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7 毫秒
1.
1概述癫癎是一个复杂的神经科临床综合征,作为一种多发病、常见病,极大地影响人们的健康。目前癫癎的治疗主要是依靠西药治疗,包括传统的抗癫癎药物(如卡马西平、丙戊酸等)和新型抗癫癎药物(如托吡酯、奥卡西平等)。抗癫癎治疗的总体目标是确保癫癎患者拥有尽可能好的生活质量,使他们能够和癫癎以及相关的精神和身体障碍和谐共处。癫癎的治疗,尤其是药物治疗是很复杂的。目前常用的抗癫癎药物共有十几种,如何安全、有效、个体化的抗癫癎药物治疗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传统抗癫癎药物临床使用时间长,疗效确切,价格低廉,目前仍是临床抗癫癎治疗一线用药。但是传统抗癫癎药物由于副作用大,药物间相互作用较多,患者不易耐受等缺点,使其在临床应用受到一定限制。国际抗癫癎联盟(ILAE)指南认为,在儿童和老年患者由于存在耐受性或药物间相互作用等潜在问题,因此对这些特殊人群推荐首选新型抗癫癎药物。认知是大脑的高级神经活动,包括理解、记忆、学习能力、注意力、警觉性和知觉等。抗癫癎药物对认知功能的影响具有双重性,因其对病变部位神经元的兴奋性和维持正常认知功能神经元的兴奋性有同样的降低作用,故抗癫癎药物导致的认知损害在一定程度上以减少痫性发作来代偿。影响癫癎认知功... 相似文献
2.
海马苔藓纤维出芽及突触重组与颞叶癫痫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颞叶癫痫(TLE)海马出芽苔藓纤维(MF)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在其发病机制中的作用以及神经轴突诱向因子netrin-1表达与MF突触重建的关系。方法锂-匹罗卡品诱导大鼠TLE,Timm组化染色标记出芽MF突触末端,在电镜下观察新生突触的超微结构特征。用原位杂交方法检测netrin-1在大鼠海马的表达。结果出芽MF突触主要是轴棘型非对称性突触,偶可看到出芽轴突和兴奋性颗粒细胞体形成突触联系。癫痫状态(SE)后7d,在海马齿状回颗粒细胞层可见netrin-1mRNA表达上调,并持续至SE后28d。其表达的时空顺序和海马MF出芽以及突触重组相一致。结论出芽MF突触的超微结构特性支持重组突触形成重复的兴奋性环路;神经轴突诱向因子netrin-1在出芽MF的靶向性生长和突触重组过程中可能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3.
目的 通过红藻氨酸(kainic acid, KA)癫痫大鼠模型的伽玛刀(gamma knife, GK)照射,探讨伽玛刀治疗癫痫的机制,以及伽玛刀与海马苔藓纤维发芽(mossy fiber sprouting, MFS)的关系.方法 74只Wistar大鼠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A组),红藻氨酸致痫模型大鼠组(B组),40 Gy伽玛刀照射红藻氨酸致痫大鼠组(C组).应用常规病理、电镜观察海马结构形态学改变,Timm's银染色组织化学方法观察伽玛刀对海马区苔藓纤维发芽的影响.结果 B组可见以CA1、CA3区及齿状回内分子层(inner molecular layer, IML)为主的神经元变性、坏死.C组与B组相比,神经元损伤减轻.对Timm's染色脑片海马CA3区透明层进行测定,B、C组大鼠海马苔藓纤维均出现明显的发芽现象,CA3区异常Timm's阳性颗粒光密度值显著高于A组(P<0.01);C组与B组相比,1~14 d 苔藓纤维发芽未见明显减少(P>0.05),28~42 d显著减少(P<0.05).结论 海马细胞形态的改变--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KA大鼠癫痫形成的重要机制.40 Gy的伽玛刀照射对减轻神经元的损伤有重要作用,抑制苔藓纤维发芽是主要机制之一. 相似文献
4.
目的:研究遗传性癫易感大鼠模型——P77PMC大鼠在反复惊厥过程中海马的可塑性变化,探讨此模型的癫发生、发展的病理生理机制。方法:采用Timm硫化银染色法分析P77PMC大鼠在反复听源性惊厥不足10次以及惊厥20次、30次和50次时海马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 MF)发芽现象。结果:在全身性强直阵挛性惊厥发作次数少于30次的P77PMC大鼠以及对照的Wistar大鼠海马内均未见到MF发芽表现;而在经历50次Ⅳ~Ⅴ级听源性惊厥发作的一组P77PMC大鼠海马内观察到了MF发芽的现象,在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内见到Timm染色呈棕黑色颗粒异常分布的MF末梢。结论:不仅边缘脑性惊厥可导致海马MF发芽,而且在遗传性听源性惊厥这种脑干起源但迅速泛化为全身性惊厥发作的癫动物模型也有海马内MF突触重组的表现;听源性惊厥易感大鼠在经历足够多次的惊厥发作后可发生海马MF发芽,即单纯惊厥的反复发作就可导致海马内MF发生突触重组。 相似文献
5.
幼年Wistar大鼠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分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的探讨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可塑性的关系.方法Morris水迷宫内对正常幼年Wistar大鼠进行定位航行试验后,用Timm显影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分布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在14天学习训练间,其逃避潜伏期逐日缩短,由平均(57.4±29.3)s下降到(7.9±3.5)s.苔藓纤维主要集中在门区和CA3透明层,但学习和对照两组大鼠海马CA3区始层都多少不等地存在苔藓纤维终扣分布,两组苔藓纤维分布面密度分别为0.03432±0.01516,0.03694±0.01657.经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幼年Wistar大鼠Morris水迷宫14天空间学习记忆训练没能引起海马CA3区始层苔藓纤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6.
目的:通过美解眠诱导鼠癫癎持续状态后观察海马神经元的细胞凋亡现象。 材料和方法:给SD大鼠腹腔注射美解眠(20 m g/kg),24 h 后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大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学改变,并以DNA 末端标记法(TUNEL)检测海马神经元的凋亡。 结果:SD大鼠注射美解眠后出现典型的癫癎发作,光镜和电镜下可观察到海马神经元有典型的细胞凋亡现象,包括细胞体皱缩、胞质浓缩、染色质凝聚成块状、有边集现象, 同时有少量凋亡小体形成。TUNEL检测发现海马结构内可见TUNEL染色阳性细胞,其分布不均匀,有区域性差异,以CA3 区最为多见。致癎组海马CA3 区TUNEL阳性细胞数的平均百分率(75.14% )与对照组(9.4% )相比有极显著性差异(P< 0.01)。 结论:癫癎发作可诱导大鼠海马神经元发生凋亡。 相似文献
7.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与海马苔藓状纤维突触重组的关系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目的:探讨海马苔藓状纤维(mossy fiber,MF)突触重组过程与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 neurotrophic factor,BDNF)的关系。方法大鼠脑室内分别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正义寡核苷酸和磷酸盐缓冲液,采用Timm‘s染色法观察BDNA反义寡核苷酸对于红藻氨酸(kainic acid,KA)癫痫模型以及非KA模型海马MF发芽过程的影响。结果采用计算机显微图像分析系统对Timm‘s染色脑片海马齿状回内分子层(inner molecular layer,IML)异常Timm染色颗粒定量测定发现,KA能导致大鼠海马MF出现明显的发芽现象,KA模型组IML异常Timm颗粒吸光度(68.0)显著高于非KA模型组(25.5)(P<0.001);耐脑室内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能够抑制大鼠KA模型海马MF发芽过程,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核的KA模型组IML异常Timm颗粒吸光度(42.0)显著低于注射正义寡核苷酸的KA模型组(68.0;P<0.001);KA能导致大鼠海马BDNF表达上调。结论在MF突触重组过程中,BDNF的作用很可能是促进了癫痫时反复惊厥所导致的MF发芽过程,脑室内注射BDNF反义寡核苷酸对海马MF突触重组的影响作用很可能是通过抑制BDNF蛋白合成而产生的。 相似文献
8.
目的 探讨神经生长因子 (NGF)对癫所致脑损伤有无拮抗作用。方法 采用红藻氨酸 (KA)诱导癫发作大鼠模型 ,分别于实验 12、2 4、48h观察急性癫发作后大鼠海马CA1区的超微结构和光镜结构的改变及NGF对它们的影响。结果 实验 12h ,大鼠海马CA1区神经细胞变性坏死 ,神经胶质细胞水肿变性 ,毛细血管内皮肿胀 ;实验 2 4h上述病理改变加重 ,实验 48h最为严重。神经细胞存留数渐次下降 ,48h为最低。给予NGF脑室内注射后 ,在各相应时间点病理改变相对减轻 ,神经细胞存留数明显增加 (P <0 .0 1)。结论 NGF能抑制癫所致脑损伤 ,NGF对癫脑损伤有保护作用。 相似文献
9.
目的观察愈灵颗粒对戊四氮(PTZ)致大鼠海马纤维出芽(MFS)的影响。方法选取70只清洁级SD大鼠,从中随机选取10只作为空白对照组。其余动物用戊四氮(PTZ)造模,将符合模型标准的大鼠随机分为3组,即愈灵颗粒组、丙戊酸钠组和模型组。运用Timm染色法观察MFS,探讨愈灵颗粒对海马MFS的影响。结果模型组与空白组比较,大鼠海马IML出芽目测评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海马CA3区神经出芽的黑染点数目和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综合常规切片结果提示癫可导致海马神经元死亡,进而导致纤维出芽。愈灵颗粒组与模型组比较,愈灵颗粒可降低海马CA3区神经出芽的数目,黑染点数目和面密度、平均光密度和积分光密度结果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①致大鼠存在海马MFS现象;②愈灵颗粒可以减少癫大鼠海马MFS的数量和降低阳性程度,说明愈灵颗粒可保护海马神经元,抑制其纤维出芽。 相似文献
10.
目的探讨空间学习记忆与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可塑性的关系.方法 Morris水迷宫内对正常幼年Wistar大鼠进行定位航行试验后,用Timm显影染色方法,观察海马CA3区苔藓纤维分布的可塑性变化.结果大鼠在14天学习训练间,其逃避潜伏期逐日缩短,由平均(57.4±29.3)s下降到(7.9±3.5)s.苔藓纤维主要集中在门区和CA3透明层,但学习和对照两组大鼠海马CA3区始层都多少不等地存在苔藓纤维终扣分布,两组苔藓纤维分布面密度分别为0.03432±0.01516,0.03694±0.01657.经t检验,P>0.05,差异无显著性.结论幼年Wistar大鼠Morris水迷宫14天空间学习记忆训练没能引起海马CA3区始层苔藓纤维分布的变化. 相似文献
11.
目的:通过观察锂-匹罗卡品癫痫模型中大鼠实验性癫痫发作时的行为、脑电图及病理生理变化,探讨苔藓纤维发芽(MFS)在癫痫中的发病机制。方法:利用锂-匹罗卡品(Li—PC)制作大鼠急性癫痫持续状态(SE)的癫痫模型,造模后7d、14d、28d,进行苔藓纤维发芽评分。结果:模型组大鼠2周时可见MFS穿过齿状回内分子层颗粒细胞层,进入内分子层及CA3区锥体细胞始层黑色颗粒形成,4周时形成连续密集颗粒带,MFS评分显著高于生理盐水对照组(P〈0.05)。结论:急性期SE神经元损伤致苔藓纤维发芽,可能是慢性颞叶癫痫的病理基础。 相似文献
12.
目的探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海马结构齿状回苔藓纤维发芽(MFS)各时间点的变化。方法采用氯化锂-匹罗卡品腹腔注射制成大鼠癫痫持续状态(SE)及颞叶癫痫模型,利用Timm组化染色法进行MFS观察研究。结果Timm染色可见到实验组大鼠SE24h时齿状回内分子层及CA3区下锥体层即有MFS现象;实验组不同时点与对照组大鼠CA3区和齿状回内分子层MSF评分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匹罗卡品模型基本复制了人类颞叶癫痫的临床病理特征;诱导的SE可造成大鼠海马结构易损区的MFS增加,从SE后24h即开始出现MFS现象,且随时间的延长其程度加重。 相似文献
13.
目的 探讨褪黑素在匹罗卡品致痫大鼠模型中的抗癫痫作用及其机制。方法 采用匹罗卡品癫痫模型,观 察长期给予褪黑素对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海马神经元丢失,苔癣纤维轴突发芽的影响。结果 给予 褪黑素后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出现的潜伏期延长,发作程度和频率均降低(P<0.01);给予褪黑素治疗 的大鼠海马CA1区Nissl染色和Timms染色评分均明显低于未用褪黑素处理的致痫大鼠(P<0.01)。结论 褪黑素能明显 降低匹罗卡品致痫大鼠原发性癫痫反复发作的频率和程度,该作用可能与褪黑素对海马神经元损伤的保护及对苔癣纤维 轴突发芽的抑制作用有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海马突触重建及胶质增生与创伤性癫痫发病机制的关系。方法:应用铁离子杏仁体注射制作创伤性癫痫模型,观察行为学和脑电图变化,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和突触素(p38)表达水平。结果:注射氯化铁5—7d后,87%的大鼠出现反复发作的自发性抽搐和癫痫样放电。注射侧海马锥体细胞大量脱失,双侧海马组织各区均有胶质细胞增生,齿状回突触重建,这些变化持续到30d。结论:杏仁体注射铁离子可成功诱发癫痫,铁离子继发引起的海马组织的神经元脱失、反应性胶质细胞增生和异常的神经元放电环路,可能是形成慢性自发性癫痫的病理学基础。 相似文献
15.
目的 探讨单胺类递质与惊厥的关系.方法 选用Wistar大鼠32只,采用腹腔注射硫代氨基脲制作惊厥模型.取大脑皮层、海马、纹状体三个脑区,制备出突触小体.用荧光分光光度计测定五羟色胺(5-HT)、多巴胺(DA)、去甲肾上腺素(NA)三种单胺类递质的含量.结果 5-HT含量在惊厥发作组中,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显著下降(P<0.01),而纹状体仅致死组有明显降低(P<0.01);DA含量在惊厥组中仅纹状体有显著下降(P<0.01);而大脑皮层和海马区无明显变化(P>0.05);NA含量在惊厥组中,仅海马区有明显下降(P<0.01);而大脑皮层则随惊厥初发、再发和致死组反见升高;在纹状体,致死组有明显下降(P<0.05).结论 惊厥的发生、发展与特定脑区突触体内特定的单胺类递质含量有关,并非所有脑区突触体内出现普遍性单胺类递质的下降;不同部位的神经递质与惊厥的敏感性和发作严重程度有关. 相似文献
16.
Hippocampal EEG and unit activities were recorded after seizures were initiated withintracerebroventricular injection of kainic acid (KA) in rats. Three kinds of hippocampal unit re-sponses to KA were found:1. Positive units: These units were characterized by high frequency burst firing temporally coincidentwith each hippocampal EEG spike.2. Negative units: These units showed a cessation of firing during each EEG paroxysm.3. Indifferent units: These units showed no evident chanses coincident with EEG paroxysms.Most positive units were hippocampal complex spike cells which correspond histologically tohippocampal pyramidal cells, and most complex spike cells fired in positive bursts after KA treat-ment. In the early period after KA injection, the positive units were concentrated in CA3 area. It was suggested that the activities of positive units may be considered as the typical epileptiformhippocampal unit activity induced by KA, and the firing features of negative units ma be the resultof the influence of hippocampal inhibitory interneurons or the result of excessive cellulardepolarization, and that hippocampal pyramidal cells were more sensitive to the epileptogenic ef-fect of KA than hippocampal intemeurons, and some pyramidal cells in CA3, in particular,may serve as "epileptic pacemaker neurons " in KA-induced epileptogenesis. 相似文献
17.
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目的:研究大鼠血管性痴呆模型海马CA4区神经元调亡及其意义。方法:Wistar大白鼠2-VO法制作血管性痴呆模型,应用TUNEL染色技术对轻度、中度和重度痴呆大鼠海马CA4区神经元调亡状态进行观察,并用图象分析方法定量分析与正常大鼠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血管性痴呆大鼠光镜下海马CA4区调亡细胞数量较多。轻度痴呆、中度和重度痴呆与正常大鼠海马区单位面积TUNEL阳性细胞娄比较,各组有明显差异(P〈0. 相似文献
18.
目的:用戊四氮(PTZ)诱导建立的慢性癫痫(EP)幼鼠模型,研究神经生长因子(NGF)处理后幼鼠海马细胞色素C(Cyt C)的表达,探讨 NGF在 EP发病中的作用。方法50只SD幼鼠随机分为阴性对照组(A组)、阳性对照组(B组)、NGF低剂量组(C组)、NGF中剂量组(D组)、NGF高剂量组(E组)。NGF用药后3 d ,取海马组织用于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方法检测Cyt C的表达。结果与A组比较,B组Cyt C阳性细胞数及mRNA 表达量明显增多(P<0.01)。与B组比较,C~ E组Cyt C阳性细胞数及 mRNA 表达量降低(P<0.05)。结论 NGF可减少海马Cyt C的表达,促进EP幼鼠体质量增长。 相似文献
19.
链尿佐菌素致糖尿病大鼠海马生长抑素表达与认知能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目的:观察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及海马内神经元生长抑素基因表达产物mRNA改变,研究糖尿病对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表达的影响,探讨慢性糖尿病脑病的发病机制。方法:Wistar大鼠通过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Y型电迷宫法测定认知能力,原位杂交组织化学技术和计算机图像分析技术检测和比较糖尿病大鼠与正常大鼠海马神经元内生长抑素mRNA的表达。结果:糖尿病大鼠认知能力下降,海马生长抑素mRNA阳性神经元细胞数量、阳性细胞的光密度及阳性细胞平均细胞面积均比正常大鼠显著减少。结论:糖尿病是老年性痴呆的高危因素,糖尿病大鼠海马神经元的生长抑素表达减少,可能在糖尿病患者发生慢性痴呆等糖尿病慢性脑病中起一定作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