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治疗心律失常一直以来多用经典药物治疗,有些药毒副作用也比较大,近年来通过研究和临床应用,发现有些非抗心律失常药在治疗心律失常方面具有很好的疗效,现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2.
注意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尽管射频导管消融、埋藏式自动心脏复律除颤器等非药物治疗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治疗心律失常的重要手段。近年来 ,国内用于临床的新抗心律失常药物不多 ,但如何贯彻循证医学的原则 ,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 ,出现了一些重要的新概念和新策略。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两面性临床试验与临床实践均证明 ,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不同程度的“致”或“促”心律失常作用 ,即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用药前没有的更为严重的心律失常或使原有的心律失常恶化加重 (频率加快 ,持续难以终止等 )。前一种情况的经典例证是奎尼丁、索他洛尔…  相似文献   

3.
妊娠期妇女心律失常的发生率明显增高 ,与妊娠期的代谢状况、激素水平、血容量和血流动力学改变有关。严重的心律失常对母亲和胎儿都有危害 ,需积极处理。本文将对妊娠期常见心律失常的处理作一简要介绍。1 治疗方法1.1 药物治疗 是最常用的一种治疗方法。应用时应注意 :1.1.1 药物的毒副作用 目前对孕妇和胎儿尚无临床试验系统评价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安全性。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对母亲和胎儿都有潜在危害 ,在没有药物应用指征时 ,不应使用抗心律失常药 ,而在需要使用时 ,也应采用能达到治疗效果的最小药物剂量 ,并应注意尽量不长期用药…  相似文献   

4.
5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临床常见。缓慢性心律失常是抗心律失常药物致心律失常作用最常见的类型 ,尤其老年患者 ,随年龄增长 ,心脏传导系统在结构与功能上都有退行性改变 ,同时伴随不同的基础疾病 ,对于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治疗作用反应较差 ,而对其副作用反应敏感。为了探讨临床常用的 5种抗心律失常药物致老年患者缓慢性心律失常的特点 ,现收集了 36例病例分析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对象 收集本院近 8年来收治的 5种常用抗心律失常药物致缓慢性心律失常老年患者 36例 ,男 30例 ,女 6例 ,年龄 6 1~ 88岁 ,平均 (6 8.5± 6 .6 )岁。…  相似文献   

5.
张远政  赵崇瑜 《临床荟萃》1997,12(14):628-630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一种常见的骤然起病的心血管病急症,绝大多数人只需迅速予以终止,便可脱离“病态”。抗心律失常药物异搏定、心律平、胺碘酮、西地兰等治疗PSVT已为大家所熟知,但都存在致心律失常或负性肌力作用的潜在危险。近年发现一些非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PSVT有较好疗效,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6.
阎树敏 《中国误诊学杂志》2011,11(32):7837-7838
心律失常十分常见,药物治疗仍然是目前最基本的治疗方式[1],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也都有致心律失常的不良反应[2]。临床工作中在选择抗心律失常药物时应综合考虑患者的综合情况,发挥其抗心律失常的积极作用,回避促心律失常的风险[3]。下面对此做一综述。  相似文献   

7.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叶金朝 《临床荟萃》1997,12(5):228-230
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患者出现原有心律失常加重或新的心律失常称为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促心律失常(proarrhythmic)或致心律失常(arrhythmogenic)作用,其发病率约为11%.1 作用机制1.1 加重或发生传导异常,致连续折返激动.已知钠通道阻滞剂具有:①抑制传导足以形成双向阻滞;②轻度抑制传导而不影响折返激动;③在病变、瘢痕心肌中抑  相似文献   

8.
胺碘酮是一种具有广泛、多种而独特电生理效应和药理作用的广谱抗心律失常药物,近年来广泛用于治疗快速性心律失常,特别是利多卡因、心律平等药物常规治疗剂量无效时,短时间内静脉大剂量注射胺碘酮往往有效。我院自2005年5月至2006年12月对50例快速心律失常住院患者在应用其他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无效时,采用胺碘酮静脉注射治疗,取得了满意疗效,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9.
心律失常的临床表现差异很大,有的心律失常无临床意义,有的则影响健康并危及生命。因而要先考虑此心律失常是否需要药物治疗,如需治疗,以选用何种药物为最佳选择。要熟知所选药物的药代动力学、药效学及其对心脏电生理的影响。几乎所有抗心律失常药物,都不同程度地抑制心脏的自律性、传导性以及心脏的收缩功能,也几乎所有的抗心律失常药物都有致心律失常的副作用。  相似文献   

10.
促心律失常作用(proarrythmia)是指抗心律失常药物引起的新的心律失常或原有心律失常的恶化。这个定义排除了药物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以及对原有病窦综合征(SSS,Sick sinus syndrome)、房室缺损、室内传导异常疾病患者诱发的心律失常(常指慢性心律失常)。各类抗心律失常药物,由于使用不当,均有不同程度的促心律失常作用,甚至导致猝死。因此有人提出将“抗心律失常药物”改名为“具有电生理作用的药物”,因为它们通过改变心脏组织的电生理作用,既可以“抗”,也可能“促”心律失常。  相似文献   

11.
小儿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荷华 《新医学》1994,25(7):372-373
小儿心律失常的急诊处理中山医科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儿科孙荷华小儿心律失常的命名、心电图形态与成人心律失常相同,但其病因、临床表现、治疗和预后与成人有很大的差异。哪些情况需要紧急的抗心律失常治疗,是处理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量与中毒量接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老年心力衰竭患者并发心律失常的临床症状及治疗效果。方法对2008年7月至2010年7月老年慢性心力衰竭并发心律失常患者80例,在改善心功能的基础治疗上配合其他药物治疗抗心律失常,观察其疗效。结果显效41例,好转30例,无效5例,4例死于恶性心律失常,总有效率88.8%。结论老年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需注意对心律失常的治疗,在改善心功能治疗时配合抗心律失常治疗,效果确切。  相似文献   

13.
任晓庆 《临床荟萃》2008,23(10):701-705
目前药物治疗仍是控制心律失常的基础措施.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的结论,使人们对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念发生了巨大变化.在临床上如何正确、安全、合理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仍是需要临床医师引起重视的问题.  相似文献   

14.
快速性心律失常 ,特别是室上性心动过速和室性心动过速多发作突然 ,病情危重 ,加上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复杂性 ,给治疗带来困难 ,特别是老年人生理和病理特点均发生变化 ,治疗有时相当棘手。对此加强观察及护理 ,有助于及时发现恶性心律失常先兆 ,挽救患者生命。现将快速性心律失常的治疗观察及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观察及护理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具有以下特点 :治疗剂量与中毒剂量相近 ;具有负性肌力、负性传导、负性频率的作用 ;具有致心律失常的作用 ,从而为治疗心律失常带来复杂性 ,特别是老年人肝肾功能减退 ,…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双黄连粉针剂对乌头碱中毒引起的心律失常的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将乌头碱中毒的患者分为双黄连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双黄连组则给予双黄连1.2g/d静脉滴注,不用任何抗心律失常药物。观察两组的治疗效果。结果双黄连组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双黄连粉针剂对乌头碱中毒所致心律失常有明显疗效。  相似文献   

16.
<正> 近年来发现许多非抗心律失常药物具有良好的抗心律失常作用。本文介绍13种非抗心律失常药物用于治疗心律失常的适应症、剂量与用法、作用机理、副作用及注意事项。一、三磷酸腺苷(ATP)五十年代中期已开始应用 ATP 静注治疗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疗效显著,现今已普遍使用。治疗方法:ATP10~20mg 加5%葡萄糖液2~5ml 或 ATP20mg加阿托品0.5mg 5秒钟内静注,若无效则间隔2~3分钟再重复用药。ATP 单剂注入量不超过40mg。注射中一旦有效立即停止注射。治疗过程中应予心电监护,并观察血压、全身反应及出现的瞬间心律失常。单用  相似文献   

17.
陈国伟 《新医学》1997,28(11):576-577
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中山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心内科(510080)陈国伟迄今药物治疗仍是心律失常治疗的基本措施,治疗缓慢性心律失常的药物进展不大,本文着重简述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治疗的基本准则。给药途径和方法对于急重心律失常应采用静脉给药,以便尽...  相似文献   

18.
尤家聪 《临床医学》2000,20(1):60-61
治疗心律失常的目的是减轻症状或延长生命,随着对心脏电生理学与血液动力学研究进展,以及心律失常抑制试验(CAST)研究的深入,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也在不断更新,不仅注重新药的研究与应用,更重于治疗方案与选择药物的合理性,即根据病人心脏电生理、心脏功能及全身情况选择方案及药物,使治疗更趋合理化或个体化。 1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使用新观念 1.1 根据心脏电生理选择药物:心脏电生理异常是导致心律失常的根本原因,许多抗心律失常药物的作用机理是复杂的,不能仅用对动作电位的影响来解释,在不同的病人中,每一种药物的电生理及血液动力学副作用,均需参照临床表现来掌握,不注意心脏的电生理研究与探索,就会给用  相似文献   

19.
<正> 随着电生理—电药理学的迅速发展,抗心律失常药物有许多新进展。要正确使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必须了解心律失常的机制与每个抗心律失常药物的药理学作用。现就抗心律失常药物的电药理学有关问题予以概述,着重在新的抗心律失常药物。抗心律失常药物可分为两大类:(1)抗快速心律失常药物;(2)抗缓慢心律失常药物。由于后类药物主要作用为拟交感神经与拟迷走神经药物,故抗心律失常药通常均指抗快  相似文献   

20.
心律失常是心动频率和节律的异常。有的心律失常临床意义不大,有的则影响患者健康并危急生命。因此,对于此类心律失常,必须给予积极治疗,以挽救患者生命,防止意外发生。抗心律失常药物是一类用于治疗心脏节律紊乱的药物。随着对心脏电生理特性以及抗心律失常作用机制的了解,心律失常的药物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