbAlc),血脂[甘油三酯(TG)、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及载脂蛋白B(ApoB)]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或〈0.01),而且血清Hcy[(12.78±2.51)μmol/L比(16.26±2.91)μmol/L]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19.45±5.24)mg/L比(33.65±10.70)mg/L]升高更加显著(P〈0.01);Pearson相关分析显示,在EH+T2DM组患者,血清Hcy水平分别与BMI、FBG、HbAlc、LDL.C、ApoB及尿微量白蛋白水平显著正相关(r=0.667~0.906,P均〈0.01),而尿微量白蛋白水平则分别与BMI、HbAlc、LDL-C、ApoB及血清Hcy水平显著正相关(r=0.566~0.685,P均〈0.01)。结论:糖代谢异常可加重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血管内皮及肾微血管损伤,而且这与血糖代谢异常程度密切相关;控制血糖水平可减轻血管损伤,进而延缓心血管疾病及肾脏并发症的病理进展。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