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在梅尼埃病与脑血管性眩晕鉴别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利用TCD探查53例临床初步诊断为梅尼埃病的53例病人眩晕缓解期颈内动脉系统和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流情况.结果53例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系统血液流速及血管搏动指数异常,提示血管腔狭窄或闭塞、血管壁弹性和顺应性降低者16例;未发现颈内动脉系统血流情况异常者.结论TCD能对椎-基底动脉系统大血管的血流动力学及血管情况进行客观评价,可作为诊断梅尼埃病的常规检查应用于临床,以鉴别梅尼埃病与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所致的眩晕.  相似文献   

2.
目的分析头晕、眩晕患者的TCD、CDFI检测资料,探讨引起头晕、眩晕症状的血管性病因。方法采用RIMED公司生产的Trans-Link9000型TCD检测仪,以2MHz、4MHz探头分别检测颅内外各血管;采用PHILIPS公司生产的IU22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用线阵探头和凸阵探头观察椎动脉颅外段(VAE)的走行、内径、内膜、血流充盈、血流方向等情况。结果 320例头晕、眩晕患者中,46例存在血管狭窄,占14.5%;双侧椎动脉管径不对称112例,占35.0%;椎动脉走行扭曲12例,占3.75%。头晕患者血管狭窄的发生率为12.25%,眩晕患者为17.85%,两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头晕患者中椎-基底动脉狭窄发生率为3.85%,眩晕患者为14.28%,两者比较差别显著(P<0.01)。结论 TCD、CDFI可以为临床探求头晕、眩晕患者的血管性病因提供线索,并能为治疗及预后提出建议。  相似文献   

3.
目的 探讨头晕患者的脑血流动力学改变特点,为临床诊疗提供参考.方法 936例头晕患者,采用经颅多普勒超声(TCD)仪检测双侧颈内动脉颅外段(EICA)、大脑中动脉(MCA)、大脑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ICA)、大脑后动脉(PCA)、椎动脉(VA)、基底动脉(BA).结果 936例头晕患者中,312例(33.33%)血流变化异常,624例(66.67%)血流变化正常,不同性别和年龄组间血流变化异常患者所占比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血流变化异常患者中,前循环血流改变144例、后循环血流改变120例、前后循环血流均改变48例.头晕患者脑血管狭窄前循环改变96例、后循环改变60例.结论 头晕患者可合并脑血流动力学改变,部分患者存在脑血管狭窄,临床上不宜简单地把头晕患者诊断为功能性疾病或椎基动脉供血不足.女性血流异常患者比男性多见,>60岁组血流异常患者较多见.头晕患者供血动脉病变中,脑前循环改变比脑后循环改变多见,前循环血管狭窄比后循环血管狭窄多见.  相似文献   

4.
为了探讨头晕、眩晕患者的血管狭窄情况,以及不同年龄患者的颅内血管流速增快的情况,近年来对168例以头晕、眩晕为主诉而无明显神经系统定位体征的患者进行经颅多普勒(TCD)检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我们采用经颅多普勒 (TCD)检测 183例房颤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 ,并与正常人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进行比较 ,发现房颤患者椎基底动脉血流速度异常率明显高于正常组 ,差异有显著性。因此 ,房颤患者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正常人。1 资料与方法1 1 正常组 本组为我院门诊健康查体者 ,无心脑血管疾患及头晕、头痛及颈椎病史健康人 183例 ,男性 10 1例 ,女性 82例。年龄 3 5~ 60岁。其生理指标 :血糖、血脂、血压及心电图均正常。1 2 房颤组  1994~ 1998我院住院患者 ,经本院心电图检测确诊为房颤患者 183例。其冠心病 79…  相似文献   

6.
目的对眩晕或头晕患者通过TCD检测进一步了解病因。方法采用TCD检测仪,检测大脑中动脉(MCA)、前动脉(ACA)、颈内动脉终末段、后动脉(PCA)、椎动脉(VA)、小脑后下动脉(PI-CA)及基底动脉(BA),并记录血流速度、频谱形态、血流声频、搏动指数等指标。并分为40岁以下、40—59岁、59岁以上三个年龄段分别观察TCD异常表现发生率。结果300例患者中,有223例检查出异常,占74.33%,其中有58例表现为椎基底动脉异常,占总人数的19.33%,检出率较高。〈40岁有4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1.79%,发生率为11.11%;40~59岁〈40岁有130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58.30%,发生率为97.01%;〉59岁有89例发现血管狭窄,占所有血管狭窄的比例为39.91%,发生率为68.46%;各年龄段间血管狭窄发生率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0~59岁显著高于〉59岁及〈40岁;〉59岁组显著高于〈40岁组。结论眩晕或头晕患者中血管狭窄发生率与年龄呈正相关,因此血管狭窄为老年眩晕或头晕的重要发病原因之一,值得引起临床医师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目的 探讨经颅彩色多谱勒 (TCCD)在诊断眩晕病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 16名眩晕患者 (眩晕组 )与 16名健康者 (对照组 )采用美国 Acuson12 8× P/ 10彩超机 ,经颅探头测量椎 -基底动脉 Vs,Vd,Vm ,PI,RIS/D各项血流参数及血流频谱。结果  32名受检者的椎 -基底动脉检出率分别为 :椎动脉 90 % ,基底动脉 80 % ,基底动脉的检出率低于椎动脉。眩晕组血流以平均流速 (Vm )减低为主要表现 ,与对照组差异有非常显著性 (P<0 .0 1) ,其中在低流速的同时伴有频谱改变 (V2 >V1 )峰 ,及 PI、RI与 S/ D的增高可诊断为椎 -基底动脉硬化。结论  TCCD对评价椎 -基底动脉供血情况及动脉弹性状况有一定价值  相似文献   

8.
目的探讨磁共振血管成像及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00例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利用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对患者进行检查。结果 84例颅内外动脉闭塞或者狭窄;颈内动脉系统组中单纯性颅内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椎-基底动脉系统组,而椎-基底动脉系统组中颅内-外动脉闭塞或狭窄率大于颈内动脉系统组。79例患者存在经颅多普勒异常问题。结论磁共振血管成像与经颅多普勒在短暂性脑缺血中具有极好的诊断价值。  相似文献   

9.
目的研究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全脑血管造影的表现及临床意义。方法选择164例TIA患者行全脑血管造影检查,比较颅内、外动脉病变分布情况。结果颈内动脉系统TIA以颅内血管狭窄为主,椎基底动脉系统TIA以颅外血管狭窄为主。结论颅内血管病变是颈内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颅外血管病变是椎基底动脉系统TIA的主要病因。  相似文献   

10.
摘要 目的:目前有关脑干梗死的微栓子监测未见报道,探讨脑干梗死患者微栓子阳性与椎基底动脉狭窄的关系。方法:156例急性脑干梗死的患者,发病7天内应用经颅多普勒经枕窗进行基底动脉微栓子监测。结果:20例(12.8%) 患者出现MES,MES阳性组与阴性组临床特点、实验室数据无统计学差异;颅内椎基底动脉狭窄为MES阳性的独立危险因素(odds ratio, 9.73;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34-81.46;P=0.038),其中重度椎基底动脉狭窄MES阳性率较中度狭窄升高(odds ratio, 9.76; 95% confidence interval, 1.53-80.12;P=0.040);86例病人伴有椎基底动脉狭窄,微栓子阳性组较阴性组脑梗死病灶增多(P=0.014)。结论:椎基底动脉狭窄是急性脑干梗死微栓子的主要来源,椎基底动脉狭窄患者的微栓子是多部位脑梗死的病因。  相似文献   

11.
【摘要】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的特点。方法:对247例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糖尿病组)患者与37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不合并2型糖尿病(对照组)患者的全脑血管造影结果比较。结果:①糖尿病组与对照组两组血管狭窄程度存在着差异(X2=31.57,p<0.05),有统计学意义;糖尿病组中,中-重度狭窄和闭塞的患者明显多对照组(X2=30.34 P﹤0.05)。②2组中,血管病变均以颅内动脉病变为主,最易受累血管为大脑中动脉,但2组无统计学意义(X2=0.02 P﹤0.05).③2组均以多支血管病变为主,但糖尿病组多支血管病变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72.05%:53.56%),且以弥漫性血管病变(64.63%)和无侧枝血管代偿(71.18%)为主,而对照组以非弥漫性血管病变和无侧枝血管代偿为主。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全脑血管造影特点为血管狭窄程度更重,以颅内动脉受累为主,常表现为多支血管病变、弥漫性血管病变并且侧枝代偿少。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经颅多普勒超声(transcranial Doppler ultrosonography,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2008年3月~2009年3月在南华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内科因患缺血性脑血管病住院行TCD及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ig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检查的69例作为研究对象,将TCD与DSA的结果进行回顾性统计分析。根据病变血管不同将结果分为大脑中动脉(MCA)组、颈内动脉(ICA)组、椎动脉(VA)组、基底动脉(BA)组及锁骨下动脉(SUB-A)组。以DSA结果为诊断标准,对比TCD诊断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判定TCD诊断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可靠程度,探讨脑血管狭窄或闭塞的合理检查程序。结果 TCD诊断MCA、ICA、VA、BA、SUB-A各组血管狭窄或闭塞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83.33%、91.23%,56.52%、97.39%,76.19%、96.58%,93.33%、94.44%,88.89%、99.22%。TCD对MC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敏感性较高,对MCA、ICA、VA、BA、SUB-A狭窄或闭塞诊断的特异性较高。结论 TCD对脑动脉狭窄或闭塞是无创、可行和经济的筛查方法,可用于可疑病例的初步诊断;TCD与DSA之间有良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3.
目的B超对老年高血压患者脑血管狭窄的诊断价值。方法采用国产EMS9B型经颅多普勒(TCD)仪行颅底血管检测,采用美国阿帕奇RX400和GE公司vivid7pro型线阵探头彩色多普勒血流显像仪,探头频率5MHz,声束与血流的夹角为60°行颅外颈动脉血管检查。结果脑动脉血流动力学(颅内以大脑中动脉为例)测定结果显示,高血压组和对照组比较,收缩期峰值速度、舒张末期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速度、搏动指数、阻力指数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TCD和颈动脉B超的双重检测对脑血管狭窄的诊断有较好的可靠性和准确性。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动脉粥样硬化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方法采取连续主动脉弓+全脑血管造影对120例成年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进行检查,其中40例青年组,40例中年组,40例老年组,对脑血管动脉狭窄的分布及特征进行观察。结果 12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狭窄为85.0%,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发生率。青年组发生单纯颅内动脉狭窄占较大比重,其高发于大脑动脉;中年组和老年组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并存的比例较高。颅外动脉病变发生率会随着年龄增加而不断增加(P〈0.05)。结论动脉粥样硬化性缺血性脑血管病变患者,颅内动脉狭窄发生率显著高于颅外动脉狭窄,且脑动脉狭窄分布具有年龄特征性。  相似文献   

15.
目的探讨短暂性脑缺血发作(TIA)患者的经颅多普勒(TCD)改变,评价TCD在TIA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对50例TIA患者探测颅内血管,测量血管的平均血流速度(Vm)、频谱形态、声谱、血管搏动指数(PI)等指标。结果40例(80%)有颅内动脉狭窄,其中多发动脉狭窄(2条或2条以上血管狭窄)24例(489/6),单发动脉狭窄16例(32%);无狭窄10例(209/6)。结论TIA的发生与颅内动脉狭窄有关,TCD是诊断TIA有效、可靠、简便的检测手段。  相似文献   

16.
目的研究彩超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关系。方法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对60例确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患者的颈动脉进行血管内径测量,内膜-中膜厚度(IMT)测量,观察有无斑块形成和血管狭窄情况,并与我院同期体检的健康志愿者60例作对照。结果病变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37例(61.7%),其中软斑9例、硬斑17例、混合斑11例;颈动脉狭窄13例(21.6%),其中轻度狭窄4例,明显狭窄6例,1例患者出现左颈动脉的闭塞。对照组IMT增厚6例(10.0%),斑块形成者2例(3.3%),管腔轻度狭窄1例,无管腔明显狭窄及闭塞病例;病变组与对照组CCA分别为(6.88±0.81)mm、(6.01±0.54)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EDV分别为(22.63±6.03)mm、(27.14±5.98)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变组与对照组PSV分别为(56.14±5.33)mm、(77.54±21.53)mm,两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呈线性关系,彩超作为一种无创检测,简单易行,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早期诊断具有较高的准确性,对颈动脉粥样硬化与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防治具有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彩色多普勒超声(CDU)在锁骨下(动脉)窃血综合征(SSS)中应用价值。方法对31例SSS的超声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31例患者中,28例为完全性SSS,3例部分性SSS。锁骨下动脉起始处闭塞18例,均为完全性SSS;狭窄13例,内径1~3.4mm,最大流速270~430cm/s。患侧上肢动脉血流频谱为单峰、低速、低阻波形。结论CDU是评价SSS的一种有价值方法。  相似文献   

18.
步文广  钱坤  王涛 《中国基层医药》2014,(15):2312-2314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与同型半胱氨酸( Hcy )水平的关系。方法对96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应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DSA)检查,分析狭窄脑动脉的分布规律,根据其狭窄程度分组,同时测定Hcy水平与颅内外动脉狭窄程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96例患者中,35例阴性,61例存在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病变。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颅内外动脉狭窄组Hcy浓度平均为19.26(14.79~26.13)μmol/L,明显高于无血管狭窄组11.60(8.8~15.11)μmol/L]/L(P<0.05),Hcy水平与脑动脉狭窄程度呈显著正相关性(r=4.126,P<0.05)。结论颅内外动脉狭窄可能与Hcy水平升高有关。且随着Hcy值增高脑动脉狭窄发生率增高且狭窄程度也随之增高。  相似文献   

19.
目的通过彩色多普勒超声动态评价他汀类药物对颈动脉粥样硬化及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缺血性脑血管病120例。分为治疗组与对照组各60例,两组均给予阿司匹林治疗,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用普伐他汀钠20mg/d,随访1年。分别于治疗前、治疗后3、6个月和1年用颈动脉超声检测患者的双侧颈动脉内-中膜厚度、斑块形态、搏动指数、阻力指数等指标。结果治疗组和对照组6个月、1年时平均颈动脉IMT、Crouse斑块积分、搏动指数、阻力指数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他汀类药物可减轻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稳定斑块,对改善血流动力学也有一定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动脉狭窄或闭塞的分布特征,为脑血管病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452例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DSA资料,按年龄大小分为青年组、中年组和老年组。结果 452例经DSA检查确诊为动脉粥样硬化性狭窄或闭塞,其中,35.2%仅有颅内病变,31.8%仅有颅外病变,33.0%颅内、外病变并存;颅内病变的发生率为68.1%,稍高于颅外病变的64.8%。青年组单纯颅内病变的比例较高(75.0%);中年组(38.5%)低于青年组(P〈0.01);老年组(28.1%)低于中年组(P〈0.05);老年组以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比例较高(36.8%,P〈0.01)。后循环病变老年组高于中年组(P〈0.05),中年组高于青年组(P〈0.01)。危险因素中高血压、吸烟、糖尿病、血脂异常、脑卒中史、脑血管病家族史,在颅内、颅外及颅内外病变并存的患者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高龄在颅外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中的比例明显高于在颅内动脉病变中的比例(P〈0.01)。结论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中,颅内动脉粥样硬化性病变的发生率高于颅外段,随着年龄的增长,颅外动脉病变及颅内外动脉病变并存的比例逐渐增多,后循环病变增多。高龄是颅外动脉病变的显著性危险因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