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目的比较股动脉采血后不同按压方法对止血效果的影响。方法将50例经股动脉采血的患者分为实验组及对照组,每组25例。实验组采用拔针后压迫技巧:即用2、3指(食指和中指)并拢按压穿刺点及上方皮肤,按压力度以梯度递减方法,棉签按压10min;对照组采用传统方法,用棉签按压10min。结果采血完毕按压至规定时间后,实验组发生穿刺点出血、渗血、血肿、皮下出血等并发症4例,占16%,对照组发生并发症10例,占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股动脉采集血气分析标本穿刺后采用2、3指压迫技巧方法可获得较好的按压止血效果  相似文献   

2.
目的探讨大鱼际按压法、拇指握压、三指按压法在献血者静脉采血后预防针眼出血、局部血肿、皮下淤血等的效果。方法将8388例肘窝处静脉采血的献血者随机分成3组,分别采用大鱼际按压法、拇指握压法及三指按压法压迫止血5~10 min后观察针眼周围情况,观察其止血效果。结果大鱼际按压止血组出血、皮下血肿及淤血的发生率明显少于拇指及三指按压法。全血组和单采组比较,不良症状发生率单采组低于全血组,两组间存在差异,且有统计学意义(χ2=7.08,P〈0.05)。结论大鱼际按压止血法优于拇指按压法和三指按压法,能有效的减少穿刺部位发生局部出血、血肿、淤血的发生率,是肘静脉采血止血的理想方法。  相似文献   

3.
目的:分析对于采血后的体检对象实施优质护理对其穿刺点按压方式的影响。方法:随机选择2015年9月-2016年9月在本院接受体检的体检对象76例参与研究,随机平均分成2组,对照组在体检采血后实施常规护理,观察组在体检采血后实施优质护理,比较两组按压后血肿瘀斑发生情况以及满意度情况。结果:观察组瘀斑、皮下血肿发生率为5.26%,对照组为23.68%;观察组满意度为100%,对照组为76.32%。结论:对体检采血后体检对象实施优质护理,能够减少穿刺点血肿瘀斑发生率,能够提高体检对象对体检的满意度,值得推广。  相似文献   

4.
静脉穿刺主要包括静脉输液、静脉采血两种形式,在临床上疾病的抢救、治疗和康复中都占有重要地位。目前静脉穿刺后的按压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按压方法不正确、按压时间不足、按压面积太小和按压力度不均匀,而这些问题与患者的配合及静脉穿刺后皮肤出血、皮下出血、皮下淤血的发生率有一定的关系^[1,2]。  相似文献   

5.
《中国现代医生》2019,57(3):158-160
目的分析优质护理运用在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中的临床效果及其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6月15日~2018年8月15日在我院实行体检采血的体检人员进行体检观察和资料回收,共计100例体检人员,按照本院体检人员入院体检的先后时间分为对照组和研究组,每组体检人员均为50例。同时两组体检人员实行我院采血项目后,对两组体检人员实施穿刺点按压方式时给予对照组基本护理方式,对研究组实施优质护理方式进行护理,护理期间对两组体检人员进行观察和研究。最后分析和对比两组体检人员在推行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方式治疗后的不良反应发生率(瘀斑、皮下血肿)情况、护理满意度及穿刺成功率。结果经由两组体检人员施行不同护理方式后,研究组体检人员在瘀斑和皮下血肿发生率(2.00%)情况均比对照组体检人员发生率(16.00%)更优(P0.05);且研究组护理满意度及穿刺成功率为96.00%、98.00%,均高于对照组的84.00%、90.00%(P0.05)。结论优质护理运用于体检人员实施体检采血后对穿刺点按压时治疗应用效果显著,具有临床推广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6.
罗云香  刘新凤 《中国医药导报》2010,7(12):135-135,138
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体检者采血后皮下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影响。方法:选择2008年11月~2009年10月在我院门诊进行健康体检的13700人,随机分为对照组6800人,干预组6900人,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组除常规护理外,给予积极的护理干预,包括心理干预、环境准备、按压方法指导、重视采血后宣教,观察两组皮下出血和血肿发生率。结果:对照组和干预组在静脉采血后皮下出血和血肿形成的发生率比较,有极显著性差异(P〈0.001),干预组皮下出血和血肿发生率低于对照组。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能使体检者以良好的心态接受静脉采血,重视采血后针眼的按压,明显降低皮下出血和血肿的形成。  相似文献   

7.
目的观察自制的动脉采血按压器在动脉采血后按压应用的可行性。方法选取2018年1月16至2018年3月16日在重症医学科执行的动脉采血操作448例,将其按照科室患者分区使用分为观察组224例,对照组224例,其中A区动脉采血后按压为观察组,B区动脉采血后按压为对照组。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按压方法,观察组采用自制动脉采血按压器,观察两组患者动脉采血后按压效果。结果对照组发生动脉采血后皮下淤青率为87.50%,观察组发生动脉采血后皮下淤青率为4.46%。结论自制动脉采血的按压效果比传统按压有较大优越性,其降低了动脉采血后皮下淤青的发生率,有效减少了并发症的发生及穿刺点局部血栓的形成,保护患者的血管减轻了患者因皮下淤青造成的不适感,弥补了部分因操作占用护士时间从而暴露的重症体系人力资源配比不足的缺陷,提升了患者及家属的满意度。  相似文献   

8.
刘萍  黄桂芹 《疑难病杂志》2008,7(11):662-662
桡动脉是采集动脉血气时应用最多的部位。桡动脉穿刺拔针后要求按压局部5~10min,但是,由于国内普遍存在ICU护理人员严重短缺、工作量大、患者病情危重不能自理以及缺少家属的帮助等情况,往往出现拔针后按压时间不够,造成局部血肿或皮下出血现象。为此,我们研制出一种桡动脉止血按压带(简称按压带),防止皮下血肿和出血,收到较好效果。  相似文献   

9.
股动脉穿刺是血气分析常用的采血方法,安全、容易压迫,很少致皮下血肿。现将股动脉穿刺后5h,应用尿激酶致皮下血肿1例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0.
通过小儿静脉穿刺采血后皮下血肿的护理防止受损肢体的并发症发生,促进受损肢体修复的目的。主要措施包括:一般护理、发热的护理、药物护理、饮食护理、心理护理等经护理8例小儿静脉穿刺采血后皮下血肿患儿未发生严重并发症,全部治愈出院,平均疗程15d。  相似文献   

11.
真空法周围静脉采血形成皮下血肿的预防与处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程久琪  张帆 《中国民康医学》2010,22(10):1277-1277
真空法周围静脉穿刺采血是临床上采集血液标本最重要和常用的操作技术。常规表浅静脉穿刺致皮下血肿现象时有发生,多由于操作技术不熟练、动作粗暴、不能一次成功、针管固定不牢、部位选择不当造成血液溢出血管,淤积于皮下而形成。皮下血肿一旦发生,医护人员要妥当地给予治疗和护理。近年来,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教训,较好地预防了周围静脉采血时皮下血肿的发生,现将经验总结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郝晓东 《伤残医学杂志》2014,(2):274-274,285
目的:比较2种拔针方法在小儿静脉输液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随机将2012年1月~2013年1月在我院儿科进行住院治疗的118例静脉输液的患儿分成两组,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59例,观察组患者应用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对照组采用传统的棉签按压拔针法,比较2组患者拔针后穿刺点止血的时间,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结果:观察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56.4±1.3秒,对照组患者穿刺点止血时间为204.5±23.5秒,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观察组患者拔针后有8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8.99%,1例出现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1.69%,对照组患者拔针后有22例发生出血,出血率为37.29%,7例发生皮下出血,皮下出血率为11.86%,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有统计学意义。结论:非按压抬高拔针法可明显缩短穿刺点出血时间,降低拔针后出血率及皮下血肿形成率,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3.
静脉输液按压法在护理教科书中没有明确规定,常规按压法是用无菌棉签按压表皮穿刺点部位一段时间,直至针眼处无出血为止。可是在临床工作中经常遇到拔针后穿刺部位周围淤血,甚至引起医源性疼痛,病人十分不满意,为了避免此情况的发生,一般在表皮穿刺点处多按压一段时间,效果不是很明显,皮下淤血也时有发生。笔者在多年的临床经验工作中,用面按压法代替点按压法,以增大按压面积而达到减少皮下淤血的发生,取得良好的效果,点按压法是临床上常用的一种按压法。左手拿一无菌棉签,右手快速拔针后,左手的无菌棉签准确地按压在表皮穿刺点处2min左右。  相似文献   

14.
目的探讨静脉穿刺拔针按压方法。方法根据静脉穿刺观察组151例和对照组152例直压法和横压法的比较,并对其结果进行对照性分析。结果观察组直压法皮下出血发生率较对照组横压法皮下出血发生率明显地降低(P〈0.01)。皮肤针眼出血两组无明显性差异。结论静脉穿刺后皮下出血止血效果直压法明显优于横压法,既有利于病人的再穿刺,又减轻了病人的身心痛苦。  相似文献   

15.
目的:观察心血管内科介入术后使用弹性绷带作为约束带的效果及患者的舒适度,提高护理水平,增强患者的舒适度及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方法对124例由股动脉进行穿刺行心血管介入术后患者使用弹性绷带代替传统的约束带进行术侧肢体的约束制动,制动12小时后观察患者穿刺点有无出血、皮下血肿,患者对约束带使用的满意度及舒适度等。结果124例患者除9例患者出现出血、皮下血肿外其余未出现穿刺点出血、血肿,患者在被约束期间感到满意。结论心血管介入治疗后使用弹性绷带作为约束带可提高患者的舒适度及满意度,是一种简单有效、人性化的护理措施。  相似文献   

16.
目的 比较采血做染色体检查中微量肝素钠抗凝剂不同方法应用对染色体血培养及复种再次培养的效果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采血做染色体检查的400例患者.单号为改良组:注射器吸取0.1 ml肝素钠湿润管壁后,尽量排尽注射器内的肝素钠,采2 ml静脉血混匀后,接种0.3~0.5 ml的血到培养液中混匀进行培养.双号为对照组:用注射器采血后,加1滴(5号针头)肝素钠抗凝剂于培养液中,接种0.3~0.5 ml血至培养液中混匀培养.比较两组患者采血穿刺点出血及穿刺点皮下淤血情况、注射器内血液保存时间及染色体血培养效果情况.结果 两组患者穿刺点按压时间、穿刺点皮下淤血、染色体初次血培养效果均无显著差异性(P﹥0.05).改良组血液标本不会凝固;保存3~5天再次培养效果好,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用改良式微量肝素钠方法,可以将血标本集中培养,不增加患者采血穿刺点出血和皮下淤血的发生率,能有效保存患者的血液标本,再次培养效果好,减少患者再次抽血的痛苦.  相似文献   

17.
目的:探讨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方法的可行性。方法:观察组60例采用腋静脉留置针采血,对照组60例常规静脉采血,比较两种方法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血标本质量及皮下出血的发生率。结果:观察组首次穿刺采血成功率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观察组血标本溶血、凝血和皮下血肿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新生儿腋静脉留置针采血法成功率高,并发症少,又能确保血标本质量,可反复采血,减轻患儿痛苦,是安全可靠、切实可行的采血方法。  相似文献   

18.
目的探讨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的关系,找出适当的按压时间,以最大限度地减少皮下出血的发生,减小出血面积。方法选择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并同时需要静脉输液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60例,将每例患者的16次静脉穿刺随机分为8组,每组按压时间分别为:5、6、7、8、9、10、11、12 min。观察皮下出血的发生例次及出血面积的大小。结果患者静脉穿刺后局部按压时间与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大小之间存在相关性;按压8 min组与按压9 min组皮下出血发生率及出血面积相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相邻组间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口服小剂量阿司匹林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静脉穿刺后按压9 min或以上可以有效降低皮下出血的发生率并缩小出血面积。  相似文献   

19.
初次接受静脉采血的患者由于缺乏专业知识,常因按压不当引起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这是临床护理操作中常见而又极易被忽略的问题。特别是在医院体检科和门诊抽血室,等待采血的患者常集中出现,操作护士易出现焦急、紧张情绪,往往为了提高工作效率,而忽略了对穿刺部位正确按压方法的指导,使静脉采血后穿刺部位皮下出血机率加大。为此给患者带来恐惧和不满心理,同时也易引发护理纠纷。  相似文献   

20.
目的:探讨静脉采血拔针后两种不同的按压方法对穿刺部位产生血肿和淤斑的影响。方法:400例将门诊采血患者按随机方式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00例。实验组拔针后采用伸肘按压法进行按压,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屈肘按压法进行按压。结果:血肿及淤斑发生率:实验组为5.50%,其中血肿、淤斑面积直径<1cm者为8例,>1cm为3例;对照组为20.50%,其中血肿、淤斑面积直径<1cm为31例,>1cm为10例。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采血后采用伸肘按压法能更有效地减少血肿、淤斑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